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智慧宮,至尊親送崔漢衡

一場盛會,從辰及晚。

番邦國王、使節,期間互相拜訪,又與大唐公卿交談。

他們無不以說漢語爲榮。

如果能說出中原雅音這種官方話,就更可以自傲了。

以至於那些不懂漢語的國王在交流時產生憂慮,發誓今後一定要好好學習。

以期下一次朝拜的時候,能流利地與天可汗、大唐公卿交流。

在他們看來,漢語本就是偉大的,字正腔圓,一字一意,這是天選的文字,如同大道一般。

大部分西域、河中的國度,都在推行漢字。

現在連大唐數字,大唐拼音,華夏曆,都會引進,連帶着儒家文化。

大唐準備好書籍,可以毫不費力地進行文化輸出。

胡人豪放,不斷地有胡人酋長毛遂自薦,向天可汗獻舞、獻樂。

李瑄准許他們這種行爲,並在結束的時候撫掌。

在宴會上,最鬱悶的當屬李隆基了。

他本以爲自己會引起注意,沒想到這些番邦國王、酋長的目光,基本不放在他的身上。

有些使節以前可是見過他的。

更氣的是,文武百官對他視而不見。

真的是人走茶涼。

也就李適之陪同他喝了幾杯酒,李瑄禮儀性地敬一杯。

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的時代過去了。

現如今是李七郎的時代。

大唐在李七郎的掌舵下,革除弊病,欣欣向榮。

他看鏡中自己滿頭銀髮。

又看李瑄年輕令他嚮往的臉龐。

他剛登基的時候,年齡比現在的李瑄,大不了幾歲。

李瑄會不會如他一般,出現失誤的決策呢?

李隆基看着花萼相輝樓中載歌載舞的番邦國王,看這滿堂華彩,已經可以去遙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盛況。

一如李瑄曾釋放的豪言壯語“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爲唐土”。

不論如何,在軍事外交上,李瑄真正地將大唐王朝帶到巔峰。

也是李瑄一直所宣傳的華夏帝國的巔峰。

“適之,你生了一個好兒子啊……”

李隆基又舉着酒杯,到李適之面前。

偌大的花萼相輝樓,只有李適之一人可以與他飲酒。

“舜帝英明,禪讓給治水的大禹,是最爲功德無量的事情。”

李適之也意外李隆基會主動找他,說出這番話。

他很樂觀,只是讚歎李隆基禪讓給李瑄,是最英明的抉擇。

只要李隆基老老實實地安度晚年,皆大歡喜。

如七郎這般天縱奇才,千年難遇。

他的出現,是國家和百姓的福氣。

“是我不如李七郎。”

李隆基自飲一杯酒。

像是自嘲,又像是真心話。

從大唐月報上,可以看出李瑄的政策。

以鐵腕的決心,對大唐進行深入的改革。

將所謂的豪強,清洗了一次。

他也是開了眼,還不知道在他的盛世下,隱藏有如此多戶口。

李瑄用錦衣衛的手段,也令他驚奇。幾乎是李瑄在地方上的耳目。

秘書省,權威竟然比曾經的內侍省還大。

不用擔心宦官干政,還能一手培養出忠於皇帝的嫡系。

那十八學士,號稱“天子門生”。

以至於原本加上皇權的“九寺五監”,在秘書省和錦衣衛面前微不足道。

而且九寺五監,有被天策府、尚書省架空的趨勢。

李瑄明顯要將天策府、秘書省、錦衣衛引爲新的皇權。

同時,再次加強尚書省的權力,裁去重合的部門。

“三郎不必如此。你繼位之前,朝廷出現各種不好的事情,數十年動盪。當時人們無不認爲王朝已經後期。但你改元開元,勵精圖治,從詩歌的飛揚,到太平鼎盛,開古今之先河。”

