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3章 東洲記:我們需要這個親戚

羅五桂看着煞有其事的王祭祀,還有怔忪難明的生番首領,荒謬絕倫的心緒就在胸膛裡一波波拱着,就覺得不嘔不行。

失散一萬年的親戚,你還真說得出口啊……

時間拉回去小半日,場景轉到天門的浦州鄉公所裡,他和通事館蔡新、範四海、桑居九、王臨,以及一干官員學者和士子們都在。

在場衆人既有經手實務的專家,也有專搞大義名分的學者,“英華如何與東洲生番相處”這個議題,很快就轉爲“華人與生番到底有什麼關係”,當然,實質就是“需要有什麼關係”。

然後就有學子援引《居延盟誓》,認爲可以將其擴到東洲生番上。

《居延盟誓》是在居延大戰後,英華吸納漠北蒙古所訂立的綱領文件,確立了英華對漠北蒙古的統治權。盟誓更重要的部分,也就是爲國中不少“漢粹”所抨擊,大多數人也認爲矯飾虛無,無甚意義的前言裡,宣告蒙古諸部爲華夏苗裔,與藏、苗、瑤等族共爲華夏子民,與漢人同享華夏,共尊天道。

這個盟誓是薛雪主導,內裡蘊着英華處置各族事務的政治原則,也就是民族大義。國中各方對此有不同理解,主張英華該是純漢之國的“漢粹”自然難以接受,而他們的解讀也帶動了一些神經敏感之人,他們就認爲,蒙古人能是華夏子民,那豈不意味着滿人也能是華夏子民?這不是壞了英華的立國大義?

不過這些人終究是少數人,大多數人都下意識地將這項原則跟傳統的“華夷之辨”融合起來看。入華夏者華夏嘛,既然蒙古人入我英華,尊華夏天道,那就是華夏子民,可稱爲同胞。至於滿人什麼的,他們一心要奴役漢人,自居一國,外於華夏鼎革後的道統,那當然就外於華夏。

而熱血之人和軍方也很歡迎這項原則。很明顯,這項原則是符合英華擴張所需的大義名分。有這項原則在,異日英華插手準噶爾。收復烏斯藏,那都有“道義”支持。

國中主流輿論更批駁了“漢粹”,還深度剖析了諸如苗、瑤、藏等族隨同英華一同立國,一同征戰的歷史。認爲英華不分族裔,是以鼎革道統立國,而盤石玉、隴芝蘭和龍高山、格桑頓珠等各族將領對英華所作的貢獻也清晰地顯示,英華非一族之國。()更多人還提到了盤金鈴,至今大家都當她是瑤家女子。瑤人更尊其爲女媧轉世。

不少“有識之士”卻暗中嘀咕,嘴上說得光鮮,可朝廷貫徹的“各族互通”之策,卻在推動漢人入少民之地,苗瑤少民不習漢文,不通漢律就難分沾一國之利。甚至各族土司都得仿效漢人縣府,立起族老會議,明頒法令。法事獨立。根底其實是推着少民跟漢人相融。

根底是根底,但“不分族裔,天道立國”的原則卻是國中大義,因此公開歧視他族,宣稱英華只是漢人之國的言論,都要引他人側目。鬧得大了,還要吃官司。

所以。《居延盟誓》在國中沒有引發太大的波瀾,而這項由薛雪推動的民族原則。也已經擴之湘西、雲貴、四川等各族土司之地,之前屬於緬甸的蒲甘,也以此爲法理,重組了政府,納入到英華直屬國土體系中。同時英華還以此爲橋樑,正跟達賴、班禪以及烏斯藏世俗貴族溝通,推動烏斯藏“迴歸”華夏。

腦子裡還糾纏着傳統華夏觀念的士子有時也很糾結,英華所立這個“華夏”,範疇脫離了漢人,脫離了族裔,未免太寬泛了點,可道黨一系卻直言,這也是應時而生,應需而生。皇帝當年在扶南會盟南洋諸國君王時,就曾提到過“中洲共榮”【1】,中洲或者中土的概念,不正是一個更大的華夏麼?

基於上述背景,《居延盟誓》一被提出來,就獲得了衆人的一致認同,根據這個綱領,將東洲生番跟華夏扯到一起,那是最符合英華利益的方向。

“你們的意思是……東洲生番,跟咱們是一家人?”

