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以霸道 興王道

第131章 以霸道 興王道

策論一貫以之,都是隻說大略,少談具體。

重論點而輕論據,更不會有詳實清晰的數據。

劉鈺的這一篇策論在形式上沒有太過驚駭,大體還是延續着之前的套路。

只是這內容,實在叫在場的人難以評價。

沒有一句仁義之言、更無半句德政。

連王霸夾雜都算不上,從頭到尾都是霸道。

久久的沉默,皇帝不說話,也沒人願意率先發表自己的意見。

劉鈺的這篇策論,分明是說收復西域根本沒資格自比漢唐,只能算是前朝設立了遼東都司罷了。

李淦之前被劉鈺的一番驚人之語嚇唬過了一次,已經有了足夠的抵抗力。

只是連他都沒想到,劉鈺的這篇策論會這麼寫。

上一次劉鈺是從《公羊》的三世之說,談到了天下已經不復是宋明之前的天下概念了。

這一次則直接用白銀問題的實例,和古籍經典一點都沒關係的地方,直接闡明瞭他的觀點:國朝的天下觀,該變一變了,天下是整個地球,而不再是曾經的東亞了。

若天下的概念變了,那麼大順也就不再是天朝了,而是這個沒有天子登基的天下中的一個諸侯罷了。

既爲諸侯,自當用霸道。至少,諸侯爭霸的時候,無人用儒。

好在大順官方用的儒學是事功學派,講究王霸並用,這若是放在前朝定然是難以接受的。

李淦知道他是要先做聲表態的,便道:“朕讀《三國》,見武侯行事,偶有所悟。”

“史稱武侯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此實申商之術也,不純用德政。”

“然武侯治蜀,邦域之內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所謂有仁德之心,而用申商之術。”

“本朝王霸並用,若論起來,就是以霸道、行王道。這和武侯治蜀的道理是一樣的。”

“行霸道,是爲了興王道。”

他先定了個基調,拿出來諸葛武侯,扯虎皮做大旗。武侯這面大旗足夠大,若想反噴,就得先論證武侯是奸賊,誰敢這麼論誰就是作死。可武侯又確確實實治蜀的時候用的霸道,而非王道。

雖然李淦心裡想的是要用霸道,可總要用王道做個幌子。

即便用了永嘉永康的浙東學派爲正統學問,可怎麼說也是儒學的範疇。義利之辨不是墨家那一套純粹的功利,而是必須要把利藏在義的大旗之下。

北儒一派的加平章事對此也是認同,便順着皇帝的話道:“臣以爲,陛下所言‘以霸道、興王道’正是正途。”

“如宋時朱熹評王荊公:意欲富國強兵,然後行禮義;不知未富強,人才風俗已先壞了!而王荊公以必先富國強兵,然後可行禮義。這其中的區別,便是用霸道而興王道?還是內聖而外王?”

“朱熹所謂‘須是自閨門衽席之微,積累到燻蒸洋溢,天下無一民一物不被其化’,其言聽起來似乎有理,可細想來,卻是空談的學問。”

“教化自然是要教化的,但需得內無戰禍、外敵降服。否則正教化着呢,金兵到了汴梁城、東虜攻到青州府,難道要用教化退敵嗎?以策論所言,我朝斷還沒到可以安然教化的時候。”

“天子者,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如今這天下週寰八萬裡,陛下居於中國,教化四夷,此昭昭天命也!”

“非以霸道不可爲之。然陛下本心,還是爲了興王道。霸道不過術爾,亦是武侯有仁德之心而用申商之術意。”

“是以這篇策論,雖少仁德,卻可用其術。論及見識,又的確給人啓發,雖不言醍醐灌頂,但亦可算有所得。”

“況且,科舉以王道、武德宮以霸道,王霸並用,此太宗遺訓。臣以爲,這篇策論,倒可算作史論之魁首。”

