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大章)啊?我反對!

選賢還是選能,這個困擾千古的問題其實從一開始就有答案。

這個問題放到任何領域都是最被需要的。

就算是皇帝家都一樣。

請問,皇帝家到底是選賢還是選能?

答,既不選賢,也不選能。

有嫡立嫡,有長立長。

所有的皇帝包括中樞官員都明白一個問題,選賢是不靠譜的。

因爲選賢,是可以裝的。

等大權在握,不裝了。

怎麼解?

選能?怎麼確定誰更有能?

選能的話,到底比的是繼任者的能耐,還是他們的支持者打嘴炮的能力?

而立嫡長子,就是另類的同時選賢能。

可能嫡長子天生等於賢能這個事情比較抽象,但是隻要撥開面紗就知道是什麼了。

首先,嫡長子是皇帝和皇后的孩子,皇帝是皇室的頭領是天下共主,是權利的現任主人。

如果繼承權利的不是皇帝的後代,那麼皇帝自己恐怕就不會服氣。

所以,歷史上各個地方纔不約而同出現了世襲制度,出現了家天下。所以夏啓開啓了家天下時代。

甚至再沒有皇帝的時代也一樣。按理來說,主張一樣,就一樣麼?當然不一樣,任何人創建一個黨派,說自己主張和米國民主黨一樣,然後說自己要代替民主黨去參加大選?可能麼?

所以權利本身就是看血統、法統的。

那皇后的兒子意味着什麼?

如果皇帝本人拎得清,那麼,皇后大概率來自於除了皇室之外的最大政治力量集團的代表女性。

如果皇帝本人格外強大,皇后並不是政治聯姻。

那麼這個外戚家族,就需要在皇帝再世的時候,成爲最大的政治力量集團的代表了。

先上車後補票,還是先買票後上車都是一回事。

如果兩者皆無。

那麼繼承人是絕無可能服衆的。

雖然嫡長子也不一定能服衆,也會出現諸如李世民、朱棣一類的人才,但是不是嫡長子,一定不能服衆。

所以,所謂的賢德,並不是真的在說一個人是否賢德,而是在說這個人能不能服衆,這個人是不是主要利益集團的代表。

國家,本來就是嚴格的利益團體集合,不只是統治階級的利益集合,也是國民的利益集合。

但是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出生於統治階層卻不代表統治階層的利益,他怎麼可能當皇帝?

而如果沒有嫡,那就立長。因爲立幼容易亂。

立長是爲了有序。

所以,是否賢德,是跟一個國家強綁定的。可以說一個人的行爲有可能在一個國家非常賢德,但在另一個國家可能恰恰相反,他可能罪大惡極!

如果有一股力量宣傳什麼‘普世賢德’,那很明顯,這個國家在想辦法侵吞其他國家的利益。

而人類社會,是自上而下的社會。

國家權利的繼承尚且如此,那麼下放到國家的各個環節,怎麼說?

也是一樣的!

就比如現在科考選拔官員的問題,究竟應該考什麼,其實答案一早就有了。

嫡長子。

但是,抽象成這種概念後,怎麼確定誰是嫡,誰是長?誰是賢,誰是能?

