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窮理

第384章 窮理

“你說我不理解理學對皇權、百姓如何重要,可君子居易以俟命,高高在上者固然可以如此,你又怎麼知道,卑微者光是活着,就已經大不易了?”

姜星火繼續說道:“我雖然也有自己的思想,但我的思想從來不是你們那套海清河晏的盛世之念,‘我要讓百姓過得好有多少’,我的思想只不過是‘不管怎麼樣,先讓百姓活下去,再給他變好的機會’,民爲邦本,命需志氣。”

顯然,從第一個對答貫徹始終的儒家《有命論》一直在作爲主線,與《志氣說》糾纏在一起,影響着二人的交鋒。

“不可能的,伱的想法不過是鄉野愚夫之見。”孔希路搖頭嘆息,道:“你連最基礎的‘窮理盡性以至於命’都想要駁倒,今日不妨到此爲止吧,你非我對手。”

之所以孔希路要結束對話,便是因爲在理學的《有命論》裡,有一個被公認爲類似定理的表述,也就是二程下的判定,“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三事一時並了,元無次序,不可將窮理作知之事,若實窮得理,即性命亦可了”。

換言之,自從孔子有“知命”這個說法,創立了《有命論》以來,這就一直是儒學根基之所在,而到了北宋五子的理學時代,對於《有命論》的理論框架和內容則有了完整的闡釋,就是說,想要達到“知命”的狀態,與之相伴的,是“窮理(窮究道理,與姜星火長街講道所述《格物論》相關)”和“儘性(盡求心性,與《心性論》相關)”。

而二程認爲,理、性、命,三者是一回事,並沒有誰前誰後的順序,不是按部就班的齊家治國平天下那套。

但實際上,這裡隱含的意思是,天命難求,人性難盡,但是窮理卻相對容易一些,所以便由此引申到了《格物論》上面。

在一旁聽着的李至剛,把報紙墊到了屁股底下,聽着倒是沒什麼阻礙。

在李至剛看來,今日姜星火與孔希路的辯經,圍繞的就是兩個東西,一爲《有命論》,二爲《志氣說》,相關基礎概念都是很清晰的,這都是理學的入門必修課,並不能難倒他。

說來複雜,其實如果用公式來描述,那就是:

《有命論》二程解題法:窮理=儘性=知天命,實操難度窮理>儘性>知天命

《志氣說》程朱解題法:(志+工夫)+(氣+工夫)=天道

而在山東上學的時候不好好學習的紀綱雖然聽得雲裡霧裡,但在李至剛的小聲解釋下,倒也明白了過來。

紀綱用手指在李至剛的手心上寫了兩個字以作回報,李至剛剎那間驚喜了起來。

且不提這兩人的小動作,姜星火這邊卻是毫不猶疑地說道。

“伊川固然有言,窮理,儘性,至命,一事也。才窮理便儘性,儘性便至命。因指柱曰:此木可以爲柱,理也;其曲直者,性也;其所以曲直者,命也。理,性,命,一而已。”

程頤舉得例子都是通俗易懂的,木頭可以當柱子,是它的‘理’,它的曲直則是‘性’,而之所以曲直便是‘命’,但顯然,姜星火絕不是僅僅複述程頤的例子,而是拿孔希路的觀點,從理學的書籍中找對應的例子來駁倒他。

孔希路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的眉頭微微蹙緊。

“難道,他真的想撬開《有命論》這塊地基?”

須知道,《有命論》作爲理學繼承自原始儒學的基礎觀點之一,可以說是北宋五子給理學這座大廈,從老宅上挖出來的地基,這是根本、本源的東西,是萬萬不能輕易挪動的,連一絲一毫都不能。

而孔希路正是因爲知道這個東西,幾乎是成爲了萬世不變的定理,所以才從見到姜星火的那一剎那,就以此爲主線,展開了兩人之間的交鋒。

可如果.這是錯的呢?

一個荒誕的念頭從孔希路的腦海中閃現出來。

“不可能!”

