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密信

第193章 密信

事情果然不出沈兵所料,隔天沈兵就從楊端和那得到消息,說是大王已派人去出使安陵了。

於是沈兵一顆懸着的心就放下了一半,暗道還好這嬴政沒鬼迷心竅的不顧一切下令發兵,否則這一回死都不知道是怎麼死的。

沈兵這邊不順利,項燕那也好不到哪去。

項燕派人送信去壽春要求再調五萬兵卻許久都不見發兵。

項燕一再派人去催,也有如石沉大海沒了蹤影。

另外,本應從壽春發來的糧草及箭矢也是有一波沒一波,這使項燕不得不去齊國要糧。

項燕嘆了一口氣,暗道自己對於楚國來說終歸還是外人。

如果從淵源來說,項氏一族的確是外人。

百年前項氏原本是洧水(陝北延河)旁的一個小國,名曰項國。

這項國大王是個會盤算的人,他認爲自己這小國如果參與中原各國的殺伐,很容易就會被滅國且不留痕跡。

於是他打定主意只守自己一畝三分地不出戰。

結果在齊國爲霸主打着“尊王攘夷”的大旗號召中原各國共抗外夷入侵時,項國依舊不參與。

平常的爭戰不參與也就罷了,春秋時期還講“仁義道德”,只道你是與世無爭於是情有可原。

但共同對抗外夷入侵的戰鬥也不參加,這就過份了。

於是齊國秘密會盟做出決定,要滅了這項國。

滅項國很容易,魯僖公以打獵爲名帶上幾萬兵就做到了。

之後將俘虜的項氏一族盡數流放到長江以東的蠻荒之地過漁獵生活。

這時的項氏才悟出了一個道理:如果自身不強大的話,無論觀望或是捲入紛爭,最終都只是強者的陪襯。

從此項氏便大興習武之風,貴族子弟更是從小就熟讀兵法。

然後越國滅了吳國,楚國又滅了越國。

楚國爲了能鎮住江東的百越,便招降尚武的項氏一族,開出的條件就是項氏得以保留自己的封地且在壽春東北百里處下相建立城邑。

這相當於把項氏封爲楚國昭、屈、景三大族外的第四族。

但這其實只是名義上的第四大族。

楚氏三大族:昭氏統轄國事,屈氏掌王族軍政事務,景氏掌關防與舉國軍務。

項氏……則是有敵來犯時纔將其招來,若無戰事就晾在一邊。

所以也難怪項燕會會以爲楚國始終將項族當作外人。

尋思了一番,項燕就下令道:

“再派人去請援兵。”

部將應了聲,轉身就去安排。

等部將下去後,項燕就將三子項伯招到面前,然後如此這般這般的交待一番。

其實楚王負芻不發兵也有他的苦處。

如果論兵數的話,楚國又何止區區三十萬,整個楚國有兵近七十萬之數。

楚國的兵大體分爲兩部份:

其一是散佈在各個關塞城防的守軍。

楚國將近有兩百座城邑,有城防的大城約有五十餘座,其駐軍大約三十萬上下。

這些兵士的補給向來都是國家與城邑封地各出一半。

但封地卻常常暗中給予城防將士好處,時間一久,城防將士幾乎就成了封地的私兵,國家乃至楚王負芻都很難調動。

其二是楚王負芻的直屬大軍,合計大約四十餘萬。

這就是項燕能動用的主力軍。

但之前被項燕用於大梁被淹折損十萬,此時只剩三十萬。

項燕領十萬在曹州,其子項梁領十萬在陳城,壽春只餘十萬。

此時項燕又要求五萬……那壽春不就只剩五萬?

那萬一秦軍打到壽春又誰來守城?

於是楚王負芻一時沒敢派兵,而是希望能從各封地城池調來兵馬糧草湊足五萬再給項燕發兵。

楚王負芻一下令,那些貴族子便鬨然應聲,然後收拾了行李就策馬出城。

這一度讓楚王負芻十分感動,暗道:

“卻是危難見真情,有這許多賢臣良將助我,又何愁秦軍來攻?”

然而沒過幾天楚王負芻便哭都哭不出來了……那些貴族子弟又哪裡是回去搬兵的,他們是擔心在壽春爲質藉此機會逃了回去。

之後楚王負芻令他們發兵,得到的回答不是尚在準備便是糧草未齊。

幾天過去了所有封地無一例外未發一兵一卒。

楚王負芻原想先將壽春守兵發往項燕再說。

但此時收到一封密信卻又讓他按下了這想法。

原來是楚國第一大族昭氏有人來報,說是項氏正在江東聚結私兵,圖謀與越人部族作亂自立。

楚王負芻原本不信。

但轉念一想:

“這項燕屢次領兵抗秦皆以失敗告終,莫不是擔心寡人怪罪於他吧?”

“亦或是項燕已被秦軍打寒了膽,知道抗秦無望想借此機會自立?”

這想法合情合理。

因爲項氏地處江東水網之處且山多林密,項氏又是多年來在此地坐鎮百越,若聯合了百越抗秦也極有可能再如以往一般偏安一隅。

於是楚王便又遲疑了。

就在這時就有下人來報:

“大王,項伯將軍求見。”

楚王負芻心下一驚,但還是強自鎮定說了聲:“見。”

項伯風風僕僕的進殿來,朝楚王負芻行了個禮後便開門見山的問:

“大王,據聞有人密告我項氏謀反,不知此事是真是假?”

