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覲見,新政之弊利

琉璃瓦在陽光下閃耀着燦爛的光彩,宮殿高大、巍峨,震懾人們的靈魂。

頤和園的仁壽殿裡,老狀元張謇正在接受慈禧的召見,面對慈禧的詢問,他直言官制的混亂和行政效率的低下,以及爲推行新政籌措資金,國家財政陷入兩難的窘境稅收加重,官吏盤剝,民間怨聲載道等世情。

慈禧已年屆七十,腰桿雖挺直,但耳朵已有些背,誰又知道她已進入生命倒數的第五個年頭。

聞聽張謇所言,她半晌無語,然後長嘆一聲,“我久不聞汝言,不想政事敗壞如此。你可以問問皇上,現在召對臣工,不論大小,甚至連縣官也時常召見,哪一次我不是用言語以求激發天良,要求他們認真辦事?萬不料竟全無感動!”

“國家衰弱,海外留學生亦對官員腐敗和憲政進程不滿,紛紛擁護革命,民心渙散令人震驚。”張謇繼續說道:“若要收拾人心,微臣所得,非立憲不可。”

“兩江總督端方、黑龍江巡撫程德全等,亦上折警勸朝廷,如今反清革命日趨高漲,應趕緊俯從多數希望立憲之人心,以弭少數鼓動排滿之亂黨。”慈禧停頓時了半晌,謹慎地說道:“朝廷亦有派遣大臣出洋考察政治之意,如今看來,倒是要抓緊了。對了,汝是從天津來?”

“回太后,微臣是從天津來京。”張謇如實答道。

“汝曾見過袁世凱?”

閱歷豐富的張謇立刻明白了慈禧的用意。淡定地回答道:“微臣奉召恭請聖安,未覲見天顏,不敢往見別處。”

當時地方大員的權力日漸坐大。特別是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時東南各省官員的自保行動,令逃往西安顏面掃地的慈禧頗爲惱怒,因此對時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袁世凱,既要倚重又暗存戒心。她這一襲擊式的逼問,就是想獲悉地方大員有沒有在她眼皮底下結黨壯大私人勢力。

慈禧似乎鬆了口氣,轉而問道:“上海冒出的陳文強,風頭很盛啊。汝與他可有交往?他又是怎樣一個人?”

“回太后,微臣與陳文強有交往。依微臣觀之,其遊歷西洋求學,所知所得之科學在某些方面抑或已超過洋人。”張謇啓奏道:“又兼其天資聰穎,奇思妙想層出不窮。若論對洋務之嫺熟,微臣未見國內能及之者。盧家灣建設日新月異,建廠通電,情景比之租界亦不遜色

。”

“那他的政治傾向於哪一邊呢?”慈禧不放心地問道。

“微臣愚見,擁有龐大產業者,多數都希望有一個安定的社會政治環境,害怕動亂、力求安定……”張謇以己度人,說着自己的判斷。

工商界的經營者,爲什麼多是立憲派。其實正是張謇所說的理由。因爲,社會安定正是他們的事業能否發展,是否會遭到破壞的首要條件。所以。他們希望改革,但更希望這種改革能儘可能地平穩過渡。

“既是洋務嫺熟,又幹出了幾件令洋人都讚佩的大事,朝廷欲成立農工商部,可否任其爲官哪?”

“微臣以爲朝廷可先嘉獎之,再看他是否願意入朝爲官。”張謇沉吟着說道:“其所發明的新藥能救千萬人生命。國際上極爲讚譽。聽聞瑞典有一獎項曰諾貝爾獎,十分尊貴崇高。亦欲頒授給他。對此等振我國家聲名,揚我國人志氣的人才,朝廷應不吝褒獎,方顯圖新改革之誠。”

“汝說得也有道理。”慈禧點了點頭,“這個陳文強倒是爭氣,讓洋人不敢笑我大清無人。嗯,你回去告訴他,讓他忠良勤政,多爲朝廷出力分憂。這高官厚祿,朝廷是少不了他的。”

