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章 君臣面談

嘉靖末期到隆慶年間,大明名臣良將輩出,但進入萬曆時期,尤其是萬曆早期,最出名的還得數戚繼光和李成樑。

戚繼光屬於將門虎子,十七歲就繼承了父親的職務,當上了指揮使,後世的蓋棺定論很明確,這是民族英雄。

而李成樑,實際上也是將門之後,乃是世襲的鐵嶺衛指揮使,只可惜到了他這代,家勢不振,居然窮得出不起去京師繼承職位的路費,最後還是東拼西湊才勉強赴京。

此時還沒有女真人什麼事,大明邊境主要的問題還是和蒙古人的衝突。大家打了快兩百年了,今天你搶我,明天我砍你,搶完砍完,各自回家洗洗睡了,誰也沒能力把誰徹底揍趴下。

到了隆慶元年,李成樑總算回到了遼東,此時他已經四十來歲了,卻從零開始,過起了一刀一槍的軍旅生涯,之後參將、副總兵、總兵一路提拔上來。

遼東總兵這個位子並不好做,他要獨自面對蒙古左翼和女真。對於這兩個勢力,朝廷的態度是打一派拉一派,女真是大明刻意扶植的,目的是對抗蒙古。

不過女真和大明貌合神離,實際上也是各取所需,李成樑的諸多前任,有死於蒙古之手的,也有死於女真之手的。

李成樑當領導其實說起來和高務實有些類似,他帶兵從不給部下灌輸什麼天命大明、皇上仁愛這套東西。他的風格很是簡單粗暴,只要將士們英勇殺敵,什麼榮華富貴、吃喝嫖賭,他通通滿足!所以很多蒙古人、女真人都跑來給他效命。

遼東有三部女真:分別爲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野人女真),這三大部落互相之間也是時戰時和的。

其中以建州女真最爲強大,本是明朝設立的建州三衛,不過到了這個時代,基本從守軍變成了強盜。

李成樑對付女真的策略主要有兩條:一方面是以夷制夷,拉一個打一個;另一方面是從不趕盡殺絕,總是保證留敵人後路,在立下戰功的同時,保證自己還能有下一次仗打。

結果,關外烽火不斷,他的戰功卻一再累積,甚至撈到了爵位,成了朝廷不可或缺的棟樑,尤其是在遼東,沒有人不敬他三分。

相比於“長於謀身”的李成樑,戚繼光就顯得“傻”多了,他更傾向於一次性解決問題,在他看來,穩固邊疆靠的是對敵人毀滅性的打擊,如果沒法毀滅性打擊敵人,那就強化自身,讓敵人無機可乘。

當年戚繼光在肅清東南沿海倭患之後被調到北方戍邊,扼制來自蒙古的威脅。他一開始就總想採取一勞永逸的策略,力求進行毀滅性肅清,使敵軍不敢再犯,不過由於蒙古與倭寇不同,倭寇基本都是步兵,戚繼光靠着嚴肅軍紀,機動性比倭寇強,毀滅性打擊可以辦得到,但對蒙古卻不然,試了好幾次,都只能擊潰、擊退。

再加上朝廷的政策變化,變爲“西懷東制”,於是戚繼光主要轉入防守,開始修整長城,建立空心敵臺,研究開發各種兵器與軍事戰術,以求長期鞏固防線。

後來蒙古人見薊鎮這邊討不到好處,就逐漸不怎麼往這邊內犯了。

這對一個國家來說當然是好事,但對於戚繼光個人來說卻未必。歷史上的萬曆十年,張居正病逝,因爲邊境安定而失去價值的戚繼光也很快被作爲張居正一黨遭到了罷黜,但神奇的是,同爲張居正親信的李成樑,卻因爲遼東大地戰火不熄而繼續得到重用。

戚繼光鬱鬱而終,李成粱富貴終身。反差巨大的結局告訴了所有大明武將最好的謀身之道,於是在明朝末年的大動盪中,身負守土之責的明朝方面大將們,把養寇玩寇的招數玩到了極致,最終玩出了崇禎皇帝煤山上吊的悲慘結局。

也許,養寇自重不是明亡的唯一原因,但也一定是直接原因之一。最可笑的是,這些人養寇的時候拿這寇當做籠子裡的野獸,卻居然沒料到這野獸養得久了,居然能把籠子撕開,將獵人反殺。

