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公孫毒心(1)

郭嘉素有有“鬼才”之稱,是三國時期最厲害的軍師之一,以楊老三來看,能與郭嘉相比的也只有劉備手下的謀士龐統、孫策手下的周瑜、曹操手下的謀士賈詡以及三國後期的司馬懿了。郭嘉本來最早是跟隨袁紹的,卻不受袁紹重用,後來便改投曹操,並一直身受曹操看重和信任。

自郭嘉跟隨曹操以來,獻計無數,雖然是喜歡兵行險着,卻總是算無遺策,先後輔助曹操滅袁術、敗呂布、戰袁紹、定遼東,可謂勞苦功高,只是英年早逝,不然,諸葛亮七出祁山時遇到的對手恐怕是郭嘉而非司馬懿了,並且需要說明的一點是諸葛亮乃是內政高手,在智謀方面也不見得是郭嘉的對手。

此次楊奉常山之行遇到的這五人幾乎是整個河北的□□,在歷史上,這五個人都曾是袁紹手下,只是結局各自不同罷了。文丑在官渡之戰中被亂軍殺害;顏良死於關羽刀下,並非是武藝不及關羽,而是關羽的赤兔馬快;張A、郭嘉因在袁紹手下不被重用而投奔了曹操;唯獨田豐的結局最慘,因直言進諫反被袁紹所殺。

壓抑住心中的震驚,楊奉暗下決心,一定要將這幾個人招至麾下,讓他們在自己手下發揮最大的能力。

楊奉的心中固然是震驚萬分,但是,趙雲等六人心中的震驚絲毫不亞於楊奉,剛纔通過自報姓名,得知眼前的這個年輕人就是三年前靈帝金口親封爲“當朝之文武全才”,大漢歷史上唯一一個在金鑾殿上被皇上親口舉爲方正、封爲漢中太守的楊奉。

更爲重要的是,在張角之亂中,南陽、穎川、汝南、東郡以及廣宗等地的黃巾軍皆被楊奉所一一平定,可以說張角之亂幾乎是楊奉一人之功,更讓衆人欽佩的是楊奉寧願甘冒風險而將忠義的管亥私自放掉,從而使得楊奉因此而失去了一次很大的升遷機會,甚至於差點身首異處。

衆人對楊奉的大名可謂是知之甚久,更沒想到楊奉的武藝竟然也是如此高超,不能不讓衆人感到震驚。至此,衆人絲毫不再懷疑一個月前在北海城前以寡敵衆,並大獲全勝的楊奉正是大破平定張角之亂之人,也就是眼前之人。

正在衆人各自思想之時,只見楊奉高舉酒杯,對衆人道:“奉當年在平地黃巾之時,便已久聞河北良將名士甚多,當時奉軍中正缺謀少將,卻是遍尋諸位蹤跡不到,不想今日竟然在此地與諸位偶遇,奉真是不枉此行。”

衆人皆爲之動容,心中皆是暗想,沒想到楊奉在數年前平定黃巾之亂的時候便已經知道自己,想請自己出山了,真是可惜,當時要是自己前往楊奉營中投靠就好了,說不定現在也是有了不少戰功了。

只有郭嘉一人聽了,不動聲色道:“哦,不知楊大人都是知道河北哪些良將名士?”除了田豐以前在朝中做過一個小官之外,其餘五人基本都是白身,而楊奉卻乃是漢中太守,又有祁鄉侯的爵位,所以衆人在稱呼上自然不敢亂喊,對楊奉便是以楊大人相稱。

楊奉微微一笑,知道郭嘉甚是心高,故意在考問自己,但是這個問題又豈能難倒楊奉。

楊奉略一思索便道:“河北名士良將甚多,奉所知只是其中尤爲出衆的一些,說出幾人之名不知對否,還請諸位指正。除了在座的六位之外,還有廣平沮授沮先生、清河高覽、審配等人皆是河北有名的人物。”

楊奉的這番回答不禁讓郭嘉、田豐暗暗吃驚,看來這個楊奉確實是胸懷大志之人,竟然將河北的人才打聽得一清二楚。二人對望一眼,心中之意不言自明,但是郭嘉心中依然還有疑問,田豐、沮授等人確實是名聲在外,幾乎天下共知,自己卻是藉藉無名之輩,楊奉未必聽說過自己。

於是,郭嘉又道:“田先生和沮先生等人都是河北有名之士,天下共知,楊大人知二人之賢名也就不足爲怪。只是,嘉實是一小小無名之輩,豈能妄稱得上河北□□,楊大人真是擡舉嘉了。”

