第129章 綠林

辭別任光後,去往宛城的路上,第五倫邀主動來迎的豪強之子同車而行,問起李通的過往來。

【看書福利】送你一個現金紅包!關注vx公衆【書友大本營】即可領取!

李通雖然身材高大,卻是學詩書的,外表儒雅謙遜:“通早年蔭父任,去常安當過郎官,外郎。”

“哦?次元是哪一年的外郎。”

“天鳳二年。”

“只早我兩年。”官員也有派系,做過郎官正途的,往往瞧不起地方小吏一點點升職的,而同年爲郎亦是一種拉幫結夥的身份標誌。

但之後李通仕途不太順利,先擔任五威將率從事,爲王莽蒐集符瑞,後來又出任巫縣縣丞。

沒有直接做縣宰而當了縣丞,說明李通家在朝中確實沒多大勢力,可好歹是個四百石的正職官兒啊,但去年李通卻主動辭官回了鄉……

這麼巧,你也辭過官?

第五倫頓時警惕起來,他自己就靠辭官博名養望,對有類似行徑的人難免格外上心。深知這種人要麼是和自己一般居心叵測,亦或是想避禍隱遁,反正都不是大新忠臣。

李次元卻大笑道:“伯魚可知道,巫縣在何處?”

第五倫下意識道:“在巴郡?”

李通言:“不,在南順(南郡),位於最西邊,地處巫峽,山在楚蜀間爲巨障矣。從夷陵縣過去,得翻山越嶺,自西陵峽西至巫山,皆連山無斷處,非亭午夜分,不見日月,風無南北,惟有上下。”

“風景倒是壯麗,但也偏僻苦楚,天無三日之晴,地無三尺之平,常年大霧,外地人經常生病早夭,我去了半年就受不了,便託病辭官回了鄉。”

李通在車上伸出手,感受着三月的暖陽,笑道:“幸好回來了,否則早在巫山的雲霧裡發黴,南陽多好啊,地平且庶,氣候溫暖。我寧在此處做一個白身匹夫富家翁,也不想去僻壤爲官。”

李次元的言辭裡,處處透露着一股頹廢和短志,表示自己居家富逸,爲閭里雄,以此不樂爲吏。

但當真如此了?第五倫嘴上笑着,心裡卻懷疑開了。

若李通當真是無慾無求之人,那自己甫至宛城,他就打探到消息來迎接作甚?總不會是作爲國師公一黨,想要抱團取暖吧,廢太子出事後,第五倫連劉歆家門都沒敢去,只能劃清界限。

亦或是,知道劉歆大勢已去的宛城李氏,想要重新找個靠山,於是看上了儼然將成爲朝中新貴的自己?

這就可笑了,第五倫心中暗道:“都這會了還指望走上層路線,南陽第一豪強,總不至於眼瞎到這種程度吧?”

總之一路對答下來,李通處處表現得凡俗平庸,看上去,段位較張純差太多了,那老兒的手腕,可是連第五倫都忌憚的。

宛城很大,乃是第五倫在常安之後所見最大的一座城,連茂陵、長陵都不如,城分內外,小城與大城相互嵌套,位於西南隅,正是公府郡邸之所在,也是第五倫他們要去往的地方。

一路上第五倫絕口不提自己此行目的,李通也沒問,只在城門邊下車朝第五倫作揖:“待伯魚公務了結,若有閒暇,李通一定帶君好好逛逛宛城。”

待第五倫隨前隊大夫派來迎接的郡兵入得內城後,李通的笑容才收斂,陷入了思索,方纔一直在隊伍後尾隨的堂弟李軼亦打馬過來,頗爲不解。

“兄長爲何如此在意第五倫?”

李通只不答,帶徒附隨從回到宛城附近的莊園,入得密室中後才解答李軼的疑惑。

“父親乃是國師公宗卿師,如今廢太子已死,國師公算是徹底失勢了,我家這十餘年的投入,全打了水漂,得從頭開始了。”

李軼恍然:“所以堂兄想拉攏第五倫,讓他作爲李氏在朝中的新靠山?不過他只是區區一個太中大夫,秩祿確實低了些。”

李通笑道:“秩祿無所謂,父親來信說,第五倫近來深得皇帝信重。不過,我真正的目的,不在第五倫。”

“而在於他此番南下的使命!”

