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預備役和實學

第224章 預備役和實學

終於說到了戰術已經落後了的問題,這也正是兵政府尚書想要抓的一個點。

大順到底是軍制出了問題?

還只是戰術落後?

如果只是戰術落後,只要換裝燧發槍和刺刀就行了,完全沒有這麼激烈的變革。

不就是新的火槍嗎?有什麼難度嗎?

趁着劉鈺說到這個問題,兵政府尚書又問道:“既然鷹娑伯也認爲,國朝軍制只是戰術落後,那麼只要普及新槍即可。所謂的練兵處、軍校、參謀等,實則無必要。”

劉鈺反問道:“如果不用練兵處,怎麼挑選合格的新軍兵員?不挑選合格的新兵兵員,怎麼裁撤老舊?”

“地方駐軍根深蒂固,非中央出面直管,否則難以變革。若不變革,又怎麼讓全員學會新的陣法?派去的參謀們人微言輕,怎麼能夠訓練新式戰法?此練兵處之必要也。”

“其二,新戰法、新戰術,所變者多矣。行軍時候,縱隊間隔幾許?爲何要間隔這麼多?展開爲橫隊的時候,又如何變動?哪一連先走、哪一連殿後?撤退的時候如何撤走?”

“這些難道不需要軍校學習嗎?之前爲將者,各有各的辦法,使得兵將分離,則兵不可用。”

“原本武將用甲、另一人用乙。兩人訓出的兵,或都可用。然而一旦換將,又不能用。”

“如今戰術統一、號令統一。如此,縱然兵將分離,亦或是臨陣換將,號令一樣可用。”

“而要做到戰術統一、號令統一,又非得軍校和練兵處不可。”

“尚書大人怎麼能說,這是無用的呢?”

剛纔兵政府尚書用很現實的“裁撤”問題來詰問劉鈺,現在劉鈺依樣畫葫蘆,也用了很現實的問題反問。

兵政府尚書的腦子還是清醒的,知道花隊變純隊的優勢,也親眼目睹了青州軍在西域的戰績,在戰術層面的變革上並不反對。

或者認爲在這一點上沒法反駁劉鈺,便跳開了這些,直接詢問一些很現實的東西。

那麼劉鈺就也揪着很現實的問題反問。

如果沒有練兵處,怎麼保證新軍的兵員能挑選出合格的?

如果讓當地武將自主訓練和裁撤,怎麼保證他們裁撤的都是老弱?

這個得罪人的事,本來就該有人擔。誰來擔?誰能擔?

自然是朝堂政府來擔,皇帝來擔,如果皇帝既不想擔罵名,又想節省軍費裁撤舊軍,那也就不用討論的。

皇帝肯擔這個罵名,那麼練兵處就必須要設立,這樣才能繞開錯綜複雜的當地關係。

這和劉鈺當初嚇唬人說的“皇帝培養一羣幹吏空降地方清查田畝”其實是一樣的道理。

靠空降,來解決盤根錯節的阻力。

既不查賬,也不查軍械,只是選拔兵員。

之前的一切,既往不咎,什麼喝兵血、領空餉的事,一概不管。

軍改之後再不收斂的,再處置。

敢碰空降下來的,哪怕這練兵處的小官只有個七八品,敢碰他們就是謀反。

除非失了心智。

皇帝剛打完羅剎、準噶爾,正是威望最高的時候。誰敢在這個時候造反?

要先掂量掂量能不能打得過創造了奇蹟的青州軍,以及一直算是最能打的京營,和西京的野戰部隊?

