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錢,金融以及我們

【這兩章是聖道九年,英華髮展歷程的總結,也許很枯燥,還請大家海涵。】

範晉顯然已經想過了,他點頭道:“臣確實疏漏了一項,但這一項本就是循序漸進,跟江南事還隔着一層,臣不認爲,非得待此項大成再取江南。”

李肆搖頭:“你說的該是金融,可這不是我要說的。”

可單單金融,也是很大一篇文章。

聖道五年起,李肆將內政權交給內閣後,雖還密切關注工業和地方政制,但更多精力卻放在了金融一事上。計司依舊由他通過中廷直管,這個計司,其實就是李肆前世,寰宇膜拜,力量穿透位面,打個噴嚏就山搖地動掉飛機的發改委。

英華的計司顯然沒那麼大能耐,主要負責經濟金融政策的制定和監管,以及國家財政管理,而這四年最重要的一項就是理順金融體制。

股市和債券僅僅只是金融領域浮在水面上,最活躍的那一部分,而背後的貨幣制度和銀行體系尤爲關鍵。英華自青田公司時代起,就以青田票行翻攪金融,金融也是李肆最終能立足廣東,挾持廣東工商跟他一起走上不歸路的大殺器。

而後李肆通過開放民間票行,引票行入農稅環節,扶持民間金融一路壯大,在聖道三年後,英華的商業銀行如雨後春筍般涌出,不少還上市成爲公衆企業,英華的金融體制就此扎穩根基。

隨後英華金融業就面臨着一項重大挑戰:貨幣制度。

英華過去一直沿用傳統的貨幣制度,白銀方面採用庫平銀製,以英華銀行庫平製爲白銀貨幣標準。大宗商貨的商業來往,均使用“庫平兩”計算。實銀交割則由各家銀行、票行所聘,獲得英華銀行“庫師”資格的人員對各類銀錠銀塊進行勘量估價。

而民間貨幣則是五花八門,不僅滿清時代的銅錢也在用,英華天王府時代所鑄的“英華永曆通寶”以及後來的“聖道通寶”也在用。

在英華全面推行自有貴金屬貨幣體系的呼聲很早就有了,但李肆卻遲遲沒有推動,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核心一點是,李肆希望跨過多級貴金屬貨幣體系,直接進入到單一貴金屬貨幣體系,爲下一步推動信用貨幣制打好基礎。具體目標是,取消銅錢,使用白銀主幣和賤金屬輔幣。

就貨幣制度而言,英華現在落後歐羅巴兩個時代,多級貴金屬貨幣,到單一貴金屬貨幣,再到信用貨幣。

明清時代,中國的多級貴金屬貨幣,也就是銀銅製,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簡單說,它體現的是兩套經濟形態。商賈官員的生意、交際,幾乎都以白銀來往,而鄉野小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接觸到白銀,只是銅錢。白銀體現的是外向和上層經濟,銅錢體現的是小農經濟。兩套貨幣制度並行,白銀和銅錢之間的“匯率”也經常變化,給工商發展和經濟一體化帶來極大不便。

英華立國後,工商興盛,老百姓接觸銀子的機會也越來越多了。但這套並行的銀銅貨幣制根深蒂固,光靠政斧強行推動,不可能順利過渡到單一貨幣制上。

核心問題就在信用上,“約定俗成”就是一種廣泛的社會信用,政斧信用遠遠小於這種社會信用,因此不得不依附社會信用。英華至今還在鑄造一文和“當十”的聖道通寶,就是這個原因。

李肆開始着手研究這個問題時,還覺得這不是難事,尋常穿越文主角多牛逼啊,大手一揮,鑄造大小銀元,廢止銅錢,問題就解決了,老百姓就樂呵呵地吹着銀元到處用了。

聖道五年前後,李肆曾將自行擬定的銀元方案下發給計司和英華銀行徵求意見,核心是通行銀元,“廢兩改元”,結果遭到洶洶反對。由此李肆才明白,這不是遊戲,不是異界,是活生生的歷史。

除開諸多細節上的問題,其中一項意見讓李肆如夢初醒。反對者都認爲,皇帝這是讓英華幣制全面倒向“外洋”,“廢兩改元”就要丟掉庫平銀製,而丟掉庫平銀製的代價,是讓本土票行銀行利益受損,讓經營外洋業務,爲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服務的外洋票行獲益。

