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梟雄之死

自從“五將軍密電”泄漏後,馮國璋與袁世凱的裂痕更無法掩飾。於是馮國璋—不做,二不休,決定對袁施加更大壓力,以迫其將政權讓予他。

爲此,馮國璋於4月1日和16日公開致電北京政|府,勸袁及早退位。各省軍閥紛紛效尤,亦先後通電勸袁世凱迅速退位,袁世凱不得不派親信阮忠樞南下向馮國璋乞情。馮國璋在阮忠樞的請求下,答應聯絡各省,擔任調停。5月18日,馮國璋邀集未獨|立各省在南京召開代表會議。

馮國璋意圖通過南京會議逼袁下臺,由他取而代之。但由於倪嗣沖的破壞和各省區將軍代表謀略不一,遂使南京會議夭折。馮弄巧成拙,被輿論斥責爲:“與其名爲解決袁氏地位之會議,毋寧名爲解決自己地位之會議。”

給老袁最後一擊的是他的心腹、四川督軍陳宦的三封電報。這是陳宦的老師駱成驤便爲陳宦代擬了三道討伐袁世凱的電稿,駱並自信地說:“要氣死國賊!”三道電報在1916年5月相繼發出,前兩道電文口氣還比較溫和,只是勸袁世凱退位而已,但第三道就讓袁世凱氣得暴跳如雷了:“自今日始,四川與袁氏個人斷絕關係,袁氏在任一日,以其政|府名義處分川事者,川省皆視爲無效。”袁世凱萬萬沒想到,自己的心腹陳宦都會“反”了自己,氣得大叫“人心大變”。

這一番折騰,老袁已經不支。等到病情急劇惡化、小便不暢後,在袁克定的堅持下,袁世凱才讓法國醫生貝希葉前來診治,但此刻爲時已晚。貝希葉建議袁世凱到醫院去動手術,或許還有一線生機,但被袁世凱拒絕。在這種情況下,貝希葉只好在袁世凱臥室給他導尿,但此時導出來的全是血尿。袁世凱自知不起,便急忙讓人把徐世昌和段祺瑞找來,並把總統大印交給徐世昌,說:“總統應該是黎宋卿(黎元洪的字)的,我就是好了,也準備回彰德去。”

6月5日,袁世凱一度休克昏迷。不過在清醒期間,他還是在案上遺書一封,上書:“爲日本去一大敵!”不知是對自己一生的褒揚還是將來時局的預言。延至6月6日的凌晨6點,袁世凱終於一命歸西,正應了駱成驤“要氣死國賊”的話。

據說,袁世凱在6日凌晨昏厥復甦之後,對侍疾在側的老友徐世昌低聲說“楊度楊度,誤我誤我”;也有人說,袁世凱臨終時說:“是他害了我!”袁世凱也沒說這個“他”到底是誰,一般人都認爲指的就是大公子袁克定。要說這復辟醜劇,袁克定還真要負一半的責任,他自己想做太子想瘋了,結果是把老頭子推到火上去烤,害得袁世凱一代梟雄,最後爲這豎子所害,落得個可惜可笑又可嘆的千古罵名,真是窩囊至極。袁克定這個人,不文不武,品不高,德不顯,糊塗半生且不說,晚年還好男寵,結果因此而傾家蕩產,潦倒而終。袁世凱有這樣一個太子,又怎能不敗?

由於袁世凱死的時候仍舊是在職的總統,因此黎元洪在繼任總統後還以在職****的規格給他治喪。當時中|央政|府除了撥款五十萬公款用於喪葬費用外,還通令文武機關下半旗、停止宴樂27天,民間娛樂也停7天;文武官員和駐京部隊一律佩戴黑紗;設立“恭辦喪禮處”,以曹汝霖、王揖唐、周自齊三人承辦大典喪禮,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三人總負責。

袁世凱的死因從根本上說是一生事業的屈辱性失敗,從表象上看是因爲他不信西醫。“他致死的病症,是膀胱結石症,最初的病狀是小便困難。這個時候,如果住院導尿或者開刀,是不會有生命危險的,但他一向堅信中醫,從不肯找西醫來診視”。(袁靜雪《我的父親袁世凱》)等到最終無可奈何地請來西醫,已經晚了。

袁世凱的喪儀從另一個側面頗爲有趣地象徵着他的一生。“這個儀式是新、舊習俗,中西禮儀的大混合”,“進行儀式的喇嘛們,有的誦經,有的吹奏蒙古樂器,而現代的西洋樂隊卻在吹奏歐洲的葬禮進行曲”。這獨具特色的一幕,恰到好處地說明了袁世凱一生的之所以成功和之所以失敗。

也許可以這樣假設, 如果袁世凱在1913年死去,他會作爲一個進步人物被載入史冊。不幸的是,他又多活了3年。正是在這3年裡,他把自己從一個“一貫進步”的時代弄潮兒變成了開歷史倒車的“竊國大盜”。