大順既用事功之學,又小範圍內復三舍法,這王安石的評價在官方層面上,是比之前幾乎快要與秦檜並列的程度正面了許多。

北派儒學在反理學之外,也有很大程度受了王安石新學的影響。

策論多篇,第一論的史論外,便是有制之兵的兵法策、內外輕重的政策論。

一共三篇,既有了第一篇的例子,衆人也都看過了後面的,相較於第一篇來說,雖然觀點依舊犀利、破題點依舊偏鋒,但總算沒有第一篇那麼大的爭議。

所有的爭議都在第一篇,北派儒學的平章事在大局上還是看的清的。

本身他們又有“復古井田”的想法,雖然這是個不可能達成的願望,可是策論後面關於移民減少人地矛盾的說法,正說到了關鍵處。

見識過北方流民遍地的景象,也知道那是一種怎樣恐怖的破壞力。如果官方能夠支持移民,他們也是支持的。

況且如果真的能夠不加賦而國用足,那又何樂而不爲?

反正開拓南洋,和北方的關係並不是很大,民衆幾乎不會增加負擔,又可以有錢支持移民。

北方經濟遠遠落後於東南,如果能夠拿出一條新的財路支持北方移民計劃,的確是一件好事。

再者策論只不過是策論,又不是國策,也未必是說國家就要這麼做。也不是科舉策論,要講文采講經義,霸道太多,亦非不可取。

皇帝既然已經表態說,要興王道,必要先用霸道,這等於是爲今後的爭論鋪了一條路。

選郎官本就是以皇帝的意願爲上,這是皇帝的直屬力量,平章事們也就是提提意見,參謀一下,並無最終的決定權。

皇帝表了態,也有平章事認可,在場的人也就不再糾結裡面的霸道太重的問題,而是開始順着這篇策論思索裡面真正要說的內容。

策論不提距離的政策,也不論證政策的可行性,就是說一個大概。可這個大概,也足以讓很多人憂慮重重。

這裡面涉及到太多的問題。

不算王道霸道這些大義非義,還涉及到海關、關稅、對外貿易體系、漕運、水師、南洋米……哪一個要動起來,都是天下譁然。

海關和關稅,牽扯到龐大的走私集團。

策論中只用了三百字描述了一下貿易路線的變遷,論證了一下西域的經濟價值不復從前,也不可能再復從前。

可這短短的三百字,直接把一些爛肉徹底掀開。

這麼多銀子流入,大部分都是避稅逃稅的,足見有多少人依靠不正當的走私爲生。

就算是開海,只要還收入關稅、出關稅,那就杜絕不了走私。不用交稅,自然比用繳稅的賺的更多。

南派儒學的那位加平章事,想到剛纔英國公“稅在哪”的疑問,不免擔憂。

倒不是說他就偷稅漏稅,而是擔心皇帝腦袋一暈,搞出兩件事。

一個是一口通商,封閉其餘海關。

另一個就是鄭和下西洋。

這兩個無論搞成哪一種,都是皇室參與其中,壟斷貿易。

稅固然能收上來了,錢也固然能賺到了,但恐怕這樣一來東南地區的外貿經濟會受極大的影響。

英國公,左平章事則在思索裡面說的另一件事:將來來自海上的威脅。

這裡面又和漕運息息相關。

海運的想法,不是沒有人提過,但定都北方,依賴運輸,這廢漕改海的想法,有兩個問題一直繞不開。

一個是百萬漕工衣食所繫。

另一個就是沿岸的海盜、敵國海軍的威脅。

現在來看,還是漕運更適合。

因爲航海技術不過關,遠距離航海,還是要靠針路歌。不管是風險性,還是沉沒率,都高了些,遠不如漕運安全。

可若是有西洋人的航海技術,再走海運,就完全比漕運更有利了。

至於沿海的海盜、敵國海軍的威脅,這也還是一個海軍是否昌盛的問題。若是海軍昌盛,航海術有所提升,那麼海盜也就不成問題。

等到有了強大的海軍、熟練的航海術,到時候再慢慢把漕運廢掉。

只要不求急,分幾十年內完成,似乎也沒有多大的問題。

然而……英國公擔心的,就是這個“急”字。

皇帝的性子,他是知道的,有時候心太急。

心一急,就容易腦袋一熱,就容易明明三十年做成可以名垂千古的事,非要三五年之內辦成,恨不得死前的功績比肩漢武唐宗,這就很容易出事。

想到這,英國公便道:“陛下,臣以爲,這策論做的極好,後半段更是精髓所在。”

