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鼓風熔鑄鋼之國

“千載而上,先賢把礦石冶煉爲銅,透過銅鑄而成的錢幣,天道一線即在人世生威。由它互通有無,人力貨物聚沙成塔,萬民得享其利,也由它壓榨人心,萬民坐受其害。三代而下,國稅由布帛糧米,漸漸轉爲銀錢,此乃天勢,不可逆轉,而我等掌國宰民,應究這銀錢之上的天道,揚其利,絕其害。今日會議,不容虛言,我等當盡心於實事,朝廷與地方之稅制如何調理,攤丁入畝如何着落於實處,這兩事,乃砥定我英華新朝治政根本之策!”

廣州天王府正堂原本很寬敞,可兩百多官員分坐左右,不僅有椅,還有桌子,頓時讓空間顯得狹小起來。李朱綬那中氣十足的聲音在正堂裡迴盪着,每個人都聽得清清楚楚。

這是英華第一次縣事會議,如今廣東全省,除了廉州幾縣外,其他九十來縣盡入英華版圖。仍在大年,所有署理知縣,連同政務三廳的官員都羣集一堂,要解決這樁根本國策。

李朱綬閒居白城幾個月,就想明白了一件事,從英德知縣開始,他就跟李肆“蛇鼠一窩”,在清廷那邊的前途早已斷絕,而他才三十多歲,功業之心怎麼也難熄滅,不管是爲求富貴,還是爲展抱負,他都只能把李肆這新立之國當作舞臺。

族人家眷早已被李肆安頓好,在白城閒得也實在無聊,眼見李肆之軍拳腳相加,東打西摧,勢頭蒸蒸日上,李朱綬再難閒得住,挺身而出,領受了天王府參議之職,執掌尚書廳,也讓劉興純和蘇文采終於騰出手來,可以專心撲在中書廳那一堆雜事上。

這個縣事會議,是以尚書廳六科所管事務,以及地方州縣所涉職責爲核心展開的,李朱綬自然就成爲會議的主持。

與會諸人構成複雜,尚書廳六科多是以前青田公司公關部和商關部的人,地方州縣主官多是吏員出身,還有十來人很惹眼,他們是原本清廷的州縣官員,主要是縣丞、主薄一類,基本沒有正印官。

這些“清官”對眼下這“開會”的作派很不習慣,首先是不必伺立,而是穩穩坐着,第二還有筆墨紙硯伺候,要記筆記,第三是除了李肆最初簡單幾句問候和鼓勵,接着李朱綬就話入正題,沒有一絲繁文縟節。

“這是坐而論道啊……”

程桂珏是原本的電白縣丞,受族兄程映德的勸說,降了龍驤軍,得了署縣事的職務。原本以爲這一場大會是給大家封官許願,授品定階,順帶走走過場,定下正朔,大提衆人心氣,沒想到卻是把大家抓來討論具體問題。

“是坐而論事,青田公司就是這般議事,注意着點。”

族兄程映德原本就是電白縣的工商師爺,現任戶科主事,就坐在他旁邊,輕聲提醒着他。

“哎呀,青田公司規矩大,萬一我要打瞌睡,是要抽鞭子?還是要罰錢?”

程桂珏有些緊張,之前就聽程映德說青田公司律法森嚴,當初青田公司的李總司,搖身變爲如今的李天王,做事是不是更加鐵腕?

“打瞌睡?等會你有本事打瞌睡,我叫你大哥!”

程映德兩眼圓瞪,似乎聽到了極爲好笑的事。

這時候端坐正堂主位的李肆開口了:“之前曾行文諸縣,來時要抄錄縣內戶籍田畝相關數字,不是黃冊,而是諸位實徵錢糧之冊,現在給諸縣發下表文,按表文各項繕寫妥當。”