李適之向李隆基安慰道。

在內心深處,他有對李隆基的愧疚。

因爲李隆基待他們父子不薄,還讓李承乾和李象的墳墓歸藏於昭陵。

儘管有安祿山叛亂,但現在形勢一片大好,萬國來朝,讓李適之肯定李隆基的功績。

要沒有李隆基,大唐一定會一直走下坡路,直至墜入深淵。

畢竟從武則天到韋氏當政那段時間,天下太亂了。

朝廷的動盪,換來豪強土地兼併,肆無忌憚。

“現在也只有適之你會如此評價我。你是太宗皇帝的曾孫,我也是。我們是同一輩人。”

李隆基現在的怨氣逐漸減少。

李瑄除了不給他自由,也沒有什麼爲難他的。

削除宗室的福利待遇,也不只是削他的兒女。

李瑄的兒女,李瑄的兄弟姐妹,李瑄的堂兄弟姐妹一樣被削減。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宗室恩澤,五世而終。

這纔是一個客觀的規律,不能指望宗室養一個分支一輩子。

再過百年,大唐的宗室成員或許以十萬計。

“是啊!我們是一家人。國家還是李姓當政,也才一百多年。我希望三郎保重身體,看大唐更加繁榮昌盛。”

李適之向李隆基說完,便舉起酒杯。

李隆基遲疑一下,碰杯與李適之一飲而盡。

下方文武百官見兩位太上皇如此親密,也不禁好奇。

他們比番邦更關心兩位太上皇的情況。

文武百官都知道,李隆基刺殺過李瑄。

現李瑄還能容忍李隆基參加大宴,拋頭露面。

確實表明李瑄與衆不同的胸襟。

連太宗皇帝也有因喜怒而殺人的時候,但百官覺得,李瑄很難會失德。

是以,可以在朝堂上各抒己見,不用擔心言詞激烈,而觸怒至尊。

李瑄則是接二連三地邀請番邦國王、使節到臺上,與他對席交談,最少會飲酒一杯。

連東南亞小國和天竺、諸國的使節也不例外。

獲得如此殊榮,他們非常感動。

甚至有當即表態,支持與大唐建立商貿聯繫,共同促進繁榮。

人的審美大差不差,誰不喜愛東市上的蜀錦、絳繡、綵緞、吳綾?

在他們看來,如此絲綢,穿戴在身上,絕對比黃金更體現尊貴。

甚至大唐的青瓷、白瓷,也比金銀漂亮。

臨終的時候,還可以買個“唐三彩”爲自己守墓。

李瑄在召見波斯王子後,破例邀請跟隨波斯王子來大唐拜見的波斯文壇領袖阿費夫。

李瑄在波斯的時候,與阿費夫多有交集。

此人原本是呼羅珊總督的好友,後被李瑄的偉大所折服。

“記得在木鹿城與閣下相見的時候,閣下渴望來到大唐,現得償所願。閣下對大唐如何看待?”

阿費夫向李瑄拜見後,李瑄詢問他。

“再次感謝天可汗邀請我至前。大唐是天下的宗主,長安無愧於世界的中心。從未想過翻越蔥領,走出荒漠以後,還有如天堂一樣的國度。”

現如今阿費夫已經能說出流利的漢語。

波斯也有深遠的文明。

以往的波斯,已經被大食所束縛,忘掉自己的信仰。

可嘆他還和呼羅珊總督一樣,爲大食辯經。

也可惜呼羅珊總督這個波斯翹楚,最終爲大食人而死。

“閣下過譽了,大唐還遠遠未到達美好太平,朕只是沿着聖哲的腳步,艱難前行。”

李瑄笑着回答道。

“以我所見,長安已爲最美。還有什麼會比如今的長安更文明的嗎?”

阿費夫疑惑不解。

他幻想中的世界,也就是現在長安的樣子。

李瑄曾在波斯新創立的圖書館用漢字寫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得知這句話的意思後,阿費夫就向李瑄五體投地。

“不可一概而論。我華夏民族,數千年來,從部落形態一直走到今日。其中有過無數次進步。對君王來說,如果數十年無爲,國家沒有一絲變化,就不配爲社稷之主。”