孔希路在心底搖了搖頭,默唸道。

在他看來,自己在讀二程的著作的時候,每一句話每一段文獻,都是千錘百煉出來的寶貴財富,更別說,在《有命論》相關內容中的各種註解。

事實上,二程之所以要這麼來解孔子的“知命”,是因爲二程憂心如果不這麼解,那麼正常語序的解法,會讓人以爲“知命”是一個獨立的過程。

同樣用公式來描述,那就是:

《有命論》正常解題法:

(窮理+工夫)+(儘性+工夫)≠知天命=有命+工夫

不需要窮理,不需要儘性,直接找“知天命”的工夫,練好了就能“以至於命”這樣的提法,二程認爲這會讓人誤以爲知天命是獨立的工夫,但實際上,在理學的思維框架裡,知天命這件事實在是太宏大,宏大到無處着力,無從下腳就彷彿,我說我現在要左腳踩右腳上天一樣。

但理學是什麼?

理學是一門在數百年間經由無數華夏最頂級的學者,以“北宋五子”爲代表,窮其一生之力,在原始儒學構架上,吸收了《易經》等思想,通過縫合式的斷章取義,不斷自我解釋、迭代,最終構築出的完整的理論大廈。

這座理論大廈,恢宏精美,除了確實最頂端有幾塊磚還沒填上以外,從整體來看,是無懈可擊,是絕對可以自圓其說的。

所以,理學絕不提倡從一樓直升十八樓,不主張頓悟,而是通過諸如《有命論》《志氣說》《理氣論》《本體論》《心性論》《工夫論》等種種分支學說,來不斷構築出一個有不同臺階的上升系統。

當理解了理學的結構本質,也就不難理解,爲什麼二程不主張能直接通過某種類似於“悟道”的方式,來達到頂峰的“知天命”。

同樣也就理解了,爲什麼在孔希路看來,二程的《有命論》絕對是沒有錯誤的。

不是孔希路笨到讀句子都猜不出來,是不是還有另一種解法,而是另一種解法,在理學範圍內,是不被允許的。

這些東西,早已深深烙印進了孔希路的靈魂深處。

但姜星火既然敢拿這個例子來駁斥自己,就足以證明他確實是知曉理學的根基,那麼,他絕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從自己的理論中找出反對的理由。

可如果.他真的是找到反對的理由,並將之呈現在世人面前,豈不是

一瞬間,忽然想到了什麼,孔希路覺得脖頸後有些發涼。

“《有命論》乃是理學根基之所在,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質疑的,你若是不懂,今日便到此爲止吧。”孔希路強壓住心底的一絲慌亂,冷靜地迴應道:“更別談,你還拿伊川先生的例子來講,伊川已經說的清楚,何須你來再置喙什麼?”

“莫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噴完人心底痛快了之後,姜星火也有了跟他慢慢辯經的興趣。

跟一刀把人腦袋剁下來不同,擊潰敵人腦子裡的信仰,纔是他更感興趣的事情。

姜星火不置可否地笑了笑,道:“在理則須窮,性則須盡,命則不可言窮與盡,只是至於合也。橫渠昔嘗警命是源,窮理與儘性如穿渠引源,然則渠是兩物,後來此議必改來.這也是伊川所言吧?”

孔希路心頭一沉,果然如此!

對方是真的下了大工夫,有備而來的!

這裡便是要說,北宋五子的學問確實在時間線上有明顯的先後繼承關係,在理學的不同領域也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但是隻要是人,對於同一個問題的解釋,必然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和定義,北宋五子也不例外所以在這個時代的明儒看來,有些爭議性的問題,已經有了更好、更完美的解釋,但是有一些,卻不盡然。

譬如張載,嗯,就是說出“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的那個張載,他在《有命論》上,就有一點點跟二程不一樣的見解。

當然了,如果姜星火僅僅拿張載的東西出來,也不過是拾人牙慧,能反駁的東西有的是,並沒有什麼可怕的,但是孔希路看着姜星火手裡啃了一半的桃子,卻是莫名地眼皮一跳。

可無論如何,眼下是不能有任何神色流露的,只能靜待姜星火出招。

姜星火頓了頓,道:

“窮理盡性,然後至於命。

盡人物之性,然後耳順。

老而安死,然後不夢周公。”

在一旁聽着的黃信似乎也想到了什麼,他脫口而出道:“洛陽之辯!”