話音落下,文書就挨個傳下表格,程桂珏心說,好嘛,現場辦公,想打瞌睡都沒法子。

在場所有官員都聚精會神忙碌起來,這可是入新朝的第一樁作業,怎麼也得交上漂亮答卷,可主座上的李肆卻側臉掩嘴,打了個哈欠。

對他來說,這一場大會就是走過場,該怎麼分割地方和中央的財稅制度,該怎麼把攤丁入畝落到實處,他早跟天王府的參議們商量妥當。這是新朝,他要推行的是全新的治政理念,當然不可能靠剛從青田公司和滿清舊朝裡拔出來的官員來定策。但讓這些地方官彙總他們所掌握的具體情況,也是完善所定政策的依據。同時讓地方官員參與到定策的過程中來,也能讓他們早日接受這一套新東西,畢竟新的治政體系裡,地方官員依舊佔着很重要的位置。

天王府的參議和尚書廳六科官員大多實際經手過地方政務,由攤丁入畝想到中央和地方的財稅關係,這個彎轉起來不怎麼費勁,但他們提出的問題,也正如薛雪在白城書院面對的問題一樣,如何讓新朝避免陷入這個怪圈?

“歷代王朝,包括現在的滿清,都沒真正認識到銀錢的本質。過去是條件不足,現在是堪堪差一線,但若我們小心調理,這一線也是補得上的……”

李肆的回答讓大家還有些摸不着頭腦,接着李肆的話,就讓他們意識到,這是一樁涉及太廣的工作,過程也將很是漫長,不過一旦開始,可是歷朝歷代都難匹敵的偉業。

“舊時各朝,都想讓天下是一個停滯僵化的天下,不然他們難以把握。可當銀錢深入天下諸事後,如果能把握住銀錢,就能大致把握住一個變化的天下。爲此我們需要作很多工作,現在要做到第一步就是……”

李肆說出了讓衆人抽口涼氣的舉措。

第一,官府下鄉……

調整廣東全省行政架構,去掉直隸州廳的編制,全以縣代之。每縣按地域和人口密度分劃若干個鄉鎮,散而廣之地爲鄉,密而聚之地爲鎮。而像廣州府這樣的城市,則分設幾個區。

鄉鎮區只是稱呼,並無其他不同,每鄉鎮區都設立名爲“公所”的衙門,經辦具體事項。

衆人聽這頭一條就懵了,這就是將官員規模擴大若干倍!

最大的問題是,錢糧怎麼來?

錢糧怎麼來?這個問題可不能簡單看官員俸祿,歷代王朝給地方定了若干編制內官員,由中央財政供養。可那點可憐人力完全不夠治理地方政務,都是靠着“雜派”,也就是地方稅來解決。

中央對地方有諸多治政要求,以便能實在掌控地方,包括文檔籍冊,民間事務管制,這都要人來管,但又不解決經費,這實際是中央認可地方要自己收稅。可基於大一統、強幹弱枝以及絕不多事等等儒法治政理念,中央也不願跟地方明確劃線,由此可以隨時一張紙就將地方稅捲走。

如果將這些雜派填實到地方,跟地方財政分割清晰,錢糧問題,自然好解決。

其他人則擔憂,會不會壓得民人更覺艱難?更有人直接跳腳道,宋時就有冗官之禍,這一策是誰獻的?禍國殃民嘛!

李肆搖頭感慨,儒法之念深入官心啊。

他止住了沸騰的人聲,說出了第二策,官吏一體。

衆人都不吱聲了,他們一時沒想明白其中的利弊。吏員自然都是想當官的,但李肆這一招,實際等於是取消了吏員的生存空間,要讓他們走到前臺來。結合剛纔的第一策,就能看出,所謂官員擴容若干倍,實際是把所有吏員兜了進來。若是吏員都按官員來要求,諸如迴避、監察等等由朝廷落在官員上的管制,也都要落到吏員身上,他們擔心,這一策既得不到讀書人的支持,也得不到吏員的支持。

“我是很想事事都和衷而就,但有些事情,涉及根本,就只能以力而就。”

這一點李肆很堅決,表明即使兩邊都不支持,他也要強行推動。

“我英朝之官,都不再是管人之官,而是管事之官。當官就是做事,做人的那種官,得把事情做透了才能爬上去。”

這話也點出了官員還是有區別的,這也就是政務官和事務官的區別,但不同的是,絕大多數人都將是事務官,政務官的員額會很珍稀。

有人還是不理解,說民人各安其份,這天下就和樂融融,何須要那麼多做事的?又有什麼事可做?