說到這李通賣了關子,只讓李軼猜猜第五倫所來何事,他一連猜了幾次都沒中,最後李通才給出謎底,低聲道:“上個月,廢太子和新遷王都死了,皇帝已無嫡子,可還有兩個庶子留在新都國,我猜第五倫此行持節而來,隊伍裡還帶着王車,定是要迎他們回常安!”

說話間,常安有書信送至,正是李通之父所書,信中提及了此事,還交待李通要好好接待第五倫,殊不知兒子早就做了。

李通邊看邊搖頭:“父親還說,讓我挑兩個適齡的從妹,給新都國的兩位皇子送去做妾。”

李軼拊掌:“妙極,如此李氏便能跳脫出殘船將傾的國師公,而重新得到靠山!我聽說新都國兩位皇子,王匡膽小好財,王興則膽大好色,我家正好投其所好,送去的姊妹除了姿色要好外,還可陪贈許多財貨,就不信他二人不接。”

李通的話語冰冷:“然後等王莽再殺子的時候,李氏全家陪着他們一起殉葬?”

李軼頓時愕然,卻聽李通慨嘆道:“王宇、王獲、王安、王臨,還有那王宗,都死了這麼多人,父親還沒看清楚。此時還與這些自己都朝不保夕的新室皇子綁在一起,何其愚昧!”

李通一直覺得,自家父親投靠劉歆,投資太子是走錯了路,如今更是驚慌失措,看來李氏的未來,還是得由自己來拿主意啊。他家的根基在南陽大郡,就得靠本鄉本土的豪傑,別指望常安,亦或是任何外地人了,一旦有事,遠水救不了近火。

“季文。”李通看向從弟:“你速速派親信去市上,將第五倫此來是爲迎新都國兩皇子北上的消息,在宛市散播出去。”

宛城人口十餘萬,乃南方大城,一個消息投進市井,很快就會傳得到處都是,根本找不到根源。

李軼不解:“這是爲何?”

李通淡淡說道:“無他,我只想看看,這碩大一個前隊郡,是否有幾個膽大的逆賊,敢襲擊迎接皇子的使團!”

李軼頓時大驚,他從小就知道,這從兄在別人面前看似士君子溫文爾雅,內裡膽量卻極大,但這對李氏有何好處?莫非是要……謀反?

李通卻攤手道:“既不是我家泄露了消息,又非我家襲擊使團,與我何干焉?也不必非要成功,只需使團遭襲之事發生,就如留侯博浪沙刺秦始皇一般,足以天下震驚。且不管是誰所爲,我家稍一散播,最後都會說成受是綠林軍指使,欲謀害皇帝子嗣。”

李軼更糊塗了,兜兜轉轉半天,感情李通意在綠林?

李通頷首道:“南方羣盜中,以綠林勢力最大,荊州牧費興徵兵兩萬,欲南平綠林山,可這都幾個月了,卻遲遲不動。大軍就駐於南陽就食,去歲本郡大旱,農夫們已經沒多少衣食了,這青黃不接的時節,根本逼不出多少。”

“荊州牧和郡大尹遂示意吾等豪右出資,我家就帶頭分攤到了許多,每月千石啊!若是不從,就直接訾稅。”

不管荊州牧作何打算,養寇自重也好,謹慎行事也罷,站在李通的角度,都希望這場仗趕緊開打,否則拖得越久,百姓遭殃還是小事,豪強們也不得安生。

“更何況,只有迅速平定綠林,我家在南方的生意才能做下去。”

而皇子遭到“綠林賊”襲擊,當會讓朝廷意識到嚴重性,逼迫荊州牧南下開戰。

李軼恍然大悟,卻想到了另一個可能:“兄長,若是此役,綠林勝了呢?”

李通卻笑得更開心了,此刻的語氣野心勃勃,與他在第五倫車上時的庸碌平凡截然相反。

“若如此更好,我家就要準備,做另一樁風險大、回報更大的大生意了!”

李軼欽佩不已,只在領命離開前戲謔道:“從兄就不怕襲擊使團的人太多,讓與你談笑甚歡的第五倫也喪了命?”

李通大笑:“第五伯魚,一路人而已,他死則死矣,與我何干焉?”