劉鈺又道:“除此之外,軍校制度與武德宮營學三舍法,本就一脈相承,變革起來並無難度。”

“日後軍校選材,可如科舉。良家子入武德宮的員額不變,武德宮依舊可文可武,但軍校只是培養專門的軍官。”

“新的軍校,加上靖海宮官學,實則讓良家子的出路更多,也能選拔更多的天下人才。”

“以往勳貴掌軍,都是先封勳衛,在京營中歷練之後便襲爵。襲爵之後,位高,出去後便要出鎮一方,往往不得要領。”

“參謀制和練兵處,可以保證有制之軍、縱無能之將亦不可輕敗。日後京營變革,襲爵的勳貴子弟亦應從營長做起,熟悉軍務。如此可免前朝勳貴糜爛無可用之弊。”

“勳貴庶子,又可從軍,多出一條路,免得整日不務正業。”

“廢除考覈選拔的拉弓、射箭、放槍等,又可以讓更多的貧民子弟就讀算數等,入了軍校之後再學習槍炮。如此又可以爲平民多出一條路。”

“軍銜變革,使得從軍爲官成爲一項職業,這難道不是好事嗎?軍校出來的,又不從文政,也不必擔心搶了科舉的額員。”

“至於總參謀部或者樞密院……那不是爲臣子的可以決定的。”

辯到這裡,剩下的話題劉鈺就沒法說了。

他只能把變革的好處和大致的流程講一遍,針對一些細節性的問題予以回答。

但重新的權力構建和分配,那是皇帝和天佑殿要考慮的。

叫總參謀部也好,叫樞密院也罷,這個樞密院的頭頭是否加平章事?

樞密院和兵政府之間的權責,又該怎麼分?

樞密院既然是參謀軍略的,那麼地圖、周邊情報等這些職方司的權責,肯定是要拿到手。

這一點,正是兵政府做的很差的地方。

周邊的軍情,一問三不知。

不打起來的時候根本不在意,打起來的時候就是匆匆準備,根本沒有任何的預案。

按說就大順這個局勢,周邊的情況,職方司都應該瞭解。緬甸、越南、日本、莫臥兒、俄國……然而並沒有。

兵政府的思路就不是軍隊的思路,還是科舉體系下那一套“天下觀”,眼珠子盯着的都是內部。

不是說非要窮兵黷武,但對周邊的預案肯定是要做的。打不打是一回事,要打的時候有沒有計劃又是另一回事。

兵政府那幾個人,本來也不夠幹這些事。而且術業有專攻,他們也看不懂周邊國家的軍力到底如何。

參謀部或者樞密院肯定是要把這個捏到手裡的,專職的部門負責不同方向的預案。最起碼道路、地圖、城鎮、關防這些要清楚。而搞這些,就需要學過實學的懂測繪的人。

這些東西,靠科舉出身的兵政府根本不行。

至於武選司,高級別的武官,本來皇帝和天佑殿就能插手。

皇帝要集權,兵政府的兵權本來也岌岌可危。

軍校建立,根本和科舉走不一樣的路,想抓也抓不住。

拿走這幾項,兵政府還剩下什麼?

可能還能剩下一些權責,但剩下的都是些可有可無的東西了。

這些涉及到權力重分配和平衡的問題,只能是皇帝和核心人員進行議定,反正劉鈺是做不了主的。

其實這些東西,在劉鈺看來都是邊角料。

軍改真正的核心,就是軍銜制和定期退伍制。

軍官退役後保留預備役,繼續領取三分之一的軍餉。

老兵退伍後,要麼國家按照每個人七十兩左右的花銷,安排到邊疆屯墾;要麼直接給予兩年的薪水大約是三十兩,作爲安置費用。是買地也好,還是做小買賣也罷,剩下的就不管了。

但是一旦國家急需兵員,又能迅速把他們徵召入伍,保持足夠的兵員。

以二十萬常備軍爲例,七年服役期,形成規模後,每年退役的軍人是三萬。三萬人按照一次性補償四十兩的價格,也就是一百二十萬兩,朝廷這點錢還能擠出來,尤其是軍改之後把軍隊人數從四十五萬縮減到二十萬後。

