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行政與司法

流求和登州雖然都在李愔的管轄下,但卻有一個明顯的區別,那就是流求並不是大唐的領土,確切的說,這裡應該是李愔的私人領地,完完全全的屬於李愔。可以說他想怎麼搞就怎麼搞,誰也管不了他,如此一來,李愔就不必再像登州那樣束手束腳,只能在大唐體制內進行改革。

王安回來之後,李愔的第一件事就是確定流求大島的官方名稱,流求這個名字雖然不錯,而且認同的人也比較多,但是卻有一個歧義,那就是在流求大島以北有一條島鏈,也就是後世的琉球羣島,不過在大唐這個年代,也被人稱爲流求,也就是說,在大部分漢人的眼中,後世的臺灣島和琉球羣島是一個地方,這顯然是一個認知上的錯誤,所以爲了區別這兩個地方,李愔決定將臺灣這個明朝纔出現的名稱提前,定爲流求大島的官方名稱。

中原王朝的統治者都有亂改地名的惡趣味,一個地方從古至今,可能有不下七八個名稱,因此李愔將流求改爲臺灣的舉動在王安和燕北這些詩書人看來,也是很正常的事,況且李愔還拿出了正當的理由,所以倒也沒有人反對,以後李愔治下的所有官方文件中,統一用臺灣代替流求這個稱呼。

名稱確定下來後,接下來就是行政區域的劃分了,臺灣全島的面積雖然不小,但頂多也就比大唐的一些上州面積大一些,所以最後還是將臺灣定爲州一級的行政區域。下轄着臺北、臺南、臺東、澎湖等數個縣,這些縣名稱雖然和後世的一樣。不過每個縣的面積卻要大的多,畢竟現在島上人口極少,大部分都是荒蕪之地,根本沒必要劃分的那麼精細。

行政區域劃分過之後,接下來就是律法的實施,這點根本沒有什麼困難,大唐的律法就已經很不錯了,拿過來修改一下就能用。關鍵的則是官員的任命。和大唐一樣,臺灣的最高行政長官依然是刺史,不過現在這個刺史之位還沒有合適的人選,那個崔巍雖然表現不錯,但在臺灣這個地方卻沒什麼資歷,若是貿然提拔成刺史的話,恐怕會讓陸青手下的人不服。所以最後還是由李愔暫時兼任臺灣刺史,然後任命崔巍爲別駕,李愔不在臺灣的時候,就由他代理刺史之位。

其實說起來李愔在近兩年內,估計很少時間會來臺灣,所以崔巍這個別駕幾乎就是刺史了。不過只要沒有正式任命,就不會引起別人的嫉妒。

臺灣的治所暫時定在基隆市,刺史府就是李愔暫時居住的地方,另外刺史之下的司功、司倉、司戶等曹也一應俱全,縣級的行政機構也幾乎沒什麼太大的變化。不過在整個臺灣的行政機構中。李愔卻做出一個根本性的改革,那就是消除了官與吏之間的差別。

所謂官。有品級者纔是官,從一品到最低等的九品爲止,每一品又分爲正與從兩級,而自四品以下,每一品又分爲上下兩等,也就是說,大唐的官員一共有三十級,每一級與上下兩級都是差別極大,可謂是等級森嚴。不過李愔感覺這樣的分級制度實在是太麻煩了,乾脆把那些正、從、上、下等全都給去掉,只剩下一品到九品這九個級別。

而除了上面的正式官員外,一個行政機構想要運轉起來,就需要另外一個不是官員的官員,那就是吏,說起吏這種官府裡的工作人員,就不得不說一下封建王朝的行政系統,以大唐爲例,最小的行政單位就是縣,縣裡設有縣令、縣丞、主簿和縣尉,加在一起也就四個有品級的官員,可是一個縣想要運轉,四個人肯定不行,所以就要進行招募,其中一些文書、六房管事之類的人,就是所謂的吏了,地位相當於後世的那種中低級公務員,衙門裡辦事的主要就是這些吏員。

只不過吏與官不同,官是朝廷任命的,俸祿也是由朝廷發放。可是吏就不一樣了,吏是由地方官自行招募的,最多也就是再向吏部報一下就行了,中央政府根本管不到這些,而且這些吏的俸祿也是由地方官發放,與中央朝廷並沒有太大的關係,頂多中央朝廷會默許地方官截留一部分的稅收,做爲這些吏的俸祿以及其它一些行政費用。

可是如此一來,很容易就會出現貪污腐敗的現象,後世的明清兩代貪污成風,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爲地方官對稅收有截留的權力。另外吏在政治上也頗受歧視,比如和商人一樣,後代不能參加科考等等。

李愔一開始還真不知道古代的官和吏還有這麼大的區別,直到在登州做刺史時,才慢慢的搞清楚其中的差別,當時他就想對這種現象進行改革,可惜登州畢竟是大唐的領土,他雖然是皇子,但也依然沒辦法改變這麼大一個國家的政體,所以只得作罷,直到現在有了臺灣這麼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地方,他才終於可以放開手腳。