這還涉及到了兩派利益紛爭呢,李肆心中凜然,沉下心來研究,終於有所心得,由此也回想起前世民國時代,民國政斧推行“廢兩改元”的歷史。

“外洋”問題,從明末開始一直到清末,在華夏經濟發達地區,包括粵閩、江南,甚至湖廣,“外洋”在銀銅製之間又撐起了一個經濟形態。從墨西哥來的西班牙雙柱洋、佛頭洋,來自荷蘭的馬錢,來自葡萄牙的十字洋等等外洋,將外向型工商和相關民人捲了進去,其社會信用也有了兩三百年的積累。

清末的“龍洋”,以及民國的“袁大頭”,基準單位都以雙柱洋爲標準,含庫平銀七錢三分或兩分。但這並不意味着一枚袁大頭就跟庫平銀七錢三分等值,實際的流通價值,那就得看袁大頭的信用好壞。當然,一枚袁大頭肯定比七錢三分銀子超值,到底超多少,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變,銀元和白銀的“匯率”一直都在變動。

在清末民初,銀元還只是流通貨幣,不是貨幣標準。不僅銀兩沒在流通環節廢止,在傳統的金融帳目上,依舊用的是庫平銀製,即便是銀元,也要折算爲庫平銀的“兩”。而新興的銀行,因爲業務跟對外經濟有關,都以銀元爲標準,帳目則以銀元爲基礎。

顯然,銀行基本爲西方資本把控,跟以“兩”爲標準的本土錢莊不是一個路數。

民國時推行“廢兩改元”,要以“元”爲帳目標準,自此之後,中國貨幣從流通到帳目,整個環節都以“元”爲基礎,這個基礎,這個“元”字,其實就是華夏自金融層面進一步喪失自我的歷史寫照。

民國時推行“廢兩改元”,正是本土錢莊和新興銀行之間的角力。衝突最劇烈之處在當時的金融中心上海。因爲銀兩制還未廢止,而且爲民間一般商業來往所沿用,由銀元到銀兩的折算業務由錢莊把控,票據結算還因爲涉及銀兩,不得不由錢莊把控,而從事銀元業務的銀行居於從屬地位。

民國政斧爲主導金融,幹掉錢莊,大力推動廢兩改元,最終得償所願。從當時來看,確實是便利了金融流動,降低了金融業務成本,有利於社會進步。可放寬視野再看,幹掉了本土錢莊後,中國的金融業就此被西方資本把控。

這其實就是一場標準之爭,“兩”和“元”無所謂先進落後,只是華夏被滿清的儒法社會壓制,以“兩”爲標準的本土金融,沒有確立起自主統一的金融體系,沒有產生出以“兩”爲單位的統一貨幣,在流通信用上弱於有統一流通標準的“元”而已,而“元”背後的歷史,一路就追溯到了“外洋”身上。【1】

當時爲推動“廢兩改元”,連馬寅初這樣的人都批判“兩”爲計重單位,不適於先進金融,是落後的象徵。可英鎊的“鎊”最早也是計重單位,後來轉爲信用貨幣,確立了“先進地位”,怎麼就沒批判這個“鎊”呢?

標準決定了食物鏈的地位,而標準的確立,又跟歷史傳承有關,一旦你接受了外來的標準,怎麼也不可能再爬到食物鏈頂端。

李肆真要“廢兩改元”,高興的就是那些從事銀元匯兌業務,爲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乃至其他洋人服務的票行。因爲老外用銀元,要跟國內市場折算匯兌,得靠他們中介。現在英華也改用銀元爲單位,內外一體,他們因爲業務成熟,就能握到主導權。

即便李肆不用雙柱洋的標準,另行一套銀元標準,但這不妨礙西班牙人有樣學樣。西班牙雙柱洋很大程度上就是西班牙專門爲大帆船貿易而鑄造的銀元,如果英華自鑄銀元,他們完全可以仿鑄,由此減少匯率折算的成本。不止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不列顛人以及法蘭西人都可以這麼幹。

此時英華還是貿易順差國,往後很長一段時期,也都將處於巨大的順差狀態。而歐羅巴,特別是西班牙擁有豐裕銀礦,到時候鑄幣權到底會握在誰手裡?