李瑄知道阿費夫受限於眼界。

其實這種心態,在漢人士大夫階級一直存在。

在李瑄確立國策之前,連一衆宰相都認爲,文治的巔峰,就是農耕的巔峰。

工匠世代卑賤這一點,就遏制住無數奇思妙想。

那些商人爲了賺錢,也會有諸多發明創造。

“天可汗不愧是天下的共主。我這種卑微文人,永遠也達不到您的境界。”

阿費夫內心更欽佩李瑄。

他想到自己的國王,心中一聲哀嘆。

老國王突然獲得權力,就像中獎一樣,只知道享樂,沒有勵精圖治之心。

王子自小沒有良好的教訓,承受不住權力之重,也沉迷聲色。

這次跋涉而來,他們勸了好久。

若非大唐這個巨無霸作爲後盾,若非天可汗在西域的威望,波斯王國早就被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吞噬得渣都不剩。

波斯百姓的生活,並不比大食統治時好多少。

再看看大唐的百姓,只要有手有腳,願意吃苦,都會衣食無憂。

阿費夫深入瞭解天可汗的除賤爲良政策。

波斯的農奴問題,比大唐還嚴重。

如果波斯能完成除賤爲良,纔算煥發新生。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相信波斯會越來越好。”

李瑄又向阿費夫鼓舞一聲,話鋒一轉道:“大唐準備建立智慧宮,待閣下回國後,可令翻譯機構和圖書館的人材求學於大唐,我們一同研究文化藝術,研究科學與科技。”

波斯王國,雖然沒有大唐的直接駐軍,但李瑄埋了很多釘子。

比如哈立德·伊本·巴爾馬克的家族。

李瑄趁着勒索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把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的家人贖了回來,得到哈立德·伊本·巴爾馬克的效忠。

現在哈立德·伊本·巴爾馬克被老國王普尚的信任。

另外,李瑄在木鹿城籠絡衆多波斯文人,建立翻譯機構,和圖書館,蒐羅人才。

可以將這些人才引入大唐的智慧宮。

另外,波斯王國還要將呼羅珊地區的金銀等豐厚資源獻給大唐。

大唐以波斯的貿易,又可以賺不少錢。

李瑄不可能無節制地幫助波斯,形成一個橫跨亞非歐的大國,那無疑是養虎爲患了。

“敢問天可汗,什麼叫智慧宮?”

阿費夫好奇地向李瑄詢問道。

“智慧宮是由一些精通天文、地理、人文、歷史、哲理、數學等學者組成的機構,世界各個國家的書籍,都可以在這裡翻譯,來自天南地北的學者共同學習,共同進步。使文明之花在這裡綻放,璀璨奪目。”

李瑄長話短說,大概向阿費夫解釋何爲智慧宮。

他將智慧宮建立在天中洛陽,已經篩選一部分大唐人才。

雖然長安是西都,大唐的核心還是在崤山以東。

把所有的資源向長安傾斜,遲早會頭重腳輕,甚至讓長安崩潰。

在洛陽,擁有南北大運河,比長安更容易調動資源。

智慧宮的一切研究成果,都在大唐的核心地域實行。

那些外國使者即便攜帶自己的研究成果回到自己的國家。

也是巧婦難爲無米之炊。

“要有此聖地,待我回木鹿城後,立刻攜帶波斯各方學者到達智慧宮。”

阿費夫瞭解到智慧宮的用處後,立刻說道。

他沒有考慮其他因素。

即便知道智慧宮會使大唐更強大,更有影響力。他也會義無反顧地帶領國家的人才前來。

有的人,需要探索的平臺。

“善!靠近文明,波斯和大唐的關係才能長存。爲在智慧宮一同探索,乾杯!”

