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俄奧之間的電報線,弗蘭茨一直都覺得非常重要,畢竟歷史上俄國的騷操作可太多了。
弗蘭茨可不想不知不覺間便捲入什麼莫名其妙的戰爭之中,不過之前尼古拉一世對於建立電報線路的意願很低。
首先俄國高層對於科技的進步並不敏感,其次也是最關鍵的,俄國沒錢,他們把錢都用在軍事開支上了。
倒是奧地利帝國早就把鐵路鋪到了俄奧邊境的利沃夫,這一次正好藉着國內新技術改革的機會把原本奧地利帝國淘汰下來線路和設備低價賣給俄國人。
雖然是舊設備和老技術,但對於俄國來說卻並不吃虧,畢竟如此一來省去基礎研發的功夫,可以直接獲得實用技術。
而且俄國不從奧地利帝國購買的話,英國、法國、普魯士、美國不但不會賣給俄國先進的技術和裝備,價格上也會盡力卡俄國人的脖子。
其實俄國人一直就不太遭人待見,哪怕是被稱爲歐洲憲兵,其中恐懼的成分也是大於敬畏。
不過弗蘭茨依然沒有接受沙皇的提議,所謂的先下手爲強在這場戰爭中並不適用。
神聖同盟無法提前封鎖地中海,更無法對英法動手。戰場只能是近東地區,提前發動攻勢的價值不大,甚至會在輿論上處於被動地位。
歷史上只有英、法、撒丁王國參戰,但現實已經改變,大英帝國作爲世界近代歷史的第一攪屎棍,弗蘭茨也不確定對方到底能掀起多大的波瀾。
與其貿然去打一場沒把握的戰爭,倒不如先增強本國國力。
除此之外奪取君士坦丁堡對於俄國意義非凡,但對奧地利帝國來說卻一文不值,甚至是可能負收益。
俄奧同盟的政治基礎並不是帝制本身,而是奧斯曼帝國這個共同的敵人。
奧斯曼帝國崩潰之後對俄國威脅最大的國家是誰?英國再強大也只能封鎖出海口,對於俄國這樣的陸權國造不成本質威脅。
奧地利帝國則完全不同,它不但有能力在陸地上威脅俄國,更可以如英國人一樣封鎖俄國的出海口。
哪怕是尼古拉一世這一代顧念親情一意孤行,也沒法保證之後的君主們不打奧地利帝國的主意。
此時無論是西亞、中亞,還是遠東都遠不如歐洲地區發達,無論是人口、資源、技術都難以相提並論。
弗蘭茨曾經也考慮過讓俄國突破中亞三漢國直取阿富汗,然後南下印度。這樣英俄就能變成不死不休的局面。
不過如此佈局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中亞三汗國和阿富汗都不是那麼容易解決的,否則俄國人也不會在此踟躕上百年的時間。
然後就是戰勝奧斯曼帝國,奧地利帝國究竟能得到什麼?東愛琴海羣島?塞浦路斯?又是埃及或者耶路撒冷?
每一項都看起來十分誘人,但又都是毒藥。東愛琴海羣島和塞浦路斯之前提過,佔領埃及則是奧地利帝國政府的想法,教會需求的自然是聖地耶路撒冷。
埃及確實非常重要,尤其是開通蘇伊士運河之後簡直可以說是奧地利帝國的海上命脈所在。
但奧地利帝國的高層並沒有想那麼多,他們單純是覺得埃及夠大,不吃虧而已。
然後和所有殖民國家一樣,奧地利帝國的高層看中了埃及的棉花和土地,以及數百萬人口帶來的稅收收益。
除此之外蘇伊士運河開通之後,還可以收取過路費和關稅。這都可以增加奧地利帝國的財政收入,緩解財政壓力。
同時埃及還有數百萬公頃肥沃的荒地,這些土地可以安置大量人口,一方面能緩解國內土地壓力,另一方面還能緩解民族矛盾,並在埃及培養親奧勢力。
甚至可以與的黎波里合併,打造奧屬北非。
不過弗蘭茨只能說這是天方夜譚,雖然阿里和他的後代統治很爛,但埃及人的志氣還未完全磨滅,僅憑埃及政府還能把埃及勞工集中起來修運河就知道。
歷史上拿破崙也進攻過埃及,埃及軍隊自然無法阻擋處於巔峰期的法軍,哪怕是有着河流、沙漠等地形優勢。
然而法國人成功了嗎?
並沒有。
他們最終由於得不償失不得不放棄了埃及。
埃及的國土面積太大,維持佔領的費用太高。
除了軍事成本以外,開發埃及也需要錢,就像其他殖民地一樣,先期的投入可能數年,甚至數十年都收不回來。
而由於蘇伊士運河公司的存在,任何一個列強想要單獨佔領埃及都會遭到其他國家的羣起而攻。
這其實是弗蘭茨爲保證蘇伊士運河通航加的一道安全鎖,但也基本斷絕了奧地利帝國獨佔蘇伊士運河的可能。
扶植默罕默德·阿里的後代做傀儡則根本撈不到實惠,還要爲帕夏給奧斯曼帝國上貢。
最後便是和英國人無休無止的戰爭,畢竟無論是蘇伊士運河,還是埃及本身對於英國都太過重要。
再來談談教會心心念唸的耶路撒冷,如果拿下耶路撒冷奧地利帝國將坐實天主教守護者的稱號,同時極大提升在天主教徒心目中的形象,以及所謂的帝國威望。
理論上講還可以以此爲跳板向中東地區進發,就如同歷史上的十字軍一般。
好了,所謂的好處基本到此爲止。接下來談談可能到來的危機:
首先,打聖戰大概率會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雖說阿拉伯世界一盤散沙,而猶太人就是一坨,但持續放血的損失也會大過佔領此地的收益。
其次,這是在外交上瘋狂打臉英、俄、法,奧斯曼四國。搶了奧斯曼人的土地自不必多說,這也是狠狠抽英國人的臉,畢竟這與英國人想要的近東局勢完全不同。
同時這也是踩頭法蘭西的民族主義,當時的法國人可自認爲是上帝最虔誠的子民(大孝子),法國人覺得只有他們才配守護聖地。
對於俄國人來說則是掀了桌子,尼古拉一世除了是沙皇以外,他還是東正教的大牧首,聖地直接被奧地利帝國拿走是什麼情況?難道俄國人去聖地還要獲得奧地利帝國的批准?
沙皇如果面子上還掛得住,那他就不是尼古拉一世。
最後便是所謂的收益,不會有人真覺得耶路撒冷是什麼富庶之地吧?從經濟角度講這也絕對是一筆虧本的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