而論養寇,大明養寇第一人就是晚年的李成樑。

本來高務實以爲李成樑應該是到了六十多歲纔開始玩養寇的,卻不料他墮落得比自己想象中更早一些,還沒到六十歲就已經開始幹了。

幹也就算了,朱翊鈞居然還發現了。

歷史上的萬曆帝到底有沒有發現過這一點?恐怕也是有的,畢竟朝廷裡面並不都是蠢蛋,一直有人彈劾李成樑,萬曆帝不可能沒有看見過這些奏疏——他不上朝又不代表不理政,要是不理政,難道三大徵是鬼指揮的?

可是爲什麼歷史上的萬曆帝只是將李成樑罷免了一段時間,但最終還是又讓他官復原職,繼續掌握遼東去了呢?

沒記錯的話,應該是在萬曆十九年,李成樑爲言官所劾,十一月,萬曆帝就罷免了李成樑在遼東的職務,讓他僅僅以寧遠伯的身份入京朝見。

到了萬曆二十年,哱拜在寧夏反叛,御史梅國楨上奏,請求朝廷重新起用李成樑,但給事中王德完堅決認爲不可,於是這事兒就被擱置了。這樣,李成樑失去了參加寧夏之役的機會。

但萬曆帝卻又派他的長子李如鬆爲總兵,參加平定哱拜之亂,如此一來,李成樑雖然失去了立功起復的機會,但李如鬆因此成了新一代的名將。同時李成樑之前麾下所率領的戰將們也先後被重用。他的手下李平胡、李寧、李興、秦得倚、孫守廉等人都獲得富貴,都成爲主宰一地的重將。

而自從李成樑離開遼東之後,遼東十年之間更易了八位主帥,遼東的邊防一步步廢弛,爲努爾哈赤的崛起提供了客觀條件。

萬曆二十九年八月,遼東總兵馬林因爲與稅使高淮爭執,被彈劾而獲罪。大學士沈一貫上書說李成樑雖老,還可以繼續帶兵。於是朝廷命李成樑再鎮遼東。

此時的李成樑,已經七十六歲高齡了。然而這個時候,遼東所面對蒙古左翼的土蠻、長昂以及把兔兒等都已經離世,蒙古人的入寇已經很少了。而開原、撫順、廣寧之前又開馬、木等市,女真諸部爲了獲取利潤,都相當恭順臣服。

這對朝廷是好事,對李成樑卻是壞事,因爲在他的思維中,“狡兔死,走狗烹”,邊境若是穩定了,蒙古人和女真人都老實跪下叫大明爸爸了,那還要他這條走狗有什麼用?

於是爲了徹底破壞掉大明與其他蒙古、女真的聯合可能,他實行暴力征伐,先是對泰寧部速把亥,然後是葉赫女真等先後實行打擊。而這一時期,努爾哈赤已經統一了建州女真,正一步步蠶食海西女真,力量不斷壯大起來,李成樑爲了培養敵人,故意視而不見。

萬曆初年時,李成樑曾建議建立寬甸六堡,到了萬曆中後期,六堡已經有六萬四千餘戶,大明在遼東東部的實力明顯加強,對建州女真擁有足夠的威懾力,這是他早年還站在大明立場上做的正確決策。

但到了萬曆三十四年,李成樑爲了養寇自重,竟然以寬甸六堡孤懸於外、很難守住爲由,捨棄了六堡,將那裡的六萬四千餘戶居民遷移到內地,當地居民依戀家室不想離開,李成樑更以大軍驅趕他們,甚至造成很多流血事件,死傷衆多,爲此他再次受到大量彈劾,萬曆三十六年,李成樑再次被劾罷。

熊廷弼守遼東時,曾經明確的說李成樑罪可至死。然而,朱翊鈞仍然沒有殺他,只是“解任”,而不奪命。

現在高務實覺得自己最關鍵的就是要搞明白,歷史上的萬曆帝按理說也應該看出來李成樑是在養寇自重了,爲什麼偏偏就不殺他?

甚至從今天朱翊鈞對他說的這些話來看,他對李成樑的養寇自重是早就瞭如指掌了的。

這樣的話,這個問題就更大了:憑什麼不殺他啊?

