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攻奧斯曼帝國?
弗蘭茨當然不會這麼選擇,此時奧地利帝國最需要就是發展,農業、工業、殖民地、軍工、文化、交通、金融等各個方面奧地利帝國還有很多潛力可挖,並沒有到要不得不使用武力擴張的時候。
而且即便是使用武力擴張,弗蘭茨爲什麼不去打那些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弱國?非要去和英法這種列強級別的國家死磕?
東愛琴海和塞浦路斯並沒有太多可以直接利用的資源,至於所謂的戰略價值也很有限,畢竟奧地利帝國在東愛琴海就沒什麼利益。
唯一有價值的就是塞浦路斯島,但對已經掌握了克里特大島的奧地利帝國來說也很雞肋。
奪取塞浦路斯不但要得罪英國,還要分兵把守。
弗蘭茨對海戰的理解有限,但他很清楚從古至今海戰最忌諱分兵。
奧地利帝國海戰之所以能接連取得勝利,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爲奧地利帝國狹窄的海岸線限制了奧地利海軍上限的同時也使得奧地利海軍很難被真正擊敗。
奧地利帝國海軍每次都可以集中兵力與英國人的分艦隊進行決戰,甚至經常在局部戰爭取得兵力優勢。
相反英國海軍雖然強大,但每次只能派出一部分來到地中海戰場,結果不是被伏擊就是被羣毆處處陷於被動之中。
奧地利帝國得到東愛琴海和塞浦路斯之後,不管開發與否都必須要派兵駐守,這就引申出了另一個問題。
奧地利帝國真把奧斯曼帝國周圍的島嶼佔了個遍,那戰爭結束之後俄國和奧地利到底誰纔是英國和奧斯曼的頭號死敵還不一定呢。
從嚴格意義上講東愛琴海和塞浦路斯對於奧地利帝國來說是一塊飛地,而且不同於在非洲的殖民地,弗蘭茨很難用除直接移民以外的非常規手段使奧地利人佔據多數。
除此之外,哪怕是弗蘭茨解決了以上問題,他也沒法阻止俄國繼續蠶食奧斯曼的遺產。
而當俄國獲得奧斯曼的遺產之後,控制了東愛琴海的奧地利帝國對於俄國來說就又成爲了下一個奧斯曼,反之亦然。
東愛琴海這塊飛地還會帶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希臘完全失去了擴張的方向和可能。
如此被動的外交局面肯定不是弗蘭茨想要的,不過在和俄國討價還價之前,弗蘭茨更希望可以拒絕這場戰爭。
當然弗蘭茨自然不會直接拒絕沙皇的提議,畢竟沙皇也是要面子的。尤其是對於尼古拉一世這種人,拒絕他比拒絕他的提議本身更麻煩。
“陛下之鴻圖霸業令人甚爲佩服,然巴爾幹、高加索、哥薩克、波蘭之奸賊卻不得不防.”
弗蘭茨並不會對着俄國的經濟或者政治制度指手畫腳,那些話會有人和尼古拉一世說。他只會說俄國現在面臨的最直接問題。
1850年簽訂的《康斯坦察條約》,讓俄國獲得東波斯尼亞、南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多布羅加,以及瓦爾達爾河以東地區。
這對於俄國來說確實是一次巨大的勝利,然而巨大的勝利背後隱藏着巨大的隱患。
這裡是巴爾幹,一個火藥味最純粹的地方。俄國不遺餘力的強硬政策理應在幾年內便將當地的叛亂鎮壓,最起碼應該轉入地下才對。
然而很不幸即便是此時俄國在巴爾幹地區的駐軍已經突破了二十五萬,當地的叛亂依舊是此起彼伏,畢竟俄國人不可能真的搜遍每一座山的每一個角落。
很多時候游擊戰和反游擊戰打到最後就是雙方意志的比拼,通常來說哪一方能承受更大的傷亡和損失,哪一方就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俄國人的強硬政策確實極大地削弱了巴爾幹地區各族的實力,但卻堅定了他們的信心,尤其是那些受迫害的普通民衆,他們的支持纔是巴爾幹地區反抗軍總能死灰復燃的關鍵。
當然僅有意志也是遠遠不夠的,英國和奧斯曼的支持也是讓俄國人焦頭爛額的關鍵所在。
聖彼得堡。
尼古拉一世放下手中的信,他也很無奈。弗蘭茨說的問題他很清楚,但是此時俄國已經把超過三分之一的兵力部署在了巴爾幹。
尼古拉一世實在想不出能解決巴爾幹問題的辦法。“我難道要再派十萬人去巴爾幹嗎?”
周圍的俄國大臣們聽了都直搖頭,先不說再派十萬人是否能幫上忙,僅僅是補給一項就會讓俄國頭疼死。
巴爾幹地區地形太過複雜,再加上是去山區消滅反叛軍,當地的交通根本不支持如此大規模的軍隊。
三十幾萬軍隊恐怕餓死、病死的都會比戰死的多,萬一那些巴爾幹的叛軍再襲擊大軍的補給線,那簡直是一場災難。
“陛下,我們派出的人已經夠多了。我們還有很多區域需要統治,我們的兵力早已捉襟見肘。”
老邁的戰爭大臣亞歷山大·切爾內紹夫說道,他作爲一個三朝老臣說話是絕對有分量的。
其實亞歷山大·切爾內紹夫一直都是一個狂熱的大斯拉夫主義者,在反法戰爭期間他就曾因爲四處宣揚大斯拉夫主義被亞歷山大一世關過禁閉,其狂熱程度可見一斑。
尼古拉一世上臺之後亞歷山大·切爾內紹夫一直都在支持他盡力整軍備戰、擴張領土,但巴爾幹地區的持續叛亂卻讓他陷入了迷茫。
整個巴爾幹就像是一個無底洞一般,無論多少人填進去都是白搭。
然而尼古拉一世卻來了精神。
“你說兵力不夠?那就擴軍到八十萬!”
“陛下.”
亞歷山大·切爾內紹夫的話還未說完,尼古拉一世便繼續說道。
“八十萬不夠就九十萬!九十萬不夠就一百萬!我們俄羅斯有的是人!”
“陛下,並不只是人的問題。”
“那是什麼問題?”
尼古拉一世有些疑惑地問道。
“陛下,國庫支撐不了如此大規模的長期戰爭。”
首相切爾尼雪夫說道,戰爭大臣亞歷山大·切爾內紹夫也點了點頭。
“沒錯,陛下。這樣的戰爭消耗已經超過了您登基之後的任何一場戰爭。”
“錢,錢,錢!又是錢!財政收入不是增加了嗎?”
尼古拉一世感到十分煩躁。
“陛下,近些年財政收入是增加了,但是財政支出增長的更快,我們的財政赤字和債務都在逐漸增加。”
首相切爾尼雪夫說道,對此他也沒什麼辦法,與歐洲的貿易,尤其是與奧地利帝國的貿易,以及泛地中海經濟圈的開發讓俄國的經濟狀況確實發生了好轉,但卻經不起沙皇這樣的反覆折騰。
“錢都花到哪裡去了?”
“陛下,我們有七十萬常備軍,再加上戰爭不斷,我們的軍事支出就已經佔了財政支出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