李瑄向阿費夫舉杯。

阿費夫立刻雙手端起酒杯,與李瑄一飲而盡。

光波斯的學者是不夠的,等商貿建立,將智慧宮的名聲打響,李瑄還會籠絡天竺的學者,大食、羅馬,甚至法蘭克的學者。

讓世人認爲,真理會在智慧宮誕生。

伴隨着宴會衆人酣暢淋漓的飲宴,在日落黃昏的時候,百國盛會落幕。

有的番邦使節因酩酊大醉,無法向李瑄行禮。

李瑄不在意,令禁軍將他們送回使館。

他喝了不少酒,也有些醉意。

這麼多年來,他第一次有這種情況,遂回寢宮休息。

翌日,大唐開始與諸國商議貿易的細節。

在大唐恩威並施下,沒有國家會拒絕。

即便是很小的國家、部落,也承諾會一年最少派遣一支商隊到達大唐,將本地的特產帶到大唐。

也允許大唐的商隊,進入他們的國家進行貿易,他們有義務保護大唐商人的安全。

連點成線,只是現階段絲綢之路的第一步。

百國盛會後,有的國家使節開始返回。

比如雲南王子鳳伽異就急着回去向閣羅鳳彙報天可汗的聖令。

不久後,閣羅鳳會來長安朝拜天可汗。

也有一些西域的國王,向李瑄申請再在大唐居住一段時間。

他們見識到長安的繁華後,不願意離開。

還有像葉護太子這種被動留在長安者。

葉護太子只是讓一部分使團先回單于城向磨延啜覆命,說明天可汗挽留他的原因。

葉護太子還向磨延啜寫一封書信,勸說磨延啜忘記以前的不愉快,全心與大唐友善。

而且葉護太子又給磨延啜上血壓,描述百國盛會的壯觀景象,與天可汗的英明神武。

昔日李隆基這個聖人,都得老老實實地坐在一旁。

……

三月十五日。

羅馬大使阿波加斯結束將近兩年的出使時間,於今日啓程,返回羅馬。

離開長安時,阿波加斯帶回去一些農作物種子,也不管適不適合種植。

又將自己的所見所聞,以紙書寫,帶回羅馬。

這一日,李瑄騎着汗血寶馬,大張旗鼓地出現在朱雀街,使羽林軍儀仗開道。

後方還有文武百官跟隨。

這不是送羅馬使團離開,而是送與羅馬使團一起的大唐使團。

以秘書省十八學士之一的崔漢衡爲首,大唐正式出使羅馬。

從裡海北部行走,困難重重。也任務繁重。

不僅要記錄沿途的山川地勢,也要看有無農作物種子,還要將一些羅馬的書籍帶回翻譯,並與君士坦丁五世一起商議夾擊大食帝國的日期。

此行不比玄奘西行容易。

如果成功,崔漢衡和使團將是第一波到達歐洲的華夏人。

李瑄已親自向在安西都護府的杜環寫詔書,令他爲副大使,於龜茲城與崔漢衡會面,一起出使羅馬帝國。

“今日何事?至尊竟親臨朱雀大街?”

“還有羽林郎儀仗,難道有什麼慶祝?”

“你們消息也太落後的,前日有告示,至尊要親自送崔漢衡出明德門十里。”

“誰是崔漢衡?”

“是當今秘書省十八學士之一,出使羅馬的大使,據說他要行張騫一樣的故事。羅馬很遠,行至那裡要三年,如果遇到大雨等災禍,需要的時間更久。”

“了不得,崔漢衡一定會排除萬難,重回大唐。”