再偉大的人物,也必須順應時代潮流,否則將被歷史淘汰。如果李肆穿越到民國時代,他也必須廢兩改元,因爲“元”勢力強大先進,已不可逆,而“兩”勢力羸弱落後。

但現在是英華時代,西方資本雖然崛起,華夏卻相差不遠,正在迎頭追趕。想明白了這事根本的李肆,怎麼可能自廢武功?把自己的標準砍掉?容他人主導一國金融的根基?

此時李肆終於明白,英華的貨幣制改革該落在何處,那就是跟不列顛的“英鎊”一樣,將“兩”從計重單位,推進到計值單位上,這個過程其實就是確立銀本位的信用貨幣制改革。簡單說,英華的貨幣改革,不能再經歷單一貴金屬貨幣階段,而必須直接跨越到信用貨幣上。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誰讓自己沒握有足夠多的白銀礦產呢?

此時不少歐羅巴國家已在向金本位制邁進,比如不列顛。銀本位制也存在很多問題,最大的問題是白銀產量不斷上升,很容易造成通貨膨脹。同時華夏白銀產量不足,必須依賴外來白銀,主要是西班牙在拉美採出的白銀。

可李肆卻不太擔心,通貨膨脹問題,英華正處於轉型階段,經濟飛速增長,如果拿GDP衡量,李肆相信英華每年起碼增長15%到20%,一直到轉型穩定後纔會衰減下去。在這個階段,不是白銀會多的問題,而是白銀夠不夠的問題。

至於依賴外來白銀,經濟方面,英華原本就有比白銀更堅挺的國際硬通貨:絲綢、茶葉和瓷器,現在還會有各類工業品。就算再不夠,軍隊是幹嘛用的?去搶唄!

重新擬定的貨幣改革計劃,就是一個跨越式的改革,依舊會發行銀元,但重點已不是銀元。聖道九年發行的五千萬兩聯票,其中兩千萬都是一兩的小票,這就是未來的“主幣”,現在是嘗試階段。

要跨越式發展,最大的問題自然是信用貨幣的信用問題,李肆覺得這個信用,不該只由國家來承擔,而該由整個金融業來承擔。

因此金融行業的發展一併被納入發展規劃。第一步就是將英華銀行變成中央銀行,具備管制所有票行銀行的能力。由此在整體上把控金融,不至於讓因貨幣變動而產生的動盪影響到一國金融。

票據結算,行中備銀的數量,乃至匯兌比率的審定,都要服從監管,對民間票行銀行來說,他們很難接受。而監管者還是行業老大英華銀行,更是無法想象,這就相當於在最兇悍的敵人面前丟掉武器,赤身露體。

但原本要起的反對聲潮,在英華銀行宣佈退出民間業務後驟然消散,接着計司和政事堂又送上一份大禮。縣級和省級財政將轉由民間銀行打理,地方自主選擇。這讓民間金融業欣喜若狂,這可是老大一筆生意!還是鐵飯碗!

聖道八年,英華財政收入九千萬,這是中央和地方總額。中央五千多萬,縣級財政兩千多萬,省級財政一千多萬。加起來接近四千萬兩的盤子,不僅量大,還因爲官府的銀錢來往非常穩定,足以讓民間金融生出厚利,無數票行銀行東主都振臂高呼,春天來了!

這時候讓他們接受英華銀行的監管,乃至後續推出聯票,他們自然再無怨言,甚至積極配合。

一方面建立中央銀行,打造出金融的業務監管體系,一方面扶持國內金融業,讓其壯大自立,這就是第一步的築基。

推動第一步發展的同時,如果一切順利,聯票也將獲得廣泛認可,這時候再發行一兩以下的白銀主幣,以及銅鎳合金的賤金屬輔幣,就能水到渠成。當然,到那時,白銀主幣也就是貨幣的補充而已,不再是流通主力。

因範晉一言,大致回顧了這四年來國中金融的進展,李肆也不再跟範晉繞圈子,直接道:“之所以讓你回來,除了另有要務,必須你盯着政事堂去辦外,還在於你對江南攻略的領會有偏差。”

李肆嘆道:“我也知道,你一心想復江南,你這獨眼只能見得一面景象,小玉雖然已經給你生了兩兒一女,可跟你始終心有隔閡。這讓你時時不忘滅掉滿清,現在就覺該是復江南之時,卻被我調了回來,還被告知未到時候,你沒吐我唾沫,已經很剋制了……”

範晉苦笑:“在回程的船上,我對着你的畫像吐了唾沫。”

接着他肅容道:“可我覺得,我們已經做足了功夫,江南確有亂象,但那不過是滿清官府在江南漸漸失了威壓,往曰被壓下的人心正在沸騰。此時不取,更待何時?我們不能讓更多的江南人佔到仇恨我們的一邊!”

