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三十九章放榜

科舉考試,流行一千多年,其中最重要的內核就是公平二字。

無論出身,只求學問高低,在這整個世界來說,可謂是開天闢地的一回。

西方此時在羅馬的廢墟上,建立的查理曼帝國早以分裂,貴族世襲制建立不久,中世紀到來,羅馬教廷開始大展神威。

中國卻已然廢棄了貴族制,門第制,領先其數百年。

“公平?又怎麼會有真正的公平呢?”

李嘉嘆了口氣,看了一下這十張考卷。

說實話,以他的實際水平來瞧,這幾篇文章都差不多,都是極爲優秀的作品,那些考官們精英中的精英,水平不知道比他高到哪裡去,歷朝歷代的皇帝也是如此。

而且,由於各考官喜好不同,錄取的門檻也就不同,有的喜歡老成持重的,哪怕你文采飛揚,寫出花了,也被篩掉,主觀性太強,影響公平,這纔在明時有了八股文,規定了書寫格式,方便閱卷,評比。

八股文雖說限制思維,但卻保障了公平,所以被明清沿用,這時的科舉纔算真正的相對公平了。

事實上,無論是否有八股,皇帝對文章水平依舊判不出高低,只能另尋他法了。

比如名字,清乾隆五十四年乙酉科開考時,乾隆皇帝已經79歲高齡。年齡問題成爲他主要的心理負擔。殿試後,閱卷大臣將前十名的卷子呈送他審定。

當乾隆看到第十名時,見其人名叫胡長齡,不免心中一動。“長齡”兩字,不是意味着長命百歲嗎?於是大筆一揮,欽點胡長齡爲狀元。

李嘉也不例外,他先看了那些人的籍貫,竟然沒有一個邕州的,不由得搖搖頭,然後又瞧了下年齡,將三十以上的都排除了。

最後,他只能從名字下手了,這時,一個叫做唐復的名字印入眼簾,李嘉心中一樂:這番寓意倒是不錯。

硃筆一批,就是狀元了。

隨後又看了下,他發現一個熟人——蕭善文,排名第八,評語是文章嫺熟,老成謹慎,隨即一樂,從第八一下午就到了第二,成了榜眼。

而探花,此時並非是第三名的代稱,到了北宋晚年才成,李嘉卻直接金口玉言:

“這進士科第三名,就名探花,探花郎講究貌美,就須是個年輕的郎君!”

又翻閱了一下,選了一個二十來歲,名叫顧真的舉子。

“這狀元、榜眼、探花,就是三鼎甲,賜爲進士及第;第四至第三十名,賜予進士出身;剩下的,就賜予同進士出身,也不枉費來考取一趟!”

自唐以來,李嘉的這番科舉,算是錄取最多的一次了,進士科就達到了一百多人,而唐朝一般就一二十名,全部賜予進士出身不現實,所以就直接沿用後世,將進士科分爲三等。

唐時考中進士只是有了做官的資格,還需要進行選試,通過了才能做官,當然,由於選試屬於吏部自考,相當於自主招生,貓膩極多,李嘉爲收買人心,就廢除了選試。

畢竟恩出於上,而吏部受宰相們影響太大,等於是爲他們收攬門徒了,這對於一直致力於擴大皇權,限制相權的李嘉而言,是極爲不利的。

於是,就直接借鑑了明清時期的做法,有了以下章程。

三等進士,地位卻大爲不同,三鼎甲直接進入翰林院擔任編修,過不了幾年就去各部觀政,遇缺即補,一外放就是縣令起步。

賜進士出身,與同進士出身,則需要再進行一番考試,再選出十幾人進入翰林院。

賜進士出身六部觀政兩三年,就外放爲官,起步就是縣令;而同進士出身,觀政數年,外放地方,只能從主薄、縣丞佐貳官做起,兩三年後才做主官。

官場上一步慢,步步慢,同進士出身最高只能做到侍郎、尚書級別,爲相是沒多大可能了。

明法科的那些舉子,將會安排到大理寺和刑部觀政,是李嘉爲將來實行政、法分離做出的準備。

地方上,司法與行政兼任,這對於中央集權而言是不利的,宋朝就設立提點刑獄官監督地方司法,但李嘉卻想一步到位,地方設立一個小大理寺,讓行政權與司法權徹底分開。

明算科,則基本上屬於轉運使司與戶部官吏的補充了,乾的好,也能成爲地方長官。

腦袋裡裝了許多想法,李嘉卻想全部實現,但現實卻哪能如此?

“就這樣吧!其餘的也就不改了!”

李嘉手指碰了碰桌面,不由得笑了笑,自己這一言一行,竟然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皇帝的魅力,就在這裡。

隨後,李嘉又苦惱起來,一次性錄取兩百人,哪怕觀政數年,但哪能有如此多的官位呢?

恐怕,這是在逼我打地盤啊!

皇帝的旨意很快就傳到了孫釗這裡,他看了一眼,發覺三鼎甲都被換了,原先的三人都被押後。

“唐復?此人與聖人有舊?”一位同考官疑惑道。

“此人乃英州人士,近日纔來番禹,何以見聖人?”