李至剛也隨之恍然。

宋朝時,理學的學派裡,有兩大分支,其一是張載爲代表的關學,其二是二程爲代表的洛學。

洛陽之辯,正是理學這兩大學派的巔峰辯論,主要論點集中在“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禮儀教化”、“井田制”三個方面。

姜星火笑道:“橫渠先生有言,伊川解‘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只窮理便是至於命’。便所謂‘亦是失於太快,此義盡有次序。須是窮理,便能盡得之性,則推類又盡人之性;既盡得人之性,須是並萬物之性齊盡得,如此然後至於天道也。其間煞有事,豈有當下理會了?學者須是窮理爲先,如此則方有學。今言知命與至於命盡有近遠,豈可以知便謂之至也?”

這裡說個題外話,明明是二程,爲何兩人開口閉口都是‘伊川(程頤)’?

這便是說,二程師承周敦頤,而二程的洛學,其實是後世儒家思想史後半段的源頭所在。

南渡之後,程頤的理論,由朱熹完成,世稱程朱理學;程顥的理論,則由陸九淵發展,至明代王陽明完成,世稱陸王心學。

在二程時代,尚未分辨爲理學和心學兩大學派,僅呈現爲二程兄弟間學術趣旨的某些不同,到了南宋朱熹與陸九淵的思想大論戰,遂使兩大學派形成,成爲當世知識社會中最爲突出的不同依歸。

而在眼下的明初,明儒們學的都是“程頤-朱熹”的這一套理學,所以提及二程,自然多是程頤。

迴歸正題,姜星火所言,其實是張載對於《有命論》的另一種解題思路。

三種解題法還是用公式來表述方便理解:

①《有命論》二程解題法:窮理=儘性=知天命,實操難度:窮理>儘性>知天命

②《有命論》正常解題法:(窮理+工夫)+(儘性+工夫)≠知天命=有命+工夫

③《有命論》張載解題法:窮理→儘自己性→盡人類性→盡萬物性→知天命

在張載的著作《橫渠易說》裡面,對此就說的清楚。

“窮理亦當有漸,見物多,窮理多,從此就約,盡人之性盡物之性。天下之理無窮,立天理乃各有區處,窮理盡性,言性已是近人言也。既窮物理,又盡人性,然後至於命,命則又就已而言之也。”

這裡面也延伸出了張載和二程不同的《格物論》,張載主張從窮一物之理到窮多物之理,二程主張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積習既多,然後脫然自有貫通處嗯,王陽明就是這麼格竹子格到吐血的。

不過今日姜星火與孔希路辯經的重點不是《格物論》而是前置的《有命論》。

孔希路開口道:“洛陽之辯已有公論,窮理盡性知天命實乃一體,你便是生穿硬鑿,道理依舊是這個道理。”

“果真如此?”

姜星火笑意吟吟地看着他,似乎就在等他說這句話。

“孔子稱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孔希路聞言,臉色一變,幾滴冷汗,從他的脊背上滑落了下來。

聰明如他,當然明白了姜星火這句話的意思。

壞了,真被他找到了!

而且,還不是斷章取義,是正正經經的孔子原話。

片刻,姜星火纔開口問道:“既然橫渠先生說的你不認,那你祖宗說的,可還認?”

“這是什麼意思?”

紀綱蹙眉小聲問李至剛道。

李至剛沒有馬上回答他,而是多琢磨了幾息,方纔回過味來。

“表面意思是孔子說他只看到了顏回的進步,從來沒看到顏回的停止但若是結合《有命論》裡‘窮理盡性知天命’的解法爭議,那就成了聖人的天理和天命,到底是學而知者,還是生而知者?”

如果以後世人的視角來看,這算個什麼問題?

直接回答,這世界上就沒有聖人,孔夫子也是學習來的,不就完事了?

但把這個問題放在明初,放在理學,放在詔獄裡的此時此刻來看,這就是個很重要的問題。

顏回是不是聖人?

是,封爲復聖,陪祭於孔廟,誰敢說他不是聖人?

