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八章釐清

關中從安史之亂到現在差不多兩百年了,昔日近百萬戶口的關中,如今不過二三十萬戶,人口不過百萬。

土地荒蕪了,那些山川也開始慢慢繁盛,不過,人口的減少,並沒有讓觀衆糧食自足,反而是藩鎮雜多,更是貧窮,勞動力嚴重不足。

所以,關中填補一些人口還是有必要的,堂堂的西京長安,不到十萬人,說來也可笑。

況且,從戰略角度來看,河西地區,以及西域,都是以關中來作爲基地的,關中人口不足,對於西域,河西走廊的控制力定然會不足。

北宋就是面對這樣的情況,宋初人口不足,漢人讓出了生存空間,党項人就會佔據了,從而壓縮漢人。

李嘉越想,越覺得可行。

關中的土地富裕,這些宋兵去關中,他也不可能吝嗇,讓他們三五成羣,建立莊落,開墾荒地,增加賦稅。

能夠解除憂患,還能加強對於關中的控制,實在是太好了。

不過,這事不急,沒有高效的官僚系統維持,好事都能變壞事,如今還只能將養着。

“未來的建設兵團,西域,河西走廊,都可以沿用。”

越想越美,李嘉感覺自己太過於天才。

不過,如今養着二十萬俘虜,又有三十萬的唐軍,壓力實在太大。

“陛下,從長沙而來的錢財,已經抵達汴梁,可先獎賞淮南的江南之兵,讓其迴歸故里,如此即可解十萬負擔。”

孫釗連忙訴苦道,言語這些江南兵卒,將淮南都快吃空了,還是趕快賞點錢與他們,讓他們回家吧。

李嘉也不得不聽從。

“政事堂與軍機處,儘快釐清淮南的功勳,儘快發放賞錢,淮南不能再被糟蹋。”

李信手底下的浙江府,江寧府以及江西府的兵馬,超過了十二萬,再加上歸降的數萬宋軍,規模超過了十五萬。

糧食消耗只是一個藉口,實在是他的手上掌握那麼多兵馬,朝廷上下寢食難安,即使他忠心不二,但難保其他人忠心。

一不小心,江南糜爛,那就是個笑話了。

通過射聲司,李信那裡倒是一直安穩,沒有什麼不好的動靜,不過射聲司又不是萬能的。

況且,造反這種事,中下層的人物反而是最熱心的,脅迫造反的又不是沒有,騎虎難下也有之。

所以,爲了避免君臣隔閡,還是儘快地削其權吧!

皇帝的疑心,永遠是最多的,李嘉也不能免俗。

趙誠率先領會其意思,連忙說道:“如今北伐大功告成,汴梁穩定,可召李侯爺歸汴,釐清其功勳,也是應有之事。”

“那就儘快釐清淮南兵卒的賞賜吧,然後就讓兵馬迴歸,勞累了大半年,也該讓他們回去修養了。”

李嘉擺擺手,他是個決策者,幹事情還得政事堂來辦。

“說到兵馬,某就想起,齊魯地區,因爲宋之苛政,亂民四起,李威並高懷德兩人,還在平定,聽說亂民的規模達到了百萬之巨。”

“陛下,還是糧食問題。”

孫釗發言道:“微臣已經嚴令閩南府,江寧,浙江三府,發糧百萬石以海而運,只要糧食一到,民亂自然就會平息。”

“唉,辛苦江南百姓了。”

李嘉感慨萬千,又出兵馬又出糧,還得出錢財,我江南百姓犧牲太多了。

“爲大唐復興,我想,江南百姓定然不會委屈,反而歡喜異常。”

趙誠以嶺南人的身份,代表江南百姓發表感言。

衆人紛紛頷首,表示江南人值得嘉獎,不過,免稅是不可能的,這頭大唐奶牛養精蓄銳數十年,該付出時,絕不能慫。

我北方打了幾十年的仗,殘破不堪,正需要江南奶牛來接濟。

“就免除江南三府三年的徭役吧!”

免稅的話,到了嘴邊,李嘉硬生生地嚥了下去,汴梁的供應,洛陽的重建,都離不開江南。

“陛下英明!”