統治工具是嫡,越古老的統治工具越長,符合道德的是賢,爲國家帶來最多利益的是能。

目前來說,對於大漢,最重要的一是地,二是人。

選拔人才當然是只談人的範圍,只要在大漢範圍內的任何地方都可以。

而談人,談的是統治。

在漢初,黃老道是解決方案,是最好的統治工具。

五年前,儒家是解決方案,是最好的統治工具。

如今,科學是解決方案,是最好的統治工具。

劉徹一手經濟學,一手工業革命,已經把大漢玩兒出花來了,絕無可能再退回去。

就好像一個人在買車之前,也許走個十公里都行,但開慣了車之後,走個一百米還湊合,有個兩公里,必開車。

效率不可同日而語。

所以,嫡是科學,而長呢,是法家。

雖然儒家在春秋戰國是老牌學說,但是關大漢什麼事兒?在大漢儒家是後起之秀了。

不過儒家也不是完全沒混上,如今大漢需要儒家的道德體系作爲舉國思想體系。

所以,儒家混了個賢名。

總所周知,一個王子要是混到了賢名,那就算是別人當了皇帝,他也不會被清算,更不會離開朝堂。

說白了如果把科舉這個事情,看成是選皇帝繼承人,皇子們分家產。

那科學混成了新繼承人,法家是預備着的二選,儒家是賢王,最後的這個能,爲大漢賺錢最多的,正是科學。

所以這個繼承人含金量更大了,一開始就沒可能輸。

文翁寫的【《新時代的百家》——副標題《儒乃做人之道,科學乃治國之道》】沒有別的多餘的廢話。

就是一點,把國,和人,分開來計算了。

文章之中,文翁大談科技的厲害,是作爲治國之道的唯一選項,必須要作爲國策,甚至不是國策,而是國本,國根。

而儒蘊含的道德,輔佐以墨家和道家的思想,是做人的道理,所有人都必須學。

任何人都必須有道德,但國家選拔人才時,需要選擇有科學能力的人。

而不學習道德的人,不配做人,所以根本不需要考覈,全社會都應該唾棄沒有道德的人,讓他們成爲過街老鼠,連做人都不應該做,更何況做官?

這可把儒家給架起來了。

這非常給面子了,都說到這份兒上了。

大家可以不做官,但是不能不當人啊,不當人那不是畜生嗎?那不是禽獸嗎?

給儒家這麼高的地位,儒家還不滿意嗎?

然而,文章不只是把儒家給架起來了,然後還提帶着把法家的地位給點了出來。

文章的原話,文翁寫的是【一個人的智慧能幹多大的事兒,不是以最聰明的時候論的,而是以他最糊塗的時候論的。

一個羣體的智慧也不是以最聰明的人作爲標準的,而是以最糊塗的人作爲標準的。】

文翁還花心思的舉了幾個例子來論證這一點。

還真是,人一多,一湊在一起,就容易失了智。

所以文翁引出了他自己作爲儒家的新觀點【一個國家的道德也不是以最高的人作爲標準的,而是以最低的人能作爲標準的。】

【我們大漢不能是一個寬於律己嚴於律人的國度,所以不能用最高的人的道德標準來制定法律。我們大漢也不是一個道德敗壞的國度,所以不能去適應道德最低的人的道德標準。】

【所以,我們應該以一個比較嚴格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而在國家在社會形成一個稍微寬鬆但絕不能觸底的標準作爲道德的底線,也就是法律。】

【我們不能去適應一個道德敗壞的人,所以,我們可以把道德敗壞的人踢出大漢國民的行列。】

文翁不愧是讀春秋的,和其他儒生完全不同。

他沒有上來就把儒家和法律劃在一起,把儒家道德制度化,那樣的後果,只能是苛政和暴政。

文翁專門提到了法家,專門把道德和法律分開來。

規矩是規矩,要求是要求。

我們可以要求別人,但是別人不一定做,這是可以允許的,但我們不理解。

但我們定的規矩,任何人都一定要做,否則既不允許也不理解,直接開除利益團體。

這兒提到的法家,實際上已經不是春秋那個法家了,而應該叫做【規則】可以說是墨家和法家的結合。

就連司馬遷看到這裡的時候,也忍不住點頭。

文翁不愧是文翁,三十年的老太守,就不是一般人可以比的。

文翁用了普通人能理解,但無法究其深意,但官員們一看就能懂的方式,把大漢現在需要的國策給講了出來。

之所以文翁沒有寫的任何人都能究其深意,也是爲這個文章上一層保險,免得到時候被帶節奏清算。

這個文章的最後,不只是講了法家儒家,科學。

還講了道家,雜家,外交家,兵家,農家……幾乎諸子百家都講到了。

文翁寫到【所有諸多行業已經在這個社會上存在了,任何一個行業都需要相關的官員,都需要相關的管理者,需要發展。】

【所以,應該根據各種學科各種工作的不同,設計不同的考試,以適應不同的環境,大漢要從國家的層面上承認這些人才的能力。如果這些人才對國家做出了貢獻,朝廷也應該予以表彰。】

【但,這些行業,需要以科學的方式進行深入的研究、進步,同時在不能違反大衆認可的道德,按照法律規則發展自身和相關行業。】

文翁也不是沒有手段沒有刀子。

這一刀,把百家的家給抽了,只留下了百工。

這等於,所有行業最好不要發展自己的思想。

要發展就只是技術上的進步,不要想着搞花花蝴蝶。

道家?道家也得高舉大漢的旗幟,講道德,講法律,講科學。

法家?法家更要講道德講法律講科學!