那麼二程的解題法,就被姜星火找到了一個巨大的漏洞。

也就是說,如果窮理盡性知天命是一體的,那麼爲什麼聖人顏回,按理說已經應該知天命,已經儘性的聖人,在孔子嘴裡,還在進步,還沒有停止?

沒有停止,就意味着沒有到“窮理”的極限。

而聖人,在如今的定義裡,一定是通曉天命,已經是盡全人性的。

這就出現了巨大的、不可解釋的矛盾。

窮理≠儘性=知天命

——二程的解題法,被姜星火證僞了!

這也是程朱理學縫合過多的弊端之一,縫合的東西終究是縫合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當遇到《論語》明確的、不可和稀泥的原句的時候,就解釋不通了。

其實大家都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甚至可以說是心知肚明。

孔子不是聖人顏回不是聖人,世界上沒有聖人,沒有生而知之者,道理不可能窮盡,人性不可能盡全,天命不可能知曉。

孔希路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能同時“窮理、儘性、知天命”,三個項目同時達到100%狀態的聖人嗎?

未必不知道只是不願意,也不能承認而已。

因爲孔希路要是這麼回答,那他就徹底輸了,不僅僅是輸了辯經,而是輸了他所擁有的一切.身份、地位、名望、榮耀。

孔希路他的身份,是聖人之後,這是他一輩子抹不掉也不可能抹的標籤,是他的立身之本,可如果聖人從理論上不存在,他是個什麼東西?

孔希路學的,是程朱理學,如果他這麼回答,那麼就在親口承認程朱理學裡面地基級別的《有命論》,是錯的。

《有命論》如果錯了,會引發什麼後果?

爲了“窮理”而進行的“格物致知”,也就是《格物論》,也從根子上錯了。

《格物論》錯了,那麼程朱理學的《理氣論》,以及重要的“理一分殊”定律,也一併要被動搖。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莫過於此。

眼見着整座理學大廈都有動搖的風險,汗水從孔希路的額頭大滴大滴的滑下,模糊了他的眼睛,迷濛了他的心神,讓他的呼吸都沉重起來。

“怎麼,啞巴了?”

姜星火挑了挑眉,笑吟吟道:“莫不是你覺得顏回不是聖人?那麼你告訴我,誰是聖人?聖人又是什麼呢?”

孔希路一個聖人之後,當然沒有把顏回開除聖籍的能力。

雖然將顏回開除聖籍就可以從根本上堵上這個窟窿。

但這件事,普天之下只有朱棣能做到。

可是朱棣要是真動手,那就不只是從聖籍上開除一個顏回的問題了。

黃信和李至剛都饒有興致地看着孔希路怎麼反駁。

反正這個問題他們不會解,但這不妨礙他們看孔希路的熱鬧。

事實上,在他們看來,被姜星火逼到這份上,孔希路怕是要走投無路了。

若是姜星火這招絕殺,真的贏了孔希路投子認負,那傳揚出去,怕是馬上就要天下譁然!

而且,孔希路要是想不出來辦法,事情就真的大條了。

姜星火本來就用“矛盾解太極”、“知行夾持,循環無端,以致良知”連着撬開了《工夫論》和《理氣論》這兩塊磚的一部分,眼下要是把《有命論》也給挖塌了,那程朱理學這座構建了數百年的大廈,就真的有了崩坍的危險。

這也就意味着,姜星火的新學,就要在理學的廢墟中建立起來了。

孔希路是名滿天下的理學宗師,這時候輸了,那理學就真的出現一個紅色的【危】了。

孔希路的大腦高速運轉着,他很清楚,姜星火找了這麼久,只找到了這一處破綻。

如果這次沒能成功,姜星火將很難再找到第二處破綻,畢竟理學建立了數百年,該打的補丁基本都打了,即便還有漏洞,像這種直接能造成致命傷害的也絕對是極微概率事件。

但這次不同於以往的辯經。

因爲孔希路不僅僅代表自己,還代表了整個理學!