沿途的百姓議論紛紛,當他們聽說是崔漢衡要出使天下最遙遠的國度羅馬時,一個個肅然起敬。

現在如今百姓知曉外交的重要性,可以爲大唐帶來更多可食用的水果、蔬菜、糧食。

一時間,人們認爲崔漢衡會成張騫那樣的英雄,爲他歡喝起來。

崔漢衡騎在馬上,看到百姓的歡呼,信念更加堅定。

他一定會出使成功,將至尊的囑咐完成。

此行羅馬,除了二十多人的文官使團外,李瑄還挑選二百名善於騎射的天策衛、神策衛勇士隨行,以保護使團的安全。

大唐使團中的良馬,一共五百餘匹,攜帶物品的同時,還有大量的金銀,用以沿途夠買物資……

第19章 箭術與馬戰第284章 李瑄納妾,裴靈溪的感動第284章 李瑄納妾,裴靈溪的感動第492章 重城淪陷,哈里發窮途末路第61章 前鋒第348章 新的龜茲,小別勝新婚第218章 再遇裴靈溪,勉之第3章 李適之第452章 回紇騎兵進入唐境,合黎山之戰第489章 哈馬丹之戰開始,神機營出動第251章 尺帶珠丹俯首,李瑄向李隆基請求第64章 大舉進攻第376章 不同的朱雀街遊行,與李隆基論開元宰相第28章 新任軍使盧瑜第213章 與楊玉環的秘密,守護貴妃第272章 否定李林甫,朝堂之上的辯論第276章 天水王府,百年梨樹第230章 二十萬騎兵的大戰第265章 攜千牛衛巡查河東,廖崢嶸的疑問第129章 封候,河西隴右討擊大使第187章 收復九曲,設立九曲郡 洮陽郡第406章 吐蕃中計,大潰敗第274章 李林甫送侄女,楊玉環的失落第13章 違制的墳墓第359章 十月,天水王“大病”第156章 李瑄入李林甫之夢,顏真卿第468章 除賤爲良運動的漏網之魚第338章 總督之死,大唐的河中,李瑄西征第94章 真正的大盜第140章 涼州城,哥舒翰第271章 誰是首席宰相?楊玉環的助攻第77章 升官,忠武將軍第136章 名將之死第4章 華山金礦第442章 葉護太子的決定,草原變成都護府第487章 廢除波斯王,接管木鹿城第111章 李適之拜太子太師,封宋國公第251章 尺帶珠丹俯首,李瑄向李隆基請求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第334章 決戰河中,極致的輕騎兵第353章 勝業坊中的豪宅,岳父的困難第354章 還治其人之身,此花開盡更無花第154章 除去李林甫爪牙第199章 城門前的重逢,萬民擁戴第479章 使者回京,定鼎大勢的一戰第117章 擒拿監軍第35章 斬將第314章 葛邏祿葉護,天山狩獵第474章 揚州城,李白的消息第48章 見王忠嗣第397章 萬歲,范陽城破,安史之亂結束第393章 安祿山出逃洛陽,叛軍譁變第10章 詠柳第403章 請聖人封我爲太子第150章 南面吃肉,北面啃硬骨頭第148章 楊玉瑤的誘惑,鳳凰東來第339章 大食帝國與羅馬帝國的反應第40章 羅興失蹤第406章 吐蕃中計,大潰敗第333章 騎兵戰術,追逐與被追逐第35章 斬將第455章 火藥的威力,一聲破敵第73章 威震草原第194章 李瑄的威名,望而止戈第317章 拜火教,大食進攻碎葉城第98章 父親舉薦兒子第444章 宰相犯錯,一分不改第421章 初掃關中,觸目驚心的結果第69章 李光弼夜見程圭第178章 假李瑄入青海,真李瑄襲九曲第452章 回紇騎兵進入唐境,合黎山之戰第298章 上元節,翠微亭觀燈火第104章 身兼五使,最高養馬官第174章 授柱國,諸將的封賞第219章 獲得猛士,靈溪贈梨第449章 天可汗將死於草原第60章 峽口番外 乾元三十載第391章 攻破陝郡,直逼洛陽第499章 裡海建立安業郡,五年後的長安第457章 大可汗被擒,單于城破,君臨聖山第329章 大將戰死,怛羅斯之戰勝利第56章 唐軍陣形第394章 安祿山的最後一搏,李瑄到來第233章 騎兵大戰落幕,吐蕃贊普的心灰意冷第12章 大案第158章 裴靈溪第118章 獻給李帥金字告身第409章 朝野請聖人禪位,楊玉環的決定第226章 大非川之戰開啓,焚燒草原,日夜不息第23章 名將的落幕第160章 忠於社稷,李泌出山第138章 回到湟水城,百姓夾道相迎第474章 揚州城,李白的消息第94章 真正的大盜第107章 與吐蕃第一次交鋒第48章 見王忠嗣第351章 天將軍迴天街圖,與李隆基的對話第89章 王昌齡第148章 楊玉瑤的誘惑,鳳凰東來