儒家?儒家也要講道德講法律講科學!

這個東西還是霍海專門提的。

因爲霍海就記得看短視頻時,看到的逆天案例了。

說張湯發明了腹誹這個罪行,說人家心裡想了,就是有罪。

這種逆天雖然講法律,也似乎道德,但是它不講科學啊!

你怎麼知道他真的想了?

就算有一天,真的有人發明了讀心設備,也不可能有腹誹罪名。

因爲它不道德啊!

除非法律規定某些人除外。比如間諜。

這其實是在給各方互相上套索,避免野蠻生長到離譜程度。

司馬遷其實看到這裡也是非常佩服文翁。

說實話,司馬遷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他讓儒生看到了自己在給儒家戰鬥,自己在爲儒家的利益戰鬥。

這就足夠了。

真要是掰開來一條一條的講,自己不見得是文翁的對手。

因爲司馬遷自己的東西,其實都是看歷史時借來的知識,而文翁的知識,都是他三十年太守的實操經驗。

不過,看到最後一段,司馬遷還是忍不住爲文翁的高超手段歡呼一段。

到了最後時刻,文翁纔在文中提到了。

如今,新式教育在國內最好是納入官學,既然納入官學,那人人都要學儒,但不必精通儒,人人都要有道德,但不一定需要明白它的來源。

而世界如此之大,不是以前的人可以想象的,如今長安的街頭巷尾談論的都是埃及是羅馬,是新大陸是阿拉斯加。

世界如此之大,有多少人還不知道‘忠孝禮儀’‘廉恥榮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他們不知道就應該教,否則他們豈不是永遠毛茹飲血不知道如何做人?

而這正是儒家擅長的東西。

所以以後去往國外的官員,特別是要負責教化宣傳的官員,應該多選儒家的官員。

特別是如今儒家有一學派專門研究貴賤之分,未來派往境外的大使,必須都精通儒學。否則他們生來貧窮困苦就已經很慘了,若不教化,豈不是大漢的過失?

儒家應該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來。文中沒有詳細提到的其他莘莘學子和學究們,更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來,才能讓大漢有更好的明天。

最後一段在司馬遷看來的確是厲害。

沒有明說給儒家分桃子吃,而是說儒家有義務承擔起責任!

說得好像你如果不來當官,就是對不起朝廷似的。

就算一開始有氣性的儒生,看到這裡,恐怕也已經迷糊了,已經有了這是知己的感覺。

司馬遷放下了新聞報。

這一次,司馬遷還要寫文章。

但是不是和文翁討價還價了,而是摘果子。

司馬遷要仔細的分析儒家爲什麼適合做大使,分析大漢爲什麼要把周邊各國甚至世界上所有國家的人都變成大漢的順民,而儒家爲什麼能做到這一點,而穀梁學又爲什麼能作爲中間的中堅力量。

儒家作爲大使,公羊儒主內,穀梁學主外,勢要讓全球的人都學會口誦三皇五帝的傳說,口誦大漢的恩德。

要讓全球的人都明白,大漢人生來就是高人一等,而自己要通過奮鬥成爲在自己這個羣體裡有用的人。

什麼是有用的人?爲大漢能做出貢獻的人,能爲大漢人服務的人,是有用的人。

儒家雖然不擅長糖衣炮彈,但是卻擅長粉飾。

司馬遷這篇文章,司馬遷寫出了,公羊儒作爲一種思想,適合大漢國內統治階層學習適合所有將士學習。而穀梁學作爲一種思想,適合化外之人學習,適合大漢國內的大使們學習。

但通篇讀下來,讀到的卻是,埃及道德缺失,羅馬蠻夷也,冰原人把老婆送給別人睡簡直是豈有此理?