而眼下朝廷的一部分權柄,是掌握在姜星火手裡的。

理學家,太清楚要怎麼與朝廷相處了。

孔希路相信,姜星火的變法觸犯了大多數士紳的利益,必然會走向失敗。

但走向失敗也是有一個過程的,在這個拉鋸的過程裡,如果他孔希路犯了不可彌補的錯誤,那麼他將成爲理學的罪人。

孔希路當然不允許無敵了一輩子的自己,在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歷史性時刻身敗名裂。

孔希路的思考方式與別人截然不同,眼見着漏洞沒法直接原地彌合,他也不再糾結了,直接去再建一堵牆,把漏洞給從外面堵上。

孔希路深吸一口氣,咬牙道:“孟子云: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詩》曰:天生傑民,有物有則,物之窮理固然無窮,然而反身而誠便已近似窮理,聖人亦是如此!”

嗯,跟“敬”一樣,“誠”也是宋儒們斷章取義的結果。

本來沒那麼重要的詞語,宋儒把它發揮到了極致,叫“一字記之曰‘誠’”,也就是說人這一生當中,差別就在於誠和不誠,然後又說“百術不如一誠”,也就是一個人在任何一件事上能夠做到誠,能夠誠心誠意地把一件事做到極致,這都是接近於悟道的方向,所以“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當你能夠用這種誠心誠意的心態去做任何事情,沒有比這更快樂的事,通過‘誠’,你就已經接近於‘道’了。

孔希路的觀點就是,事物的想要做到窮理是非常困難的,但是隻要心‘誠’,那麼就接近於悟道,也就是萬物皆備於我矣。

換言之,顏回非常努力地學習,從來沒有停止,他足夠‘誠’,所以在‘窮理’上面,他雖然沒有窮盡所有的道理,但已經做到了接近於‘道’。

如此一來,二程等式經過孔希路的修改再次成立。

窮理≈儘性=知天命

雖然是“≈”,雖然不夠完美,但也算是勉強圓了過去,而非有根本差異的“≠”。

眼見着姜星火的凌厲攻勢被孔希路轉眼拆招破解。

莫說是紀綱,李至剛都有些目瞪口呆。

還能這麼玩?

“以誠來解顏回近乎道,聖人位格不破.孔希路辯經能於天下無敵數十年,果然是有真本事、大能耐的,就是不知道姜星火該怎麼應對了。”

黃信也是暗暗想道。

孔希路扳回一城,自然不可能再被動挨打,而是順着這條剛剛捋出來的思路主動出擊。

“凡形色之具於吾身,無非物也,而各有則焉。目之於色,耳之於聲,口鼻之於臭味,接乎外物而不得遁焉者,其必有以也。知其體物而不可遺,則天下之理得矣。”

孔希路這裡的“知其體物而不可遺,則天下之理得矣”,典故出自《中庸》。

原文是,子曰:鬼神之爲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揜,如此夫。

當然了,按照理學大師們一貫縫合怪的風格,借用的典故,只是借個皮,孔希路的意思是說,人窮理,依靠的是各種感官所提供的的反饋,只要知道“體物”,那麼天下的道理就都能明白了。

換個說法,孔希路是在用另一個例子,來印證他剛纔給顏回打補丁的“反身而誠”,或者說“反身窮理”。

孔希路很快祭出了他的殺招:“《二程集》有言,問:格物是外物,是性分中物?答曰:不拘。凡眼前無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熱,水之所以寒,至於君臣父子間皆是理.萬事萬物皆可反身窮理,你所謂的‘先窮理,再儘性,後知天命’,豈不是荒謬至極?”

按照朱熹從二程那裡獲得的理解,也就是朱熹寫信的原話就是“然反身而誠,乃物格知至以後之事,言其窮理之至,無所不盡。故凡天下之理,反求諸身,皆有以見其如目視、耳聽、手持、足行之事,畢具於此”。

