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除賤爲良運動的漏網之魚

“回至尊,臨淮雖與淮陰一衣帶水,但按照制度,非郡之官吏,不能私下交往,臣不敢妄斷淮陰郡的是非。”

常鉉向李瑄回答道。

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他萬不能因道聽途說,去對其他郡說三道四。特別是同爲一行省,這是官場大忌。

哪怕他對臨淮有許多懷疑!

“這兩年,淮陰有百姓逃難而來,是什麼原因?”

李瑄能看出常鉉對此不太知情。這種情況下不能亂說。

“稟至尊,難民們說因淮陰無地可均,又有水災、火災,難以果腹,不得已逃難而來。”

常鉉將打聽到的消息如實稟告。

對臨淮郡來說,除賤爲良後,官府還控制大量土地,百姓耕種不過來。

而流民入境,常鉉畫地安頓,分出公田,既可以增加人口,促進繁榮。又可以增加賦稅。

“淮陰境內不僅有淮水穿過,又緊鄰洪澤湖,其地內沃野千里,少山多平原。沼澤地帶現已逐漸縮減,就不能開墾荒地嗎?”

這裡面充斥着許多令人疑惑的事件。

根本經不起推敲。

在這個時代,以當前的人口,大唐絕對不可能因爲土地,而使百姓流離失所。

除非分配出現問題,極度不公平。

“是有蹊蹺,那些難民似有難言之隱,又不肯多說。”

常鉉只能將這些告訴李瑄。

“淮南巡撫,可對地方政務進行覈實?”

李瑄又問常鉉。

現在的淮南巡撫,是上一任廣陵太守蕭昕。

是李瑄在天寶年間,變法時就跟隨的親信。

蕭昕精通史典,爲人清直,爲李瑄所器重。

並且推舉賢良,一直兢兢業業,除賤爲良的時候,也全力配合。

所以,去年評定巡撫的時候,蕭昕無可爭議地被任命爲淮南省第一任巡撫。

只是淮南省的省會在徐州城,在臨淮東北地區。

蕭昕深知李瑄的性格,沒有因爲李瑄駕臨臨淮,就跨越數百里來拜見。

“巡撫派屬吏在臨淮覈查過,臣也前往徐州,向巡撫彙報郡事。”

常鉉回答道。

去年元月開始建立行省。

從選拔到任用,最後到回京彙報,上任,花費不少時間。

而且合郡爲省,是複雜的工程,需要一定過程。

蕭昕去年九月纔到徐州上任。

各方各面都需要覈查,一個行省不比一郡。

“那就是淮陰也有驗查過?”

李瑄眉頭緊皺。

“這個臣不確定。”

常鉉如實道。

“朕巡視地方,可不是爲了享福享樂,而是看到百姓真實的一面。希望地方官吏有可持續性的政策,使百姓的生活品質越來越好。朕在臨淮的這段時間,臨淮城中,乾淨整潔;市場之內,井然有序;捕快夜間巡視,縣令縣尉整日在外。如果朕離開臨淮,是不是也會如此呢?”

李瑄心中已有一個決定。

許多事情,他心知肚明。

“即便至尊離開,臨淮風貌,也去如今日。”

常鉉趕緊向李瑄保證道。

“如此便好。”

多的他也不想說。不能強求每個官吏都如聖人一般。

尊奉朝廷策令,完成農業革命,纔是當前的重中之重。

“朕轉變主意,今日不想經淮水,前往淮陰。常太守安撫百姓,勸送行的百姓歸家,朕的隊伍暫且在通濟渠畔駐紮。”

李瑄向常鉉吩咐道:“你去用馬車,將從淮陰逃難過來的百姓,秘密接到這裡,朕有話向他們詢問。”

自李瑄來到這個世界,就有一種“不肯罷休”的精神。

世人皆知,至尊眼中不揉沙,對待貪官污吏,一向重拳出擊,毫不留情。

在《大唐月報》上,不斷出現李瑄抨擊貪官污吏的文章。

貪污的人實際上是最愚蠢的人。

不論是軍隊,還是文官。

見百金而色變者,不可以統三軍。

他們極度短視,根本不可能治理好地方。

李瑄多次抨擊一種謬論,即“要能吏不要清官”。

有貪官,表面上治理地方出色,實際上遺禍無窮。

一人貪,代表身後一批利益集團在吸食民脂民膏。

祥和只是表象,遲早會出事。

貪官不懂得什麼叫愛惜財物。

就比如現在的太守,一年的俸祿已經不少了,再受賄也不過幾萬,一旦暴露,撤職查辦,俸祿也就沒有了,這樣“小得而大失也”,難道是愛惜財物嗎?

