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7章 新官
丹尼爾·韋伯斯特並不是一個強勢的人,他是歷史上美國著名的妥協派,著名的《逃奴法案》就是他的傑作。
丹尼爾·韋伯斯特和林肯不同,他雖然認爲奴隸制是道德錯誤,但卻堅持蓄奴州有蓄奴的權利,對廢奴的態度十分曖昧。
這讓他成功得罪了南北雙方,再加上扎卡里·泰勒之死和米勒德·菲爾莫爾爆出的醜聞,此時的輝格黨已經處在崩潰的邊緣。
丹尼爾·韋伯斯特主張提高關稅保護本國工業,但他又反對擴張,極力避免和歐洲列強,甚至是美洲諸國的摩擦。
這樣一位左右腦互搏的人才成爲了美國總統,弗蘭茨都罕見地發函祝賀。
然而這種行爲在其他國家眼中卻是一種信號,再加上之前奧地利帝國在古巴危機中輕易放過了美國,這不得不讓人覺得奧地利正在拉攏美國。
其實弗蘭茨還向丹尼爾·韋伯斯特發出了邀請,邀請他來維也納作客。
不過這並非分化美國政壇的手段,弗蘭茨只是覺得在這樣一個人面前展示出足夠的實力和誠意會減少很多麻煩而已。
然而在美國的政客眼中卻是坐實了雙方有所勾結的鐵證。
古巴方面。
德拉孔查遭到了費迪南多二世的解職,不過轉眼間他又被奧地利帝國聘用爲古巴問題特別顧問,年薪十萬弗羅林。
除此之外,弗蘭茨還將之前的總督府也送給了德拉孔查作爲其辦公地點。
奧地利帝國的種種行爲讓外人有些摸不到頭腦,他們搞不懂弗蘭茨爲什麼要給德拉孔查如此高的禮遇。
不過按照之前奧地利帝國的種種行爲來推算,大概率又是在千金買馬骨。
這種行爲在有些人看來是奢侈浪費、性價比過低、不過是玩了幾千年的政治秀而已,在有些人看來這纔是真正的皇家典範、帝王之風。
還有一部分人在藉機鼓吹授官制度,這種聲音很大,因爲授官制度得利最大的就是弗蘭茨的身邊人,這幫人的聲音當然大了。
不過弗蘭茨並沒有傲慢到覺得自己真的可以乾綱獨斷的程度,而他的所作所爲也並不是在千金買馬骨。
其實德拉孔查幹了很多事情,至少他保留住了古巴的精華所在,除了那四十萬黑奴,還有整個古巴島最好土地,最好的莊園。
雖說此時的古巴表面看上去一片焦土,但實際上依然保留了50%的蔗糖產能,60%的咖啡樹,以及80%的高檔雪茄田。
那爲什麼之前要把損失說的那麼誇張呢?
當然是爲了操縱市場,讓己方的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古巴民衆的損失確實十分誇張,只不過有着重兵把守的區域就不同了。
此時奧地利帝國控制了世界上最主要的糖料產地,巴西又是其盟友。
此時唯一能在生產量上和奧地利帝國抗衡的只有印度,但印度糖的商品化率極低,市場認可度更是幾乎沒有。
壟斷市場最大的好處之一就是別人不得不聽你講故事,哪怕你是在信口胡謅依然可以攪風攪雨、賺大錢。
除此之外古巴的醫生、學者、熟練技工也都基本得到了保全,醫院、學校、圖書館也沒有毀於戰火。 正如德拉孔查所說,他確實保留了古巴的精華所在。
最重要的是德拉孔查替奧地利帝國背了這口天大的黑鍋,兔死狗烹的事情弗蘭茨不想做。
德拉孔查的個人能力不弱,歷史上他的名聲雖然不好,但是在他出任古巴總督期間還是做了很多事情。
比如修建鐵路、電報、水利,推廣農機,打擊叛亂,抵禦入侵,穩定住了古巴的局勢。
不過出於政治方面的考量,弗蘭茨還是沒法繼續讓他擔任古巴總督,只能讓他擔任顧問一職。
除了由於名聲不好帶來的國際影響以外,奧地利帝國本身的官場也不願意接納這種人。同時也是防止一個人在同一地區長期執政,出現可以隻手遮天的大害。
按照奧地利帝國農業專家的預計,古巴的蔗糖產能恢復大概只需要兩年。
沒錯,僅需要兩年就能完全恢復產能。
甘蔗這種作物對環境和土壤要求確實很高,但不代表他本身難以種植,實際上打理起來並不困難。
咖啡、可可這些多年生農作物就沒辦法了,不過好在他們並不是古巴的主要作物。
重建古巴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人力不足,雖說機械可以大大減少農業人口,但是此時需要重建的可不只有農田。
戰爭的破壞力很大,森林、工廠都被付之一炬,道路也遭到了嚴重破壞。萬幸的是無論任何一方都沒有故意破壞港口,倒是大大降低了重建的難度。
如果港口全部被摧毀,那麼重建的時間將會以三年起步,十年都未必能完全恢復,並且所需耗費的資金和人力將會成倍增長。
這一次並不是簡單的重建,弗蘭茨還要在古巴島上修鐵路,修電報,重新規劃水利設施。
之前由於古巴各地都有不同的家族勢力把持,導致水利設施的偏向性極大,公共工程根本無法開展。
鐵路和電報線只能在夾縫中通過,還要時不時遭到這些家族的盤剝,甚至破壞。
不過現在這些阻力都不存在了,奧地利帝國可以實現古巴資源利用的最大化,並不需要看誰眼色。
當然,如果誰非要給弗蘭茨點顏色看看,那他也只能選擇還擊了。
重建古巴本身也是一筆大生意,此時別說古巴,就算是整個北美也沒有一家真正的大型鋼鐵廠,甚至歷史上美國鐵路大開發時還是從英國進口的鐵軌。
對於奧地利帝國的鋼鐵廠來說這無疑是一筆大生意,與鐵路相關的機械、零件製造等行業也會受益。
此時美國進口的鐵軌有一半以上來自奧地利帝國,畢竟弗蘭茨的回扣模式太先進了,讓美國人實在無法拒絕。
美國的親奧派們爲了維持這門好買賣,他們不惜一切代價地打壓美國國內的鋼鐵企業,除了苛刻的稅收政策,還有極其嚴酷的監督體系。
這個時代任何一家工廠,只要隨便挑一挑就能找出一堆毛病。如果有人真的認真去找,那麼結果必然十分炸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