七年服役、十五年的預備役,可以保證朝廷真到危機時候,隨時可以拉出來六十萬經過訓練的軍隊。

這纔是軍改對李家王朝而言的,或者對可能的外敵入侵而言的,最有意義的地方。

否則就大順的軍制,精銳一旦被報銷,那就完蛋。

新徵募的部隊根本沒有戰鬥力,軍隊也就是個一次性軍隊。

六十萬的經過訓練的線列兵,已經基本可以保證不用擔心外患。

至於說內部起義,拿武器的終究是人,有軍事經驗的老兵越多越好。

再者,劉鈺也有自己的小打算。

將來經略南洋,招僱傭的人手,肯定是退伍老兵優先。有從軍經驗,正可以在需要駐守的南洋發揮出威力。

整體來看,軍銜制加上退伍安置,使得這一次軍改看着把軍隊數量從四十五萬裁剪到了二十萬,實際上的軍費開銷並沒有降低。

捨得花錢,才能養一支強軍。

兵在精,不在多。

整個軍改計劃中,得利的舊有士兵,是京營陝甘等地的可戰之兵。

因爲他們不會被裁撤,只是重新訓練而已。而且會依照服役年限,不斷提升軍餉,雖然提的不多,可也是得利了。

良家子們武德宮做郎官的路,沒有被堵塞,相反軍校的開辦,使得一些考不上武德宮的人有了一條新的出路。

尤其是短期之內,新式的實學學堂沒有建立太多的時候,等同於八成的軍官都是良家子。

皇帝不願意看到這樣,便要開辦新的實學學堂。而短期之內良家子們又看不出來競爭,反倒覺得軍校給了更好的出路,等到實學學堂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後,他們的優勢就會抵消。

到時候,要麼老老實實接受,要麼就被清洗掉……或者,有本事就搞兵變、清君側,保留自己的隱性特權。

而一旦實學學堂多起來了,更多的人開始去學和聖人之言無關的實學,這個氛圍可以催動出更多的優秀的理科人才。

實際上……軍校學的那些東西,其實科舉出身的一樣能學,並不是很難,除非去當炮兵或者海軍。

但既然武德宮三舍法本身就預留了一個和科舉並行的路線,自然是要假裝非得學足夠的實學才能考軍校。

非就是個選拔而已。

就像是大順之前從八股改回策論、又從策論改回八股一樣,只是挑選出不那麼笨的人而已,真正的學問都是日後慢慢從實踐中學到的。

興辦實學之後,基數大了,或許就真有那麼十個八個的沉迷於數學、物理當中,引領時代的學術前沿。

而且缺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自小洗腦,日後也更容易傳播一些思想。

印書的成本又不高,識字就能看懂的小冊子,最適合煽動的就是這羣識字、有學問,但是又被科舉視作沒文化的人。

陸軍軍改,對劉鈺而言,真正在乎的還是實學。借軍改的殼,要興的是實學。

至於皇帝到底要不要下大決心軍改,他的態度也就是說着要走三步,實際上只想往前邁一步。

海軍允許了,只要能保證五年之內有一支兩萬多人的新軍,能打贏日本,能攻下巴達維亞和馬六甲就行。這就是底線。

只要皇帝動了軍改的心思,就有幾個完全繞不過去的地方,總有一個是劉鈺想要的結果。

(本章完)