羅五桂當時就覺得自己的想象力不夠用了,喂喂,這可是幾萬裡之外的另一塊陸洲,咱們做人不能這麼厚臉皮吧?

有人反問:“不跟我們是一家,難道跟歐羅巴的白人,或者西洲的崑崙奴是一家?不都是黃膚黑髮棕瞳麼?就以相貌論,東洲生番可比南洋生番更近我們華人。”

羅五桂覺得真理在自己手上,反譏道:“這裡是海外之地!萬里重洋相隔,我們還素無來往!你說他們跟咱們多少年前是一家,也得找條路讓人家從中洲到這地方來吧?”

蔡新說話了:“咱們是怎麼過來的……”

羅五桂一愣,蔡新再道:“羅白海峽……恩,就是你跟那個白令一起發現的海峽,不過數十里之遙,若是極寒之季,不定還能履冰而過,怎麼就不可能是從中洲過來的?”

羅五桂滯住,感情自己還爲這一說作出了最重要的貢獻呢。他自然不知道,蔡新也沒有自覺,隨口一語,就道破了多年後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共同努力而得出的結論。當然,他們也不知道,“羅白海峽”,在一萬多年前曾經是道陸峽。

蔡新又道:“王祭祀剛纔也說了,除了南面的生番曾立起什麼王朝外,這北面的生番都是茹毛飲血之輩,素無王化傳承,就跟我華夏北戎諸族差不多。這也非我誑語,以真究之,東洲生番還真可能是我華夏苗裔。既然有這可能,我們不妨以此爲大義,如此可用上《居延盟誓》之策,華夏拓殖東洲就有了堅實根基。”

搞政治的套路是“既然可能是真,那就一定是真,因爲我需要”,而搞軍事的套路是“可能是真,那就意味着可能是假。既然有可能是假,那就一定是假,因爲我害怕”。

羅五桂的套路對不上蔡新的套路,只好悶悶地縮在一邊,聽着文人們議論,此時他算是有了深刻的理解,爲什麼武人不適合搞這些事,他們這些文人的臉皮厚得實在是令人髮指啊。

蔡新肯定了這個方向,讓衆人頗爲振奮,接下來的工作,就是確定東洲生番到底是咱們華夏那一代的苗裔。

有學子開口就來:“洋人把東洲生番稱呼爲印第安人,這些年國中整理出諸多舊史,有書就提到殷商覆滅之事。說殷商紂王徵東夷、淮夷、虎夷諸地,周武王趁勢起兵,傾覆殷商。而殷商東征之軍還在東夷,也就是現在的山東,將軍攸候喜並東征大軍去向無蹤。學生以爲,不定是攸候喜泛舟過海,來了東洲……印第安人,也就是殷人!”

衆人愣住,這傢伙,真敢想啊,不過聽起來倒蠻像回事的。

蔡新之論的方向本就是扯淡,但政治需要的扯淡,跟茶館酒肆裡的扯淡還是兩回事,是認真地扯淡,至少要經得起推敲和責難。

於是此人的殷商論遭遇洶洶辯難,頓時體無完膚。

怎麼來的還好說,就算是兩千八百年前的航海技術很差,也無礙海船沿岸而行,經羅白海峽到了東洲。

但把“印地安人”這個稱呼跟殷商扯到一起,本就是附會,範四海都清楚“印第安人”這個稱呼的由來,分明是歐羅巴人探險者以爲這裡就是他們想要找到印度,才把當地人叫印度安人,跟殷商沒有半文錢關係。

王祭祀懂得更多,他拿出大洋公司從西班牙人那搞來的關於瑪雅王朝的資料。就說北面這些生番跟華夏昔日的夷狄就沒什麼兩樣,而上下東洲之間,印第安人所建的王朝,不管是儀制,還是技術,也都看不到一點殷商的痕跡。他特別說到了一點,瑪雅人已是印地安人中最聰慧最先進的一族,可他們居然還不會用輪子,而他們頗爲發達的星相之術裡,也完全看不到跟我華夏星相有關聯的地方。

“老夫就一直在琢磨此事,也覺得東洲生番與我華夏定有關聯,但要說是殷商,那絕無可能……”

王祭祀倒是以探究真理的態度研究過這個問題,可他現在沒有答案,但想象力豐富的學子所提的殷商論,顯然經不起推敲。就說輪子這事,大家都覺完全不可想象。真是殷商遺民,千年傳承,可能丟掉文字,可能丟掉王化,也就是政治體制,但怎麼也不可能丟掉輪子這東西吧?

