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0章 事已畢(上)

第1420章 事已畢(上)

黃河問題,曾經確實是一個非常難解決的問題。

但大順的黃河問題,又和歷史上的封建王朝的情況有所不同。

以大順而論,黃河問題最大的難點,其實只在於黃河河道無人區的遷徙。

這就是大順和以往歷史上的封建王朝不同的地方。

而歷史上的封建王朝,對於黃河問題,最大的難點……實際上,只怕根本不可能在乎所謂的黃河無人區的百萬百姓。

黃河問題,從明朝末年開始,就不是一個科學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

古人又不傻,知道黃河早晚要決口北流的人,多了去了。知道黃、淮、江、濟這四瀆合一,爆出一個超大規模的洪水,那就直接要出大事。

只不過……

歷史上,明永曆六年、清順治九年的時候,就有人提出過,要解決黃河問題。

但滿清河道總督楊方清,一針見血,只指問題的本質:

【黃河古今同患、而治河古今異宜。宋之前治河,但令入海有路,則可南亦可北。】

【元、明、以迄我朝,東南漕運,由清口而上二百餘里,皆賴黃河轉輸。是治河即所以治漕,故只可以南而不可以北。】

這,基本上就是自從明末黃河開始在淮河水道上屢屢爲患,卻一直沒有搞大規模工程的根本原因,本質問題。

你要說滿清這種遷界禁海的王朝,能考慮黃河無人區的百萬百姓,那純屬扯淡。

根本問題就這麼回事。

漕運得用黃河的水,從清口往上二百餘里,全要靠黃河。

所以,黃河只能從南邊入海,不可能從北邊入海。哪怕說,腦子清醒的人,都知道,早晚的事。

但是,只要不解決漕運問題,啥也白扯。

歷史上,從1652年朝中給事中建言復黃河禹道、到1852年魏源著書說黃河北決必要出大事,整整二百年時間,反反覆覆、來來回回,最終全都卡在了“漕運”這件事上。

前期,這個倒也沒必要過度吹毛求疵,前期既沒這個緊急的需求,也沒這個財力能力。

而終於熬到了幹隆年間,財力人力物力、政治穩定什麼的都有了,建議幹大工程的《論河道宜變通》的奏摺也遞上去了,幹小四“留中久之”,終究他不過是個守成之君,不敢幹這麼大的事。

而等到魏源開始宣揚復北道的時候……就那中央集權、政治穩定、財力物力等,又註定即便想幹,也不可能幹的成了。

之所以說大順在黃河問題上,面臨的壓力和歷史上不同,就源於“治黃必先廢漕”這個共識,完成了。

而實際上,其實……說句難聽的,對封建王朝而言,黃河河道無人區的百萬人口,其實對一個正兒八經的、正常的封建王朝而言,這壓根就不是個問題,排號根本排不上。

大順算是還沒邁入現代,就先感受了一波現代的問題。

當然,即便如此,細細算來,這件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黃河問題要解決的前提,是漕運問題。

漕運問題要解決的前提,是南洋問題。

南洋問題要解決的前提,是西北問題。

西北問題要解決的前提,是羅剎問題。

種種這些是,一環扣一環,折騰了三十餘年,終於算是折騰到了大順有資格“解決黃河問題”的時候,雖然看似很慢,但其實已經相當快了。

應該說,直到現在,大順才真正有資格,說一句,要解決黃河問題、復大禹故道這樣的話了。否則,在此之前,說話和放屁沒有任何區別,根本都是扯犢子的空談。

古書言:舜用鯀治水,九年而無功。

算起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即將開打,劉鈺終於決定做最後一件事解決黃河問題,到現在,也已經過去了九年。