第19章 箭術與馬戰第284章 李瑄納妾,裴靈溪的感動第284章 李瑄納妾,裴靈溪的感動第492章 重城淪陷,哈里發窮途末路第61章 前鋒第348章 新的龜茲,小別勝新婚第218章 再遇裴靈溪,勉之第3章 李適之第452章 回紇騎兵進入唐境,合黎山之戰第489章 哈馬丹之戰開始,神機營出動第251章 尺帶珠丹俯首,李瑄向李隆基請求第64章 大舉進攻第376章 不同的朱雀街遊行,與李隆基論開元宰相第28章 新任軍使盧瑜第213章 與楊玉環的秘密,守護貴妃第272章 否定李林甫,朝堂之上的辯論第276章 天水王府,百年梨樹第230章 二十萬騎兵的大戰第265章 攜千牛衛巡查河東,廖崢嶸的疑問第129章 封候,河西隴右討擊大使第187章 收復九曲,設立九曲郡 洮陽郡第406章 吐蕃中計,大潰敗第274章 李林甫送侄女,楊玉環的失落第13章 違制的墳墓第359章 十月,天水王“大病”第156章 李瑄入李林甫之夢,顏真卿第468章 除賤爲良運動的漏網之魚第338章 總督之死,大唐的河中,李瑄西征第94章 真正的大盜第140章 涼州城,哥舒翰第271章 誰是首席宰相?楊玉環的助攻第77章 升官,忠武將軍第136章 名將之死第4章 華山金礦第442章 葉護太子的決定,草原變成都護府第487章 廢除波斯王,接管木鹿城第111章 李適之拜太子太師,封宋國公第251章 尺帶珠丹俯首,李瑄向李隆基請求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第334章 決戰河中,極致的輕騎兵第353章 勝業坊中的豪宅,岳父的困難第354章 還治其人之身,此花開盡更無花第154章 除去李林甫爪牙第199章 城門前的重逢,萬民擁戴第479章 使者回京,定鼎大勢的一戰第117章 擒拿監軍第35章 斬將第314章 葛邏祿葉護,天山狩獵第474章 揚州城,李白的消息第48章 見王忠嗣第397章 萬歲,范陽城破,安史之亂結束第393章 安祿山出逃洛陽,叛軍譁變第10章 詠柳第403章 請聖人封我爲太子第150章 南面吃肉,北面啃硬骨頭第148章 楊玉瑤的誘惑,鳳凰東來第339章 大食帝國與羅馬帝國的反應第40章 羅興失蹤第406章 吐蕃中計,大潰敗第333章 騎兵戰術,追逐與被追逐第35章 斬將第455章 火藥的威力,一聲破敵第73章 威震草原第194章 李瑄的威名,望而止戈第317章 拜火教,大食進攻碎葉城第98章 父親舉薦兒子第444章 宰相犯錯,一分不改第421章 初掃關中,觸目驚心的結果第69章 李光弼夜見程圭第178章 假李瑄入青海,真李瑄襲九曲第452章 回紇騎兵進入唐境,合黎山之戰第298章 上元節,翠微亭觀燈火第104章 身兼五使,最高養馬官第174章 授柱國,諸將的封賞第219章 獲得猛士,靈溪贈梨第449章 天可汗將死於草原第60章 峽口番外 乾元三十載第391章 攻破陝郡,直逼洛陽第499章 裡海建立安業郡,五年後的長安第457章 大可汗被擒,單于城破,君臨聖山第329章 大將戰死,怛羅斯之戰勝利第56章 唐軍陣形第394章 安祿山的最後一搏,李瑄到來第233章 騎兵大戰落幕,吐蕃贊普的心灰意冷第12章 大案第158章 裴靈溪第118章 獻給李帥金字告身第409章 朝野請聖人禪位,楊玉環的決定第226章 大非川之戰開啓,焚燒草原,日夜不息第23章 名將的落幕第160章 忠於社稷,李泌出山第138章 回到湟水城,百姓夾道相迎第474章 揚州城,李白的消息第94章 真正的大盜第107章 與吐蕃第一次交鋒第48章 見王忠嗣第351章 天將軍迴天街圖,與李隆基的對話第89章 王昌齡第148章 楊玉瑤的誘惑,鳳凰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