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儶的話正在楊奉的意料之中。
朱儶因爲輕敵冒進,在陽翟大敗,損兵折將,所部四萬餘人,只剩下一萬人。雖然有大將軍何進力保(畢竟朱儶是何進向靈帝推薦的),並沒有被靈帝立即治罪,但是朱儶現在的壓力卻是太大了,需要更多的戰功。
如果一直跟着皇甫嵩或是楊奉,恐怕等到黃巾平定之後,朱儶也不會再有什麼大的戰功,所以這一次楊奉提議兵分三路,朱儶就不得不爲自己考慮,而不能顧慮曹操是否願意了,畢竟論起官位來,還是朱儶大。
果然,曹操雖然明知朱儶的動機,卻又不能不裝作非常高興的樣子道:“如此甚好,能夠隨同朱大人一同抗擊黃巾軍,實乃操之幸也。”皇甫嵩和楊奉對望一眼,心中都明白朱儶的想法,既然曹操都沒有表示反對,兩人自然更無異議。
第二天,三路大軍便各自分走,皇甫嵩率軍四萬從北向南進攻,朱儶、曹操合兵萬五進攻陳國黃巾軍,只有楊奉率領浩浩蕩蕩的十萬大軍先到宛城和龐德會合,然後再從東路配合皇甫嵩進攻。
現在楊奉的總兵力已經達到了十四萬,其中光黃巾軍的降兵就已經佔了九萬,而楊奉本部兵馬也只有五萬人,這樣的比例恐怕在整個漢朝都是罕見的,俘虜竟然比自己的軍隊多出了近一倍的兵力。
這種形勢卻是十分的危險,因爲一旦俘虜突然倒戈一擊,楊奉軍可就面臨着全軍覆沒的危險。
但是,楊奉就是楊奉,不但俘虜沒有倒戈一擊,而且這些俘虜經過楊奉進行了思想上的洗禮,早就擺脫了張角的陰影,並且宛城的三萬五千降兵經過龐德的數月的訓練之後,早就不再是原來的那些烏合之衆的農民,成爲了真正的士兵。
所以說,現在楊奉手下的士兵,真正稱得上是俘虜的,也就是在長社之戰之後的這四萬人而已。
在宛城和龐德軍會合後,楊奉將這新降的四萬人交給高順進行整編、訓練,自己則和龐德、成廉二將率軍五萬從西路進攻汝南郡的陽安縣。由於楊奉是先繞道宛城,然後又在宛城耽擱了一天,所以當楊奉率軍達到陽安縣的時候,皇甫嵩的大軍早就已經和彭脫的大軍在召陵對上了。
彭脫乃是波才的副帥,是張角手下的大將之一,能夠和波才、張曼成並列,可見彭脫此人也不是泛泛之輩。沒想到自己一直佩服的大帥波才竟然被殺得大敗,狼狽逃到自己這裡,彭脫心中的吃驚可想而知。
更讓彭脫吃驚的是大敗波才的竟然不是皇甫嵩,也不是朱儶,而是那個年僅十八歲的楊奉,而這個楊奉也就是在不久前在南陽大敗趙弘的那個人。穎川、南陽兩地的黃巾軍主力都被楊奉消滅乾淨,只剩汝南這一個地方了,若是此地再不能守住,只怕廣宗危矣。
形勢已經逆轉了,不再是波才圍困皇甫嵩、朱儶,楊奉同趙弘對歭的情況了,現在是皇甫嵩、楊奉兩路共十萬大軍兩路夾擊汝南。所以,現在擺在波才和彭脫面前的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死守汝南,等候廣宗大捷的消息,畢竟善於用兵的盧植已經被換掉了。
汝南的黃巾軍共有六萬人,加上波才的兩萬敗兵也只有八萬人,而皇甫嵩和楊奉的大軍卻有十萬,無論在人數上還是士氣上,黃巾軍和官軍都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勝敗早已定下,只是看波才和彭脫能將這場戰鬥拖到什麼時候。
所以,波才和彭脫、韓烈進行商量,由彭脫率軍三萬在召陵擋住皇甫嵩的大軍,只守不攻,自己則和韓烈率領剩下的五萬餘大軍駐紮在陽安縣,等候楊奉的大軍。同時波才命令周倉在汝南各地抓緊時間招兵,希望在短期內在招募數萬軍隊,以增加自己軍隊的數量。
自從長社之戰後,波纔對手下這個叫做韓烈的年輕人開始刮目相看起來,此人雖然年輕,卻是武藝高強,而且善於謀略,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才,所以到達汝南之後,善於用人的波才便將韓烈提拔成了副帥,地位僅在波才和彭脫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