如果只看黃河河道,謂之九年而無功,是沒什麼問題的。

這九年時間,劉鈺基本上沒有挖掘黃河,而是幹了許多看起來和黃河沒啥關係的事。

在山東幾州幾府,搞了永佃制改革。

修了從濟南府到膠州灣的鐵路。

廢棄了利津一帶的鹽田,在沂州和海州那裡興建了大型鹽田。

鎮壓了渤海灣的鹽戶起義,完成了山東鹽產地的南移到日照地區。

建起來了淄博地區的沒鐵礦產業。

完成了魯中地區的經濟作物改種,鎮壓了反對鐵路徵地補償不足的起義。

鎮壓了魯西北地區因爲運河廢棄工商崩潰和黃河改道恐慌而導致的農民和工商業者的起義。

拓展了小清河河道,使之成爲連接東北豆餅肥料產區的重要運輸線,直通經濟作物改種的魯中地區。

最後纔是基本將黃河無人區河道百姓的遷徙步入正軌,完成了數百里長的無人區和復梁山泊的湖泊無人區。

九年無功。

大約就幹了這麼點事。

而現在,也就只剩下了最後的挖黃河河道的“小問題”。

至少,相對於下南洋、廢漕運、拓關東、搞糧食、打一戰賺錢等諸多修黃河的前提條件而言,最後這點事,確實算是“小問題”了。

既然只剩下最後一點“小問題”了。

於是,原本居然要動黃河的劉鈺,所提出的方案,難免就有些“保守”了。

而更激進的方案,在劉鈺九年無功、而終於要開始動手挖河、確定要解決黃河問題的時候,便被提了出來。

十餘年前,關於黃河問題,劉鈺還是激進派中的激進派,當時沒幾個人敢琢磨着要幹黃河。

但現在,曾經的激進派中的激進派,瞬間便成了保守派。

此時,在濟南府的大清河新河堤工地上,前幾年的新科狀元趙翼,正在那和劉鈺闡述自己的更爲激進的治河方案。

“國公,黃河之災,自古難解。所以難解者,在於沒有拿出萬世之法。而之所以沒有萬世之法,源於不解決黃河問題的根本。”

“河之所以潰決者,以其攜沙而行,易於停積。以至於河身日高、海口日塞。於是潰決不停,成萬世之患。”

“既知潰決之因,則可行萬世之法。”

“莫若同開南北兩河,五十年一次輪替。”

“若行北河五十年,封閉壩口,露出南河。則南河疏浚泥沙,五十年後,驅黃河之水南下,再行南河,而疏北河。”

“如此交替,使之洶涌之水,常有深通之河。河既深通,何來潰決之患?”

“如此,則河工、兵員、勞役,亦可不設;蘆桔、土方、石木之費,亦可不用。”

“此雖千古未有之創論,實則萬世無患之長策也。”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千古未有之創論,未必就一定做不得,引領風騷,當看今朝……”

趙翼的想法,可比劉鈺的激進的多。

劉鈺只是要復黃河古道。而趙翼的意思,是反正挖也挖了,那幹嘛不直接留兩條道?

黃河在北邊的時候,去挖南邊的泥沙。

等着輪換之後,再去挖北邊的泥沙。

真要是出了大洪水,那就直接打開,南北兩條河一起走,這不比劉鈺琢磨着要復大野澤做泄洪區蓄水池還要壯大?

而且,本身,黃河南道也流淌了數百年了,本來就是無人區。這就根本不需要考慮這邊遷徙的事。

劉鈺看了看這位不久前的狀元,忍不住笑了起來。

有些話吧,在不同的情勢下說出來,那是完全不同的。

歷史上,趙翼的確提出過這種想法。

但如果一切不變,沒有大順一系列的下南洋、改海運等政策的話,劉鈺肯定會嘲笑趙翼,說他讀史白讀了,讀了半天就讀出來空談和扯王八犢子了。

因爲,如果一切不變,黃河問題的根源,是漕運問題;而漕運問題,又牽扯到南洋的西洋海軍勢力;下南洋,又牽扯到西北和羅剎問題……

這些東西不談。

直接就來一句“兩個河道、南北各五十年”,那劉鈺肯定只能認爲這就是在扯王八犢子。

不是說沒道理。

而是就算正確,也是正確的廢話,純粹的屁話,根本沒觸及到問題的本質。讀史讀成這樣,也真是挺悲哀的。

讀來讀去,把問題歸結爲:“這塊肉,我該做紅燒肉呢?還是做片肉呢?”

就沒有想到:“我從哪弄一塊肉?這塊肉怎麼才能拿到手”的問題。

當然,那是指的“沒有肉”的情況下,劉鈺肯定是要嘲諷的。

但現在嘛。

前置問題都解決了。

趙翼再來講這番話,顯得劉鈺的治水方案過於保守,劉鈺也覺得無所謂。

畢竟,這時候再講這番話,那就不是扯王八犢子,而是最起碼也算是諸多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之一了。

劉鈺不在乎。

甚至,他已經不在乎最終誰來主持完工黃河北道的工程這件事了。

事已至此,水到渠成。

於是,笑過之後,他也沒有談這個方案本身,而是很出奇地複述了一遍趙翼的詩。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好詩!好詩啊。”

這一番話,把周圍的大小官員和治水的技術人員,都給弄愣了。

心想,興國公什麼時候居然不關注實際問題,轉而讚歎詩句了?今兒可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

(本章完)