蔡新目光閃爍,決然道:“殷商不行,最好更早,早到……”

接着的話捅破了“文化戰線”的政治原理,“有跡可循,但又無跡細查的年代”。

羅五桂聽得牙痛,這話他明白,那意思就是說,咱們要搞出來的說法,有證據佐證,卻沒辦法細查,至少找不到確鑿的反證,這就是政治上的扯淡。但這扯淡卻帶着三分真,以爲它可能就是真的。

這就體現出搞政治和搞學術的區別了,搞學術的是從事實向上推結論,搞政治的是從結論向下找事實,甚至不需要事實,只需要結論的邏輯能包裹事實就好。

因此白城學院那幾個道黨學子馬上就有了具體的方向:“查《史紀》”,“不,重點是《補三皇本紀》!”

殷商是兩千八百年前的事,而以黃帝爲始,又是四千三百年前的事,唐人司馬貞所著的《補三皇本紀》,那更是把上古的神話時代融匯到一起,上溯十紀三百二十七萬年……

祭祀王臨嘆了口氣,該是放棄了學術思維,在這事上向政治思維靠攏,他出聲道:“此事何須另作辛勞,我們天廟……不就在忙這個麼?”

第792章 殘酷的勝利第41章 居心險惡的生化襲擊第736章 再沒好日子了第765章 朝鮮風雲:女兒之憂第492章 一擁就正和聖人無道第878章 迷亂的真相第319章 五箭之訓第591章 二皇伐人心第968章 兇狼授首,雄傑各求歸處第410章 戰長沙,老天爺,別下雨了好麼第587章 驚險逃亡路第857章 相會的喜怒哀樂第235章 湖南大決戰:等你等得我心慌第286章 一眼望去,全是敵人第265章 一字傾國第657章 修羅之戰第342章 湖南大決戰:鐵騎破,花心殘第797章 你且栽樹,我等着乘涼第1章 老天爺果然惹不得第512章 前路艱,蓄勢待發第214章 你到底要幹什麼?第15章 康熙五十年,可是很重要的一年第727章 妖孽潛伏第253章 面對的不是一個敵人第1007章 北美的新時代之門第257章 勝利的煩惱第495章 燒了她!第709章 不是我乾的!第522章 我們是賽里斯人第16章 我要他死第262章 就是這個時刻第754章 公堂初戰第600章 帝國主義紙老虎與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第56章 跳出儒法外,不在五德中第345章 真的打贏了?第781章 朝鮮風雲:無涯之弧第938章 直隸風雲,又見團結拳第728章 上天、無生老母與官府第331章 體制外的最後掙扎第540章 暴風雨前的窮折騰第407章 戰長沙,老天到底站在哪一邊第908章 七十年後的一封信第520章 治大國如烹小鮮第286章 一眼望去,全是敵人第904章 排槍,又是排槍第28章 鍾老爺的決心第546章 南洋驚雷到第15章 康熙五十年,可是很重要的一年第418章 只選對的,不選貴的第934章 扶清滅英,人民的戰爭第251章 飛天對悍勇,血肉開花第505章 到底會是誰第713章 滿州維新第63章 人心都逐利第822章 再也不熟悉的世界第561章 由財到政,圖窮匕見第877章 踩着屍體前進第477章 未知的新生第364章 我們爺們也能生第250章 戰爭也是一門藝術第748章 變則通第287章 啊……海軍!第243章 不是你們的錯,是我羽翼太薄第370章 咱也是個有錢人了第595章 沈在寬的心路第548章 咱們先來個南洋共榮第792章 殘酷的勝利第756章 國法與公道第144章 破我相的代價無比高昂第742章 淮揚立言第296章 黃宗羲就書生一個……第750章 哈拉綽爾之戰:人人心中一杆秤第631章 修羅降世,吸陽噬人第292章 賈昊賽馬第597章 擁皇帝,正大義第171章 永垂不朽的罪人第871章 風眼亂,風暴在何方第798章 辛亥,沸騰的大時代第313章 天主道飄渺,真理學正好第158章 爲什麼?這是個問題第956章 金鑾寶殿,金鑾寶座硌第462章 本色演出?第467章 七人定國運第3章 光緒五十一年?第797章 你且栽樹,我等着乘涼第104章 對戰狼狽的代價第283章 誰纔是真正的黃雀第836章 獅虎黨爭:朝堂皆亂泥第39章 盤家金銀鈴第623章 目遠萬里,南洲開門第650章 變革與阻力第938章 直隸風雲,又見團結拳第950章 草河大捷,清鮮歸舊義第572章 待鳴的春雷第923章 胡虜無百年運第762章 大義和生意第589章 何處是家國第436章 天命自有天授第101章 面子?地上找找……第405章 戰長沙,康熙來了
