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水晶宮的外形設計在當年絕對算得上新潮,但很不幸它和此時的溫室很像,甚至設計師約瑟夫·帕克斯頓的靈感來源就是溫室花園。
在普通人看來水晶宮真乃神來之筆,但在奧爾加這樣出身皇族的人看來就是稀鬆平常。
畢竟溫室花園在上流社會算不得什麼,尤其是在奧地利帝國,美泉宮中就有不止一座溫室花園,甚至奧地利帝國很多貴族的庭院中都有。
這主要得益於弗蘭茨將玻璃的價格打了下來,歷史上水晶宮的出現也是得益於當時英國成爲了世界上最大的玻璃生產國。
不過此時英國只能屈居第二,再加上玻璃產業的規模效應,英國人甚至不得不動用關稅壁壘以防止奧地利帝國玻璃的進入。
至於天才和藝術家,奧地利帝國是不缺的。
奧爾加見過很多精美的玻璃建築,而在奧地利帝國方方正正的建築通常只會出現在校園的農業實驗室,所以她纔會把水晶宮叫做溫室大棚。
奧爾加也意識到自己失言了。
“抱歉,這真是一座精美的溫室。是農業博覽會嗎?真是太棒了”
阿爾伯特親王聽後臉上一陣青,一陣紅,他甚至都開始懷疑弗蘭茨夫婦是故意的。
其實弗蘭茨和奧爾加會接受邀請,並參加在倫敦舉行的博覽會本就是小概率事件,但阿爾伯特親王爲何要親自來呢?
這自然不可能是心血來潮,又或者是想要自取其辱。
這其實是一次外交試探,英國需要緩和和奧地利帝國的關係,邀請是在釋放善意。
此時的英國雖說還掌握着世界的海上霸權和東西方貿易的霸權,但是其統治力已經下降。
再加上國內國外的各種負面消息,以及神聖同盟的崛起,讓英國人意識到了必須重新考慮戰略佈局的重要性。
與俄國不同,奧地利帝國對英國並無直接威脅,單論地緣政治威脅性甚至不如美國。
所以拉攏奧地利,分化神聖同盟依然是此時英國的最優解。比起擊敗神聖同盟,顯然單獨擊敗俄國人更容易些。
這種邀請既可以提升英國的正面形象,又能分化奧地利帝國內部的強硬派和主和派,同時還能讓俄國猜忌奧地利。
這些收益也許不會立刻體現出來,但正所謂放長線釣大魚,只要種子埋下了,剩下的就是等待破土而出的契機而已。
時間會改變一切,等到俄奧兩國出現裂痕和矛盾時,奧地利人就會想起這條線。
除了以上這些,阿爾伯特親王還有一點小私心,他看過很多奧地利帝國舶來的雜誌,對於上面的很多東西他都很不服氣。
所以想要給弗蘭茨來一點英式震撼.
但顯然阿爾伯特親王失算了,對方非但沒被自己帶來的禮物震撼到,他反而被對方的回禮震憾到了。
其實在十幾年前,阿爾伯特是來過維也納的。當時的維也納也很漂亮,但是和歐洲其他的大城市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即便坐在馬車中隔着厚厚的簾子也能清晰地聞到街邊的臭味,成羣結隊的乞丐在影響市容。
但要說是什麼給他留下的印象最深刻,那非漫天飛舞的德國小蠊莫屬了。這種蟑螂繁殖速度快適應性強,幾乎集合了所有害蟲的強項,直到今天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害蟲之一。
然而這一次來維也納,阿爾伯特親王發現蟑螂幾乎不見了。與之一同消失的還有街邊的垃圾堆和乞丐。
乞丐倒還好理解,畢竟自己是位大人物,奧地利帝國爲了接待自己肅清街道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聽說奧地利帝國的殖民地缺勞動力,但是街道上的垃圾和人們的生活習慣卻並沒有那麼容易更改。
實際上阿爾伯特親王是大人物不假,但弗蘭茨還沒有必要做到那個程度。
乞丐消失的真實原因首先是奧地利帝國的經濟狀況好轉,大量政府工程帶動了勞動力就業,維也納作爲奧地利帝國的首都救濟力度很大,很多無工作能力的人都被送進了福利院。
當然這種措施是無法解決那些想要不勞而獲的人,甚至經濟狀況的轉好還會增加他們的收入。
但奧地利帝國還有《勞動法》。奧地利帝國的《勞動法》一方面是保護勞動者的利益免受侵害,另一方面也規定了國民有勞動的義務。
那些四肢健全的乞丐定期會被送去進行高強度強制勞動,表現好的人可以找到一份工作擺脫乞丐的身份。
表現差的人將會和犯人一起被送往殖民地繼續改造,奧地利帝國殖民地的監工可都不是善茬,想在這幫人手裡偷奸耍滑可不容易。
阿爾伯特親王在維也納小住了一段時間,特意走訪了一些較爲貧困的區域,他才確認維也納真的和以前不一樣了。
不過還是那句話。
“不虧。”
弗蘭茨並不是唯一一個收到邀請的外國君主,歷史上英國人更是大發邀請函,幾乎邀遍了所有歐洲君主。
不過實際上幾乎沒有一國的君主到場(比利時除外,當時利奧波德一世還要扯英國這張虎皮做大旗),但幾乎每個國家都派出了自己的代表團,這爲大英帝國掙足了面子。
既沒拒絕,也沒同意。
所有人都覺得這次訪問就這樣已經平平淡淡地結束了,但弗蘭茨已經想好了對策。
他肯定不會讓英國人幹只賺不賠的買賣。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氣魄弗蘭茨自然不缺,不過比起冒險,他還有更高明的策略。
到時候弗蘭茨可以讓奧爾加代表奧地利帝國參加,這一方面可以展現奧地利帝國的氣魄,另一方面則是給英國人出了一個難題。
奧爾加除了是奧地利帝國的皇后,還是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女兒。這樣的身份可以讓英國人的損失最大化,尼古拉一世並不會因此就對奧地利帝國產生疑心。
如果奧爾加真出了什麼問題,那英國人的一切計劃就都泡湯了。
到時候奧爾加訪問倫敦的熱度極有可能會反過來壓倒世博會的熱度,這就叫“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此外按照弗蘭茨的估計,英國的報紙用不了多久就會刊登奧地利帝國皇帝懦弱不敢接受邀請之類的評論。
所以弗蘭茨準備搶先一步,讓法國的報社刊登英國在向奧地利帝國示弱的新聞。
別問弗蘭茨爲何如此神通廣大,一方面是這個時代錢可通神,另一方面瑞士山區、阿爾薩斯-洛林地區有的是法語人口。
對於此時的奧地利帝國貴族來說法語並不陌生,弗蘭茨想在法國搞一家法語報社還是很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