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江南之主 四千字大章

朱之瑜勒馬停轉,望着前面巍峨南京城牆,輕輕呼出了一口氣:“這下子,總算能趕上了吧。”

這樣想着,朱之瑜又是一夾馬腹,縱馬狂奔朝着前方衝去。

只不過朱之瑜趕路得急切,後面一人卻是叫苦不迭:“舜水先生,舜水先生!等等弟罷,這一路顛簸,我的兩腿都要被磨爛了!”

只見後面這人三十上下,身材清瘦,面含憂色。

朱之瑜聞言,卻是大笑道:“太沖!你當年爲父鳴冤,庭錐奸黨的狠氣去了哪裡?陛下贊你是忠臣孤子。眼下,我等一生所學終於有了施展的機會,終於有了挽起這頹唐大勢的機會!你卻是連路都耐不住嗎?”

“舜水先生,早知如此,你當初又何必放棄當年禮部第一的功名。”後面這人高呼着,卻是不再抱怨,繼續打馬前行,趕路了起來。

舜水先生就是餘姚朱之瑜。

朱之瑜家是餘姚名門,祖父朱孔孟就多有名望,父親朱正官至漕運總督。只不過朱家有一個世代相傳的祖訓:便是道不同不相爲謀,很是清高,不容於官場俗吏。清高的直接後果便是朱之瑜艱難的童年:父親英年早。母親拉扯着三個孩子貧寒度日。朱之瑜也早當家。年紀就養家餬口。不但幹種地屠宰之類的農活,連城裡的幫傭雜役也曾做過。

好在,朱之瑜很上進。生活雖然艱辛,學業卻沒落下,一面打工一面自學。先後更是拜了三位名流爲師:朱永佑,張肯堂。吳鍾巒。朱永佑,崇禎年間的吏部侍郎。張肯堂。崇禎年間的福建巡撫,最厲害的是吳鍾巒,雖官職不高,但教育成果顯赫。

這三位老師先後傳授給朱之瑜的,除了傳統儒家學問外,還有明末一門新興學科:實學。

實學,源起於宋代的“事功學派”,強調經世致用。

就這樣,五年前。崇禎十一年朱之瑜被推薦到禮部,以文武全才第一的名號第一次走上歷史的舞臺。那年,朱之瑜三十八歲。

三十八歲的朱之瑜已經很≌≌≌≌,m.≮.co+m

style_tt();成熟了,他沒有被功名衝昏頭腦,他看清楚了當今世道日壞,國勢維艱。官爲錢得,政以賄成,朝政紊亂,官場惡劣。此時入仕。只能陷入泥潭。

此刻,奔向南京的朱之瑜想起了自己當年對妻子過的話:“我若第一進士,作一縣令,初年必逮繫;次年三年。百姓誦德,上官稱譽,必得科道。由此建言。必獲大罪,身家不保。自揣淺衷激烈。不能隱忍含弘,故絕志於上進耳!”

當年的他看透了世道。明白自己銳意進取進入官場妄圖改變這個世界,只能給自己招禍。

所以朱之瑜:“世俗之人以加官進祿爲悅,賢人君子以得行其言爲悅。言行,道自行也。蓋世俗之情,智周一身及其子孫。官高則身榮,祿厚則爲子孫數世之利,其願如是止矣。大人君子包天下以爲量。在天下則憂天下,在一邦則憂一邦,惟恐民生之不遂。至於一身之榮瘁,祿食之厚薄,則漠不關心,故惟以得行其道爲悅。”

朱之瑜不重權欲,他只想一展胸中報復。他明白民生是國本,所以沒有入仕也在民間奔走,關心民生,希望用自己一微末的努力將胸中的那番韜略施展多一,將這世界多往好的地方改變一。