也就是說,“反身而誠”是格物致知之後之事,因爲這個時候窮理已經無所不盡,或者還是從《中庸》的根子上來挖,明善是格物致知之事,而誠身則爲誠意正心之功。

姜星火併未說話。

他只是覺得,孔希路千不該萬不該,都不該習慣性地繼續借題發揮。

如果他重新回到《知命論》,或者撿起剛纔的《志氣說》,姜星火恐怕今日都會無功而返,因爲理學經過了數百年的發展,別說致命漏洞,就是能抓到的普通漏洞都不算特別多了。

只要在既有的軌道上繼續辯經下去,孔希路能得到最差的結果也是平手。

可你偏偏要扯什麼“體物”,那姜星火就不可能慣着你了。

或者說,在近代科學尚未興起,與之對應的近代哲學沒有發展的時候,中古時代的哲學對於物質的觀測和定義,是極不準確的。

這裡不是在貶低中哲或者東方哲學,而是在永樂元年這個時代,別說東方哲學還是西方哲學,對於物質的概念,都是不準確的,甚至於,西方這時候搞的那套更不靠譜,是隨着科技進步才逐漸發生了轉變,而姜星火同樣確信,如果工業變革和科技進步出現在東方,那麼東方哲學在物質的概念和定義上,一樣會出現進步。

這不是在疊甲,而是實事求是地說,哲學作爲思維層面的東西,是一定會隨着物質層面的技術發展而隨之產生髮展的,而且在他的前世,明末的思想活躍程度,並不比西方的啓蒙時期要差,沒道理技術和相應的社會發展能跟得上,東方哲學產生不了相應的概念。

譬如辯證形而上學裡,有一個物質重要區分的哲學證明,也就是物體三種性的質(沒打錯),而且這是一個對近代哲學有着深遠意義的論題。

因爲物體三種性的質,直接從哲學概念上闡述了事物的本體論、實體論和存在論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性質。

“你說的很好,知其體物而不可遺,則天下之理得矣。”

出乎衆人的意料,姜星火竟然坦率地承認了孔希路的方法論不錯。

李至剛眉頭一皺,這不是姜星火的風格。

顯然,這裡面是有些說法的,至於是什麼說法,李至剛暫時還猜不出來,不過應該馬上就能見分曉了。

“我們也不用辯論其他事物了,就用最簡單的舉例,譬如伊川以柱子舉例、晦庵以科舉一般,你我今日詔獄辯經,便以這桃子舉例吧,或許還能成爲一段故事。”

然而,接下來姜星火掂量了一下自己手裡剩下的半顆硬桃子,復又問道。

“那麼請問,我手裡的這顆桃子,又該如何‘體物’而‘得理’呢?”

看着沉思中的孔希路,姜星火笑了笑。

顯然,孔希路還不明白他的問題,到底開啓了怎樣的一扇門。

這扇門的背後,是足以在這個世界現有的哲學框架下,另闢蹊徑,爲新生的幼小“科學”圈下一片廣闊土壤的不可知之知識。

(本章完)