李肆也肅容道:“我們已做足了功夫?我們是誰?”

他指了指南面,那是天壇的方向,“看看天壇現在的佈局,北面是無涯宮,南面是政事堂。東面是東院,西面是西院,在英華一國,‘我們’一詞,說的該是這四方吧,這幾年在江南的‘我們’,是不是四方都去了呢?”

他緩緩搖頭:“我說了,我們還有事沒做到,還有牌沒出,雖是在說事說牌,更是在說人啊。重矩,對華夏之外,你我可以代表我們,可江南是華夏之地,你我萬萬不可就只以自己而代‘我們’。”

哪一方沒在江南?範晉蹙眉沉思,忽有所悟。

江南龍門,李方膺面對劉興純,肅容道:“我來這裡幹什麼,怎會還要劉總管提醒?我倒是要提醒劉總管,陛下怎麼想,我不是很確定,可我來龍門,跟朝廷和劉總管,該不是一個想法。”

劉興純對李方膺這種遊離於朝廷體制之外的人很沒有好感,更何況這傢伙在多年前,還是跟朝廷搗蛋的“白衣山人”,他冷聲道:“在這裡,我們必須一個想法,因爲我們是一體的。”

李方膺呵呵一笑,搖頭道:“在這裡,對着江南民人,我跟劉總管,跟來江南的商賈,可不是一體的。”

劉興純逼視李方膺,對方穩穩回視,兩人目光相擊,似乎能聽到滋滋的雷電之聲。

“嗯咳……劉總管,我們翰林院,跟你江南行營,可也不是一體的。”

另一個聲音響起,見到這人,劉興純頓時一個頭兩個大,他忽然有些明白,李肆爲何要將他“發遣”爲江南行營總管了,來人是呂毅中……

()