第792章 殘酷的勝利第41章 居心險惡的生化襲擊第736章 再沒好日子了第765章 朝鮮風雲:女兒之憂第492章 一擁就正和聖人無道第878章 迷亂的真相第319章 五箭之訓第591章 二皇伐人心第968章 兇狼授首,雄傑各求歸處第410章 戰長沙,老天爺,別下雨了好麼第587章 驚險逃亡路第857章 相會的喜怒哀樂第235章 湖南大決戰:等你等得我心慌第286章 一眼望去,全是敵人第265章 一字傾國第657章 修羅之戰第342章 湖南大決戰:鐵騎破,花心殘第797章 你且栽樹,我等着乘涼第1章 老天爺果然惹不得第512章 前路艱,蓄勢待發第214章 你到底要幹什麼?第15章 康熙五十年,可是很重要的一年第727章 妖孽潛伏第253章 面對的不是一個敵人第1007章 北美的新時代之門第257章 勝利的煩惱第495章 燒了她!第709章 不是我乾的!第522章 我們是賽里斯人第16章 我要他死第262章 就是這個時刻第754章 公堂初戰第600章 帝國主義紙老虎與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第56章 跳出儒法外,不在五德中第345章 真的打贏了?第781章 朝鮮風雲:無涯之弧第938章 直隸風雲,又見團結拳第728章 上天、無生老母與官府第331章 體制外的最後掙扎第540章 暴風雨前的窮折騰第407章 戰長沙,老天到底站在哪一邊第908章 七十年後的一封信第520章 治大國如烹小鮮第286章 一眼望去,全是敵人第904章 排槍,又是排槍第28章 鍾老爺的決心第546章 南洋驚雷到第15章 康熙五十年,可是很重要的一年第418章 只選對的,不選貴的第934章 扶清滅英,人民的戰爭第251章 飛天對悍勇,血肉開花第505章 到底會是誰第713章 滿州維新第63章 人心都逐利第822章 再也不熟悉的世界第561章 由財到政,圖窮匕見第877章 踩着屍體前進第477章 未知的新生第364章 我們爺們也能生第250章 戰爭也是一門藝術第748章 變則通第287章 啊……海軍!第243章 不是你們的錯,是我羽翼太薄第370章 咱也是個有錢人了第595章 沈在寬的心路第548章 咱們先來個南洋共榮第792章 殘酷的勝利第756章 國法與公道第144章 破我相的代價無比高昂第742章 淮揚立言第296章 黃宗羲就書生一個……第750章 哈拉綽爾之戰:人人心中一杆秤第631章 修羅降世,吸陽噬人第292章 賈昊賽馬第597章 擁皇帝,正大義第171章 永垂不朽的罪人第871章 風眼亂,風暴在何方第798章 辛亥,沸騰的大時代第313章 天主道飄渺,真理學正好第158章 爲什麼?這是個問題第956章 金鑾寶殿,金鑾寶座硌第462章 本色演出?第467章 七人定國運第3章 光緒五十一年?第797章 你且栽樹,我等着乘涼第104章 對戰狼狽的代價第283章 誰纔是真正的黃雀第836章 獅虎黨爭:朝堂皆亂泥第39章 盤家金銀鈴第623章 目遠萬里,南洲開門第650章 變革與阻力第938章 直隸風雲,又見團結拳第950章 草河大捷,清鮮歸舊義第572章 待鳴的春雷第923章 胡虜無百年運第762章 大義和生意第589章 何處是家國第436章 天命自有天授第101章 面子?地上找找……第405章 戰長沙,康熙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