“是,微臣記下了。”張謇恭謹地答道。

洋務運動後,清廷已意識到工商業是強國之本;庚子事變後,慈禧太后也意識到,提振國勢挽回人心,非選擇變法道路不可,於是宣佈實施新政,內容包括辦新學、練新軍等。

但實施新政便要花錢,苦於財政應付庚子賠款導致經費缺乏的滿清朝廷當然十分窘迫。於是,捐官便成了一個資金來源,不僅對國內商人,而且對對華僑僑商的態度也發生一百八十度的轉變,開始鼓勵他們回國投資公益事業和發展實業。甚至慈禧也放下架子,召見從南洋蘇門答臘島前來的華僑商人張榕軒,任之官職,希望能帶動華商回國投資,並且捐資輸血支持朝廷的新政。

而商人們也樂於通過捐納巨資,獲得政治地位的步步提升。比如張榕軒,用金錢開路,官職也是一升再升,初授福建同知,繼升花翎三品銜、江西補用知府,直至花翎二品頂戴、廣西儘先補用道。

不可否認,這一時期滿清的改弦更張對工商人士,以及海外的華僑華人是有好處的。比如清廷在南洋設立領事館,開始注意保護當地華人的利益;對商人也放寬政策,由國內商人和僑商承攬的滬寧、滬杭、潮汕等鐵路,都建成通車。

但新政由於官員腐敗,保守勢力阻礙,最主要是資金匱乏,而有所反覆。而施行新政的成本無疑又攤派到稅賦中,又增加了百姓的負擔,形成了越是改革,百姓怨氣越大的惡性循環。相反,“新政”倒是爲革命者準備了可資發動的基本力量——新軍與新式知識分子,預備立憲期間關於民權思想的公開宣傳與歷次國會請願運動的實踐,更爲民國的創建提供了條件。

再加上歷史欠賬太多,上百年來旗人的特權,對漢人的欺壓,實質上立憲成功是基本不太可能的事情。除非滿清貴族以最大的誠意,以最有勇氣、魄力的放權,形成實際上以漢人爲主體的政治體系,纔有那麼一點點希望。但——這是不可能的

結束了覲見,張謇走出了頤和園,坐上馬車前往住處。一路上,他都是若有所思,表情也不斷變幻。

此次入京覲見,一來是奉召;二來是爲了馬上要建立的合資銀行向清政府度支部申請鈔票發行權;第三個目的則有些不好訴諸於外。經慈禧一問,張謇更猶豫着是否要繼續按照自己原來的想法行事了。

天津的北洋大臣袁世凱與末代狀元張謇曾有過一段不同尋常的糾葛,在名義上,張謇還可以稱爲袁世凱的老師。直到在一八八四年,袁世凱轉而投靠政治大鱷李鴻章後,“露才揚己”,毫不避忌。致使舊主吳長慶難堪,恩師張謇氣絕!爲此,張謇寫下絕交信,從此割席。師徒二人從此不通音信二十年。

來京之前,張謇曾給袁世凱去信,主動要求復交,這在當時需要有很大的勇氣,而這種勇氣來自於政治鬥爭的需要。因袁世凱已今非昔比,不再是個名不見經傳的營務處管帶副營,而是身居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政壇要員。張謇當時爲運動立憲而奔走呼號,急欲爭取得到袁世凱的支持。

於是,政治理想的光芒融化了私人恩怨的堅冰。張謇寫信給袁世凱,希望其效法日本的伊藤博文,“主持立憲”。袁世凱也及時回信,雖雲尚需時日,但“願爲前驅”。

不想朝廷對袁世凱如此猜疑。張謇思來想去,認爲暫時不宜與袁世凱直接接觸,以免朝廷和慈禧疑忌。二人只通過書信來往,並不外露已經聯絡的事情,一在朝一在野,同聲呼籲立憲,效果應該更好。

思慮已定,張謇長長地吐出了一口氣,覺得心情暢快了許多。有了慈禧的支持,鈔票發行權基本上是沒有問題了。而順勢給陳文強請了賞賜,則是意外收穫。在他想來,陳文強既已經在上海建立基業,被爭取到立憲派中是早晚的事情。如此年輕有爲的俊才,聲望日高,正可以成爲他的助力,或者是接過他的立憲大旗的接班人。

…….

