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進入了盛夏,江城大街上熱浪滾滾,放眼望去,看到浮在馬路上升起薄薄一層似霧非霧的氣體,明晃晃的。此時,《中國製造2025》剛頒佈沒多久,黃立工正在辦公室裡,接到旭日集團少帥馬曉濤的電話。
“我們的規劃通過了。”馬曉濤在電話中大聲嚷着。
“好啊,那好啊。”黃立工用右肩聳起貼着耳部,中間夾着手機,雙手在筆記本電腦上打着字。
“你不怎麼興奮啊?”
這不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嗎?通過只是時間問題,之前召開了多少次專家會議、政府部門協調會議,關於武山工業機器人產業園新聞也早在當地媒體鋪天蓋地了。只是,總見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真下來的時候,不真實感似乎多過興奮。
“沒有銀子,心裡不踏實,興奮不起來啊。”黃立工調侃着說。
“少廢話,趕緊過來,我們就在新區。”馬曉濤知道他是藉着調侃說實話。自從黃副市長引薦和推動,兩人時常一起調查和規劃,會都開過很多次,彼此熟絡。馬曉濤把他列爲同一戰壕的戰友,從不和他說客套的話。
黃立工放下手頭活兒,開車直奔過去。
新區緊挨着武山老鎮,往北,是平原地帶,偶爾一兩個小山坡,大片的旱地和耕地。耕地中,不少是當地村民自行開荒的,並不納入官方耕地統計裡。
三輛車子一羣人,圍繞着馬曉濤在指指畫畫,說着什麼。黃立工走近人羣,馬曉濤一眼瞄到他,分開衆人,衝黃立工走過來,摟着他肩膀,嘴裡嚷着,“你真是穩坐釣魚臺啊,皇帝不急太監急。”
黃立工忍不住笑了,這傢伙爽直得可愛,就是比喻的水平太差,好好一個大男人,精力旺盛的,咋就把自己比着太監了?
馬曉濤的人圍上來,紛紛跟黃立工打着招呼。這幫人是旭日集團各職能部門精兵強將,被馬曉濤抽調過來,組成一支尖刀隊。他們自然樂意跟隨,鞍前馬後的,畢竟是少帥,公司的接班人,跟隨他就是跟隨未來。
馬曉濤帶着黃立工站在馬路邊上,指着眼前這片空曠的土地。雖然只是上午,陽光已經很猛烈,照得空地耀眼無比。“這次國家出臺製造強國計劃後,政府催得緊了,要我們上馬動工。土地徵用、補償、搬遷以及三通一平,建廠房……都沒問題,我們的行活兒。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東風就是你黃總,得往裡面裝東西了。”
他儼然看到了整齊整潔的辦公樓和廠房拔地而起,最荒涼旦夕間成爲最繁榮,成爲地方經濟轟鳴強勁的引擎,豪情頓起。“我對你太有信心了,你的規劃只要裝進去,絕對是全國典範。所以你放心,不是我,”他用拇指指着身後那羣隨從,“是他們,會緊緊盯着你的。”
黃立工肚子裡苦笑,他知道馬曉濤說的是江城市項目論證會。就是那次論證會上,他的表現折服了馬曉濤,自此一副對他信任無間的模樣。
產業園是他們兩家共同申報的。在項目計劃書和地方規劃方案裡,以工業機器人爲主體的智能製造被列爲江城支柱產業。美其名曰,“深耕主業,勇於創新,製造精品”,具有江城特色的機器人智能製造產業發展之路。
在江城市項目論證會上,面向衆多政府官員和專家,黃立工侃侃而談。
什麼叫江城特色?就是從引進模仿到集成創新,必須差異化,區別於一些低端製造(他瞬間腦海裡蹦出廖志超的模樣,是的,即便在愚蠢的地盤上,也要把愚蠢的人幹掉),貼上“專精特新”的標籤。已經到了貼這個標籤的時候了,換道超車,中國必須向外資品牌發起衝擊,甚至在某些細分領域中要尋求打破德國、日本、瑞士和意大利等國的壟斷。