袁世凱死後,那些在護國戰爭中明裡暗裡反對他的袍澤故舊也紛紛“冰釋前嫌”,或親自或派隨員趕到北京沉痛悼念老領導,所以袁世凱的葬禮也辦得風風光光,備極哀榮。最可嘆是那御乾兒、原奉天將軍段芝貴,他在得知袁世凱死訊後急忙從關外星夜兼程趕來,等到了新華宮靈前更是呼天搶地,涕淚漣漣,不知道的人還以爲死的就是他親爹(真是孝子!)。

早在二次革命後號稱“北周(學熙)南張”並立的張謇與袁世凱就保持着距離,雖然他支持袁的威權政治,但稱帝是張不能容忍的底線。後來張聽到袁世凱去世的消息,非常惋惜,他在日記裡寫:“三十年更事之才,三千年未有之會,本可作第一流人,卒毀於羣小之手”。在張謇的眼裡,袁是能改變中國的人,若能執政三十年,中國必能崛起。

由於袁世凱的葬禮過於奢華,最後結算的時候發現入不敷出,政|府所撥的專款扣去葬禮費用後不足以建造墓地工程。爲此,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等八人聯名發起公啓,請求社會各界人士解囊相助,最後又湊到25萬元,才最終結束了袁世凱的喪事。

作爲帝制的倡導人的楊度,在洪憲帝制一出臺時便遭到全國上下的唾罵聲討,楊度在家鄉被罵爲漢奸,他先前的好友梁啓超稱其爲“下賤無恥、蠕蠕而動的嬖人”。作爲自清或是自抑,楊度寫下挽袁聯以明心志:

共和誤民國,民國誤共和;百世而後,再平是獄。

君憲負明公,明公負君憲;九泉之下,三復斯言。

然而無論如何,一代梟雄,卻落得如此下場,豈不可悲可嘆?不過按張漢卿的意思,卻是“自作孽,不可活。”老了老了來這一手,難道真是人老糊塗了?看來後世屢屢強調廢除幹部終身制是真的非常有必要。如果真的那麼一天,張漢卿也決定絕不戀棧,見好就收,至多搞個資政或是顧問委員會什麼的,像新加坡李氏王朝一樣,大場面上能過得去就行,在青史上留個高風亮節什麼的,不亦快樂乎?這些人爲什麼偏偏看不開吶!

樹倒獼猴散。老袁駕鶴西去,他的擁戴者必然要向天下有所交待,即著名的所謂“十三太保”。不過,因爲接手北洋的仍然是那羣人,所以在動作時不能不有肘胳膊。

西南諸公提出的名單就是十三太保,即“籌安六君子”和“七兇”朱啓鈐、段芝貴、周自齊、樑士詒、張鎮芳、雷震春、袁乃寬等人。但實際上助紂爲虐的又豈止這13人?西南方面已經減少覆蓋面了,以便於北方接受,但新任閣臣之首段祺瑞仍不接受,他根本就不願懲治這些人,一則他與其中的不少人有血肉相連的關係,二則他雖不贊同逆流之舉,但這些人死心塌地爲袁效命的精神,卻是維繫北洋勢力所必須的“傳統”。他既繼承的北洋團體的衣鉢,袁之羽翼就是他的羽翼,所以不能不竭力爲之開脫。

就在定奪這批名單時,袁克定打來急電替震震春、張鎮芳乞情,馮國璋來電替段芝貴求情。因爲他們也是有人馬、有地盤的實力軍閥,於是這三個名字就從名單是剔了出來;

李經羲則力保嚴復和劉師培“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名單中又少了兩個;

又有人向段祺瑞建議,爲向南方示好,李燮和胡瑛也不應列名,因此這兩位“牆頭草”也逍遙法外了;袁乃寬是袁氏的族侄,所以也被段祺瑞從名單中勾掉了。

這樣一來,“十三太保”只剩下“五太保”了。北洋軍閥又不好再搪塞西南軍閥,便又撿了與北洋團體關聯較淺的顧鰲、夏壽田、薛大可三人,其實他們三個只是個“跑龍套”的角色。就這,張勳還通電公然反對,說“主張雖有不同,無非各抒己見,罪魁功首,豈能以成敗爲衡?”