“然而,國朝如今第一要務,還是要平準部之叛。他雖以南洋比漢唐西域,亦不算跑題,但只恐文章流出,天下多有議論。有恐有巧言令色善於鑽營之輩,以爲陛下此時就是要開南洋,恐會上一些驚人之言。”

“是故,臣以爲……應將這篇策論截斷。”

“以上半段取之,而下半段,則做士子借殿試而上書之舉,不宜作爲策論,而應嚴藏之。”

“此事不比他事,若出,必引震動,更使一些有心之心藉此行事。或上言蠱惑,或引發黨爭,不合時宜。”

“此策所做之論,宏大則大矣,只是若要做成,非一朝一夕,更不是誇誇其談就可成。臣以爲,待傳臚日,天佑殿面問之時,應多做詢問。”

“若能對答,則可用。”

“若是問他該如何做,他卻答只要做了便如何好,那又和理學腐儒空談道義又有什麼區別呢?”

英國公心裡清楚,這篇策論基本上就是劉鈺做的,以他在北邊和羅剎人談判的作爲來看,除了他沒人有這樣奇葩的天下觀。

不管是出於同爲勳貴自己人的圈子,還是出於之前做事的喜愛,英國公心眼裡是支持劉鈺這樣的年輕人的。

但英國公已經老了,在左平章事的位子上幹不了幾年了。兒孫輩也都安排妥當了。

或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亦或許,自己這輩子該做的都做完了,兒孫輩的事也都安排下了。那就不得不考慮國事了。

現在看來,劉鈺在北邊的事,做的還好。

可英國公必須要再確定一下,劉鈺做事是否急躁?是否誇誇其談?是否不考慮後果?想問題的角度是否全面?

選魁首之前定不下來,但傳臚日的天佑殿面問卻可大致判斷出來。若可用,自然支持;若不可用,那便做最後的進諫:此人不可大用。

否則配上皇帝好大喜功而又急躁的性子,必出大事。

皇帝倒是沒想到這一層,以爲英國公是在出面維護,不想再引發更多的爭論,所以纔要把卷子截斷,這倒是一個好辦法。

“嗯,卿所言極是。既如此,那就以上半段爲策論、下半段爲借策上書,此古士所爲,不違制。取其上半,點爲魁首。”

(本章完)