昔公儀休性嗜魚,而不受人魚,其魚長存。且爲主貪,必喪其國,爲臣貪,必亡其身。

李瑄經常這樣舉例,而告戒羣臣。

大唐現在毫無疑問是“堡壘”,無有國家能將大唐從外部攻破。

所以李瑄更重視內部的鬥爭。

從隻言片語,敏銳的李瑄察覺到淮陰可能有問題。

“臣遵旨……”

常鉉不敢有疑問。

他一邊派人去將逃難至臨淮的淮陰人接至通濟渠旁。

一邊親自勸說,使百姓各回各家。

李瑄向廖崢嶸吩咐幾句後,廖崢嶸點頭離去,先使船隻暫停駛航。

另外挑選二百名內衛,以商人的身份,先一步前往淮陰。

並派遣一批經驗豐富的錦衣衛,在淮陰打探。

下午時分,幾十名逃難到臨淮的淮陰人被車子拉到此地。

李瑄從營帳內出來,來見這些淮陰人。

他們有老有少,從衣着上看,他們穿得並不是很差。

只是缺乏和臨淮人一樣的自信,有些拘謹和茫然。

“快,拜見至尊……”

常鉉吩咐這些百姓,趕緊拜見至尊。

“見過至尊……”

見李瑄的英明神武,他們沒有反應過來。當常鉉提醒後,忙不迭跪拜道。

“諸位鄉親免禮,就當在家中,不必拘束。”

李瑄一一將這些跪拜的老百姓扶起來。

在大唐,平民百姓的跪禮並不多見。

而且李瑄已經明令禁止見到皇帝納頭就拜的現象。

在政事堂、各個衙門,都開始以椅子取代跪席。

這些百姓見至尊如此平易近人,更受寵若驚。

一直以來,他們覺得皇帝離他們如天涯一樣遙不可及。

“朕聽說鄉親們是淮陰人,那可是好地方。大名鼎鼎的淮陰侯韓信,就出自淮陰。鄉親們是什麼時候從淮陰到臨淮的?”

李瑄令人看坐,他坐在中央,如拉家常一樣,向他們詢問。

刑部尚書張巡和臨淮太守分別站在李瑄左右。

這樣能緩解百姓們心中的壓力。

“草民們是兩年前到達淮陰的。”

在一衆百姓不敢開口的時候,一名閱歷豐富的老人向李瑄回答道。

“爲什麼離開淮陰,鄉親們有什麼難處嗎?”

李瑄又向老人問道。

“沒……沒什麼難處。臨淮這裡更好……”

老人支支吾吾地說道,不敢說出實情。

“朕自登基以來,以安民爲己任。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朕雖在長安,無時無刻不在操心百姓是否吃飽穿暖。我們華夏兒女,對故鄉有難以割捨的親情,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如果沒有難處,又怎麼能背井離鄉呢?”

李瑄一眼就看出老人不說實話,但他沒有責怪,只是娓娓地向他們表達自己的善意。

自古能讓百姓甘願離開家鄉,就得像李瑄的移民政策一樣,許以重利。

以牛羊等牲畜,給予百姓。使百姓對未來更有憧憬。

如果家鄉有地耕種,哪有逃難出家鄉的道理?

“阿翁,您不該欺君吶……”

就在這時,一名青年看不下去,開口說道。

並跪在地上,請李瑄饒恕老人的失言。

哪怕是草民,也明白欺君乃是大罪。

眼前的皇帝,和料想中的不一樣,一口一個“鄉親”,令人親近。

他們這纔想起來,至尊是天下最大的。

遇到不公的時候,百姓見不到至尊,只能祈求上蒼。

或許至尊能爲他們申冤做主。

“草民該死……”

老人意識到事情都嚴重性,想跪拜認罪的時候,因太着急,從胡凳上摔倒,直接爬在地上。

“不必如此,快快請起。”

李瑄連忙將老人攙扶起,並安撫道:“在朕這裡,沒有欺君之罪。若百姓都在罵皇帝,說明是皇帝的失德。”

聽到李瑄的話,一衆百姓潸然淚下。

他們如夢方醒一般,才察覺眼前和藹的男子,是九五至尊,是天一樣的人物。

“現在你們可以如實相告。如果有人迫使你們背井離鄉,朕決不輕饒。”

李瑄向一衆百姓說道,委婉又嚴厲。

“回至尊,我們來自淮陰縣宣澤鄉,因豪強霸佔土地,日夜耕種,不能飽食,更有兄弟餓死於田丘,不得已連夜逃離。”

“由於豪強攔道,不准我們離鄉,在逃離過程中,還有人慘遭毒手。”

最先跪地的青年自曝身份,向李瑄哭訴道。

一直以來,他們認爲官官相護,即便到達臨淮,安定下來,也不敢吐露自己的來歷。只道自己是從淮陰郡來的。

生怕被重新抓回淮陰縣,宣澤鄉。

“受此屈辱,爲什麼不報官呢?”