托克維爾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中曾闡述了一個定律:對於一個壞政府來說,最危險的時刻通常就是它開始改革的時刻……革命的發生並非總因爲人們的處境越來越壞,最經常的情況是,一向毫無怨言、彷彿若無其事地忍受着最難以忍受的法律的人們,一旦法律的壓力減輕,他們就將它猛力拋棄。

通俗地講,托克維爾定律其實就是一種“鬆動崩潰論”,它否定的是傳統智慧所說的“殘暴崩潰論”。也就是說,在君主殘暴時通常不會崩潰,在鬆動時反倒崩潰了。它的道理就在於專制殘暴的時候,人們往往沒有能力進行反抗,也看不到革命勝利的曙光;一旦君主專制出現鬆動,一方面自由行動給人們帶來了革命的機會;另一方面,手銬被打碎,就會使得腳鐐的存在變得更無法容忍。

據陳文強所知,有兩個案例,即蘇聯末期和清朝末年的改革,可以印證托克維爾定律。兩個政權都是在政治鬆動和力圖改革時,導致的全面崩潰。所以,他與別人的思路是不同的,並不認爲滿清的立憲和改革是對革命的削弱,反倒認爲這是給革命提供的機會。

手機閱讀:

發表書評:

第220章 大權在握,雷厲風行第9章 外謙內毒第44章 豁然開朗,缺助手第211章 猛烈攻擊第76章 黑名單的威懾第251章 無題第53章 查理宋,神聖價值第100章 暗殺行動第97章 同性*愛,抵美風潮第248章 突發的“二辰丸”事件第36章 禮物,不知所措第48章 狂殺亂砍第24章 制服金三爺第19章 失落,恬靜的嚮往第55章 對德國的分析第235章 無題第241章 狠辣絕決,袁氏之難第294章 大反攻之勝第284章 大敵——日本第223章 血腥震懾,籌謀深遠第259章 戰端開第215章 密信扒底第30章 捱打緣由,經歷第268章 收手,談判第267章 大軍發動,借外安內第214章 宗社黨,袁氏阻礙第91章 赴日第120章 狙殺,施恩惠民第229章 戰局逆轉,戰略轉向第207章 憲政會第76章 商團的前景第10章 出堂差,偷孩子第168章 不能容忍的折騰第6章 新藥,說和第242章 攫取海軍,西南形勢之變第131章 感觸光榮,一槍狙殺第8章 會做人第225章 標本兼治,明暗結合第248章 北京新面貌第28章 壓抑,渲泄第210章 手段多樣,海外華僑第76章 商團的前景第163章 威壓,賑濟第229章 戰局逆轉,戰略轉向第12章 夜市第175章 激勵的目標,在人不在槍第172章 首鼠兩端第291章 交還青島,無理挑戰第147章 教誨,搶別人的成功第143章 不投脾氣,鐵血夢想第26章 第一桶金第6章 新藥,說和第183章 開闢滇南,首個突破第86章 開導,實驗室的秘密第33章 團體?政黨?第194章 財政困難是關鍵第171章 法越衝突第88章 提前避禍第147章 教誨,搶別人的成功第36章 道德的坍塌第80章 理論班子第一人第119章 退出的安排第162章 四下忽悠,爭取很必要第143章 不投脾氣,鐵血夢想第36章 禮物,不知所措第55章 對德國的分析第275章 中德會談二第232章 剿匪清鄉,新督似不滿第106章 連鎖計劃第288章 萬一?前提?第183章 底線?第28章 無題第222章 最後一擊第240章 革命的兩條戰線第253章 日美濫觴第45章 求知少年第167章 英人的刮目相看第261章 強硬背後第5章 刮目相看第161章 不撈好處誰幹哪?