衆人齊齊歌頌,在場沒一個江南人,自然也沒有幫忙說話的。

不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依靠科舉,用不了幾年,滿堂都是江南子弟已經不遠了。

解決了都城問題,兵卒問題,如今就是得解決疆土的規劃問題。

宋朝沿襲的還是亂世以來的制度,縣,州,道,三級行政制度,當然,州與道之間,還有個節度使過渡。

道,在此時,只是個劃分並沒有什麼道的封疆大吏,路的劃分,還得到趙光義繼位後,不過如今趙氏兄弟沒了,自然路也就沒了。

而大唐,在立國之初,李嘉鑑於道的規模太大,不利於中央集權,所以就設立比州高半級的“府”,來作爲一級行政機構。

府作爲一級行政,李嘉也不是無中生有的,而是借鑑了渤海國的制度,其以五京制,下設十五府,六十二州。

因此,李嘉在嶺南設置嶺西、嶺東府,外加繁華廣州府。

福建則是閩南府,吳越國爲浙江府,南唐爲江西府,江寧府,後蜀則一分爲三,西川府,巴東府,以及漢中地區的興元府。

湖南地區,則是長沙府,湘西府,以及南平國的荊南府。

如今,共有十三府級行政。

對與新統治的北方地區,自然不能例外。

首先,以洛陽爲中心,掌控鄭州,汴梁一帶,後世河南省地區,成立河南府,洛州爲治,洛州以洛陽縣爲治。

東邊以濮州爲界,北邊以黃河北邊的孟、懷二州爲界,西邊以河中,潼關,爲界,南邊以鄧州爲界,約莫二十二州。

人口估摸着有兩三百萬。

如果以唐朝的河南道來算,那麼後世的河南省,山東省,安徽、江蘇北部,三十九州,都是河南道的轄下。

太大了,所以還是以河南省的範圍吧。

河南府一定,那麼東方的齊魯大地也要定下。

那裡已經是一地雞毛,需要立馬安置百官重新建立其大唐的統治,所以,李嘉以齊州爲府治,設立山東府。

北邊也黃河爲界,南邊以徐州爲界,西邊以濟州爲界,差不多十六州。

人口規模,如今差不多也有三百來萬。

第五百三十五章雨花臺第兩百九十章爲謀光景第五百六十七章發家致富第兩百四十六章上黨李筠第一千零九十五章雁門關第六百五十三章第1400章盛世與危機第一千零一十二章第七百零八章方略第五十一章收穫安排第一千零八章被屏蔽了一章,明天應該能解禁第1214章遺民第九十七章北上,北上第1375章傳響第七百九十二章輜重營第1386章就藩第一百三十七章番坊追捕第兩百七十八章皇帝大婚第1170章對戰第兩百五十五章另有用處第五百七十四安江南第九百二十三章第1248章暫住證第三十九章名義之下第一千零二十章第一千零三十八章無題第一千零一十一章姐妹第1104章幽州營第九百五十一章勉強第兩百九十六章脫胎換骨第四百六十五章面見第九百四十一章靈月庵第1294章印刷第一百二十八章坐鎮番禺(下)第1157章第一百七十六章悠哉悠哉第九百四十七章兵來第五百二十七章驚雷第1128章中秋宴第1297章正旦之事第三百二十三章土地問題第五百零六章初戰第四十五章繪製信仰第兩百七十六章心有不忍第五百六十一章恰逢第九百九十章敢不效力第五百三十三章借師助剿第兩百八十九章前途似錦第七百二十四章晉陵縣第十六章人心奔涌(上)第五百八十三章成氣候番外4——再興第一百零一章御用商人第一千零一十五章李繼勳第1208章第六百一十五章計策(求票求訂閱)第一千零二十章第五百六十七章發家致富第八百八十七章第1279章城下之盟第三百一十三章分發賞賜第1261章涼意第八百一十八章廟堂第一千零一章宿命第五章意外之人第五百零九章擇將第兩百一十章充實後宮第五百五十八章虔州城第四百零六章考場第一千零三十五章第八百六十章萬壽節第一百九十五章新渤海國第一千零六十五章心思第1249章想法第1152章心思第一百八十三章獎賞之制第1174章消磨第五百零三章宣戰第一千零六十八章熱鬧第九百四十四章第兩百零七章編練水師第五百五十七章安撫第四百三十五章大豆第七百九十三章參謀第三十五章道路重重第一千零七十九章軍府第四百二十四章無題第八十五章精神振奮第兩百三十一章陰謀詭計第兩百九十一章一場家宴第五百零九章擇將第一千零七十五章恩怨第五百五十四章打探第1252章無題第一百七十二章意外意外第一千零六十三章軍銜第四百四十七章太學第五百六十八章蜀國大動亂
第五百三十五章雨花臺第兩百九十章爲謀光景第五百六十七章發家致富第兩百四十六章上黨李筠第一千零九十五章雁門關第六百五十三章第1400章盛世與危機第一千零一十二章第七百零八章方略第五十一章收穫安排第一千零八章被屏蔽了一章,明天應該能解禁第1214章遺民第九十七章北上,北上第1375章傳響第七百九十二章輜重營第1386章就藩第一百三十七章番坊追捕第兩百七十八章皇帝大婚第1170章對戰第兩百五十五章另有用處第五百七十四安江南第九百二十三章第1248章暫住證第三十九章名義之下第一千零二十章第一千零三十八章無題第一千零一十一章姐妹第1104章幽州營第九百五十一章勉強第兩百九十六章脫胎換骨第四百六十五章面見第九百四十一章靈月庵第1294章印刷第一百二十八章坐鎮番禺(下)第1157章第一百七十六章悠哉悠哉第九百四十七章兵來第五百二十七章驚雷第1128章中秋宴第1297章正旦之事第三百二十三章土地問題第五百零六章初戰第四十五章繪製信仰第兩百七十六章心有不忍第五百六十一章恰逢第九百九十章敢不效力第五百三十三章借師助剿第兩百八十九章前途似錦第七百二十四章晉陵縣第十六章人心奔涌(上)第五百八十三章成氣候番外4——再興第一百零一章御用商人第一千零一十五章李繼勳第1208章第六百一十五章計策(求票求訂閱)第一千零二十章第五百六十七章發家致富第八百八十七章第1279章城下之盟第三百一十三章分發賞賜第1261章涼意第八百一十八章廟堂第一千零一章宿命第五章意外之人第五百零九章擇將第兩百一十章充實後宮第五百五十八章虔州城第四百零六章考場第一千零三十五章第八百六十章萬壽節第一百九十五章新渤海國第一千零六十五章心思第1249章想法第1152章心思第一百八十三章獎賞之制第1174章消磨第五百零三章宣戰第一千零六十八章熱鬧第九百四十四章第兩百零七章編練水師第五百五十七章安撫第四百三十五章大豆第七百九十三章參謀第三十五章道路重重第一千零七十九章軍府第四百二十四章無題第八十五章精神振奮第兩百三十一章陰謀詭計第兩百九十一章一場家宴第五百零九章擇將第一千零七十五章恩怨第五百五十四章打探第1252章無題第一百七十二章意外意外第一千零六十三章軍銜第四百四十七章太學第五百六十八章蜀國大動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