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你若以禮來降

作爲綁繩子的人,第五倫倒是意氣風發了,但對於被縛住的一方而言,這滋味實在是不好受。

隴西郡位於涼州刺史部最南邊,山隘林立,渭水橫亙,但並沒有隴山那種天塹之限,敗退至此的隴軍,主要防禦的地點有兩處:最東邊的上邽、冀縣、西縣三城,這一片是秦人起家的“西垂之地”,互爲犄角,而魏軍需要渡渭水來擊,隗囂安排了麾下大將楊廣與蜀地援軍鎮守。

最西邊則是隴西首府狄道縣,由隗囂帶上萬兵親自鎮守。

“隴西就像一根竹木,夾于山間,唯獨兩頭有通道,把住東西,靠着鳥鼠山等阻隔,魏軍便無法從他處進來。”

這是隗囂作此部屬的原因,而第五倫顯然也懂這點,一面讓萬脩帶着主力進攻上邽等城,同時又令吳漢繞到西頭。

羌人裡也有隗囂的朋友,吳漢破金城、繞皋蘭,同羌部借道等事瞞不過他,十月初時,隗囂就做好了抵禦吳漢的準備,並派人趕赴羌部,希望收買他們,替自己襲擊吳漢。

“狄道以北雖有河谷大道,但地形狹窄,魏軍上萬人馬,恐怕要拉出十里的隊伍,若羌人能助我襲之,必叫吳漢舉步維艱!”

但隗囂的如意算盤落空了,隴右使者前往沿途五部後,悻悻而返。

“禮物收下了麼?”隗囂可是下了本錢,隴西府庫裡僅剩的絲帛陰器都送去便宜諸羌了,但對方卻是拿錢不幹活的。

“罕、開、鍾等部親眼見魏軍擊破金城,又得了點好處,皆藉口與鄰部火併,抽不出人來,不願出兵助我。”

“先零羌王呢?”隗囂仍不死心,先零羌是西羌最強大的部落,坐擁羌兵萬餘,是不可小覷的一股力量。

但牆倒衆人推,先零王平素與隗氏處得不錯,眼下卻也不想摻和:“先零王說,大河以南的事情,他不管,也管不到。”

隴魏交戰,本就是中國之人的事,近處的羌人樂得看熱鬧,誰輸了就打劫誰,反正不會虧。遠處的先零等羌,也不願爲了隗囂一句空口承諾,就冒侵犯其他部落領地的忌諱,大老遠跑來助陣。

從羌部處無法獲得支援,隗囂麾下的良家子們卻請戰之聲不斷:“大將軍,魏兵遠道而來,立足未穩,前鋒已迫近狄道五十里,後續之衆卻在百里外,不如集中騎從,與之決死一戰!正是我軍速進破敵的大好時機,所謂迅雷不及掩耳,勢在必然。”

但隗囂在街亭南山吃過吳漢的虧,對此將心裡有些犯怵,只搖頭道:“吳漢善野戰,如今輕兵深入,糧草難繼,周邊多是荒山羌部,也無處可掠,他正要和我軍於河谷爭鋒,以求速戰速決,若主動出擊,反而中其下懷。”

“狄道乃秦漢堅城,洮水環繞,不如憑藉高壁深溝守備。吳漢若至,恐我襲其後,當不敢繞過狄道南下,只能強攻,兵書上說:‘攻城用的戰車等都需要三個月時間才能製成。’輕兵遠入如何能倉促辦到?我兵力不少於他,魏軍蛾附則必損失慘重,如此可挫傷敵人銳氣。待到吳漢士氣衰竭,糧食將盡,那時攻守易勢,主客不同,何愁魏軍不滅?”

隗囂的保守性格,決定了他此戰必取穩守之策。

但問題在於,狄道城雖是郡府,卻也沒法待下上萬兵馬,必須稍分之。

又有人提議:“將軍,狄道城北三十里外有秦長城及秦故關,可調撥數千人守之。”

隗囂卻依然不同意:“魏將吳漢驍勇,向前分兵,還得從狄道運糧支援,反而會遭其猛攻,使我首尾南顧,不宜。”