第721章 百日維新第368章 你讓孔孟,我讓君父第892章 世界之門敞開之日本新篇第954章 遺夢紛紛,漢臣獻社稷第103章 人命乃天定第461章 一份大餐擺在眼前第546章 南洋驚雷到第841章 獅虎黨爭:絕路前無盡的歪樓第876章 是誰幹的第790章 鐵騎悲歌第506章 定國策,先南後北第六百四十八章第41章 居心險惡的生化襲擊第598章 江南攻略的真相第694章 長江大決戰:還是陽謀第690章 長江大決戰:實力派演技第146章 神仙地裡來了李北江第514章 何方神聖第920章 你們還沒有準備好第261章 夢與現實之間第216章 青浦商約第919章 人間天國的真相第423章 疑雲如潮,諜影重重第609章 江南路,定海之潰第930章 過河!第876章 是誰幹的第809章 血腥的雙手推開東洲之門第604章 江南路,舊事重演第935章 三光清滿,血淚的歷史第338章 湖南大決戰:一百小時定勝負第984章 新世之下大團圓第39章 盤家金銀鈴第115章 底線的碰撞第652章 劉鄧大軍之後第552章 最後時刻第779章 朝鮮風雲:雄赳赳氣昂昂,打到鴨綠江第145章 通泰不通泰第142章 三娘賞行不賞心第830章 一個時代的終結第303章 將心十萬值不值第624章 華夏根骨天道立第86章 學費與犧牲品第270章 我背後就是上天第496章 信上天者無敵第467章 七人定國運第142章 三娘賞行不賞心第59章 先成家後立業第927章 國民動員第655章 事情越搞越大了第322章 諜戰密雲第395章 生死決與人生坎第879章 朱一貴必須死第九百二十四章第332章 三疊陣:步炮協同起步第86章 學費與犧牲品第955章 清滿兩分,紫禁難留鼎第633章 私仇與公仇第294章 半場休息,攘內爲先第364章 我們爺們也能生第952章 偉業將成,誰擔百萬命第993章 鍾三日的回航之旅第256章 千萬官兵齊卸甲,竟無一人是男兒第455章 雙帝磨盤第644章 魔龍入侵第642章 我們來談談宗主權第514章 何方神聖第485章 迷亂危局步步近第201章 李肆?不認識第52章 手裡有槍,心裡不慌第941章 山西歸政 武工隊下鄉第573章 田文鏡的膽子第749章 哈拉綽爾之戰:不甘心第212章 雷雨前的和風第891章 我們的戰場是整個世界第149章 又到唸書時第461章 一份大餐擺在眼前第578章 滴血的筆桿子第228章 鵲巢鳩佔,以牙還牙第350章 曲線救……,不,曲線建國第382章 戰衡州:誰也別想打醬油第116章 造反一小步,清亡一大步第149章 又到唸書時第918章 洗禮之地第551章 一炮風雲變第400章 戰長沙,血對血第18章 你得罪了老天爺第686章 長江大決戰:主帥在哪?第473章 雍正的大躍進第503章 摟草打兔子的天職論第383章 歷史再次得到證明第377章 戰衡州:王對王的序幕第938章 直隸風雲,又見團結拳第628章 江南風起人眼迷第525章 賽里斯之套第421章 女人開啓的戰場第945章 君民搶恩,此世還未足第478章 爲什麼是你!?第928章 真正的傾國之力第718章 炮轟大沽口
第721章 百日維新第368章 你讓孔孟,我讓君父第892章 世界之門敞開之日本新篇第954章 遺夢紛紛,漢臣獻社稷第103章 人命乃天定第461章 一份大餐擺在眼前第546章 南洋驚雷到第841章 獅虎黨爭:絕路前無盡的歪樓第876章 是誰幹的第790章 鐵騎悲歌第506章 定國策,先南後北第六百四十八章第41章 居心險惡的生化襲擊第598章 江南攻略的真相第694章 長江大決戰:還是陽謀第690章 長江大決戰:實力派演技第146章 神仙地裡來了李北江第514章 何方神聖第920章 你們還沒有準備好第261章 夢與現實之間第216章 青浦商約第919章 人間天國的真相第423章 疑雲如潮,諜影重重第609章 江南路,定海之潰第930章 過河!第876章 是誰幹的第809章 血腥的雙手推開東洲之門第604章 江南路,舊事重演第935章 三光清滿,血淚的歷史第338章 湖南大決戰:一百小時定勝負第984章 新世之下大團圓第39章 盤家金銀鈴第115章 底線的碰撞第652章 劉鄧大軍之後第552章 最後時刻第779章 朝鮮風雲:雄赳赳氣昂昂,打到鴨綠江第145章 通泰不通泰第142章 三娘賞行不賞心第830章 一個時代的終結第303章 將心十萬值不值第624章 華夏根骨天道立第86章 學費與犧牲品第270章 我背後就是上天第496章 信上天者無敵第467章 七人定國運第142章 三娘賞行不賞心第59章 先成家後立業第927章 國民動員第655章 事情越搞越大了第322章 諜戰密雲第395章 生死決與人生坎第879章 朱一貴必須死第九百二十四章第332章 三疊陣:步炮協同起步第86章 學費與犧牲品第955章 清滿兩分,紫禁難留鼎第633章 私仇與公仇第294章 半場休息,攘內爲先第364章 我們爺們也能生第952章 偉業將成,誰擔百萬命第993章 鍾三日的回航之旅第256章 千萬官兵齊卸甲,竟無一人是男兒第455章 雙帝磨盤第644章 魔龍入侵第642章 我們來談談宗主權第514章 何方神聖第485章 迷亂危局步步近第201章 李肆?不認識第52章 手裡有槍,心裡不慌第941章 山西歸政 武工隊下鄉第573章 田文鏡的膽子第749章 哈拉綽爾之戰:不甘心第212章 雷雨前的和風第891章 我們的戰場是整個世界第149章 又到唸書時第461章 一份大餐擺在眼前第578章 滴血的筆桿子第228章 鵲巢鳩佔,以牙還牙第350章 曲線救……,不,曲線建國第382章 戰衡州:誰也別想打醬油第116章 造反一小步,清亡一大步第149章 又到唸書時第918章 洗禮之地第551章 一炮風雲變第400章 戰長沙,血對血第18章 你得罪了老天爺第686章 長江大決戰:主帥在哪?第473章 雍正的大躍進第503章 摟草打兔子的天職論第383章 歷史再次得到證明第377章 戰衡州:王對王的序幕第938章 直隸風雲,又見團結拳第628章 江南風起人眼迷第525章 賽里斯之套第421章 女人開啓的戰場第945章 君民搶恩,此世還未足第478章 爲什麼是你!?第928章 真正的傾國之力第718章 炮轟大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