李瑄心中已有答案,卻依舊向青年詢問。

淮陰縣雖叫“淮陰”,但不是淮陰郡的郡治,山陽纔是淮陰郡的郡治。

現在就看淮陰太守府的官吏,知不知道此事。

“我等也想申冤,但申冤的鄉民入淮陰縣衙後,就再也未出來。”

青年含淚說道。

“淮陰太守呢?”

類似的故事,他遇見過。

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草命對抗白刃,纔是最絕望的事情。

“草民不知道有太守……”

青年無奈地說道。

這句話讓李瑄悲憤。

那更不知道有皇帝了!

或許青年的話,有兩層意思。一是淮陰太守毫不知情,只是淮陰令與地方豪強勾結。

二是淮陰太守視而不見,最起碼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這裡面還涉及到一個問題,錦衣衛!

錦衣衛制度明確以後,金龍司管理邊疆郡縣。

鸞鳳司管理內地。

幾乎每個縣,都有一個錦衣衛百戶,負責監察地方。

錦衣衛雖不具備執法權,但是有舉報權。

沒有錦衣衛向上級檢舉,說明錦衣衛也有可能出問題。

李瑄又問一些情況,但多是一問三不知。

平民百姓接受訊息的能力太差,只是知道自己的家鄉被惡霸欺凌,不得已逃離。

當李瑄問到乾元初年開始的除賤爲良運動時,百姓說剛開始確實每家每戶分了不少田地。

但還沒高興幾天,田地就又被沒收了,說是田地吃緊,要給皇帝上供,跟他們沒關係。

打着李瑄的名聲幹這種事情,把李瑄氣得牙癢癢。

若他弄清楚事實,必把罪魁禍首宰了。

“心安之處,便是家鄉。朕會爲鄉親們做主的。鄉親們將來可以定居在臨淮,畢竟同飲淮水。也可以再回到家鄉,回到淮陰宣澤鄉。”

最後,李瑄向百姓們承諾道。

他說一不二,一旦說出的事情,會全力去做。

皇帝眼中,沒有小事。

更何況李瑄認爲這已經威脅到國家的根基。

他南巡,並不只是看看江南,是抱着處置一批玩忽職守的官吏來的,讓江南的官吏、士紳明白,這裡不是山高皇帝遠的地區,這裡一直在朝廷和皇帝的目光下。

只是沒想到剛到淮水,就遇到這麼嚴重的事情。

“草民等感激至尊恩典……”

一衆百姓再拜,痛哭流涕。

若不是親眼所見,他們不敢相信這是真正的皇帝。

那些當官的高高在上,皇帝卻非常令人親切。

李瑄的話如沐春風,給他們一種信服的感覺。

現在他們在臨淮很好,即便不想再遷徙回去,也希望家鄉的父老鄉親能夠解脫。

善惡到頭終有報,他們期盼那些豪強最終能被繩之以法。

將近黃昏的時候,李瑄令侍衛從船上帶一些牛肉乾、糖果、堅果、果脯,並給他們一些錢財,讓他們帶回去。

百姓們心中溫暖,再無怨言。

太陽一直明亮,只是有照不到的地方。

他們不幸,但又十分幸運。

能在臨淮安穩立足,這也是天子聖明啊!

這些逃出來的淮陰人在臨淮縣西北建立一個村子。

或許今後,就在那裡安心。

“臣失職,向至尊請罪。”

常鉉全程看李瑄處理這件事情,感到羞愧。

他若和至尊一樣放下身段,擁有耐心,就能得探一些蛛絲馬跡,去彈劾淮陰縣令。

他一直表現的非常親民,但和李瑄相比,還遠遠不夠。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臨郡失德,不是你的責任,不必介懷。”

李瑄沒有怪罪常鉉。

不去插手臨郡事務,這很正常。

“稟至尊,天下安定多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已完成,竟還有除賤爲良的漏網之魚。臣當去淮陰,問罪地方官吏。”