標籤怎麼貼?黃立工的規劃是從產業鏈角度,“主機爲龍頭,核心零部件、和系統集成等相配套”的完整產業鏈體系。打造通用型工業機器人產品羣、特殊機器人產品羣、核心零部件產品羣等多個產品集羣。即使同一產品集羣,也注重功能的差異性,以滿足不同用戶的多樣化需求和產品的差異化發展,同時針對製造業發展需求,未來將引導行業企業由單純的“製造商”向“方案提供商+系統服務商”的發展方向轉變。
這些產品羣自非一個武山鎮所能承載。黃立工在大屏幕上打開江城地圖,用激光筆在江城東西南三個外圍區域各畫了一個圈,至少在三個地方開闢產業園區,打造不同的產品羣,既符合產業協作半徑的經濟學,又能讓江城在製造強國的大戰略面前,擁有一席競爭之地。
參加論證會的是江城各委辦局負責人,包括孔廣華副縣長;馬曉濤帶着團隊骨幹列席其間。各委辦局發言,短小精幹,多是肯定,都等着副市長黃衛東最後的表態。
黃衛東態度很明確,不僅要求在土地、人才、金融、公共服務平臺等方面,給予了產業優先的保障,還指示各個部門以及縣市,要給予一路綠燈,甚至提到“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試點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確保一般企業投資項目開工前審批“最多30天”,提速30天以上,“一窗辦理”“證照分離”等一系列改革,讓企業專心創業、放心投資、安心經營。
各個職能部門面上積極表態,肚子裡在叫苦。他們清楚得很,要全面達到黃副市長的要求,目前軟硬條件都不具備,且得三五年後。
所幸黃衛東聚焦於武山鎮產業園開發,沒有把江城西區和南區產業園的事情提上日程。他再三強調,把江城東區的武山機器人產業園先期搞好,搞出樣板,再讓“東風”吹一會兒。
會後,馬曉濤硬拉着黃立工,請他吃大餐。“刮目相看!”馬曉濤說,“以前參加這種會,我都是聽一會兒,眯一會兒,熬到結束,反正都能過。但是你講的這次,我從頭聽到尾,一字不落,全程無尿點。”說着硬灌了黃立工一大杯紅酒。
正因爲如此,馬曉濤對項目甚至比黃立工還上心。武山工業機器人產業園,是旭日集團在江城開拓的第一個項目,也是馬曉濤親自帶隊的第一個項目,他渴望證明給父親看,自己完全有能力擔當重任。
“走,我們去動力機總廠看看。”馬曉濤提議說。
“嗯?”黃立工有些意外。
“我們就剩最後一個問題,總得解決一下吧。”馬曉濤笑着說。他倆的合作乘風破浪,頗有默契,共同拿下產業園後,園區的投資、建設和日常運營,由旭日集團負責;招商交給睿立科技,睿立科技率先搬進新園區,並把供應鏈也逐步遷移進來。馬曉濤拿下了按園區工業用地面積10%配套的住宅用地和按15%配套的周邊商業用地,全部投資開發由旭日集團負責,睿立科技則分享商業地產開發收益的20%。黃立工接受二八分成,但是提出要把動力機總廠改造成工業博物館和工業旅遊景點。馬曉濤不太想接,寧願多讓一些分成比例給睿立科技。但是,黃立工非常堅持。在這個事情上兩人一直處於膠着狀態。
十分鐘就進入了老城區,機械小鎮氣息撲面而來。前店後廠,門口開五金商店,或軸承、木螺釘、活塞等特色產品,隨着招牌沿着老街一線排開。路上,黃立工給馬曉濤如數家珍般歷數着沿線的故事,這個門口打過高年級學生,樹立了孩子王地位;那個街角和縣裡來的二流子打過羣架,他們堵放學女生堵到這裡來了;這堵矮牆是他和劉睿陽經常翻的;那個大門口,是他的學校……
“怎麼了?這裡發生過什麼特別的故事?!”馬曉濤看到黃立工忽然停下來,有些恍惚的模樣,饒有興致地問道。
“沒……就是個女生老在這裡堵着我,嚇得我有時候都要翻牆出學校。”黃立工笑了笑。他說的是劉斐,那時候名字還是劉桂花。
“後來呢?”