顯然,朱之瑜是不甘心自己被埋沒的。

而這個時候,北國消息傳來。突然間,年輕的太子驟然崛起。肅清戶部混亂,理順財計政策,練一方強兵平定內寇,舉艱難之力鏖戰建奴,殺虜酋阿巴泰雪大明國恥。

一時間竟然讓朱之瑜有了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當他聽聞朱慈烺正在星夜兼程南下南京監國的時候,朱之瑜坐不住了。他買了好馬,風雨兼程地從浙江餘姚拼命朝着南京趕過去。

一路上,朱之瑜還看到了很多很多的同仁志士被這樣一個驚喜所吸引。

有了朱慈烺的大明,就如同在寒冷的冬夜之中,於草原上燃起了一火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朱慈烺的火種燃了散亂如沙的這些大明志士的火種。

就如同,朱之瑜一出餘姚就看到了一同前去的黃宗羲。

同在餘姚,更年長的當然知道這個自己十一歲的黃宗羲學識淵博,胸中有大韜略,是不弱於自己的才學之士。

而這樣的才學之士,一樣也如自己一起被朱慈烺吸引,喚起了挽救蒼生的希望,這如何不讓朱之瑜感慨難忘?

“現在再去,一樣不晚!”朱之瑜罷,便打馬狂奔,朝着前方衝過去。

看着興沖沖的朱之瑜打馬衝去。

跟在後頭的黃宗羲卻是有些沉默。

十五年前的黃宗羲就已經揚名海外,被稱之爲姚江黃孝子。對於推崇忠孝的古代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崇高的榮譽。

有這樣的一個基礎在,黃宗羲拜名師,苦求學,師從大儒劉宗周,得蕺山之學精髓,續鈔堂於南雷,以承東林之緒。

只可惜,黃宗羲時命乖蹇,屢試不第。去年北京科舉黃宗羲又是名落孫山,只能在去年冬月初十回到餘姚。唯一可以稱得上慶幸的是黃宗羲沒有遇上兵亂。

只不過,這一回去南京投靠太子。黃宗羲卻不全然都是那般純粹的激動。

他雖然對這位戰功赫赫的太子抱有希望,卻擔心這位強勢南來的太子會讓江南格局大變。

任何變動,都是對既有利益的格局。

黃宗羲雖然只是一個落第的士子,卻是這個時代當仁不讓的參政者。也就是,他擁有遠不止於官面上身份的實力以及影響力。

而這。便涉及到了東林之後的另外一個關鍵性存在——復社。

崇禎元年,張採中進士。張溥以覃恩選貢人京師太學,廷對高等。名滿京華。很快,張溥與杜麟徵、王崇簡結燕臺十子社,隨後又結識在京士子米壽都、陳肇曾、楊廷樞、徐汧、羅萬藻、艾南英、章世純、朱健、朱徽、張採、宋徵璧等人。

張溥高呼:“我國家以經義取天下士,垂三百載,學者宜思有以表彰徽言,潤色鴻業。今公卿不通六藝,後進生剽耳傭目,幸弋獲於有司,無怪乎椓人持柄。而折枝舔痔,半出於誦法孔子之徒。無他,師書之道虧,而廉恥之途塞也。新天子即位,臨雍講學,丕變斯民。生當其時者,圖仰贊萬一,庶幾尊遺經,砭俗學。俾盛明著作,比隆三代,其在吾黨乎?”

一衆士子爲張溥所言振奮,結社入內。彼此交厚。

戊辰會試,只有受先、勿齋兩人及第。落第的士子們抱團取暖,彼此痛訴失意。趁此時機。張溥喊出了復興絕學的口號,開始聯絡天下士子。

燕臺十子之盟包括了江右和松江文人集團的核心人物。江右文人張、羅、陳、艾四家。有三人在盟,即使艾南英日後被複社所擯棄。但羅萬藻、章世純、陳際泰都成了復社中的著名人物。松江文人夏允彝、杜麟徵與陳子龍,是幾社六子中的三人,陳子龍在天啓七年(167年)已與張溥、張採相交。嚴子岸即嚴渡,其父嚴調御與弟嚴武順、嚴敕曾成立築社,稱餘杭三嚴。築社後來與張岐然(秀初)、江浩(道暗)所辦讀書社合併。張溥與嚴渡結識後,嚴渡返浙,‘始大合兩浙同社於吳門”,共同加入復社。這樣實際上張溥已經聯絡了江右、兩浙、閩、松江以及北方的燕(都門)、趙、魯、衛等地區較有影響的文社領袖。