他們日子過得不好,大漢的工業可以拯救他們。他們的思想出了問題怎麼辦?吾輩讀書人要自省啊!問問自己有沒有爲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而出一份力?

司馬遷還各種舉例,說明目前已知的這些國家有多離譜。

廢話,從大漢的道德角度去看別人的道德,誰都離譜。

這一套迷惑性還是很大的。

按道理在國內發生的事情應該從道德站隊,才能保護自己的利益。在國外的事情應該從利益站隊,直接保護自己的利益。

但是儒家就是有這一手,能把利益和道德融爲一體。

這下,無論是百姓還是有學識的人,都看懂了。

百姓痛心疾首,本來以爲大漢以往幾年已經夠世風日下了,沒想到世界上還有這麼多悲慘的國家,咱們大漢的軍隊是沒配馬麼?怎麼還不去拯救他們?!

有學識的人一看:世界如此之大,要統治的人如此之多,大漢儒學畢業的大使缺口巨大,學了就能保當官是吧?這就去學!!

本來大家都在看司馬遷和文翁鬥嘴的。

沒想到司馬遷停下了,反而附和文翁,甚至說的更詳細了。

這個時候很多人才後知後覺,自己應該寫文章了!

人家司馬遷多聰明,在新思想一出來時,馬上就上去把桃子畫上記號了。

幾年之後幾十年後回頭看,此時發生的,那可都是站在時代的前面,引領時代潮流的啊!

別看現在是隔了兩天跟風,但是放在幾十年幾百年的維度,那不就是第一批有識之士麼?

陳安也是寫了文章,號召工人要學習道德,學習法律,學習科學,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做一個懂法律的人,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現在對國家是一分用,希望能通過學習後,對國家出十分力。

楊連成也發佈了文章,號召研究員們在研究的同時,也積極歸納教材,將簡單易懂的知識,中等級知識,高級知識,分門別類歸類,做出教材。

不知道爲什麼,距離這兒遠得很,一進去成都研究大炮去了的張道立也發了文章。

號召道士也可以學習科學去爲國效力。

天文學泰斗擁有侯爵的落下閎也發佈了文章,講明學習星象的人,應該出山爲國效力,大漢無論是在航海方面還是在西進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觀星人才。

張湯都忍不住寫了文章,《論法律的規範化和科學化》,杜絕怪力亂神的說法,一副我張湯也是讀過儒的架勢。

這要是擱在一年前,張湯絕對不會出來寫任何一個字,因爲寫字就等於站隊。

自己是一個酷吏,不應該站隊。

但是,張湯在得到劉徹指點後,已經對御史的職務有了興趣,而且知道劉徹又培養出了兩個‘酷吏’,一個叫做杜周,一個叫做義縱。

杜周是宛城附近的人,查案手段很高明。

攻打匈奴時,杜周是作爲武器查點去的,作爲匈奴公司的僱員,只是一個普通僱員,卻半年連升三級,成了匈奴公司內部的巡察使。

被劉徹看重,調了出來。

如果杜周培養成功,毫無疑問是廷尉的最佳接班人。

而義縱,是義妁的弟弟。

義縱和義妁完全是兩種不同的人。

這麼說吧,義妁是靈珠子,義縱是魔丸。

當初劉徹要賞賜義妁,說要讓義縱去當官,當時義妁就拒絕了,說自己的弟弟爲人嚴苛,又性情乖張,喜歡嚴於待人,如果讓他當官,當地百姓就慘了。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當初義妁的父母去治瘟疫,雙雙死了。

留下義妁姐弟,那時候義妁都還不懂事,別說她弟弟了。

後來義妁年齡大了,開始跟養父學醫,他弟弟對學醫沒興趣,但每天在這樣的環境下,看慣了人的殘肢和生老病死,更加養成了寒冰一樣的心。

再後來義妁成了王太后的專屬醫官,有了這個權利之後,當了一輩子孤兒的義縱,能好的了?