“沒有後來了。”
馬曉濤遺憾地搖了搖頭。
車子拐了一個大彎,停在一個陳舊的鐵門前。動力機總廠幾個毛體書法鐵藝大字站立在門頂,很有雄赳赳氣昂昂的氣勢。上了年紀的看門人認得黃立工,打開鏈子鎖,推開鐵門,目送着一羣人魚貫而入。他一直站在門口,眼睛如何都不捨得離開,直到他們的身影消失,廠裡許久沒有這麼熱鬧過了。
滿地葳蕤,一條道通向正面遠處的辦公樓,一行白底紅字仍懸掛在通道中央的空中,“高高興興上班,安安全全回家”。左右兩條道則通向兩邊的廠房,水泥路面兩側是瘋長的野草和荊棘。有閒置的塔吊,高聳圓柱式鍋爐房,裸露外三根粗大的鏽管在空中交織,伸向廠房。一棟棟廠房,鋼架結構,挑空很高,設備已被搬遷一空。牆上工友們用油漆潑上去的圖案依然在,一個拳頭砸在張貼上,誇張的手法提示着工廠的歷史。
站立其間,當年的喧囂和粗曠,歌聲繞梁的日子,已經遁去。熱風吹進來,拐進空蕩蕩的廠房,涼卻了下來。廠房外側,細鐵柱做成的圍牆,隔着一條馬路,是廠區宿舍,八層高的紅色磚瓦樓房,建於一九八〇年代。
黃立工默然無語,帶着馬曉濤轉了個遍。
馬曉濤摸着廠房牆壁,“經歷了這麼長時間,還這麼結實。”
黃立工笑笑,“那代人建設的工廠,沒人敢偷工減料,也沒人願意偷工減料。”
“你和劉工從小就在這裡長大的?”
“是的。睿立科技有些骨幹,比如生產、質檢,他們都在這裡幹過。”
“有些精神是傳承下來的。”馬曉濤難得有些感慨的神情,問,“我聽你說過,這個廠子,當年佔據武山鎮機械製造的半壁江山?”
“是全縣的半壁江山。因爲這個廠,建起了醫院、學校,還有菜市場,最鼎盛的時候,武山鎮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跟廠裡有關係。”
馬曉濤轉身過去,問手下們,“你們覺得呢?”
隨行的人還有人正拿着手機拍照呢,頓時七嘴八舌:
“這裡感覺不比北京798藝術園差啊,可以改造成一個小798呢。”
“我看改成工業題材電影拍攝基地更好,我們不也正好要涉足一下影視業嘛。”
“這個地方一進來,心都安靜了,真像個古戰場遺址。”
……
馬曉濤轉回頭,一臉慰然的笑意,“我明白你爲什麼那麼堅持了……這裡纔是你的故鄉。我們不能只幹暴發戶乾的事,對吧?那就這麼幹吧!”
黃立工莫名覺得鼻子有點酸酸的。他心裡暗想,決不能把這件事告訴任何人,他堂堂七尺男兒,第一次鼻子酸居然是因爲另一個男人。
回到睿立科技會議室,氣氛就變了。那個咄咄逼人的富二代馬曉濤又回來了。
“黃總,你跟我說實話,產業園規劃招商能完成嗎?”馬曉濤問。
坐在馬曉濤對面的,除了黃立工,還有劉睿陽,許茜茜和生產總監鄧建陽。張文峰在江城有事,要晚些才能趕回來。
這種陣勢,顯示着這次會談的重要性。
“能。”黃立工反問,“咋了,沒信心?”
“有人提出質疑,產業園招商需要示範,需要龍頭。”馬曉濤意思很直白,共享工廠模式也好,還是吸引同行入駐也好,領頭羊必須在行業裡“過硬”。睿立科技能擔當得了龍頭嗎?
馬曉濤團隊裡有人適時地嘀咕,聲音不大,但能聽見,“工業機器人不都是什麼四大家族嘛,國內要是搞來華普機器人,也算龍頭吧。”
黃立工和劉睿陽一臉淡定。許茜茜面無表情地記錄。羅平志則看着黃立工的臉,要是神情不對,自己就出來補話。
這種質疑,他們聽得太多了,從第一臺鯤鵬機器人出貨起,就從來沒有停歇過。現在都羣體免疫了。黃立工自嘲過,鯤鵬機器人就是打不死的小強,越打越堅強,生命力旺盛。
“我們今年的出貨量,在國產焊接機器人中佔比47%。”黃立工特意等會議室裡的空氣更躁動一些,才拋出這句話。果然,空氣一下停滯了下來。
這是前些天羅平志和他通報的數字,自然是按照各種統計口徑最有利於自己的數字,再來點四捨五入算出來的。當然,他沒向馬曉濤點透的一個關鍵是,國產機器人年出貨量還是比較少,四大家族的產品包括它們的二手貨,依然牢牢把控着市場份額的大頭。
鄧建陽衝着馬曉濤點頭示意,補充說,“按照目前的勢頭,今年底就能超過一半。”
半壁江山……馬曉濤想起在動力機總廠裡的對話,這個集中度很高了。當年的半壁江山能撐起一個縣,那麼如今呢?