第399章 意義第300章 轉變第114章 收取北美五十州第234章 你將成爲大航海時代的先驅者【求月第398章 真實第429章 滅國(安南篇結束)第518章 中場第305章 二女第99章 第一個開路的人第311章 真兇第342章 站住【第三更求月票!】第361章 決戰【12萬字大章求月票!】第335章 華亭第368章 派系第494章 周王第87章 谷王密謀:突襲詔獄第73章 我不在乎王座上的是誰第545章 建文第104章 化肥神蹟,張天師的提議第461章 誤會第96章 你管這叫增產仙方?第288章 帥才第126章 不想去日本的李景隆第431章 濟養第328章 大軍第276章 求您當國師吧【求月票!】第445章 嬗變第231章 海的那邊有玉米【求月票!】第530章 撤軍第221章 朱棣:爹,你的制度又漏了【求月票第207章 打破內心枷鎖的朱棣【求月票!】第247章 試驗田【求月票!】第296章 叩闕第220章 徵遼餉?徵麻餉!【求月票!】第543章 場區第54章 我已開悟,立地成佛!第512章 思潮第311章 真兇第90章 絕境第218章 血酬定律【求月票!】第222章 黃宗羲定律【求月票!】第58章 有辱斯文第379章 揭曉第542章 震動第167章 你們是太陽,不是牛馬第390章 認輸第365章 上課第77章 變鈔?我從這跳下去都不會變鈔!第73章 我不在乎王座上的是誰第287章 輿戰第36章 血壓極速飆升的朱棣第447章 吏治第290章 孤憤第162章 一起改變世界吧,夏尚書!第498章 新始第559章 臨行第421章 開戰第254章 最後一課【求月票!】第295章 磊落第84章 做夢都不敢想的操作第145章 我被竊聽了?第523章 南北第293章 生亂第142章 準備好棺材吧第32章 熊心和豹子膽第288章 帥才第220章 徵遼餉?徵麻餉!【求月票!】第312章 風起第443章 人心第362章 完勝【一萬字大章求月票!】第377章 真僞第29章 一個漂洋過海的旅人第204章 替姜聖消災解難【求月票!】第60章 《華夏貨幣史》第295章 磊落第204章 替姜聖消災解難【求月票!】第129章 地理決定論:華夏與日本第246章 理由【求月票!】第421章 開戰第322章 民心第267章 朱棣,我曾無數次在史書上見過你【第218章 血酬定律【求月票!】第426章 神速第447章 吏治第372章 對手第463章 伏法第550章 玉璽第418章 臣服第309章 升官第223章 東廠西廠?【求月票!】第113章 道爺我成了!第143章 《漢書·高後傳》第83章 白銀單軌制第501章 新港(舊港篇結束)第353章 暴露【7K二合一求票!】第354章 公告【7K二合一求票!】第20章 何謂王朝?第115章 派二皇子去探索新航線?第82章 扯一個彌天大謊!第538章 癥結
第399章 意義第300章 轉變第114章 收取北美五十州第234章 你將成爲大航海時代的先驅者【求月第398章 真實第429章 滅國(安南篇結束)第518章 中場第305章 二女第99章 第一個開路的人第311章 真兇第342章 站住【第三更求月票!】第361章 決戰【12萬字大章求月票!】第335章 華亭第368章 派系第494章 周王第87章 谷王密謀:突襲詔獄第73章 我不在乎王座上的是誰第545章 建文第104章 化肥神蹟,張天師的提議第461章 誤會第96章 你管這叫增產仙方?第288章 帥才第126章 不想去日本的李景隆第431章 濟養第328章 大軍第276章 求您當國師吧【求月票!】第445章 嬗變第231章 海的那邊有玉米【求月票!】第530章 撤軍第221章 朱棣:爹,你的制度又漏了【求月票第207章 打破內心枷鎖的朱棣【求月票!】第247章 試驗田【求月票!】第296章 叩闕第220章 徵遼餉?徵麻餉!【求月票!】第543章 場區第54章 我已開悟,立地成佛!第512章 思潮第311章 真兇第90章 絕境第218章 血酬定律【求月票!】第222章 黃宗羲定律【求月票!】第58章 有辱斯文第379章 揭曉第542章 震動第167章 你們是太陽,不是牛馬第390章 認輸第365章 上課第77章 變鈔?我從這跳下去都不會變鈔!第73章 我不在乎王座上的是誰第287章 輿戰第36章 血壓極速飆升的朱棣第447章 吏治第290章 孤憤第162章 一起改變世界吧,夏尚書!第498章 新始第559章 臨行第421章 開戰第254章 最後一課【求月票!】第295章 磊落第84章 做夢都不敢想的操作第145章 我被竊聽了?第523章 南北第293章 生亂第142章 準備好棺材吧第32章 熊心和豹子膽第288章 帥才第220章 徵遼餉?徵麻餉!【求月票!】第312章 風起第443章 人心第362章 完勝【一萬字大章求月票!】第377章 真僞第29章 一個漂洋過海的旅人第204章 替姜聖消災解難【求月票!】第60章 《華夏貨幣史》第295章 磊落第204章 替姜聖消災解難【求月票!】第129章 地理決定論:華夏與日本第246章 理由【求月票!】第421章 開戰第322章 民心第267章 朱棣,我曾無數次在史書上見過你【第218章 血酬定律【求月票!】第426章 神速第447章 吏治第372章 對手第463章 伏法第550章 玉璽第418章 臣服第309章 升官第223章 東廠西廠?【求月票!】第113章 道爺我成了!第143章 《漢書·高後傳》第83章 白銀單軌制第501章 新港(舊港篇結束)第353章 暴露【7K二合一求票!】第354章 公告【7K二合一求票!】第20章 何謂王朝?第115章 派二皇子去探索新航線?第82章 扯一個彌天大謊!第538章 癥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