……

一路走到宛城,第五倫只道南陽果然是大郡,割周楚之豐壤,跨荊豫而爲疆,縱是久旱,亦能瞧見人口繁盛,里閭密集。

他雖然沒直接看到戶籍卷宗上的精確數字,但聽說全郡有三十多萬戶,人口很可能已達兩百萬!

這就很恐怖了,第五倫的故鄉列尉,也就百萬出頭,可憐的北地郡更只有區區二十萬,光看人口的話,一個南陽能頂十個北地。

但這也意味着,南陽的土地兼併問題,較關中更爲嚴重,且距離京師甚遠,朝廷的力量投射到這已略顯薄弱,恐怕連兼併和奴隸買賣都無法禁止。

於是荊州牧欲平南方綠林軍,也不到別處招兵,就盯着南陽薅,令前隊大尹甄阜徵得兩萬人,就在襄陽訓練,衣食仰仗於前隊供給。

“第五倫拜見承新侯。”

前隊大尹甄阜架子很足,就沒出城迎第五倫,而等他自來拜見,誰讓這位出身高呢?甄阜乃是中山甄氏家主,他的父親甄邯,乃是王莽創業團隊幾大干將,始建國時作爲三公之一的大司馬,又封承新公。

到了甄阜時降公爲侯,但依然受寵,此人對新朝忠心耿耿,王莽這才放心把碩大一個前隊交給他。

甄阜請第五倫就坐:“伯魚來時,征討東方盜寇的將軍出發了?”

“早我幾天離開常安。”

“何人爲將?帶了多少兵去?”

第五倫道:“陛下以太師羲仲景尚爲偏將軍、護軍王黨爲裨將軍,只帶了親衛私從數千,要到了東方後,統籌青州、徐州、兗州三州之兵,會剿呂母、樊崇、力子都三寇。”

“還遣了國師和仲曹放徵召隴右兵,南下擊句町……”

“還要打句町?這都第三次了。”甄阜都覺得這不可思議,本以爲朝廷結束對匈奴作戰後,能徹底轉向內部,拖在益州南部的那幾萬人也能拉回來,豈料王莽還沒放棄。

而對朝廷遣將軍去東方,卻只讓荊州自生自滅的方略,甄阜也有意見:“我聽說伯魚從嚴伯石學過兵法,應當知曉,海岱之賊看似勢大,實則肘腋之患也,倒是這荊州之賊容易變成心腹大疾。”

“本郡南蔽荊、襄,北控汝、洛,當春秋時,已爲要地,南方有消息,說綠林每個月都在壯大,雖然如今只躲在山林水澤中,可一旦其北上,便會威脅到宛城。朝中公卿們,應該先發兵平定綠林,再剿東賊的。”

他大概是對的,畢竟連第五倫這歷史盲,都知道“綠林”,指不定歷史上就起勢了呢。但第五倫沒有發表意見,發表了也屁用沒有,他還指望綠林大勝,吸引朝廷主力南下呢,只道:“或許是陛下相信,以大尹之才,能保南方安定呢?”

嗅到南陽這大戰之前的氣息後,第五倫現在只想趕緊接了王莽那倆兒子回朝,且要加強沿途護衛數量,萬一他倆出了事,自己也吃不了兜着走。

儘管不是自己的兵用得不順手,甚至還會扎手,第五倫也只能請求甄阜再給自己派點人。

甄阜有些不高興:“伯魚是擔心,在我轄區內有賊人襲擊使團?”

第五倫撫節杖笑道:“天子重託,謹慎些沒壞處,我素來膽小,越騎營三百,再加兩百郡卒,才能安心啊。”

他對甄阜派的人只有一個要求,要忠誠,第五倫唯獨這次不需要反賊。

甄阜思量後道:“老夫倒是有一個人選,可派他帶兵助你。”

“誰人?”

甄阜道:“棘陽縣尉,岑(cén)彭,此人對新室,忠心不貳!”