她不說還好,一說劉徹更有興趣了。

劉徹本來就在尋找能做酷吏的苗子,一個刀匠,怎麼可能在磨出了趙禹和張湯之後,就停手?

所以,義縱也成了官員。

但是和張湯一樣,他剛開始當官,也是沒有爆發,而是謹小慎微的學習着規則。

他不往上爬一步,是不可能暴露酷吏的本質的。

但有時候,橘生淮南則爲橘橘生淮北則爲枳。

如今有了道德、規則、科學這樣的馬繮後,烈馬還會不會是烈馬?烈馬會不會成爲好馬?

而張湯還生怕劉徹找的人沒法取代自己,還自己培養了一個王溫舒。

截至目前爲止,大漢酷吏團隊,全員登場!

就是不知道在有了規則的約束,有了道德的約束,有了科學的約束後,他們會發展成什麼樣。

但有一點是確定的。

純酷吏是不會有好下場的,商鞅五馬分屍,就是一代一代酷吏從入門時就該知道的事情。

除了這些人,還有很多人站出來號召。

說白了就是,號召自己這個學派的人出來當官,爲大漢做貢獻。

而隱藏的含義就是爲自己學派的人吶喊,告訴朝廷自己這個學派能幹什麼活兒,讓朝廷趕緊看自己一眼。

因爲發文章的人太多了,大漢日報直接就變成請願書合集了。

直接給幹成了各行各業領袖振臂高呼呼籲同行爲國效力!

沒搞懂裡面利益關係的人都看哭了。

這傢伙,大家都這麼踊躍嗎?

早幹嘛去了?

你們早幾年出來,不都打到安息去了?

連續六七天的呼籲之後,劉徹在大朝會上提起了這個事情,並且邀請了的諸多代表,進入大朝會論證。

要知道,理論上這個大朝會,應該要到宣帝時期的鹽鐵朝會纔會發生請大量非官員學者進來吵架的。

朝堂上,幾乎沒有人阻攔。

理論上,能帶頭的人,就是李蔡和張歐。

李蔡從來都不出頭。

張歐呢?一年前就和霍海鬥,敗了,退走了。

如今誰站出來,聲量都不夠。

聲量不夠,那就只能比質量。質量你怎麼和各行各業的專家比?

甚至很多人的角度,刁鑽到令人瞠目結舌。

金北站出來的時候,劉徹一邊拍袖子,一邊:“金北,你今天來,是代表橡膠行業的人發聲嗎?”

金北現在已經是大漢橡膠公司的總經理了。

目前各種橡膠製品都在研究之中。

最重要的就是輪胎和密封圈。

如果兩個中任何一個成了,這家公司就能立刻上市,爲霍海和劉徹帶來數百億的收益,馬上就能有錢開起新項目。

但,還沒成。

所以金北目前主要是帶着人研究輪胎和密封圈,同時用已經有的材料,嘗試做鞋。

因爲鞋和大部分人息息相關,目前針穿法導致所有的鞋防水性始終都差點,如果能做出真正防水的鞋,馬上就能把橡膠的名頭打響。

最近已經有了成果了,正在大量鋪貨。

金北嘿嘿一笑:“嘿嘿,陛下,臣不是代表橡膠行業來的。”

羣臣都迷糊了。

橡膠是什麼東西?橡膠行業是什麼行業?沒聽說過啊?

他自稱臣?他誰啊?

不認識啊!

等一下,這人有點眼熟啊。

劉徹停下了拍袖子的手,疑惑的看着金北:“嗯?你不代表橡膠行業來,代表誰來啊?”

金北站直了:“臣作爲史上挖到最大單體金塊,天然金人的人,是代表黃金礦工們來的!”

此話一出,全場都反應了過來。

年中的時候,有人在匈奴金山,挖到了一個神似人形的天然金人。

這可太讓人震驚了。

因爲就算是挖到一顆金豆子,那都是嚇死人的大好事兒了。

挖到一個人大的黃金?