第1024章 割裂(二)第335章 可利用的矛盾第819章 大事成矣(六)第807章 閹黨(上)第502章 棄用朱子學的危機第1458章 最終的鬧劇(五)第926章 戰前輿論準備(上)第64章 笑與悲第769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中)第359章 三人行,必不遠第106章 喊最響的口號第216章 軍改構想第1066章 惡龍殘影(一)第1031章 顯學胚子第1512章 終章 九三年(三十)第471章 百思不得其解(上)第1295章 死與復仇(十六)第1404章 遷徙路(七)第289章 看不到差距第745章 巴達維亞新政(六)第223章 裁撤與移民第1157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二)第774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下)第914章 南洋大開發(九)第276章 自立之心第1487章 終章 九三年(五)第1051章 坐莊(下)第545章 難題第372章 當假裝外面世界不存在已成習慣第1158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三)第612章 搶人才第631章 被坑的瑞典人第1135章 假裝心懷社稷第478章 看破第1403章 遷徙路(六)第1246章 鑽石灣屠殺(二)第1155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第676章 科學院(中)第684章 偷樑換柱第978章 決勝千里之外(一)第1207章 守成第1175章 啓蒙躍進年(上)第661章 對抗性和非對抗性矛盾(下)第21章 紙上談兵第842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四)第47章 先把地圈起來第6章 邀請第704章 海戰(二)第673章 不神聖的神聖同盟第932章 覺醒(四)第867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三)第1382章 凡爾賽和約(九)第48章 不可抗力第1131章 新的天下(下)第463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下)第1461章 最後的鬧劇(八)第363章 最難的三件事第50章 皇帝的棋子第1083章 經驗豐富第151章 資敵以糧第1246章 鑽石灣屠殺(二)第993章 直鉤第681章 隱喻(下)第15章 居高臨下第15章 居高臨下第912章 南洋大開發(七)第290章 翻譯運動第276章 自立之心第1453章 “帝”(五)第56章 埋伏第382章 春秋大夢第319章 真正的力量第895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六)第1148章 多歧路,今安在(三)第267章 皇帝的保守第613章 兩封信(上)第920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四)第405章 籌錢買路第1023章 割裂(一)第1093章 工業革命(六)第231章 關稅問題第1471章 最後的鬧劇(十八)第74章 華麗終場前的無趣第737章 機遇(下)第1464章 最後的鬧劇(十一)第575章 另一種空想(上)第1081章 爭功(六)第1352章 英國的總崩潰(一)第967章 轉正第1233章 開戰(十二)第785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二)第238章 敲定第975章 猜疑鏈(上)第132章 新型宗藩關係第642章 逃避第1055章 小麻煩第299章 國小而不處卑第377章 最後一次外交(下)第960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六)第1397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下)
第1024章 割裂(二)第335章 可利用的矛盾第819章 大事成矣(六)第807章 閹黨(上)第502章 棄用朱子學的危機第1458章 最終的鬧劇(五)第926章 戰前輿論準備(上)第64章 笑與悲第769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中)第359章 三人行,必不遠第106章 喊最響的口號第216章 軍改構想第1066章 惡龍殘影(一)第1031章 顯學胚子第1512章 終章 九三年(三十)第471章 百思不得其解(上)第1295章 死與復仇(十六)第1404章 遷徙路(七)第289章 看不到差距第745章 巴達維亞新政(六)第223章 裁撤與移民第1157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二)第774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下)第914章 南洋大開發(九)第276章 自立之心第1487章 終章 九三年(五)第1051章 坐莊(下)第545章 難題第372章 當假裝外面世界不存在已成習慣第1158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三)第612章 搶人才第631章 被坑的瑞典人第1135章 假裝心懷社稷第478章 看破第1403章 遷徙路(六)第1246章 鑽石灣屠殺(二)第1155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第676章 科學院(中)第684章 偷樑換柱第978章 決勝千里之外(一)第1207章 守成第1175章 啓蒙躍進年(上)第661章 對抗性和非對抗性矛盾(下)第21章 紙上談兵第842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四)第47章 先把地圈起來第6章 邀請第704章 海戰(二)第673章 不神聖的神聖同盟第932章 覺醒(四)第867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三)第1382章 凡爾賽和約(九)第48章 不可抗力第1131章 新的天下(下)第463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下)第1461章 最後的鬧劇(八)第363章 最難的三件事第50章 皇帝的棋子第1083章 經驗豐富第151章 資敵以糧第1246章 鑽石灣屠殺(二)第993章 直鉤第681章 隱喻(下)第15章 居高臨下第15章 居高臨下第912章 南洋大開發(七)第290章 翻譯運動第276章 自立之心第1453章 “帝”(五)第56章 埋伏第382章 春秋大夢第319章 真正的力量第895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六)第1148章 多歧路,今安在(三)第267章 皇帝的保守第613章 兩封信(上)第920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四)第405章 籌錢買路第1023章 割裂(一)第1093章 工業革命(六)第231章 關稅問題第1471章 最後的鬧劇(十八)第74章 華麗終場前的無趣第737章 機遇(下)第1464章 最後的鬧劇(十一)第575章 另一種空想(上)第1081章 爭功(六)第1352章 英國的總崩潰(一)第967章 轉正第1233章 開戰(十二)第785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二)第238章 敲定第975章 猜疑鏈(上)第132章 新型宗藩關係第642章 逃避第1055章 小麻煩第299章 國小而不處卑第377章 最後一次外交(下)第960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六)第1397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