“接近一半的出貨量,未來還會更多,這意味着什麼?”黃立工說,“意味着我們需要採購更多的減速機、伺服電機、控制器以及其他配件。這麼集中的採購,用得巧妙的話,是不是能夠說服一些供應商,把他們的生產基地甚至公司搬到這裡來?”
“嗯,你們在哪兒,他們就在哪兒。”
“至少從供應鏈效率來說,就是這種效應。”黃立工說,“尤其對於新供應商、地位提升的供應商,如果我們給予更好的招商條件,我相信他們會認真考慮的。”
“焊接機器人是睿立科技的主板塊。”劉睿陽補充說,“我們正在進一步豐富產品線,開發搬運、碼垛、包裝、拋光等系列機器人,還有其他領域的專用機器人。”
“沒錯,我們的目標是向着無人工廠……”黃立工提高了聲調,“跑步前進。”
馬曉濤在琢磨着,他們的邏輯聽起來沒有什麼漏洞。
“我們的調查顯示,鯤鵬機器人在市場上的評價是兩低,低價、低端。這樣的份額很容易受到衝擊。”馬曉濤一個手下拋出了新的質疑。
“你們的調查結論是從我們競爭對手那裡得來的吧?!他們當然不會說我們好話。” 鄧建陽有點按捺不住了,“低價不意味着低端!低價是營銷策略,是爲了讓中國所有的中小企業都能用上機器人。國產的同行根本沒有實力衝擊我們,就只能在嘴巴上衝擊我們了。”
黃立工往下揮手,按一按鄧建陽的火氣,慢條斯理的說,“低價好用,是我們初創時期的策略。我們一直在‘專精特新’上進行創新。”他指着劉睿陽,“睿立科技的技術負責人,總工程師,是魏才聖教授的得意門生,參與科技部863計劃、工信部科研課題項目,我想在任何一家國產品牌中是不可能找到的。”
馬曉濤相信。當初黃衛東把這個項目推薦給他時,所給的資料裡,就有國內工業機器人諸多權威在睿立科技召開科技部項目成果的驗收會。
說實在的,他並不關心這些。他的目標就是產業園,能否吸引入駐,能否形成氣候。但是睿立科技的這些硬貨至少能增加成功的概率,讓他心定。何事不是一博呢?他父親完全袖手,讓他放手去幹,是在賭;他認準了這幫人,這樁事,同樣也是賭。
賭定,就要離手。離手未必贏,但不離手的,必敗。馬曉濤沉吟片刻,說,“沒問題了。”
“我有問題。”黃立工可不放過他,“資金?不能把我們撂在半路上。”
馬曉濤哈哈大笑,大手在空中一揮說:“對旭日集團來說,錢,永遠不是問題。何況還有政府引導基金呢。放心吧,政府引導基金投給你們的,我們借給你們的,土地擔保銀行貸給你們的,一分不會少,這些加起來,夠你們興風作浪好一陣子了。”
黃立工面上不動聲色,心裡卻是強壓一陣陣的激動。這幾處資金一時半會到不了位,估摸要到園區建起後,且得大半年呢,解不了燃眉之急,但這是未來啊!睿立科技未來的保障。撐過這一陣,以後至少不爲錢發愁,可以專心打技術和市場的仗了。
許茜茜舉起手,“政府引導基金,能用多久?”
“五年,至少。”馬曉濤眼睛一一掃過睿立科技諸人,加重了語氣說,“他們要求的不是資本回報,是產業回報。把工業園做起來,把產業搞起來,把經濟帶活。”
“也就是說,這筆引導資金沒有財務成本和投資收益壓力了?”許茜茜說,
馬曉濤打了一個響指說,“對。政府引導基金本質上帶有公益性質。要不然,產業園怎能在各地如火如荼?!不過,產業壓力可未必比財務壓力小啊。”
許茜茜微笑着說,“在我們這裡,不算什麼壓力。”
黃立工輕拍桌子,“我們籌劃簽約儀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