他撥出四千兵來,在狄道以南三十里外的安衆縣守備,一面可以就近補給,同時也爲防吳漢這莽夫不按常理出牌,繞過狄道繼續南侵,以逼隴軍出城決戰。

能繞開一座,兩座呢?隗囂就沒打算和吳漢硬拼,就拖着,拖到冬雪降臨,吳漢就不得不退,他就又能多做一年隴右王了。

萬事俱備後,隗囂令人堅壁清野,其實也沒什麼好清的,隴西本就地廣人稀,時值初冬,天氣已有些寒冷,平素道路上也見不到什麼人。

而吳漢一方的前鋒,也頗爲小心,這些山間可是很容易設埋伏的,他們抵達狄道城以北三十里的秦故關處,吳漢抵達後,利用現成的關城設立大本營。

此地荒廢許久,吳將軍在這片殘垣斷壁上游走,城牆、城障、烽隧全由黃土或礫石夯築而成,乃是秦長城的最西端。

他只拍着土墩道:“這長城攔得住羌胡,卻攔不住我!”

旋即,吳漢看向卡在真降和詐降之間的牛邯:“牛護羌,你且說說,這狄道,該如何打?”

“強攻恐怕不易。”牛邯縱是心裡不願,面上卻得配合:“前漢時,西羌數次騷亂,圍攻狄道,多時有數萬之衆,此城卻安若磐石。”

“繞過去呢?”

吳漢確實想打野戰:“狄道是隴西門戶,但這附近河谷平坦,大軍可從容越過,南下深入腹地。”

打進去後,就能以戰養戰,解決迫在眉睫的軍糧問題了。

牛邯依然不看好:“斥候回報,說隗囂分兵守南面安衆縣,兩縣互爲犄角,將軍亦難攻克。”

“那就不攻城,只搶掠鄉邑里閭。”吳漢笑道:“孺卿,你家莊園在何處?”

這話說得牛邯血壓猛增,他就是狄道人,不過宗族家眷應該都被隗囂帶去城裡了,莊園也堅壁清野,空落落的,十月份地裡也沒多少莊稼,魏軍的抄糧隊所獲不多,但侮辱性極大,只看得城內隴兵義憤填膺。

牛邯還在心裡暗罵,不想吳漢卻嘆息道:“看來只能用陛下臨行時所提之策,攻心。”

說罷望向牛邯:“就勞煩孺卿這狄道人,去狄道城下,勸降隗囂了!”

讓他當面勸降?這不是要家眷的命麼?牛邯說什麼都不答應。

但吳漢卻也沒給他拒絕的機會:“孺卿不需開口,只往城前一站即可,你要說的話……”

吳漢讓人找出那份隨詔書一起送來的書信,笑道:“孺卿要說的話,陛下已讓文士寫好了!”

……

“故漢將軍、今魏護羌校尉牛邯,給隗季孟及狄道士民寫了一封信,吾等就此宣讀!可要聽好了!”

吳漢找了幾個嗓門大的人,在防備甚嚴的狄道城外高呼道:

“邯與隗將軍結盟,自經歷虎口,踐履死地,已三載矣。”

“素知季孟孝愛,平生時常自言,雖爲漢將,但之所以擁兵衆者,實爲保全隴右父母之國,而完隗氏墳墓,又言愛惜六郡子弟而已。”

“而如今,魏有聖主,橫掃北州,季孟不識大勢,負隅頑抗。以至於隴右遭逢兵災,山川破碎。”

“安定、天水已失,季孟不能守土,棄士卒南遁,僅剩隴西一隅之地,如何與百郡之魏抗衡?季孟嘗折愧於公孫述,而不受其王爵,如今卻乞尾伏於蜀人之側,只求割據一時,豈不羞愧?邯南下之際,見城郭爲丘墟,曠野無人煙,氐羌趁機內侵。季孟所欲全者,將破亡之;所欲完者,將毀傷之;所欲厚者,將反薄之,若再頑抗下去,季孟將成隴右罪人!”

但隗囂瞭解牛邯,這一聽就是別人代筆的,他不愧是隴右大儒,遂讓人轉述自己的話:“牛將軍受國委任,不能致命,吾身爲大將軍,尚未戮汝,反來當着家鄉父老直面,厚顏說我邪?”