李成樑可不是他高務實,以高務實現在這樣的名聲,皇帝要是殺了,那肯定是“罵名滾滾來”,可李成樑一個武將,說句不好聽的,殺了就殺了,真當遼東軍敢造反?

開什麼玩笑,此時的遼東可不是後世的“北大倉”,就算遼東軍真的反了,中原只要斷糧斷餉,遼東自己就要自相殘殺,山海關都進不去。

高務實有點撓頭,實在想不出一個完美的答案來,只能在心裡估計,一定還有什麼情況自己沒能掌握,而那個或者那些情況嚴重影響了萬曆的決斷。

於是他試探着問道:“皇上如果覺得李成樑有負聖恩,將他解職了就是,何必如此糾結?”

“解職了用誰呢?”朱翊鈞擺手道:“朕仔細看過遼東諸將的履歷了,現在除了李成樑,換誰只怕都不太穩妥。況且,蒙古方面的局勢,也不方便朝廷現在把李成樑換掉。”

“這是爲何?”高務實問道。

朱翊鈞嘆了口氣,道:“俺答現在要死不死的,甚至把長孫都派去了察哈爾,看起來已經沒有什麼雄心壯志了,而圖們那廝卻不安分,朕懷疑如果現在俺答突然死了,恐怕圖們就更沒有後顧之憂,到時候,不論他是去謀取蒙古右翼,還是繼續‘東征’謀我遼東,對大明而言都是壞事。

李成樑的戰果雖然有不少水分,但那是朝廷刻意配合宣揚的,爲的就是震懾察哈爾和女真,倘若此時遼東換帥,而俺答又好巧不巧地死掉了,屆時遼東會不會出事?如果出事了,怎麼收拾局面?收拾這個局面要花多少錢?這些都得考慮……不瞞你說,今年朕在全國已經減免了七十多萬兩的賦稅,要是現在遼東出了亂子,這筆錢就成窟窿了。”

“所以,”朱翊鈞下了定論:“現在李成樑是不能換的,但是朕也不能看着他這般亂來……這事兒,你沒回來之前不好辦,你既然回來了,朕就有了點主意,先讓李成樑再無法無天一陣,等俺答一死,看看情況,朕再出手。”

高務實詫異道:“皇上,俺答什麼時候死,這事兒……說得準嗎?”

朱翊鈞得意一笑:“說得準,朕有內幕消息。”