楊奉微微一笑,心想這個郭嘉還真是個鬼靈精,變着法子試探,看來田豐、郭嘉二人均有投靠我之意,所以更不能被其看扁了,楊奉心念一轉,忽然童心大起,決定要嚇一嚇郭嘉。於是,楊奉微笑着看着郭嘉,道:“奉孝現在雖然是籍籍無名之人,但是若能夠得遇明主,他日必將名滿天下。只是,奉孝以後要注意身體,那些丹丸還是不要再吃,否則對身體是百害而無一利。”

郭嘉果真大吃一驚,心想,自己從自小身體虛弱,所以託人煉製了一些丹丸服用,連表兄高覽都不知道此事,楊奉從未與自己謀過面,又是從何知道這些,如此說來,此人早就對自己的一切打探得清清楚楚,看來對自己也已是早有招攬之意了,看來此人不止是胸懷大志,簡直是頗具野心。

田豐雖然聽不懂二人在說什麼,但是看到郭嘉臉色數變,心中也是暗暗吃驚,對楊奉有了一個新的認識。田豐深知郭嘉的能耐,認識郭嘉以來,從來都是見到他無論是遇到什麼難題都能夠輕鬆化解,而且是十分瀟灑從容,那裡見其這樣失態過。

之後,郭嘉果然再無發問,不敢再有多言,選擇了沉默。楊奉看到郭嘉的轉變,知道郭嘉已經被自己鎮住,心中竊喜,於是便話題一轉,楊奉與衆人談起了天下大事,談話中,楊奉每每的見解更是讓衆人欽佩不已,當然,這也是楊奉故意爲之,面對着這麼多三國時期的良將名士,自然是應該故意賣弄一番,也有好在衆人心中留下一個好的印象,即使此次招攬不成,也爲日後的招攬留下後路。

由於談話時間較長,這頓飯足足吃了兩個時辰,大家才盡歡而散。吃過飯後,各藏心事的衆人便在常山村住下,準備第二日再各自行程。然而楊奉卻一直心繫招攬趙雲之事,回屋後沒多久,便獨身來到趙雲的房間。

此刻趙雲也沒有休息,待楊奉進得屋後,兩人便客氣一番,分別落座。楊奉看到趙雲依然是兩眼通紅,眼角似乎仍有淚水未來得及擦乾,心下暗歎一聲,道:“子龍,是否仍爲令兄之事傷心,只是人死不能復生,還望子龍皆哀順便,注意身體要緊。”

趙雲道:“雲自幼父母雙亡,是大哥趙風一直撫養雲長大,雲本想此次藝成歸來之後能夠在這亂世之中投個明主,幹一番事業,來日封侯將相,也不負大哥的一番撫育之情,不想竟是這一身武藝使得大哥慘遭毒手。”說着說着,趙雲眼圈又是一紅。

楊奉一直感覺很奇怪,問道:“子龍,公孫瓚如何知道子龍學藝之事?”

一聽公孫瓚的名字,趙雲不由滿面怒容,鋼牙緊咬,恨聲道:“只因雲下山之時,無意之中救得那公孫賊子一命,不想那公孫賊子招攬不成竟然恩將仇報,滅我全村,殺我大哥,此仇不報,雲誓不爲人!”

原來,趙雲師從東漢末年著名的大武術家童淵,前文講過,童淵一生共計收徒三人,大徒弟張繡,二徒弟張任,小徒弟便是趙雲。張繡和張任二人藝成後,分別下山,張繡投奔了自己的叔叔張濟,張任下山後並未立即出士,後來被楊奉招攬。

童淵本已經不打算再收弟子,奈何一面驚於趙雲的恆心和毅力,另一方面主要是趙雲乃是習武的極佳材料,較之張繡、張任資質更高,不由使得童淵心動,最終收下趙雲作爲關門弟子。對於趙雲從師的原始起由,還有一段小故事,這裡簡單介紹一下。

趙雲自小好武,十歲的時候,常山村來了一個名叫常山的斷臂老人,並在此地定居。這個老人戎馬一生,驍勇善戰,身經百戰,從軍三十年,不但戰功累累,而且還練就了一身的本領,只因不會阿諛奉承,最後只混到了什長的職務。後來,在一次戰役中,因爲主帥的指揮失誤,誤中敵軍埋伏,混戰中常山爲了救主帥一命,右臂被敵人一刀砍斷,當場昏死過去。

當常山再次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已已是身在亂屍崗中,周圍全都是死屍,原來他也被當成死屍拋棄在了亂屍崗(幸好不是被掩埋,否則肯定被悶死了)。九死一生後,當常山再次回到軍營的時候,主帥見他斷了右臂,已經不能再像往常一樣衝鋒陷陣,於是便絲毫不念其救命之恩,只是隨手給了他一點錢,將他趕出了軍營。