崇禎二年,張溥集吳越間俊造,召集了十六會社:江北匡社、中州端社、松江幾社、萊陽邑社、浙東超社、浙西莊社、黃州質社、江南應社、浙西聞社、江北南社、江西則社、歷亭席社、昆陽雲簪社、吳門羽朋社、武林讀書社以及山左大社於尹山,號稱尹山大會,此會一開,正式宣佈了復社的成立。

不比鬆散的東林,張溥更像是一個真正的政黨領袖。無論是組織綱領還是行動策劃,後勤錢糧籌備,張溥都有準備。

故而,其後復社接連召開大會,如崇禎六年召開虎丘大會,先期傳單四出,至日,山左、江右、晉、楚、閩、浙,以舟車至者數千餘人。大雄寶殿不能容。生公臺、千人石,鱗次布席皆滿,往來絲織,遊於市者爭以復社會命名,刻之碑額,觀者甚衆無不詫嘆,以爲三百年來,從未有此也。

崇禎九年八月,復社又在桃葉渡召開大會,這一次是一次純粹的政治集會,當時的吳應箕與冒闢疆、陳定生、顧子方等大開桃葉寓館,悉會天啓閹難死者諸孤十三人,聲勢浩大,劍指閹黨阮大鋮,惹得阮大鋮十分忌憚,談兵論劍,招納遊俠以圖自保。

顯然,比起只是名望甚高的東林。復社組織更嚴密,人數更多,基礎更深厚,是一個格外有力的存在。

也正是復社的存在,讓張溥雖然並無實權,卻儼然江南真正的主人。

太倉州知州劉士鬥到任後,“每事諮之,受先及天如告假歸裡,嘗與瞻文(士鬥)密切相左右焉”。崇禎六年(16年),太倉受風災,“鬥米千錢,太倉漕無輸,劉士鬥念切民瘼,與兩張謀救荒之策。採廣諮博訪,得府胥宋文傑言’,。張採著《軍儲》,張溥作跋於其後。明代漕糧輸運,有嚴格規定,不得隨意更改。二張主持救荒,變革漕規,足見兩人本事。

而這一,在崇禎十四年周延儒復相入閣爲首輔一事上施展得淋漓盡致。

崇禎十四年,朝中“鄭三俊、劉宗周、黃道周等皆得罪”。時任禮部郎的復社成員吳昌時移書張溥:“虞山(錢謙益)毀而不用,湛持(文震孟)相三月即被逐,東南黨獄日聞,非陽羨(周延儒)復出,不足弭禍。”張溥對國家的前景十分擔憂,也認爲“非起復宜興,終是孤立之局”,決定爭取周延儒,使其重返內閣以控制局面。於是與錢謙益、項水心、徐勿齋、馬素修等人謀於蘇州虎丘石佛寺,“遣幹僕王成貽七札入選君吳來之先生昌時邸中”。吳昌時當時“手操朝柄,呼吸通帝座”,但皇帝身邊,內臣密佈內外,“線索難通”,王成熟背七札,再“一字一割,雜敗絮中至吳帳。爲蓑衣裱法,得達羣要”。

若只是尋常幫助周延儒復相那也算不得張溥厲害。

更厲害的是,張溥對周延儒:“公若再相,易前轍,可重得賢名。”

完這些,張溥又拿出密疏救時十餘事,讓周延儒上臺以後一一做出。

要知道張溥和周延儒的關係,理應是周延儒高於張溥的。崇禎四年張溥應會試,周延儒主考,初識張溥,“恨相見晚,恩禮倍至”。論資格,周延儒是張溥座主,且長張溥九歲,張溥即是其弟子。