第1136章 近代的門檻第234章 打小抄第235章 市什麼骨第822章 大事成矣(九)第1273章 攻防心理(八)第644章 細思恐極第1059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三)第1305章 死與復仇(二六)第93章 破題第1030章 氛圍第1208章 洋務運動式思維第1502章 終章 九三年(二十)第1443章 歪經已成(中)第1053章 皇帝眼裡的改革第739章 恩不能久第390章 清華園第920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四)第460章 大家的困境都差不多第109章 我們不冤,國子監諸生冤第1240章 三戰定印度(七)第504章 善勝敵者,勝於無形第1027章 割裂(五)第1382章 凡爾賽和約(九)第651章 你只是枚棋子(四)第1037章 大獲成功(二)第1238章 三戰定印度(五)第355章 對罵第367章 平平無奇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第10章 找茬第1292章 死與復仇(十三)第223章 裁撤與移民第1097章 工業革命(十)第390章 清華園第494章 不當靖海侯第307章 雙喜臨門第1002章 獻禮第180章 因地制宜第333章 禮部談利 軍方談禮第1180章 孟加拉關稅戰爭第709章 誰佔了最大的便宜?第589章 面子裡子第516章 南進之前定北疆(下)第125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一)第845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七)第690章 錫蘭的雙重屬性第593章 資本的去向第574章 領導權第612章 搶人才第420章 奇襲第1019章 全都裝傻(下)第474章 屎裡摻飯第40章 野心第713章 活路第623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四)第208章 記憶第297章 寧與友邦,不給國人第1157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二)第439章 回援第835章 誠意展示第121章 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第1046章 破綻第671章 伐韓?伐蜀?(中)第841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三)第912章 南洋大開發(七)第275章 明知故問第1055章 小麻煩第680章 隱喻(上)第372章 當假裝外面世界不存在已成習慣第79章 以朝鮮爲跳板第516章 南進之前定北疆(下)第1496章 終章 九三年(十四)第235章 市什麼骨第1187章 理藩學(上)第342章 摸不到的理想國是最美的第234章 打小抄第1008章 這就叫鬥爭第118章 軟實力恫嚇第416章 和談無膽 戰勝無望第1145章 最後的佈置(六)第940章 自覺(二)第1385章 凡爾賽和約(十二)第292章 工具人瑞典第704章 海戰(二)第1002章 獻禮第1387章 凡爾賽和約(十四)第84章 請別死第1396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中)第1305章 死與復仇(二六)第1364章 國富論(七)第1485章 終章 九三年(三)第938章 笑話第964章 修補匠變法開啓第560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第152章 入倭第860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下)第471章 百思不得其解(上)第320章 榮譽第319章 真正的力量第1278章 夷丁
第1136章 近代的門檻第234章 打小抄第235章 市什麼骨第822章 大事成矣(九)第1273章 攻防心理(八)第644章 細思恐極第1059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三)第1305章 死與復仇(二六)第93章 破題第1030章 氛圍第1208章 洋務運動式思維第1502章 終章 九三年(二十)第1443章 歪經已成(中)第1053章 皇帝眼裡的改革第739章 恩不能久第390章 清華園第920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四)第460章 大家的困境都差不多第109章 我們不冤,國子監諸生冤第1240章 三戰定印度(七)第504章 善勝敵者,勝於無形第1027章 割裂(五)第1382章 凡爾賽和約(九)第651章 你只是枚棋子(四)第1037章 大獲成功(二)第1238章 三戰定印度(五)第355章 對罵第367章 平平無奇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第10章 找茬第1292章 死與復仇(十三)第223章 裁撤與移民第1097章 工業革命(十)第390章 清華園第494章 不當靖海侯第307章 雙喜臨門第1002章 獻禮第180章 因地制宜第333章 禮部談利 軍方談禮第1180章 孟加拉關稅戰爭第709章 誰佔了最大的便宜?第589章 面子裡子第516章 南進之前定北疆(下)第125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一)第845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七)第690章 錫蘭的雙重屬性第593章 資本的去向第574章 領導權第612章 搶人才第420章 奇襲第1019章 全都裝傻(下)第474章 屎裡摻飯第40章 野心第713章 活路第623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四)第208章 記憶第297章 寧與友邦,不給國人第1157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二)第439章 回援第835章 誠意展示第121章 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第1046章 破綻第671章 伐韓?伐蜀?(中)第841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三)第912章 南洋大開發(七)第275章 明知故問第1055章 小麻煩第680章 隱喻(上)第372章 當假裝外面世界不存在已成習慣第79章 以朝鮮爲跳板第516章 南進之前定北疆(下)第1496章 終章 九三年(十四)第235章 市什麼骨第1187章 理藩學(上)第342章 摸不到的理想國是最美的第234章 打小抄第1008章 這就叫鬥爭第118章 軟實力恫嚇第416章 和談無膽 戰勝無望第1145章 最後的佈置(六)第940章 自覺(二)第1385章 凡爾賽和約(十二)第292章 工具人瑞典第704章 海戰(二)第1002章 獻禮第1387章 凡爾賽和約(十四)第84章 請別死第1396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中)第1305章 死與復仇(二六)第1364章 國富論(七)第1485章 終章 九三年(三)第938章 笑話第964章 修補匠變法開啓第560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第152章 入倭第860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下)第471章 百思不得其解(上)第320章 榮譽第319章 真正的力量第1278章 夷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