有什麼事可做……這就是儒法之國的根基,絕不願多事。因爲他們要讓社會僵化,因爲儒法之國的官,真正要乾的就是四件事:收賦稅、興教化、斷刑罰、安鄉境。但歸結到底,後三件事也是爲第一件事服務,而且是爲朝廷收賦稅。

從本質上說,官僚集權專制時代的王朝,地方官就是中央政府派駐地方的稅務代理人。在這個基礎上,他自然沒有主動意願去提供“公共服務”,僅僅只是爲了穩定稅源,才必須提供一些最基礎的公共服務,例如治安、救災防災和穩定人心,以及爲中央輸送人才的教育。

中央政府匯聚了全國的財稅,提供的公共服務就只限於治理大規模的動亂和災害,以及抵禦外敵入侵。說起來,最初封建制向郡縣制演變,至少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社會需要更多的公共服務,比如治河和救災。

要向近現代國家轉變,關鍵不止在政治上層的權力中樞是什麼面目,還要看基層政權是如何構建的。將公共服務細化,推進到社會各個層面,這纔是近現代國家的根基。而這個過程,在歐洲也是伴隨着工業**逐步完成的。李肆爲什麼說還堪堪差一線,就是他治下的廣東,還只有一絲萌芽,並未演進到那一步,這時候就需要他這個“英明領袖”來拔苗助長了。

從另一個方面看,政權深入到基層後,社會的組織能力也將更上一個臺階,資源的利用效率,內部的堅韌度將是古代國家難以匹敵的。

要推動官府下鄉,就必須將現有的官吏體系打破,在這方面,吏員世家雖然有了上升空間,但少了灰色地帶,要直接擔責,並不會完全當作好事看,讀書人自然更是反對,他們讀聖賢書,是治天下的,可不是像吏員那樣當牛馬的。李肆雖然還有牌,卻不指望能完全消除矛盾,這事他就得抱定有艱難險阻也得幹下去的鐵心腸。

而衆人下意識地想着,官多了,老百姓就要遭殃,這就是儒法治國理念的延續。

李肆要丟下鄉的官員,甚至連帶原本的州縣乃至中樞官員,本質上都會有所改變,就如他所說的那樣,官,不再是管人的,而是管事的。

以李肆要設立的公所爲例,都是些什麼官?驛正,負責民驛傳遞。學正,負責蒙學建設和管理,以及普及識字等基礎教育。醫正,管基層醫療,巡檢,管治安緝捕,法正,管法律宣傳和“公告”,類似以後的檢察官。還有聽起來像是主官的公所主薄,實際他只管三件事,一是上傳下達,包括朝廷和上級政令的講解,本地民情聯絡和上呈,一是戶籍登記,一是監察其他官員。此外還有農正和商正,農正管農業規劃、技術推廣和田畝覈查登記,商正則是推動工商發展,覈查登記本地工商戶,這就是李肆規劃的公所諸官。

這些人裡,真正擔負管理職責的就是主薄、巡檢和農商正,但他們的職責也是有限的。主薄的戶籍登記着落在保甲制上,只爲巡檢和農商正提供基礎資料,巡檢無定罪之權,農商正也無收稅之權,都只是立足於基層的服務和信息掌握功能。

如何保證這些基層官員能盡責盡職,做該做的事,不應付,不造假,除了主薄的監察之外,還將基層民人的相關活動,比如買地創業的法理依據等事務,由過去到縣衙備案,分散到基層公所,而且還拆分出戶籍、田地和工商等細項,這就是一項公共服務。畢竟官府和朝廷在理論上要代言公正,民人買房置業分產,必須要找中人,如果中人裡沒有官府,官府也將不會給他提供法律保障。

藉着新朝核定田畝和作坊商行等產業歸屬的行動,由此來確立民人私產,也是一樁強制將民人納入新朝體系的“羣衆大運動”。這個造反者獨享的好處,李肆當然不會說破。

聽了李肆關於公所的設置,天王府參議和三廳六科的官員都還很迷惑,這像是官麼?怎麼感覺有些像是把之前青田工商的公關部、商關部,白城學院裡蒙學和醫學那一套架子攤出去了?