首先,李愔將官與吏的俸祿發放權全都收回,統一由齊王府發放,對吏的招募也由齊王府統一招收,同時也消除了對吏的一些歧視政策。另外最重要的是,李愔以臺灣讀書人少爲由,將官員的選拔方式也做了改變,不再學習大唐的科舉制,則是直接從吏中選拔官員,打通了吏與官的升遷渠道。

其實大唐也有由吏升遷到官的做法,而且還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做流外入流內,流外就是指吏,流內就是指官,其實就是從體制外進入體制內,只不過這種情況比較少而,而且由吏升爲官的人也受到極大的限制,比如有些官職無法擔任,不能進入三品等等,可以說頗受歧視。不過現在倒好,李愔直接將吏升官做爲一種主要的選拔機制了,雖然這讓崔巍等一些傳統官員有些不滿,但因爲大唐也有先例,所以倒也沒有堅持反對。

由吏中選拔官員的好處是,提拔上來的官員大都有基層工作經驗,熟悉自己的本職工作,不會像那些死讀書之人,做官之後根本不知如何行政,還要向身邊的吏員請教。當然了,這樣做也有一些缺點,比如可能會造成官員的文化水平不一,而且也容易結黨營私等等。

對於這種情況,李愔也做了相應的準備,那就是在臺灣設立一個全新的機構,這就是臺灣都察院,院長由楊暕推薦的那個陳宮擔任。其實說新也不算新,這個都察院的功能其實和大唐的御史臺差不多,都是監督考查官員之用,只不過它的功能更加單一,只有調查取證權,想要抓人的話,必需交由刺吏批准,再由專門的機構去執行,而這又牽扯到另外一個新的部門,那就是警察院。

前面已經說過,行政機構中的吏也由齊王府統一任命,不再由地方官招募,而除了吏之外,還有衙役這個特殊的階層。吏雖然沒有品級,但好歹也是正式的官方人員,而衙役則不同,幾乎是屬於賤民一類,與奴婢的地位差不多。只不過他們身上的責任卻一點也小,身負着治安、收稅、徵糧等等繁雜的工作。

對於這個特殊的階層,李愔做的改動更大,直接將衙役最大的工作職能,也就是治安職能剝離出來,專門在基隆成立一個警察總院,每個縣裡設有分院,統一管理全島的所有警察,這些警察身負治安的職能,分院的院長雖然名義上是縣令的下屬,但卻有獨立執法權,甚至若是接到刺史簽署的逮捕令,可以直接將治下的任何人當場拿下,包括縣令本人。其中警察總院的最高長官稱總長,與都察院的院長平級,僅在別駕之下,現在暫時由楊暕推薦來的朱猛擔任。

其實說到底,李愔成立的都察院和警察院,就是將行政權和司法權分離開來,與一州六曹之中的法曹形成一個完整的司法機構,而之所以讓陳宮和朱猛分別擔任兩院的最高長官,也是爲了與崔巍和陸青這些原班人馬形成牽制。本來李愔還想成立法院的,不過後來一想,臺灣的才只是一州之地,本來就有法曹,若是再設立一個法院的話,權利就有些重合了,所以只是加強了一些法曹的職能,等日後地盤擴大了,再設立更高一級的司法機構也不遲。

司法權和行政權的分離,導致原來政府機構的權利都有了或大或小的改變,其中有不少部門的權利都被消減了許多,若是放在大唐那種政治機構成熟的體制內,肯定會遇到無窮的阻力,而臺灣這裡本來就是一窮二白,甚至原來在陸青治理之下,好多機構根本沒有成立,所以李愔上面的那些改動,並沒有遇到什麼太大的阻力,也只有崔巍和那些被流放來的官員提出一些異議,不過全都被李愔壓服下去了。

行政和司法的事搞定之後,接下來就是軍事方面的改革,這可是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爲此李愔還特意將陸青、虎力和周龍三人叫到一起,一連商議了幾天之後,最後終於有一個大概的結果。