又嘆息道:“囂知此非孺卿真言,而囂之所以堅守至今,只因世受漢恩,理當匡君輔國,安漢興劉,豈能反助伍逆,同謀寇亂!第五倫侵我,公孫助我,與蜀合縱,此乃義不帝魏!吾守吾節,死而後已。”

而隗囂的殺手鐗還在後頭,竟抹淚道:“人各有志,孺卿雖不仁,吾不能不義,汝家眷老母,已妥善安置於祁山一帶,待此戰稍罷,便將其送還,以全你我數十載情誼。”

好話全讓他說完了,如此就搞得牛邯裡外不是人,魏軍陣中,一句話沒說的牛護羌,羞得只差往地裡鑽了。

“好一個隗季孟。”吳漢也樂得見牛邯尷尬,笑罵道:“不去太學當博士辯經,可惜了。”

但第五倫就沒指望隗囂投降,此人爲了割據一方,沉沒成本已經太高,即便二人過去有交情,這隴右大儒也已經抹不下面子投魏了。

所以這封信,其實是說給除隗囂外的其他人聽的,吳漢又讓人宣讀條件,宣佈隴西但凡有降者,都按照投誠算,不侵犯他們的莊園、田土。

信念完後,隗囂自然是沉着臉,朝親信使了眼色,立刻有人站出來,大聲痛斥牛邯背信棄義,又振臂呼道:“爲隗將軍守城的將士,都是明知必死而無二心,願隨將軍一同赴難!”

然而讓隗囂恐懼的事發生了,與當初他初掌權柄時的衆望所歸不同,這一次,狄道城頭竟反響寥寥,只有零星的附和。

“糟了。”

隗囂大駭,知道己方士氣已跌到低谷,而他那一番“大漢忠良”的人設,隴右兵們也並不買賬,他們更關心自家性命,第五倫的攻心計奏效了。

原來他故意讓牛邯跟着吳漢,就是爲了今日事啊!二人的隔空對話不重要,重要的是讓隴右子弟看到,投魏的老牛,高官厚祿依然有!

吳漢雖然迫近城下,但也沒傻到沒有器械強攻,就是隻圍一角,反而派了大半兵力,兩人一馬,去劫掠周邊村閭莊園,以補充軍糧,同時抓緊打造攻城之物。

儘管魏軍狂妄如此,隗囂卻生怕是吳漢誘敵之計,還是不肯出兵擊之,街亭敗得太慘,他有些謹慎過頭了。

天快黑的時候,狄道東南方的高山上,卻忽然燃起了一堆堆烽火!一起傳來的,還有鼓角齊鳴之聲!

一時間,滿城人心惶惶,徹夜無眠。

“是吳漢派疑兵故意爲之。”隗囂只能如此告知衆人,因爲狄道東方是崇山峻嶺,雖有小道,卻魏鳥鼠山及高城嶺截斷,常人難越,也只有居於深山的氐人能如履平地。

但城內衆人也嘀嘀咕咕:“說不定是援軍呢。”

可這種希望實在是太渺茫,然而到了次日,還真有支軍隊,自東南開來,正是昨日點燃烽火之人。

他們有二三千之衆,讓守軍驚喜的是,竟舉着成家之旗!他們逼退了吳漢佈置在城南的遊騎,朝狄道靠攏過來。

“還真是友軍!”

狄道城中頓時士氣大振,都希望去接應他們,但隗囂卻滿是懷疑,讓衆人稍安勿躁:“公孫述在武都是有一支氐兵不錯,但爲何不從南邊大道來,反走高城嶺山路小徑?”

等這支軍隊迫近後,還真是一員隗囂認識的隴將,名叫行巡,也是隴右十六姓之一,他出來作證,說上邽之圍已解,如今蜀地氐兵奉楊廣之命來馳援,因來不及繞大路,遂走了山道。

城頭歡呼着,只覺得見到了曙光,唯獨隗囂陷入了緘默。

而這支城下的“蜀軍”很是着急,那行巡看了一眼城北吳漢部殺過來的煙塵,高呼道:“隗公,魏兵將至,請速速出來一同擊敵!亦或是讓吾等入城休憩!”

這緊迫的關頭,“蜀軍”的諸多氐兵中,有一人卻頗爲焦急,正是已做到一屯之長的蜀中刺客阿雲,他緊緊握着矛杆,恨不得立刻邁步而出,對城頭上的隗囂高呼一句:

“別上當!”

“此乃第五倫詭計!”