李肆早前弄的青田公司,其實就隱隱有了“潛官府”的味道,有那麼一段時期,青田公司的任務就是將滿清官府跟民衆之間的聯繫切掉,只剩下官老爺那一層表面的皮。在工作做得已經很到位的韶州、清遠、新安、佛山、東莞等地,這一套公所的架子,其實已經鋪成型了,只需要進一步按到更下一層即可。李肆正是在青田公司的探索和試驗中獲得了經驗,這套設計,並非他拍腦袋生創出來的。

將青田模式推行到縣以下的基層,李肆就是要將原本滿清治下的社會當作鐵礦石,丟到爐子裡,鼓風翻攪,讓空氣中活躍的氧成分跟礦石裡的碳和雜質化合,從而將其冶煉成鋼。

“那麼,到底誰來收稅?還是縣官麼?”

縣之下規劃如此細緻,讓衆人都感覺,縣一級的官府也再難保持原有的架構,這變動已經難以把握,只好開口問李肆。

“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先回答,到底地方和中央該怎麼分稅?”

李肆終於繞了回來。

第686章 長江大決戰:主帥在哪?第684章 長江大決戰:一船當千第339章 湖南大決戰:決戰之時第414章 老子有氣第227章 好奇心改變命運第404章 長沙之戰,我悟了,你呢第913章 燥熱的天竺第702章 長江大決戰:有停戰,無和談第288章 從軍心如鐵,三娘自斷髮第387章 王對王,天地相撞第723章 喜迎新年第536章 夥計,來一發?第983章 宿怨之下說傳承第574章 李衛的腦子第411章 戰長沙,遊弈軍,就此一戰!第170章 人已入甕,肉已下鍋第947章 南北合一,聖道再迎親第732章 有朝廷,無公道第539章 胡漢山偷港記第353章 熟悉的戰爭即將開幕第759章 世上再無石頭記第1章 老天爺果然惹不得第906章 哥薩克,衝鋒!第982章 歷史的峰巔第128章 掃地送客第883章 不是尾聲的尾聲第62章 黃金與人心第580章 輪迴的一甲子第472章 失敗的大躍進第908章 七十年後的一封信第六百四十八章第175章 兩艘船的戰爭第572章 待鳴的春雷第547章 都是被逼的……第280章 坐看小醜跳樑第601章 人民戰爭對人民戰爭第933章 抗英救國,義士鬥鏢師第590章 天下之大,隨你們自去第562章 這燦爛的陽謀啊第1022章 仁與文明:歷史之蛇第382章 戰衡州:誰也別想打醬油第94章 閉關三折第610章 江南路,戰雲起第410章 戰長沙,老天爺,別下雨了好麼第799章 南洲記:鍾老爺的新冒險第403章 戰長沙,這已不是他一人之戰第782章 絕望的結束和開始第894章 兩個人的戰爭第188章 並非事事均在掌握第781章 朝鮮風雲:無涯之弧第346章 總有一種職業叫臨時工第759章 世上再無石頭記第1008章 日韓和建州朝鮮第652章 劉鄧大軍之後第290章 血雨肉漿嶺第17章 肉在跕板上第144章 破我相的代價無比高昂第674章 大戰略的大決心第934章 扶清滅英,人民的戰爭第954章 遺夢紛紛,漢臣獻社稷第523章 我們兩國,親如一家第91章 甜蜜的獎勵第322章 諜戰密雲第425章 心煙起,朝北望第529章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第750章 哈拉綽爾之戰:人人心中一杆秤第683章 長江大決戰:洞庭魅影第1024章 舊世落幕第721章 百日維新第615章 江南路,時勢不由人第656章 捅破天也要打到底第713章 滿州維新第581章 咱們都是狗腿子第417章 明暗極彩鋪陳來第101章 面子?地上找找……第653章 追問節操第878章 迷亂的真相第444章 一杯紅茶別塵世第858章 第三次錫蘭海戰:來得早不如來得巧第824章 皇子之心第九百二十四章第996章 八方風雲車頭牽第706章 長江大決戰:天塌了第503章 摟草打兔子的天職論第477章 未知的新生第755章 賽里斯之法第341章 湖南大決戰:高潮就是尾聲第942章 上下皆動,同盟會崛起第498章 郎世寧日記:1718年12月第125章 這是個什麼莊子第594章 君臣大義,奴才覺迷第284章 意外的決戰第917章 腐臭地獄第902章 末路彷徨第811章 東洲記:生番之困第842章 獅虎黨爭:內閣改制,羊羔上臺第416章 狂風驟雨,三龍奪嫡第784章 真正的敵人第586章 周昆來的誠意第987章 我們喜歡戰爭