師徒綱常是古代鐵律,卻在張溥與周延儒身上走了樣。

要知道周延儒也不是一般的政治人物。周延儒是一位當過內閣首輔,這次要再度角逐內閣首輔的大佬。現在,卻依舊要聽從張溥的吩咐。雖然荒謬,卻不得不承認張溥的地位是真的高於周延儒。

崇禎十四年,張溥費盡心機,又殷勤期望周延儒施展自己的救國綱領,於是將周延儒推上了首輔之位。

想到這裡,黃宗羲想起了自己。

崇禎四年,張溥在南京召集“金陵大會”,當時恰好也在南京的黃宗羲經友人周鑣介紹參加復社,成爲社中活躍人物之一。這年,他還加入了由名士何喬遠爲首領的詩社;後來,黃宗羲與萬泰、陸符及其弟宗炎、宗會等還在餘姚組織過“梨洲復社”。顯然,黃宗羲成了復社的骨幹鐵桿。

許是天意弄人。

黃宗羲很快卻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個莫大的窘境之中。(未完待續。)

ps:

昨天干活熬夜到一,沒顧得上。白天也忙,只好今天兩章合併發送了

感謝~

牛%?打賞了?10?起幣

袁yh14567?打賞了?100?起幣

會稽山人007?打賞了?10?起幣

雲遊天涯?打賞了?10?起幣

read3();

←→

read4();