第156章 拉打結合第15章 隨走有感第195章 退路,形勢大變第181章 無題第123章 大革命家,刺殺,伏擊第59章 檳城立足第128章 天馬行空的聯繫,入門難第265章 朱爾典的分析第183章 底線?第62章 一槍絕殺第94章 瓊州之基第234章 親德拉美第219章 撒手不管,討價還價第48章 狂殺亂砍第27章 身跨青紅第130章 一攬子合作,緊跟和猛追第17章 吃講茶第36章 道德的坍塌第193章 這樣打似乎不對第184章 德皇接見
第220章 大權在握,雷厲風行第9章 外謙內毒第44章 豁然開朗,缺助手第211章 猛烈攻擊第76章 黑名單的威懾第251章 無題第53章 查理宋,神聖價值第100章 暗殺行動第97章 同性*愛,抵美風潮第248章 突發的“二辰丸”事件第36章 禮物,不知所措第48章 狂殺亂砍第24章 制服金三爺第19章 失落,恬靜的嚮往第55章 對德國的分析第235章 無題第241章 狠辣絕決,袁氏之難第294章 大反攻之勝第284章 大敵——日本第223章 血腥震懾,籌謀深遠第259章 戰端開第215章 密信扒底第30章 捱打緣由,經歷第268章 收手,談判第267章 大軍發動,借外安內第214章 宗社黨,袁氏阻礙第91章 赴日第120章 狙殺,施恩惠民第229章 戰局逆轉,戰略轉向第207章 憲政會第76章 商團的前景第10章 出堂差,偷孩子第168章 不能容忍的折騰第6章 新藥,說和第242章 攫取海軍,西南形勢之變第131章 感觸光榮,一槍狙殺第8章 會做人第225章 標本兼治,明暗結合第248章 北京新面貌第28章 壓抑,渲泄第210章 手段多樣,海外華僑第76章 商團的前景第163章 威壓,賑濟第229章 戰局逆轉,戰略轉向第12章 夜市第175章 激勵的目標,在人不在槍第172章 首鼠兩端第291章 交還青島,無理挑戰第147章 教誨,搶別人的成功第143章 不投脾氣,鐵血夢想第26章 第一桶金第6章 新藥,說和第183章 開闢滇南,首個突破第86章 開導,實驗室的秘密第33章 團體?政黨?第194章 財政困難是關鍵第171章 法越衝突第88章 提前避禍第147章 教誨,搶別人的成功第36章 道德的坍塌第80章 理論班子第一人第119章 退出的安排第162章 四下忽悠,爭取很必要第143章 不投脾氣,鐵血夢想第36章 禮物,不知所措第55章 對德國的分析第275章 中德會談二第232章 剿匪清鄉,新督似不滿第106章 連鎖計劃第288章 萬一?前提?第183章 底線?第28章 無題第222章 最後一擊第240章 革命的兩條戰線第253章 日美濫觴第45章 求知少年第167章 英人的刮目相看第261章 強硬背後第5章 刮目相看第161章 不撈好處誰幹哪?第156章 拉打結合第15章 隨走有感第195章 退路,形勢大變第181章 無題第123章 大革命家,刺殺,伏擊第59章 檳城立足第128章 天馬行空的聯繫,入門難第265章 朱爾典的分析第183章 底線?第62章 一槍絕殺第94章 瓊州之基第234章 親德拉美第219章 撒手不管,討價還價第48章 狂殺亂砍第27章 身跨青紅第130章 一攬子合作,緊跟和猛追第17章 吃講茶第36章 道德的坍塌第193章 這樣打似乎不對第184章 德皇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