然後就有一種說法,說其實匈奴的龍興之地雖然是大青山,但是祖脈卻是祁連山,金山在祁連山南麓,是匈奴天命所在。

匈奴人以金人祭天的習慣久矣,所以天命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個大金人。

當初驃騎將軍把匈奴人祭天的金人給搶回來了,如今驃騎將軍的麾下又在金山挖到了天然金人,就是把匈奴的天命挖回來了,以後匈奴就歸大漢了。

也不知道是誰搞出的花花腸子,這咋一聽還挺對。

於是劉徹迫不得已偷偷讓霍去病把天然‘金人’身上的普通石塊和泥土剔除出來,補上金子,看起來越天然越好。

然後運回長安。

而這時候霍海把金北找到了,讓金北站出來做暴富代表,吸引人去金山,去西進。

所以金北纔出名了。

要說,金北代表黃金礦工,那還真合適。

別說代表黃金礦工了,代表天下所有礦工,又有誰不服氣的?

劉徹:“哦?你有什麼建議,說說看。”

金北:“陛下,臣知道大漢有個政策,是所有貴族,每年必須繳納一定的黃金給朝廷。”

劉徹點頭:“是有這個規則,如果繳納地黃金純度不夠或者重量不夠,是要削去爵位的。”

說白了以前都沒怎麼執行過,劉徹以墓葬的理由,逼着所有貴族都要交夠,實際上所有貴族都交不夠,所以劉徹經常用這個理由削去一些侯爵的爵位。

也沒人能說什麼。

是真收集不夠。

金北:“如今大漢發展工業,大量的人要去做煤礦工人紡織廠工人等,沒有時間去淘金,而淘金這種專業的事情,應該在官學培養專業的學生,然後帶動礦隊去尋找,而不是讓各個諸侯去尋找。”

“以前讓諸侯們尋找,是因爲要廣撒網,才能收集夠足夠的黃金,現在看來,還是培養金礦研究學生最靠譜。”

貴族們一聽,眼睛一亮。

剛剛那些人說的,自己可以不聽,但是金北這個建議好啊!

自己永遠都挖不夠那麼多金子,所以爵位一直在陛下手中,陛下哪天不爽了,就給自己下了。

要是用不着挖黃金,就沒這回事兒了,也安全一些不是?

劉光跳了出來:“陛下,這是良言啊,是良策啊!如今天下需要大量工人,很多地方工價都要暴漲了,都還是工人不夠,而淘金是一個非常需要人手的工作,各個諸侯國派遣那麼多人去淘金,還不如派遣他們去爲朝廷修路呢!”

“是啊是啊!”曹襄站了出來:“陛下,咱們找幾千人,一年到頭的淘金,還不如專業礦工在金山挖一天的成果。”

“要培養能尋找金礦礦脈的人,次要培養職業礦工,纔是正道啊。”

一個個都附和了起來。

劉徹:“哦?你們也覺得,把建立官學,培養各行各業的人才,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比以前的制度合理?”

曹襄一看,好傢伙,在這兒等着呢!這個金北不會是個托兒吧?!

曹襄其實並不怕丟爵位,但是有些人怕啊。

朝堂上全是:“臣覺得可以!”

“臣覺得官學好!官學妙啊!”

“官學,必須得推廣,私學必須得以官學課程和課時完全掛鉤!”

“考試好啊,咱家的以後也送去考試。”

也有人想要站出來反對,卻被旁邊的人攔住了。

“你攔着我幹嘛,我要反對啊!如果都考試當官,那我兒子那種笨的,怎麼當官啊?”

旁邊攔着他的人:“你說你兒子笨,你就不笨?”

“考試政策,是爲了讓我們不要獨佔當官的通道,但也沒說不讓我們走啊。”

那反對的人:“你笨啊,全大漢幾千萬人讀書,我兒子憑什麼是幾千萬分之一?”

旁邊的人:“你糊塗啊,說是幾千萬人一起爭,但咱們還就沒有點自留地了?把有些專業的入學條件訂成貴族才能入學,不就完事兒了?真以爲有人來搶呢?”