----------

感謝書友“夜深人靜還在睡”的月票支持,繼續求訂閱和各種票票~

第063章 布日哈圖說圖們(上)第071章 火藥遭掠案第149章 建設遼南(中)第177章 生擒炒花(下)第039章 催婚那是真的煩第146章 狂瀾巨浪第110章 何時可以回京第104章 廣西發展大計(上)4更破萬第053章 蛇影(還是4更破萬)第104章 復寧夏(完)第043章 高陌薦才(下)第119章 務必重視(上)第115章 別院如堡第253章 賊首可曾備好?第026章 河海並行(上)第031章 你下罪己詔吧第104章 廣西發展大計(下)第032章 連降三級第002章 翰林清貴(中)第125章 可戰方和(四)第206章 弒嶽(上)第007章 申閣老之廟算(下)第四更第029章 遭遇響馬(下)第124章 奉旨觀政(七)第100章 忽悠第114章 暫攝州務第147章 不與聞第248章 超級誤會第075章 各家子弟(下)第093章 命案發酵第264章 出宮第098章 高務實的決斷第075章 每臨大事有靜氣第120章 架子就是這麼大第152章 三請高司徒第097章 再會劉顯(下)第124章 道統之爭(上)第070章 逐保倒張(八)第084章 新任廠督[第4更!]第198章 三鎮總領第177章 生擒炒花(完)第043章 高陌薦才(下)第005章 禁衛軍!第037章 別院隱富(下)第128章 恩憲?第128章 戰前準備(上)第086章 蛇打七寸(上)第054章 明修棧道(上)第107章 罷了,皇帝宸斷吧第073章 厚道人第134章 朝局變化(下)第100章 蒙古局勢(下)第098章 貴州總兵(下)第042章 宗室大難題第063章 布日哈圖說圖們(下)第134章 朝局變化(下)第112章 初會戚帥(下)第065章 派系之爭(上)第082章 上任之前(下)第249章 二虎競食?第137章 我即高黨第116章 內閣中的爭論(下)第026章 官升兩級第057章 戚李出兵第084章 務實回府(下)第051章 夜會第093章 口蜜腹劍(下)第143章 新鄭新政(上)第153章 在商言商第113章 京華銀行第070章 逐保倒張(五)第083章 宮外反應(下)第040章 荊州張府第055章 碧湘樓閣(下)第044章 人才不少(下)第138章 戰爭賬(4更破萬)第070章 逐保倒張(九)第015章 新鄭鐵廠(下)第112章 內閣的對賭第023章 連中三元(下)第260章 引蛇出洞第205章 高思棠當重賞!第295章 成婚嘍!第192章 戴罪立功(二合一)第153章 在商言商第023章 連中三元(上)第072章 緊急磋商第256章 賢妻良母學堂?第066章 溶洞私語第124章 雨寺二姝(上)第082章 寧夏之變(下)第124章 奉旨觀政(六)第224章 朱翊鈞的理想與現實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五)第030章 萬曆一式第118章 差別競爭第149章 建設遼南(下)第012章 母子談商(上)第080章 燕京歡聲動第062章 陷城還是獻城?
第063章 布日哈圖說圖們(上)第071章 火藥遭掠案第149章 建設遼南(中)第177章 生擒炒花(下)第039章 催婚那是真的煩第146章 狂瀾巨浪第110章 何時可以回京第104章 廣西發展大計(上)4更破萬第053章 蛇影(還是4更破萬)第104章 復寧夏(完)第043章 高陌薦才(下)第119章 務必重視(上)第115章 別院如堡第253章 賊首可曾備好?第026章 河海並行(上)第031章 你下罪己詔吧第104章 廣西發展大計(下)第032章 連降三級第002章 翰林清貴(中)第125章 可戰方和(四)第206章 弒嶽(上)第007章 申閣老之廟算(下)第四更第029章 遭遇響馬(下)第124章 奉旨觀政(七)第100章 忽悠第114章 暫攝州務第147章 不與聞第248章 超級誤會第075章 各家子弟(下)第093章 命案發酵第264章 出宮第098章 高務實的決斷第075章 每臨大事有靜氣第120章 架子就是這麼大第152章 三請高司徒第097章 再會劉顯(下)第124章 道統之爭(上)第070章 逐保倒張(八)第084章 新任廠督[第4更!]第198章 三鎮總領第177章 生擒炒花(完)第043章 高陌薦才(下)第005章 禁衛軍!第037章 別院隱富(下)第128章 恩憲?第128章 戰前準備(上)第086章 蛇打七寸(上)第054章 明修棧道(上)第107章 罷了,皇帝宸斷吧第073章 厚道人第134章 朝局變化(下)第100章 蒙古局勢(下)第098章 貴州總兵(下)第042章 宗室大難題第063章 布日哈圖說圖們(下)第134章 朝局變化(下)第112章 初會戚帥(下)第065章 派系之爭(上)第082章 上任之前(下)第249章 二虎競食?第137章 我即高黨第116章 內閣中的爭論(下)第026章 官升兩級第057章 戚李出兵第084章 務實回府(下)第051章 夜會第093章 口蜜腹劍(下)第143章 新鄭新政(上)第153章 在商言商第113章 京華銀行第070章 逐保倒張(五)第083章 宮外反應(下)第040章 荊州張府第055章 碧湘樓閣(下)第044章 人才不少(下)第138章 戰爭賬(4更破萬)第070章 逐保倒張(九)第015章 新鄭鐵廠(下)第112章 內閣的對賭第023章 連中三元(下)第260章 引蛇出洞第205章 高思棠當重賞!第295章 成婚嘍!第192章 戴罪立功(二合一)第153章 在商言商第023章 連中三元(上)第072章 緊急磋商第256章 賢妻良母學堂?第066章 溶洞私語第124章 雨寺二姝(上)第082章 寧夏之變(下)第124章 奉旨觀政(六)第224章 朱翊鈞的理想與現實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五)第030章 萬曆一式第118章 差別競爭第149章 建設遼南(下)第012章 母子談商(上)第080章 燕京歡聲動第062章 陷城還是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