第728章 回程中的李恪第71章 三國也是可以泡妞的第21章 相逢一笑泯恩仇第123章 調查結果第26章 長安本初子午線第542章 大唐備戰第564章 抵達獅城第55章 雉奴,吃東西一定要小心第34章 殺鯨懾敵第50章 軍用食品第98章 無花果樹第569章 食物匱乏的船隊第95章 悲催的二百五第422章 海島捕獵第566章 海貿中心第454章 全家搬遷第692章 恐怖分子第2章 挖坑讓李永跳第251章 懂外語的壞處第647章 他鄉遇故人第308章 金庚信與金春秋第410章 軍校少年班第265章 ”飯桶“比賽第620章 大堡礁第348章 蒸汽船第449章 銀幣太少了第500章 風浪中的海船第360章 把李佑扔給李愔第383章 水到渠成之時?第255章 李愔的後續計劃第291章 柳暗花明第45章 上天送來的一座金山第217章 給長孫無忌打預防針第747章 雲霓的經歷第494章 越王號上第264章 航海學院第109章 莊生夢蝶,蝶夢莊生第368章 家將和部曲第661章 我還會回來的!第384章 奴港第116章 長安流言第29章 捕奴隊被扣第13章 炒茶與虧空的王府第103章 想殺人的感覺第304章 第三次離開長安第43章 勳章與航海時代第8章 雉奴與兕子第515章 傳說中的海盜第373章 火炮登場第92章 殿下,媚娘來幫您吧!第137章 國子監學子第53章 李永也想上戰場第331章 魏黑子與吳天德第341章 李恪吹牛第635章 滅族第610章 三姐妹第593章 差點形成的大災難第652章 希臘火第304章 第三次離開長安第177章 李愔要獨自離開長安第692章 恐怖分子第399章 東宮暗流第657章 插足地中海第31章 提升威望第577章 遭遇海盜第396章 劉仁軌入長安第424章 呂大神棍第257章 請楊暕回長安第153章 皇室新成員第65章 李世民要去礦場第698章 征服伊比利亞半島第35章 周昆的身份第66章 蕭家來人第76章 最後一戰(上)第206章 長樂公主李麗質第459章 石頭的‘野心’第455章 深夜送粥人第179章 要搞就搞大一點第707章 默坦之死第15章 “神棍”西來第166章 家中東窗事發第26章 女扮男裝王惜君第587章 北天竺劇變第360章 把李佑扔給李愔第551章 呂萬的目標:美洲第740章 兕子出嫁(上)第241章 二堂叔第716章 明德殿之爭(下)第508章 呂宋採礦業第193章 賽前準備第476章 應聘老師第40章 總攬水泥事務第260章 再見金勝曼第37章 情報天才武媚娘第388章 不客氣的李永等人第69章 李愔的禮物第507章 屠殺與黃金第452章 發行銀幣第120章 邪惡的開端第151章 蒸汽機的新進展
第728章 回程中的李恪第71章 三國也是可以泡妞的第21章 相逢一笑泯恩仇第123章 調查結果第26章 長安本初子午線第542章 大唐備戰第564章 抵達獅城第55章 雉奴,吃東西一定要小心第34章 殺鯨懾敵第50章 軍用食品第98章 無花果樹第569章 食物匱乏的船隊第95章 悲催的二百五第422章 海島捕獵第566章 海貿中心第454章 全家搬遷第692章 恐怖分子第2章 挖坑讓李永跳第251章 懂外語的壞處第647章 他鄉遇故人第308章 金庚信與金春秋第410章 軍校少年班第265章 ”飯桶“比賽第620章 大堡礁第348章 蒸汽船第449章 銀幣太少了第500章 風浪中的海船第360章 把李佑扔給李愔第383章 水到渠成之時?第255章 李愔的後續計劃第291章 柳暗花明第45章 上天送來的一座金山第217章 給長孫無忌打預防針第747章 雲霓的經歷第494章 越王號上第264章 航海學院第109章 莊生夢蝶,蝶夢莊生第368章 家將和部曲第661章 我還會回來的!第384章 奴港第116章 長安流言第29章 捕奴隊被扣第13章 炒茶與虧空的王府第103章 想殺人的感覺第304章 第三次離開長安第43章 勳章與航海時代第8章 雉奴與兕子第515章 傳說中的海盜第373章 火炮登場第92章 殿下,媚娘來幫您吧!第137章 國子監學子第53章 李永也想上戰場第331章 魏黑子與吳天德第341章 李恪吹牛第635章 滅族第610章 三姐妹第593章 差點形成的大災難第652章 希臘火第304章 第三次離開長安第177章 李愔要獨自離開長安第692章 恐怖分子第399章 東宮暗流第657章 插足地中海第31章 提升威望第577章 遭遇海盜第396章 劉仁軌入長安第424章 呂大神棍第257章 請楊暕回長安第153章 皇室新成員第65章 李世民要去礦場第698章 征服伊比利亞半島第35章 周昆的身份第66章 蕭家來人第76章 最後一戰(上)第206章 長樂公主李麗質第459章 石頭的‘野心’第455章 深夜送粥人第179章 要搞就搞大一點第707章 默坦之死第15章 “神棍”西來第166章 家中東窗事發第26章 女扮男裝王惜君第587章 北天竺劇變第360章 把李佑扔給李愔第551章 呂萬的目標:美洲第740章 兕子出嫁(上)第241章 二堂叔第716章 明德殿之爭(下)第508章 呂宋採礦業第193章 賽前準備第476章 應聘老師第40章 總攬水泥事務第260章 再見金勝曼第37章 情報天才武媚娘第388章 不客氣的李永等人第69章 李愔的禮物第507章 屠殺與黃金第452章 發行銀幣第120章 邪惡的開端第151章 蒸汽機的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