第375章 樂土第294章 公無渡河第9章 孝悌救不了大新第72章 批判的武器(求首訂!)第656章 英雄第548章 山頭第230章 傳統藝能第137章 放棄幻想第556章 窺天第628章 喪家之犬第187章 難民第3章 打不過就加入第384章 全民皆兵第172章 聚米爲山第469章 行百里者半九十第396章 烏托邦第96章 防不勝防啊第309章 磨豆第368章 公平第312章 上駟第517章 再見第37章 你信麼第429章 新年快樂第651章 刻板印象第312章 上駟第171章 曲線復漢第495章 陽謀第33章 你也配叫劉秀?第472章 形勢一片大好第119章 莫欺少年窮第530章 破防第272章 周公吐哺第691章 贏得倉皇北顧第151章 道德綁架第123章 你的名字第122章 老王第598章 落紅第653章 砍頭第573章 輸麻了第108章 狼來了第606章 堅冰第523章 創業未半第418章 遊擊第231章 兵諫第190章 董王第182章 福報第565章 江漢第82章 竇融第395章 大公第318章 打掃乾淨屋子第541章 倫秀(下)第三卷完第484章 防不勝防啊第47章 兄友弟恭第482章 有的人活着第44章 未曾設想的道路第694章 我預判了你的預判第176章 加戲第90章 喜迎王師第406章 隴蜀第293章 武德第106章 吞胡第611章 攜民渡淮第588章 先帝創業未半第175章 大腿第102章 滅國第123章 你的名字第330章 你坐啊第633章 從實力的地位出發第630章 臉都不要了!第165章 只見新人笑第274章 政治正確第478章 溫酒第141章 三窟第368章 公平第320章 年年歲歲花相似第564章 我在上第447章 六盤山上高峰第573章 輸麻了第294章 公無渡河第171章 曲線復漢第281章 不知幾人稱帝第612章 每與倫反第384章 全民皆兵第184章 垂死病中驚坐起第246章 南巡狩第464章 我成替身了第531章 齊家第219章 百姓無不懷念我大漢第441章 刺客信條第92章 第五縱隊第188章 洪流第57章 城市套路深第504章 飛天第344章 戰於周原第40章 炭治郎第338章呼吸第16章 死狗第447章 六盤山上高峰第290章 會師
第375章 樂土第294章 公無渡河第9章 孝悌救不了大新第72章 批判的武器(求首訂!)第656章 英雄第548章 山頭第230章 傳統藝能第137章 放棄幻想第556章 窺天第628章 喪家之犬第187章 難民第3章 打不過就加入第384章 全民皆兵第172章 聚米爲山第469章 行百里者半九十第396章 烏托邦第96章 防不勝防啊第309章 磨豆第368章 公平第312章 上駟第517章 再見第37章 你信麼第429章 新年快樂第651章 刻板印象第312章 上駟第171章 曲線復漢第495章 陽謀第33章 你也配叫劉秀?第472章 形勢一片大好第119章 莫欺少年窮第530章 破防第272章 周公吐哺第691章 贏得倉皇北顧第151章 道德綁架第123章 你的名字第122章 老王第598章 落紅第653章 砍頭第573章 輸麻了第108章 狼來了第606章 堅冰第523章 創業未半第418章 遊擊第231章 兵諫第190章 董王第182章 福報第565章 江漢第82章 竇融第395章 大公第318章 打掃乾淨屋子第541章 倫秀(下)第三卷完第484章 防不勝防啊第47章 兄友弟恭第482章 有的人活着第44章 未曾設想的道路第694章 我預判了你的預判第176章 加戲第90章 喜迎王師第406章 隴蜀第293章 武德第106章 吞胡第611章 攜民渡淮第588章 先帝創業未半第175章 大腿第102章 滅國第123章 你的名字第330章 你坐啊第633章 從實力的地位出發第630章 臉都不要了!第165章 只見新人笑第274章 政治正確第478章 溫酒第141章 三窟第368章 公平第320章 年年歲歲花相似第564章 我在上第447章 六盤山上高峰第573章 輸麻了第294章 公無渡河第171章 曲線復漢第281章 不知幾人稱帝第612章 每與倫反第384章 全民皆兵第184章 垂死病中驚坐起第246章 南巡狩第464章 我成替身了第531章 齊家第219章 百姓無不懷念我大漢第441章 刺客信條第92章 第五縱隊第188章 洪流第57章 城市套路深第504章 飛天第344章 戰於周原第40章 炭治郎第338章呼吸第16章 死狗第447章 六盤山上高峰第290章 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