第883章 無用功第415章 願天下無有武穆三閭第1473章 最後的鬧劇(二十)第620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一)第888章 東學西漸的詭異產物(上)第440章 嘉靖年間的古董第579章 廢物第535章 爲什麼是錫蘭(上)第851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一)第1027章 割裂(五)第1280章 死與復仇(一)第1053章 皇帝眼裡的改革第1023章 割裂(一)第687章 幫助盟友第998章 看得見的手第908章 南洋大開發(三)第589章 面子裡子第11章 生活和信仰第1251章 復辟的代價(上)第1415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六)第483章 時代侷限內的強者第513章 皇帝的職業病第597章 下西洋第436章 各自打着小算盤第1229章 開戰(八)第570章 上黨歸趙之舊事第754章 表演戰(四)第710章 點到即止第97章 風波起第1114章 上國心態(八)第1425章 必死之局(上)第1426章 必死之局(中)第447章 幕府的底線第1160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五)第1344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四)第1105章 工業革命(十八)第446章 人都死了第322章 五月第724章 牆頭草(下)第700章 反圍城第882章 不得其時第1113章 上國心態(七)第810章 聖君第1128章 志向第1395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上)第66章 認可第1418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九)第320章 榮譽第314章 綁定第830章 海牙慘案(七)第911章 南洋大開發(六)第1120章 鄉約村社(一)第1102章 工業革命(十五)第402章 這還得了?第906章 南洋大開發(一)第239章 教改第1232章 開戰(十一)第2章 枯燥第827章 海牙慘案(四)第1206章 太子難當(下)第1392章 凡爾賽和約(十九)第912章 南洋大開發(七)第1448章 三山合一(下)第32章 佈置第292章 工具人瑞典第27章 臨行第134章 懂倭語的第1108章 上國心態(二)第296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744章 巴達維亞新政(五)第316章 結善緣第357章 有貨,真的可以爲所欲爲第968章 鹽改的第二封奏疏第1340章 最後的增兵第598章 奇葩的時代第704章 海戰(二)第435章 心情起落如潮第852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二)第1317章 人多聲音才大第30章 立信第81章 麻桿打狼兩頭怕第368章 我是誰第1036章 大獲成功(一)第687章 幫助盟友第416章 和談無膽 戰勝無望第1342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二)第610章 天選之子第1082章 爲利而戰第1062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六)第993章 直鉤第1443章 歪經已成(中)第1015章 虎兕出於柙第1249章 鑽石灣屠殺(五)第450章 放低姿態,麻痹對手第240章 納稅做個好商人第296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564章 路在何方第74章 華麗終場前的無趣第1209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上)第1294章 死與復仇(十五)
第883章 無用功第415章 願天下無有武穆三閭第1473章 最後的鬧劇(二十)第620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一)第888章 東學西漸的詭異產物(上)第440章 嘉靖年間的古董第579章 廢物第535章 爲什麼是錫蘭(上)第851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一)第1027章 割裂(五)第1280章 死與復仇(一)第1053章 皇帝眼裡的改革第1023章 割裂(一)第687章 幫助盟友第998章 看得見的手第908章 南洋大開發(三)第589章 面子裡子第11章 生活和信仰第1251章 復辟的代價(上)第1415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六)第483章 時代侷限內的強者第513章 皇帝的職業病第597章 下西洋第436章 各自打着小算盤第1229章 開戰(八)第570章 上黨歸趙之舊事第754章 表演戰(四)第710章 點到即止第97章 風波起第1114章 上國心態(八)第1425章 必死之局(上)第1426章 必死之局(中)第447章 幕府的底線第1160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五)第1344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四)第1105章 工業革命(十八)第446章 人都死了第322章 五月第724章 牆頭草(下)第700章 反圍城第882章 不得其時第1113章 上國心態(七)第810章 聖君第1128章 志向第1395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上)第66章 認可第1418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九)第320章 榮譽第314章 綁定第830章 海牙慘案(七)第911章 南洋大開發(六)第1120章 鄉約村社(一)第1102章 工業革命(十五)第402章 這還得了?第906章 南洋大開發(一)第239章 教改第1232章 開戰(十一)第2章 枯燥第827章 海牙慘案(四)第1206章 太子難當(下)第1392章 凡爾賽和約(十九)第912章 南洋大開發(七)第1448章 三山合一(下)第32章 佈置第292章 工具人瑞典第27章 臨行第134章 懂倭語的第1108章 上國心態(二)第296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744章 巴達維亞新政(五)第316章 結善緣第357章 有貨,真的可以爲所欲爲第968章 鹽改的第二封奏疏第1340章 最後的增兵第598章 奇葩的時代第704章 海戰(二)第435章 心情起落如潮第852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二)第1317章 人多聲音才大第30章 立信第81章 麻桿打狼兩頭怕第368章 我是誰第1036章 大獲成功(一)第687章 幫助盟友第416章 和談無膽 戰勝無望第1342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二)第610章 天選之子第1082章 爲利而戰第1062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六)第993章 直鉤第1443章 歪經已成(中)第1015章 虎兕出於柙第1249章 鑽石灣屠殺(五)第450章 放低姿態,麻痹對手第240章 納稅做個好商人第296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564章 路在何方第74章 華麗終場前的無趣第1209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上)第1294章 死與復仇(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