張巡在一旁,向李瑄請奏道。

“豪強”二字,在除賤爲良後,已成爲陌生的詞彙,少有人提起。

因爲剷除的豪強太多,世人以爲豪強滅絕。

執法不避親,是張巡的特點。他不能忍受這樣無法無天的豪強。

要徹查出到底是誰給了豪強這麼大的膽子。

第129章 封候,河西隴右討擊大使第369章 聖人去哪了?行至馬嵬驛第168章 率臨洮軍 赤水軍突襲回紇“閱兵”第322章 大食突圍,安西陌刀與河隴陌刀第444章 宰相犯錯,一分不改第302章 楊玉環的櫻桃饆饠,安祿山封王,蝶戀花,最後的法令第96章 五百金 兩美女的賄賂第377章 天策上將,秦王,尚書令第27章 豐安軍城第368章 九層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第393章 安祿山出逃洛陽,叛軍譁變第8章 看花馬第418章 先拿宗室開刀,羅馬帝國來使,獻禮第407章 恩蘭達札路恭死亡,天寶十六載第431章 雪域大都護府,天下諸國拜長安第366章 活捉穎王,收隴右兵,再至京兆第35章 斬將第61章 前鋒第283章 安祿山與楊釗不死不休第338章 總督之死,大唐的河中,李瑄西征第352章 李適之的顧慮,小兒小女第418章 先拿宗室開刀,羅馬帝國來使,獻禮第37章 拒絕贈送第318章 碎葉之戰第76章 李瑄亦是第364章 李隆基怒罵李賊,威望第401章 李瑄的時代第16章 皇帝召見第288章 處置李林甫的兩個兒子第78章 陌刀將第116章 違抗軍令的軍使第452章 回紇騎兵進入唐境,合黎山之戰第252章 與聖人論國事,出將入相第11章 押官薛錯第326章 大唐西進,目標怛羅斯第493章 哈里發之死,大食帝國滅亡第67章 上架感言第159章 終南山上的神仙,李泌第59章 豐安令劉晏第274章 李林甫送侄女,楊玉環的失落第41章 豐安令第267章 拜相,吏部尚書,修國史,紫金光祿大夫第408章 與杜甫,百年盛世,叫上李白第467章 瞭解南方郡縣,清明之郡第340章 波斯詩人爲天將軍歌功頌德第246章 刺客,水調歌頭的創作第401章 李瑄的時代第266章 “錦衣衛”,野無遺賢第403章 請聖人封我爲太子第358章 我們殊途同歸,等待東北的鼓聲第59章 豐安令劉晏第407章 恩蘭達札路恭死亡,天寶十六載第161章 楊玉環的舞蹈,朕親自迎接第57章 甲騎衝陣第308章 李瑄罷相,李林甫死,宿命第85章 美人愛英雄第122章 虛虛實實,不堪其擾第363章 李適之出逃長安,天水王收河西兵第226章 大非川之戰開啓,焚燒草原,日夜不息第315章 西域戰爭起第227章 逼吐蕃入大非川,打通古絲綢之路第475章 金陵,再見李白第133章 龍駒島第236章 吐谷渾倒戈,吐蕃贊普南逃第42章 把柄第24章 廣運潭第121章 甲騎具裝,驚天噩耗第95章 劫過倭國商船的海賊第302章 楊玉環的櫻桃饆饠,安祿山封王,蝶戀花,最後的法令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宗》已發!)第285章 新科舉的題目第86章 李適之的“羅鉗吉網”第427章 涑沫江之戰大勝,渤海大將投誠第45章 節制一軍第108章 麥田中的伏擊,陌刀之戰第405章 蜀地求援,吐蕃進攻柏海郡第390章 對豪強大族的處置,陌刀軍渡過黃河,澠池之戰第421章 初掃關中,觸目驚心的結果第299章 安祿山的火焰跳動第156章 李瑄入李林甫之夢,顏真卿第224章 大非川之戰,將再次重現第313章 截胡長安的錢財,李嗣業第476章 過古代君王,李白的手稿第227章 逼吐蕃入大非川,打通古絲綢之路第93章 海賊王吳令光第298章 上元節,翠微亭觀燈火第312章 封常清,制定對戰大食的計策第219章 獲得猛士,靈溪贈梨第185章 先登之功,三日克三城第259章 京兆尹妥協,九霄環佩第115章 招募遊俠,組建“神策”第207章 聖人失望李林甫,李林甫的危機第157章 今後必爲良相,又兼兩使第287章 兵卒包圍平康坊第99章 兼江南東道採訪處置使第50章 獲得寶馬第418章 先拿宗室開刀,羅馬帝國來使,獻禮第59章 豐安令劉晏第285章 新科舉的題目第292章 對吐蕃的懲罰,上貢