在討價還價後,終於發出了懲辦“禍首”的通緝令:“始禍請人,實屍其咎。楊度、孫毓筠、顧鰲、樑士詒、夏壽田、朱啓鈐、周自齊、薛大可,均著拿交法庭,詳確訊著名鞫,嚴行懲辦,爲後世誡,其餘一概寬免。”

可是即便下了通緝令,北洋軍閥也不是真心要通緝這些人。早在通緝令下發前,中樞就通過各種途徑,暗示榜上有名的人從速離開京畿。不久,楊度、孫毓筠、樑士詒等由北京搬到了天津租界,還有人被張勳召往徐州禮爲上賓。其他不在名單上的參與者,因通緝令上有“其餘一概寬免”的字樣,仍然高枕無憂。所以說冠冕堂皇的通緝令,不過徒具形式,只是掩人耳目罷了。

第846章 中國已經崛起第676章 不要武鬥第676章 不要武鬥第940章 少帥的怒火第706章 洗牌第531章 吳冠張戴第546章 祝壽第1章 穿越爲少帥第289章 緣份第32章 撩刺第73章 唯義與利第864章 海上烽煙起第431章 天津大買辦第809章 東北大學的大學問第741章 完美收宮第363章 班底第136章 軍訓第808章 出京第142章 龍鳳緣第549章 炮擊總統府第907章 火線第122章 網羅第17章 兜底第682章 挾天子令第677章 大明湖畔的狗血劇情第964章 鎩羽而歸第773章 如謝安故事第33章 手足亦無情第357章 一個朋友第318章 發力第671章 在鋼絲繩上跳舞第231章 對工業體系的一次籌劃第312章 圍殲戰第534章 大勢第122章 網羅第18章 吾爲四萬萬人爭人格第65章 衝突第346章 進門之辯第476章 分而治之第757章 壓力第455章 運動第204章 抄家第589章 遺憾與知識分子的人格第711章 尊師重教第791章 熱絡第433章 與吝嗇鬼打交道第14章 戲文第364章 人盡其用第101章 禍兮福所倚第853章 示弱第663章 蘇聯之行第815章 敗露第525章 倒王運動第377章 戲罵第821章 混亂第300章 親情第713章 國家之恥第452章 襲擊第467章 試探第202章 引狼入室第86章 英雄冢第349章 國庫券與糧票第201章 護短第876章 戰爭升級第683章 裁兵(上)第386章 唐努烏梁海第762章 代號574第602章 張宗昌治魯第237章 政治新星第291章 搶械 (下)第281章 引薦第971章 啓動第104章 說客第98章 問訊第649章 接收上海(下)第989章 五相會議第502章 大吃一驚的好消息第803章 密謀第216章 非常手段第665章 驚魂第880章 輕敵第144章 牽線第921章 諜中諜第810章 新一任張女郎第736章 進退第2章 角逐第366章 奉系初長成(下)第662章 溫水煮青蛙(下)第287章 座次之爭(上)第388章 火併第811章 腰間仗劍斬愚夫第576章 別開生面的訓話第122章 網羅第12章 君前奏對第841章 虛假的皿煮與國民第9章 質子第340章 親密接觸第491章 黑喇嘛第720章 半生緣第608章 閒得蛋疼
第846章 中國已經崛起第676章 不要武鬥第676章 不要武鬥第940章 少帥的怒火第706章 洗牌第531章 吳冠張戴第546章 祝壽第1章 穿越爲少帥第289章 緣份第32章 撩刺第73章 唯義與利第864章 海上烽煙起第431章 天津大買辦第809章 東北大學的大學問第741章 完美收宮第363章 班底第136章 軍訓第808章 出京第142章 龍鳳緣第549章 炮擊總統府第907章 火線第122章 網羅第17章 兜底第682章 挾天子令第677章 大明湖畔的狗血劇情第964章 鎩羽而歸第773章 如謝安故事第33章 手足亦無情第357章 一個朋友第318章 發力第671章 在鋼絲繩上跳舞第231章 對工業體系的一次籌劃第312章 圍殲戰第534章 大勢第122章 網羅第18章 吾爲四萬萬人爭人格第65章 衝突第346章 進門之辯第476章 分而治之第757章 壓力第455章 運動第204章 抄家第589章 遺憾與知識分子的人格第711章 尊師重教第791章 熱絡第433章 與吝嗇鬼打交道第14章 戲文第364章 人盡其用第101章 禍兮福所倚第853章 示弱第663章 蘇聯之行第815章 敗露第525章 倒王運動第377章 戲罵第821章 混亂第300章 親情第713章 國家之恥第452章 襲擊第467章 試探第202章 引狼入室第86章 英雄冢第349章 國庫券與糧票第201章 護短第876章 戰爭升級第683章 裁兵(上)第386章 唐努烏梁海第762章 代號574第602章 張宗昌治魯第237章 政治新星第291章 搶械 (下)第281章 引薦第971章 啓動第104章 說客第98章 問訊第649章 接收上海(下)第989章 五相會議第502章 大吃一驚的好消息第803章 密謀第216章 非常手段第665章 驚魂第880章 輕敵第144章 牽線第921章 諜中諜第810章 新一任張女郎第736章 進退第2章 角逐第366章 奉系初長成(下)第662章 溫水煮青蛙(下)第287章 座次之爭(上)第388章 火併第811章 腰間仗劍斬愚夫第576章 別開生面的訓話第122章 網羅第12章 君前奏對第841章 虛假的皿煮與國民第9章 質子第340章 親密接觸第491章 黑喇嘛第720章 半生緣第608章 閒得蛋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