第686章 長江大決戰:主帥在哪?第684章 長江大決戰:一船當千第339章 湖南大決戰:決戰之時第414章 老子有氣第227章 好奇心改變命運第404章 長沙之戰,我悟了,你呢第913章 燥熱的天竺第702章 長江大決戰:有停戰,無和談第288章 從軍心如鐵,三娘自斷髮第387章 王對王,天地相撞第723章 喜迎新年第536章 夥計,來一發?第983章 宿怨之下說傳承第574章 李衛的腦子第411章 戰長沙,遊弈軍,就此一戰!第170章 人已入甕,肉已下鍋第947章 南北合一,聖道再迎親第732章 有朝廷,無公道第539章 胡漢山偷港記第353章 熟悉的戰爭即將開幕第759章 世上再無石頭記第1章 老天爺果然惹不得第906章 哥薩克,衝鋒!第982章 歷史的峰巔第128章 掃地送客第883章 不是尾聲的尾聲第62章 黃金與人心第580章 輪迴的一甲子第472章 失敗的大躍進第908章 七十年後的一封信第六百四十八章第175章 兩艘船的戰爭第572章 待鳴的春雷第547章 都是被逼的……第280章 坐看小醜跳樑第601章 人民戰爭對人民戰爭第933章 抗英救國,義士鬥鏢師第590章 天下之大,隨你們自去第562章 這燦爛的陽謀啊第1022章 仁與文明:歷史之蛇第382章 戰衡州:誰也別想打醬油第94章 閉關三折第610章 江南路,戰雲起第410章 戰長沙,老天爺,別下雨了好麼第799章 南洲記:鍾老爺的新冒險第403章 戰長沙,這已不是他一人之戰第782章 絕望的結束和開始第894章 兩個人的戰爭第188章 並非事事均在掌握第781章 朝鮮風雲:無涯之弧第346章 總有一種職業叫臨時工第759章 世上再無石頭記第1008章 日韓和建州朝鮮第652章 劉鄧大軍之後第290章 血雨肉漿嶺第17章 肉在跕板上第144章 破我相的代價無比高昂第674章 大戰略的大決心第934章 扶清滅英,人民的戰爭第954章 遺夢紛紛,漢臣獻社稷第523章 我們兩國,親如一家第91章 甜蜜的獎勵第322章 諜戰密雲第425章 心煙起,朝北望第529章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第750章 哈拉綽爾之戰:人人心中一杆秤第683章 長江大決戰:洞庭魅影第1024章 舊世落幕第721章 百日維新第615章 江南路,時勢不由人第656章 捅破天也要打到底第713章 滿州維新第581章 咱們都是狗腿子第417章 明暗極彩鋪陳來第101章 面子?地上找找……第653章 追問節操第878章 迷亂的真相第444章 一杯紅茶別塵世第858章 第三次錫蘭海戰:來得早不如來得巧第824章 皇子之心第九百二十四章第996章 八方風雲車頭牽第706章 長江大決戰:天塌了第503章 摟草打兔子的天職論第477章 未知的新生第755章 賽里斯之法第341章 湖南大決戰:高潮就是尾聲第942章 上下皆動,同盟會崛起第498章 郎世寧日記:1718年12月第125章 這是個什麼莊子第594章 君臣大義,奴才覺迷第284章 意外的決戰第917章 腐臭地獄第902章 末路彷徨第811章 東洲記:生番之困第842章 獅虎黨爭:內閣改制,羊羔上臺第416章 狂風驟雨,三龍奪嫡第784章 真正的敵人第586章 周昆來的誠意第987章 我們喜歡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