……

PS:參考姜維洮西之戰,圖稍後放在彩蛋章。

回來晚了點,第二章在半夜。

第450章 捉襟見肘第36章 靈氣復甦?第694章 我預判了你的預判第298章 不破不立第29章 渭水不洗口賦起第458章 鋼刀歸鋼刀第504章 飛天第434章 國野第288章 西望王師第566章 圍魏救趙第557章 還鄉第50章 你爲什麼這麼熟練第682章 豆渣第395章 大公第136章 彩禮能少點不第510章 補天第375章 樂土第296章 跳舞第132章 黃泥第333章 雪擁藍關馬不前第227章 起立第256章 天變第83章 砰!第449章 中心開花第522章 殉道第490章 禹跡第514章 鐐銬第549章 大樹將軍第585章 是非曲折,難以論說第260章 不中第563章 惡手第588章 先帝創業未半第178章 馬已經服第552章 朝辭白帝彩雲間第160章 大新龍脈第176章 加戲第201章 碩鼠還是飛蝗第491章 立國第38章 年輕人不講仁德第309章 磨豆第504章 飛天第608章 養蠱第493章 預判第384章 全民皆兵第559章 甥舅第647章 我真的在拉扯了第247章 進京第285章 王侯將相第61章 名單第117章 打雁第514章 鐐銬第671章 借荊州第547章 換馬第147章 要文鬥第536章 好人第183章 快把那爐火燒得通紅第60章 星星之火第67章 反他孃的!第694章 我預判了你的預判第299章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第688章 這誰頂得住啊第588章 先帝創業未半第534章 爾虞我詐第43章 酒酣胸膽尚開張第602章 不行第337章 真香第329章 無題第261章 西漢第47章 兄友弟恭第365章 私貨第485章 鬼第331章 釘子第541章 倫秀(下)第三卷完第597章 同室操戈第357章 陛下何故反?第279章 雖王可也!第397章 樹倒猢猻散第678章 次元第484章 防不勝防啊第272章 周公吐哺第194章 凜凜人如在第671章 借荊州第10章 鴿了第11章 九世之仇第669章 當陽第318章 打掃乾淨屋子第640章 蒼蠅附驥尾而致千里第210章 這河裡第627章 千里之堤第134章 卿本佳人第9章 孝悌救不了大新第210章 這河裡第30章 新朝雅政第426章 就算是五萬頭豬第7章 這不是欺負老實人麼第622章 吾愛吾師第480章 蓋棺定論第632章 如閃電般歸來第435章 末代皇帝第508章 豹尾
第450章 捉襟見肘第36章 靈氣復甦?第694章 我預判了你的預判第298章 不破不立第29章 渭水不洗口賦起第458章 鋼刀歸鋼刀第504章 飛天第434章 國野第288章 西望王師第566章 圍魏救趙第557章 還鄉第50章 你爲什麼這麼熟練第682章 豆渣第395章 大公第136章 彩禮能少點不第510章 補天第375章 樂土第296章 跳舞第132章 黃泥第333章 雪擁藍關馬不前第227章 起立第256章 天變第83章 砰!第449章 中心開花第522章 殉道第490章 禹跡第514章 鐐銬第549章 大樹將軍第585章 是非曲折,難以論說第260章 不中第563章 惡手第588章 先帝創業未半第178章 馬已經服第552章 朝辭白帝彩雲間第160章 大新龍脈第176章 加戲第201章 碩鼠還是飛蝗第491章 立國第38章 年輕人不講仁德第309章 磨豆第504章 飛天第608章 養蠱第493章 預判第384章 全民皆兵第559章 甥舅第647章 我真的在拉扯了第247章 進京第285章 王侯將相第61章 名單第117章 打雁第514章 鐐銬第671章 借荊州第547章 換馬第147章 要文鬥第536章 好人第183章 快把那爐火燒得通紅第60章 星星之火第67章 反他孃的!第694章 我預判了你的預判第299章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第688章 這誰頂得住啊第588章 先帝創業未半第534章 爾虞我詐第43章 酒酣胸膽尚開張第602章 不行第337章 真香第329章 無題第261章 西漢第47章 兄友弟恭第365章 私貨第485章 鬼第331章 釘子第541章 倫秀(下)第三卷完第597章 同室操戈第357章 陛下何故反?第279章 雖王可也!第397章 樹倒猢猻散第678章 次元第484章 防不勝防啊第272章 周公吐哺第194章 凜凜人如在第671章 借荊州第10章 鴿了第11章 九世之仇第669章 當陽第318章 打掃乾淨屋子第640章 蒼蠅附驥尾而致千里第210章 這河裡第627章 千里之堤第134章 卿本佳人第9章 孝悌救不了大新第210章 這河裡第30章 新朝雅政第426章 就算是五萬頭豬第7章 這不是欺負老實人麼第622章 吾愛吾師第480章 蓋棺定論第632章 如閃電般歸來第435章 末代皇帝第508章 豹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