原來項燕料到壽春遲遲不發兵定有內情,於是就命項伯親自趕往壽春打探。

這項伯也是性急,探得消息後當下就進宮質問楚王負芻來了。

楚王負芻心下一凜差點沒嚇出一身汗來,定了定神纔回答:

“確有人告密。”

“不過將軍勿要多心,寡人若是疑忌項氏,豈能不先解項氏兵權?”

項伯眼裡殺機稍瞬即逝,昂首說道:

“項氏若圖謀作亂,秦軍南下便是時機!我等又何須抗秦自傷?”

“不過若有人定要逼項氏反楚,則項氏未必不反!”

“項氏反楚,第一便要殺那逼我反者!”

“國難當頭,王族大族不顧楚國安危,項氏又何須爲楚國勞神?”

這番話威脅的口氣已十分明顯。

這要是在平時,楚王負芻只怕馬上就要治項伯甚至治項燕謀反之罪。

但是現在……項燕重兵在握並且已把話挑明瞭:

別逼我項氏,再逼那就真的反了。

於是楚王負芻只能回答:

“將軍言重了,大軍及糧草已準備妥當,將軍自可領去。”

(本章完)

第93章 姬丹第323章 利潤第117章 興致寥寥第13章 睚眥必報第386章 屬國第350章 左右爲難第432章 道民君第146章 配給制第396章 陷馬坑第72章 麪粉第211章 百越第264章 舂米換屯田第348章 羨門子高第479章 挑明第444章 沙塵暴第127章 魏獒第469章 心理壓力第76章 簡在帝心第401章 暗渡陳倉第112章 浮橋第542章 補給第212章 急功好戰第459章 討價還價第25章 心在滴血第396章 陷馬坑第182章 拍竿第377章 誤會第263章 舂米水車第437章 人心第466章 出兵第509章 脣亡齒寒第100章 由頭第175章 分工合作第357章 勇氣第132章 最強虎狼第238章 狼煙第239章 奸細第263章 舂米水車第466章 出兵第192章 唐雎不辱使命第15章 釜底抽薪第159章 希望第34章 勸降第235章 伏擊第102章 絆馬索第249章 神武軍第279章 人口流失第283章 仁君第328章 戰車第402章 勸降第125章 心理第252章 消息第149章 又是水攻第250章 將計就計第536章 龜茲王第7章 除非……第118章 一石二鳥第192章 唐雎不辱使命第505章 聲東擊西第409章 火炮第527章 調虎離山第78章 七國第142章 大水第358章 潛力第339章 “農業部長”第337章 發展第446章 巧合第345章 匈奴中興第54章 休整第106章 一舉數得第84章 桔槔第139章 出戰第204章 圍追堵截第119章 高爵者籍第549章第525章第393章 肅州第330章 重點第479章 挑明第161章 車輪戰船第403章 月氏王第494章 藍氏第295章 高爐第310章 遷民第57章 我也想低調,但……第330章 重點第358章 潛力第124章 水攻第389章 沙州第168章 信息革命第496章 塞琉西帝國第530章 茲陽第534章 馬店第435章 機關算盡第538章 君臣不和第49章 許昌第13章 睚眥必報第277章 結果第31章 火攻第311章 工業區
第93章 姬丹第323章 利潤第117章 興致寥寥第13章 睚眥必報第386章 屬國第350章 左右爲難第432章 道民君第146章 配給制第396章 陷馬坑第72章 麪粉第211章 百越第264章 舂米換屯田第348章 羨門子高第479章 挑明第444章 沙塵暴第127章 魏獒第469章 心理壓力第76章 簡在帝心第401章 暗渡陳倉第112章 浮橋第542章 補給第212章 急功好戰第459章 討價還價第25章 心在滴血第396章 陷馬坑第182章 拍竿第377章 誤會第263章 舂米水車第437章 人心第466章 出兵第509章 脣亡齒寒第100章 由頭第175章 分工合作第357章 勇氣第132章 最強虎狼第238章 狼煙第239章 奸細第263章 舂米水車第466章 出兵第192章 唐雎不辱使命第15章 釜底抽薪第159章 希望第34章 勸降第235章 伏擊第102章 絆馬索第249章 神武軍第279章 人口流失第283章 仁君第328章 戰車第402章 勸降第125章 心理第252章 消息第149章 又是水攻第250章 將計就計第536章 龜茲王第7章 除非……第118章 一石二鳥第192章 唐雎不辱使命第505章 聲東擊西第409章 火炮第527章 調虎離山第78章 七國第142章 大水第358章 潛力第339章 “農業部長”第337章 發展第446章 巧合第345章 匈奴中興第54章 休整第106章 一舉數得第84章 桔槔第139章 出戰第204章 圍追堵截第119章 高爵者籍第549章第525章第393章 肅州第330章 重點第479章 挑明第161章 車輪戰船第403章 月氏王第494章 藍氏第295章 高爐第310章 遷民第57章 我也想低調,但……第330章 重點第358章 潛力第124章 水攻第389章 沙州第168章 信息革命第496章 塞琉西帝國第530章 茲陽第534章 馬店第435章 機關算盡第538章 君臣不和第49章 許昌第13章 睚眥必報第277章 結果第31章 火攻第311章 工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