反對的人懵逼了:“啊?還能這樣?那一開始怎麼不在報紙上說,我以爲咱家完蛋了呢。”

“說你笨你還感嘆上了,這事兒能在報紙上說?真以爲考試了就完全公平了?有些專業必須貴族才能學,有些專業學費超高,不是註定的麼。真蠢啊你,後面去看着吧,今天別出聲,不要節外生枝。”

劉徹看大部分貴族都同意了,心中笑了。

安排托兒就是好。

黃金這個命門,抓的真準啊。

劉徹左右看了看,看到了霍海,開口:“霍武侯,你怎麼看啊?”

霍海打瞌睡呢,突然被點名,擡頭茫然:“啊?誰?我?”

“對,你。”

“臣反對。”

此話一出,全場皆驚。

這新學難道不是你們霍家搞出來的?

這新政不是你霍海在搞?

現在大家都同意,你反對?

搞什麼?!!!

第234章 (大章)大漢警事第76章 未來想象第87章 混凝土路(日更七千求訂閱)第226章 (大章)大議會第229章 (大章)重油蒸汽機皮卡123.第123章 石家大孝子第11章 還是入仕了第115章 營銷的秘訣第119章 科舉制(萬字更新)第33章 秉冬將至第82章 一塊臘肉引發的戰爭第81章 劉徹悟道第30章 封鋼鐵俠第220章 (大章)買下南越國!第20章 大道之爭第72章 放飛自我的魷魚絲盟主加更第219章 (大章)殊死搏鬥第256章 (大章)昏與明185.第184章 (大章)封侯!!第79章 熊貓來了!第224章 (大章)問鼎天下183.第182章 (大章)橡膠計劃177.第176章 (大章)打壓一波,拉攏一波第237章 禁止圈地的手段第215章 (大章)大漢青年143.第143章 (大章)霍氏銀行第204章 (大章)最大規模投資186.第185章 (大章)在太廟發癲130.第130章 (大章)火藥問世第27章 李廣難封第254章 (大章)超級大擴張第99章 各種各樣的紙第43章 梅雪鬥春182.第181章 (大章)穿越者?第14章 霍海回霍府第226章 (大章)大議會157.第157章 (大章)紡織工業化!154.第154章 (大章)帥得呀匹!142.第142章 (大章)壕無人性第224章 (大章)問鼎天下第210章 (大章)強勢組合128.第128章 (大章合併)治水方案132.第132章 (大章)伯樂的安排159.第159章 (大章)蒸汽火車!第225章 (大章)世界第83章 高手盡出!(日更七千求訂閱)第112章 鉅富製造機第201章 (大章)不疑(恩師太子)151.第151章 (大章)你這賤嘴第259章 (大章)最後一條動脈第22章 擅長捅婁子第15章 八卦之魂第59章 熙熙攘攘第50章 長安萬年第261章 (大章)太初九年春160.第160章 (大章)萬億經濟脈絡第97章 沙漠大儒(23萬更)第38章 文氣激盪(加更)第86章 要想富多修路第98章 鋼鐵巨獸(萬字更新)第56章 借刀殺人第222章 (大章)烏托邦崩塌第248章 (大章)皈依者狂熱第118章 朝堂小會(萬字23)172.第172章 (大章)從東殺到西第241章 謀國還是爲國謀第112章 鉅富製造機164.第164章 (大章)兩大帝國的崩潰第233章 (大章)對弈133.第133章 (大章)開河道時第261章 (大章)太初九年春168.第168章 (大章)董仲舒悟天道第13章 董夫子倒吸涼氣第10章 誰還沒個家學淵源?!第248章 (大章)皈依者狂熱120.第120章 大化工時代第104章 浮法玻璃(萬更求訂閱)第82章 一塊臘肉引發的戰爭第60章 地怒狗怨第103章 粉塵爆炸(萬字23)第250章 (大章)匈奴覆滅159.第159章 (大章)蒸汽火車!146.第146章 (大章)開新公司第101章 上樑不正(今日已萬字更新)第8章 萬人圍觀第98章 鋼鐵巨獸(萬字更新)第242章 研究猴子第38章 文氣激盪(加更)第257章 (大章)封禪立碑第117章 科學報報紙第85章 三墨盡默(日更七千求訂閱)第60章 地怒狗怨144.第144章 (大章)天竺外事 西遊記第195章 (大章)科舉來了第50章 長安萬年第76章 未來想象156.第156章 (大章) 蒸汽機問世第95章 教育產業152.第152章 (大章) 霍家有後第48章 爲了尊嚴