第129章 封候,河西隴右討擊大使第369章 聖人去哪了?行至馬嵬驛第168章 率臨洮軍 赤水軍突襲回紇“閱兵”第322章 大食突圍,安西陌刀與河隴陌刀第444章 宰相犯錯,一分不改第302章 楊玉環的櫻桃饆饠,安祿山封王,蝶戀花,最後的法令第96章 五百金 兩美女的賄賂第377章 天策上將,秦王,尚書令第27章 豐安軍城第368章 九層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第393章 安祿山出逃洛陽,叛軍譁變第8章 看花馬第418章 先拿宗室開刀,羅馬帝國來使,獻禮第407章 恩蘭達札路恭死亡,天寶十六載第431章 雪域大都護府,天下諸國拜長安第366章 活捉穎王,收隴右兵,再至京兆第35章 斬將第61章 前鋒第283章 安祿山與楊釗不死不休第338章 總督之死,大唐的河中,李瑄西征第352章 李適之的顧慮,小兒小女第418章 先拿宗室開刀,羅馬帝國來使,獻禮第37章 拒絕贈送第318章 碎葉之戰第76章 李瑄亦是第364章 李隆基怒罵李賊,威望第401章 李瑄的時代第16章 皇帝召見第288章 處置李林甫的兩個兒子第78章 陌刀將第116章 違抗軍令的軍使第452章 回紇騎兵進入唐境,合黎山之戰第252章 與聖人論國事,出將入相第11章 押官薛錯第326章 大唐西進,目標怛羅斯第493章 哈里發之死,大食帝國滅亡第67章 上架感言第159章 終南山上的神仙,李泌第59章 豐安令劉晏第274章 李林甫送侄女,楊玉環的失落第41章 豐安令第267章 拜相,吏部尚書,修國史,紫金光祿大夫第408章 與杜甫,百年盛世,叫上李白第467章 瞭解南方郡縣,清明之郡第340章 波斯詩人爲天將軍歌功頌德第246章 刺客,水調歌頭的創作第401章 李瑄的時代第266章 “錦衣衛”,野無遺賢第403章 請聖人封我爲太子第358章 我們殊途同歸,等待東北的鼓聲第59章 豐安令劉晏第407章 恩蘭達札路恭死亡,天寶十六載第161章 楊玉環的舞蹈,朕親自迎接第57章 甲騎衝陣第308章 李瑄罷相,李林甫死,宿命第85章 美人愛英雄第122章 虛虛實實,不堪其擾第363章 李適之出逃長安,天水王收河西兵第226章 大非川之戰開啓,焚燒草原,日夜不息第315章 西域戰爭起第227章 逼吐蕃入大非川,打通古絲綢之路第475章 金陵,再見李白第133章 龍駒島第236章 吐谷渾倒戈,吐蕃贊普南逃第42章 把柄第24章 廣運潭第121章 甲騎具裝,驚天噩耗第95章 劫過倭國商船的海賊第302章 楊玉環的櫻桃饆饠,安祿山封王,蝶戀花,最後的法令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宗》已發!)第285章 新科舉的題目第86章 李適之的“羅鉗吉網”第427章 涑沫江之戰大勝,渤海大將投誠第45章 節制一軍第108章 麥田中的伏擊,陌刀之戰第405章 蜀地求援,吐蕃進攻柏海郡第390章 對豪強大族的處置,陌刀軍渡過黃河,澠池之戰第421章 初掃關中,觸目驚心的結果第299章 安祿山的火焰跳動第156章 李瑄入李林甫之夢,顏真卿第224章 大非川之戰,將再次重現第313章 截胡長安的錢財,李嗣業第476章 過古代君王,李白的手稿第227章 逼吐蕃入大非川,打通古絲綢之路第93章 海賊王吳令光第298章 上元節,翠微亭觀燈火第312章 封常清,制定對戰大食的計策第219章 獲得猛士,靈溪贈梨第185章 先登之功,三日克三城第259章 京兆尹妥協,九霄環佩第115章 招募遊俠,組建“神策”第207章 聖人失望李林甫,李林甫的危機第157章 今後必爲良相,又兼兩使第287章 兵卒包圍平康坊第99章 兼江南東道採訪處置使第50章 獲得寶馬第418章 先拿宗室開刀,羅馬帝國來使,獻禮第59章 豐安令劉晏第285章 新科舉的題目第292章 對吐蕃的懲罰,上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