第一百二十七章:疾風知勁草第三十八章:李自成的末路第三十七章:全軍抵達第六十四章:偶像級皇帝第五十三章:暴富第二十章:從未屈服第十七章:東亞戰略第四十章:日本小弟第二十三章:捷報入漢城第三十四章:太子的信念第八十六章:攘外還是安內第六十四章:搶馬進行時第三十六章:新時代的序曲第二十九章:走向世界第五十一章:荷蘭求和第六十一章:亡命而逃的多鐸第十一章:天家無私情第十五章:太原的戰鬥第五十章:冒險計劃第四十四章:露布告捷第一百三十九章:開封大校場第三十八章:燒冷竈第二十二章:戰河間第八十八章:凱旋門上凱旋歸第二十章:北方的鐵蹄第五章:剷除碩鼠圖謀出宮第三十三章:鬼鬼祟祟第四十五章:明清對局第六十一章:國色天香登門第一章:意外的野心第四十五章:明清對局第143章:會師第五章:大順御林軍第一百一十六章:興子微微一笑第六十七章:柳生十兵衛的未來第七十七章:壓服侯氏第十一章:第40章:來自日本90度的謙卑第四十七章:三鎮匯聚第六章:傅青主第一百七十二章:隻手撐天第七十八章:入宮面聖第154章:王師來了第二十九章:救我第三十三章:打擂臺第九十二章:女醫師登臺第三十三章:秦俠出府第五十一章:強兵利炮第六十四章:論功行賞第十五章:錦衣衛廉政公署要對你雙規第二章:首輔的憂慮第六十七章:明國騎兵第一百二十五章:大手筆軍資第三十六章:讓寰宇爲中華所獵第四十三章:情折媚香樓第三章:權柄第六十五章:重回軍旅第三十一章:佈局暗戰第五十四章:旭日初昇第七十九章:大權轉移第九十一章:人口論第七十一章:證明第七十八章:太平洋東岸的中國海盜第二十章:戶部的戰爭第六十五章:萬馬易主第二十七章:克倫威爾第一百一十五章:再造新世界第六章:壓下來第四十九章:利劍出鞘第二十八章:春秋大夢第九十八章:裸城伏擊第五十七章:拖天狗下水第二十八章:在日本搞中國租界第六十三章:盛京皇宮裡的典禮第一百二十二章:倭寇覆滅第八十一章:最後的贏家是朕第一百一十六章:超乎想象的條件第十七章:開封城裡丁督師第八十五章:拆招第六十四章:偶像級皇帝第二十章:朝鮮內情第四十八章:再入龍江船廠第五十五章:三韓關稅第六十三章:全面反擊第五十一章:州衙會見第八十二章:日本太上皇第六十章:開封攻守第一百一十四章:全軍出擊第十九章:皇權下鄉第十八章:海外貿易第一百五十七章:激戰抉擇第三十三章:打擂臺第七十八章:決鬥第六十二章:平定瘟疫第一百二十四章:攻守之勢異也第二十四章:嚴酷軍法第八十一章:來者何人 四十萬字已肥可宰~第一百六十六章:揚名乾清宮第四十四章:鍊鐵之法第十一章:國務大會堂
第一百二十七章:疾風知勁草第三十八章:李自成的末路第三十七章:全軍抵達第六十四章:偶像級皇帝第五十三章:暴富第二十章:從未屈服第十七章:東亞戰略第四十章:日本小弟第二十三章:捷報入漢城第三十四章:太子的信念第八十六章:攘外還是安內第六十四章:搶馬進行時第三十六章:新時代的序曲第二十九章:走向世界第五十一章:荷蘭求和第六十一章:亡命而逃的多鐸第十一章:天家無私情第十五章:太原的戰鬥第五十章:冒險計劃第四十四章:露布告捷第一百三十九章:開封大校場第三十八章:燒冷竈第二十二章:戰河間第八十八章:凱旋門上凱旋歸第二十章:北方的鐵蹄第五章:剷除碩鼠圖謀出宮第三十三章:鬼鬼祟祟第四十五章:明清對局第六十一章:國色天香登門第一章:意外的野心第四十五章:明清對局第143章:會師第五章:大順御林軍第一百一十六章:興子微微一笑第六十七章:柳生十兵衛的未來第七十七章:壓服侯氏第十一章:第40章:來自日本90度的謙卑第四十七章:三鎮匯聚第六章:傅青主第一百七十二章:隻手撐天第七十八章:入宮面聖第154章:王師來了第二十九章:救我第三十三章:打擂臺第九十二章:女醫師登臺第三十三章:秦俠出府第五十一章:強兵利炮第六十四章:論功行賞第十五章:錦衣衛廉政公署要對你雙規第二章:首輔的憂慮第六十七章:明國騎兵第一百二十五章:大手筆軍資第三十六章:讓寰宇爲中華所獵第四十三章:情折媚香樓第三章:權柄第六十五章:重回軍旅第三十一章:佈局暗戰第五十四章:旭日初昇第七十九章:大權轉移第九十一章:人口論第七十一章:證明第七十八章:太平洋東岸的中國海盜第二十章:戶部的戰爭第六十五章:萬馬易主第二十七章:克倫威爾第一百一十五章:再造新世界第六章:壓下來第四十九章:利劍出鞘第二十八章:春秋大夢第九十八章:裸城伏擊第五十七章:拖天狗下水第二十八章:在日本搞中國租界第六十三章:盛京皇宮裡的典禮第一百二十二章:倭寇覆滅第八十一章:最後的贏家是朕第一百一十六章:超乎想象的條件第十七章:開封城裡丁督師第八十五章:拆招第六十四章:偶像級皇帝第二十章:朝鮮內情第四十八章:再入龍江船廠第五十五章:三韓關稅第六十三章:全面反擊第五十一章:州衙會見第八十二章:日本太上皇第六十章:開封攻守第一百一十四章:全軍出擊第十九章:皇權下鄉第十八章:海外貿易第一百五十七章:激戰抉擇第三十三章:打擂臺第七十八章:決鬥第六十二章:平定瘟疫第一百二十四章:攻守之勢異也第二十四章:嚴酷軍法第八十一章:來者何人 四十萬字已肥可宰~第一百六十六章:揚名乾清宮第四十四章:鍊鐵之法第十一章:國務大會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