第234章 (大章)大漢警事第76章 未來想象第87章 混凝土路(日更七千求訂閱)第226章 (大章)大議會第229章 (大章)重油蒸汽機皮卡123.第123章 石家大孝子第11章 還是入仕了第115章 營銷的秘訣第119章 科舉制(萬字更新)第33章 秉冬將至第82章 一塊臘肉引發的戰爭第81章 劉徹悟道第30章 封鋼鐵俠第220章 (大章)買下南越國!第20章 大道之爭第72章 放飛自我的魷魚絲盟主加更第219章 (大章)殊死搏鬥第256章 (大章)昏與明185.第184章 (大章)封侯!!第79章 熊貓來了!第224章 (大章)問鼎天下183.第182章 (大章)橡膠計劃177.第176章 (大章)打壓一波,拉攏一波第237章 禁止圈地的手段第215章 (大章)大漢青年143.第143章 (大章)霍氏銀行第204章 (大章)最大規模投資186.第185章 (大章)在太廟發癲130.第130章 (大章)火藥問世第27章 李廣難封第254章 (大章)超級大擴張第99章 各種各樣的紙第43章 梅雪鬥春182.第181章 (大章)穿越者?第14章 霍海回霍府第226章 (大章)大議會157.第157章 (大章)紡織工業化!154.第154章 (大章)帥得呀匹!142.第142章 (大章)壕無人性第224章 (大章)問鼎天下第210章 (大章)強勢組合128.第128章 (大章合併)治水方案132.第132章 (大章)伯樂的安排159.第159章 (大章)蒸汽火車!第225章 (大章)世界第83章 高手盡出!(日更七千求訂閱)第112章 鉅富製造機第201章 (大章)不疑(恩師太子)151.第151章 (大章)你這賤嘴第259章 (大章)最後一條動脈第22章 擅長捅婁子第15章 八卦之魂第59章 熙熙攘攘第50章 長安萬年第261章 (大章)太初九年春160.第160章 (大章)萬億經濟脈絡第97章 沙漠大儒(23萬更)第38章 文氣激盪(加更)第86章 要想富多修路第98章 鋼鐵巨獸(萬字更新)第56章 借刀殺人第222章 (大章)烏托邦崩塌第248章 (大章)皈依者狂熱第118章 朝堂小會(萬字23)172.第172章 (大章)從東殺到西第241章 謀國還是爲國謀第112章 鉅富製造機164.第164章 (大章)兩大帝國的崩潰第233章 (大章)對弈133.第133章 (大章)開河道時第261章 (大章)太初九年春168.第168章 (大章)董仲舒悟天道第13章 董夫子倒吸涼氣第10章 誰還沒個家學淵源?!第248章 (大章)皈依者狂熱120.第120章 大化工時代第104章 浮法玻璃(萬更求訂閱)第82章 一塊臘肉引發的戰爭第60章 地怒狗怨第103章 粉塵爆炸(萬字23)第250章 (大章)匈奴覆滅159.第159章 (大章)蒸汽火車!146.第146章 (大章)開新公司第101章 上樑不正(今日已萬字更新)第8章 萬人圍觀第98章 鋼鐵巨獸(萬字更新)第242章 研究猴子第38章 文氣激盪(加更)第257章 (大章)封禪立碑第117章 科學報報紙第85章 三墨盡默(日更七千求訂閱)第60章 地怒狗怨144.第144章 (大章)天竺外事 西遊記第195章 (大章)科舉來了第50章 長安萬年第76章 未來想象156.第156章 (大章) 蒸汽機問世第95章 教育產業152.第152章 (大章) 霍家有後第48章 爲了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