經歷此事之後,萬念俱灰的常山已是無處可去,從軍三十年未曾回過家鄉,家中早就已經物是人非了,親人早已不在。於是,無奈之下的常山只得開始到處流浪,直到有一天來到這個和自己的名字相同的常山村,加上村中人們的熱情友好,常山便決定在此地定居下來。

村中有二十多個和趙雲差不多大小的孩童,常山有感於村民的資助,便時常教孩子們一些武藝,時間長了,自然而然便成了一種習慣,所有的孩子在吃過正餐後都會不約而同地來到常山這裡學藝,一晃便是三年。

在這二十多個孩子當中,有三個孩子引起了常山的注意,那就是趙雲、夏侯蘭和褚燕。因爲一起學習武藝的這麼多孩子,只有這三人的資質最好,最能吃苦,進步最快。

三人當中,又以趙雲爲首,不但資質較夏侯蘭、褚燕二人高出許多,而且常山發現趙雲的根骨極佳,非常適合練武。三年來,看到趙雲平時對武藝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勤奮耐勞的精神,常山感到如果讓趙雲一直跟自己學下去,可能會將這塊美玉糟踏了。

苦悶了很長時間後的常山突然想到了很久之前曾經聽說過的一個傳說中的人物——童淵,便將此事告訴了趙雲,希望他去碰碰運氣。聽了常山的描述,趙雲眼中不禁光芒大盛,心中涌起了對童淵的無限嚮往,從而產生了北上幽州學藝的念頭。

趙雲的大哥趙風知道自己這個弟弟對武藝有着無比的熱愛,雖然感到童淵可能只是一個傳說,這個人也許並不存在,但是,趙風不忍拂了趙雲之意,否則趙雲很可能會因此而一蹶不振,於是便同意了趙雲的想法。

三天後,十三歲的趙雲懷着滿腔的熱情,告別了大哥趙風以及常山、夏侯蘭、褚燕等人,孤身一人北上拜師。

從未離開過家門一步的趙雲這一次可是吃盡了苦頭,一路上風餐露宿,飽一頓飢一頓,但是這些困難並未使得趙雲打消拜師的念頭。走了一個月後,趙雲終於登上了常山所說的那座徐無山,此山位處幽州境內遼西郡和右北平郡之間。

第二百四十六章 陰謀敗露第一百二十二章 紅顏禍水(2)第一百五十六章 曹操自刎第一百一十三章 獻美罷兵第三十一章 巧得智將(2)第一百七十四章 南聯袁紹第一百零六章 威武呂布(1)第一百九十八章兵分三路第九章四門絕技(2)第三十五章啤酒換將(2)第二十三章 少走兩步(1)第二十七章冷宮驚聞(1)第九十七章 貂蟬姐姐(2)第一百二十六章 袁紹吃虧(1)第二百六十六章太史西征第三十章 招攬猛將(1)第七十六章平定黃巾(1)第一百二十二章 紅顏禍水(1)第六十二章四面攻城(2)第七十九章脫身之策(2)第二百零六章子義歸來第九十四章 又一岳丈 (1)第二十二章 許婚張寧(2)第三十五章啤酒換將(2)第九十六章 貪心不足(2)第三十九章張任獻計(1)第一百七十九章幷州劇變第五十三章火攻之計(1)第一百二十六章 袁紹吃虧(2)第五十五章分兵進攻(1)第九十八章 岳母公主(2)第一百七十八章公孫退兵第一章 託身小五(1)第二百七十三章圍攻上黨第八十九章 美人來到(1)第七十二章廣宗使者(2)第一百八十七章弄巧成拙第一百七十三章公孫南下第二百四十四章 荊州文武第九十四章 又一岳丈 (3)第十六章計謀得逞(2)第四十一章起義之前(2)第十二章進山報仇(3)第八十六章 管亥犯境(1)第二百九十三章 濮陽相持第一百二十六章 袁紹吃虧(1)第一百七十章賈詡毒計第二百七十三章圍攻上黨第六十七章卑劣手段(1)第四十八章將帥之才(1)第二百五十九章又添一妻第一百一十三章 獻美罷兵第二百九十六章 潼關失守第七十九章脫身之策(2)第一百九十八章兵分三路第十章成了楊奉(1)第五十二章坑殺俘虜(2)第二十八章宋卿往事(1)第一百四十五章 糜府驚變第二百四十五章 蔡瑁毒計第六十六章廣宗易帥(1)第二百章曹操復活第二百五十一章 暗助張魯第十一章 突聞噩耗(1)第七十五章局勢變化(1)第二十四章狸貓認門(3)第一百八十八章 奉迎天子第一百五十一章將計就計第五章 機會來到(2)第八十四章北海蟄伏(1)第九十九章 婦人壞事(1)第四十五章神箭立威(2)第三十六章 童淵弟子(3)第八十五章 絕世猛將(1)第十三章初敗呂布(1)第一百三十五章兩處求救第二十二章 許婚張寧(3)第二百八十二章司馬降晉第二十四章狸貓認門(3)第九十八章 岳母公主(1)第二百七十四章 張遼兵敗第一百六十八章李郭爭鬥第二百三十五章 吉林激戰第一百零五章 想哭就哭(1)第七十二章廣宗使者(3)第九十一章 蹇碩之亂(1)第十四章又見二女(2)第四十六章失之交臂(1)第四十七章戰局平衡(2)第二百二十九章 塞北雙姝第二百二十章 張法心思第一百四十七章 糜竺“通敵”第二十三章 少走兩步(1)第二百零六章子義歸來第二百四十三章大殿密議第一百三十七章郭沮之爭第一百七十三章公孫南下第一百零九章 太后何琳第二百三十三章 張A獻計第二百八十四章水淹平陽
第二百四十六章 陰謀敗露第一百二十二章 紅顏禍水(2)第一百五十六章 曹操自刎第一百一十三章 獻美罷兵第三十一章 巧得智將(2)第一百七十四章 南聯袁紹第一百零六章 威武呂布(1)第一百九十八章兵分三路第九章四門絕技(2)第三十五章啤酒換將(2)第二十三章 少走兩步(1)第二十七章冷宮驚聞(1)第九十七章 貂蟬姐姐(2)第一百二十六章 袁紹吃虧(1)第二百六十六章太史西征第三十章 招攬猛將(1)第七十六章平定黃巾(1)第一百二十二章 紅顏禍水(1)第六十二章四面攻城(2)第七十九章脫身之策(2)第二百零六章子義歸來第九十四章 又一岳丈 (1)第二十二章 許婚張寧(2)第三十五章啤酒換將(2)第九十六章 貪心不足(2)第三十九章張任獻計(1)第一百七十九章幷州劇變第五十三章火攻之計(1)第一百二十六章 袁紹吃虧(2)第五十五章分兵進攻(1)第九十八章 岳母公主(2)第一百七十八章公孫退兵第一章 託身小五(1)第二百七十三章圍攻上黨第八十九章 美人來到(1)第七十二章廣宗使者(2)第一百八十七章弄巧成拙第一百七十三章公孫南下第二百四十四章 荊州文武第九十四章 又一岳丈 (3)第十六章計謀得逞(2)第四十一章起義之前(2)第十二章進山報仇(3)第八十六章 管亥犯境(1)第二百九十三章 濮陽相持第一百二十六章 袁紹吃虧(1)第一百七十章賈詡毒計第二百七十三章圍攻上黨第六十七章卑劣手段(1)第四十八章將帥之才(1)第二百五十九章又添一妻第一百一十三章 獻美罷兵第二百九十六章 潼關失守第七十九章脫身之策(2)第一百九十八章兵分三路第十章成了楊奉(1)第五十二章坑殺俘虜(2)第二十八章宋卿往事(1)第一百四十五章 糜府驚變第二百四十五章 蔡瑁毒計第六十六章廣宗易帥(1)第二百章曹操復活第二百五十一章 暗助張魯第十一章 突聞噩耗(1)第七十五章局勢變化(1)第二十四章狸貓認門(3)第一百八十八章 奉迎天子第一百五十一章將計就計第五章 機會來到(2)第八十四章北海蟄伏(1)第九十九章 婦人壞事(1)第四十五章神箭立威(2)第三十六章 童淵弟子(3)第八十五章 絕世猛將(1)第十三章初敗呂布(1)第一百三十五章兩處求救第二十二章 許婚張寧(3)第二百八十二章司馬降晉第二十四章狸貓認門(3)第九十八章 岳母公主(1)第二百七十四章 張遼兵敗第一百六十八章李郭爭鬥第二百三十五章 吉林激戰第一百零五章 想哭就哭(1)第七十二章廣宗使者(3)第九十一章 蹇碩之亂(1)第十四章又見二女(2)第四十六章失之交臂(1)第四十七章戰局平衡(2)第二百二十九章 塞北雙姝第二百二十章 張法心思第一百四十七章 糜竺“通敵”第二十三章 少走兩步(1)第二百零六章子義歸來第二百四十三章大殿密議第一百三十七章郭沮之爭第一百七十三章公孫南下第一百零九章 太后何琳第二百三十三章 張A獻計第二百八十四章水淹平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