衆同考官滿臉疑惑,探討起來,只有孫釗笑了笑,他與聖人潛邸時就經常見面,自然瞭解一二,看了看其名字,低聲說道:

“你要感謝你父母之恩啊!”

“諸位,既然聖人已然決定,我等自然要遵守,趕快出皇榜吧!舉子們已然等待不及了!”

“相公所言極是!”同考官們笑了笑,拋下了顧慮。

隨後,一張蓋有皇帝璽印的黃綢就擺在桌子上,字體規整的吏員開始書寫,一旁吏員則在報名,除了姓名外,還要有籍貫,年齡,才能不出錯。

第一百零八章地動山搖(下)第一百七十六章悠哉悠哉第二十八章後備計劃第一百零二章啓程耽羅第一百四十八章話裡有話第二十五章白麻桂布第九百七十五章影響第兩百五十二章窟說島?庫頁島第八百五十六章第三十九章名義之下第1318章澎湖縣第1296章南詔第七百二十九章第九百八十四章猶豫第1197章想法第五百六十一章流傳第八章家長裡短第六百六十六章渤海國第1238章護法第1386章就藩第六百七十二章丁部領第兩百六十九章一朝勃發第九百三十章流言第四百二十九章馬第四百零八章主菜第七百四十六章第二十八章後備計劃第七十四章霍然而起第1339章第一千零二十七章屯田第一千零七十八章第兩百三十九章放榜第四百二十三章杯酒釋兵權第三百六十六章白役第一千零九十八章第六百七十六章令人生畏第一百五十五章信仰整合(中)第七百六十六章主考官(求票,求訂閱)第五百八十八章封賞第七百五十一章密謀出兵第八百八十二章仁政第一千零四十二章鹽場第四百六十六章水賊第七百八十一章歪主意第三百五十四章城破第三百六十六章白役第九百三十五章決戰(上)第一千零三十章無題第九百四十一章靈月庵第七百二十九章第1199章立足第1173章第1280章那曲盟會第五百五十七章安撫第九百五十五章藩鎮第四百九十一章再下一城第六百四十三章新戶(下)第四百八十八章攻伐第八百六十章萬壽節第六百二十七章金銀幣第七百七十九章度田困境第四百四十章秀才(下)第一百七十四章徵收夏稅第一千零三章崩第四百六十五章面見第三百四十五章爲難第1188章空獄第一百一十八章暗流不止(中下)第兩百三十七章大興科舉(續)第1162章戰之第八百五十六章第兩百七十六章心有不忍第1379章謀劃高麗第六百四十九章修史第三百四十八章遮掩第八百五十七章六經第五百六十五章老辣第三百一十五章文道大昌第六百六十二章嘗試第兩百零三章又做好事第一千零八十七章太原第九百一十六章第1257章安南府第一千零三十章無題第兩百三十七章大興科舉(續)第一千零一十四章第九百八十二章第1143章柔情第1337章第八百六十三章都督第六十一章各色宴席第1291章京城事第一千零一十八章第八百八十七章第1205章首相之缺第1234章鬧劇第兩百五十二章窟說島?庫頁島第1183章草原律法第五百七十三章屯田之劣第五百八十二章
第一百零八章地動山搖(下)第一百七十六章悠哉悠哉第二十八章後備計劃第一百零二章啓程耽羅第一百四十八章話裡有話第二十五章白麻桂布第九百七十五章影響第兩百五十二章窟說島?庫頁島第八百五十六章第三十九章名義之下第1318章澎湖縣第1296章南詔第七百二十九章第九百八十四章猶豫第1197章想法第五百六十一章流傳第八章家長裡短第六百六十六章渤海國第1238章護法第1386章就藩第六百七十二章丁部領第兩百六十九章一朝勃發第九百三十章流言第四百二十九章馬第四百零八章主菜第七百四十六章第二十八章後備計劃第七十四章霍然而起第1339章第一千零二十七章屯田第一千零七十八章第兩百三十九章放榜第四百二十三章杯酒釋兵權第三百六十六章白役第一千零九十八章第六百七十六章令人生畏第一百五十五章信仰整合(中)第七百六十六章主考官(求票,求訂閱)第五百八十八章封賞第七百五十一章密謀出兵第八百八十二章仁政第一千零四十二章鹽場第四百六十六章水賊第七百八十一章歪主意第三百五十四章城破第三百六十六章白役第九百三十五章決戰(上)第一千零三十章無題第九百四十一章靈月庵第七百二十九章第1199章立足第1173章第1280章那曲盟會第五百五十七章安撫第九百五十五章藩鎮第四百九十一章再下一城第六百四十三章新戶(下)第四百八十八章攻伐第八百六十章萬壽節第六百二十七章金銀幣第七百七十九章度田困境第四百四十章秀才(下)第一百七十四章徵收夏稅第一千零三章崩第四百六十五章面見第三百四十五章爲難第1188章空獄第一百一十八章暗流不止(中下)第兩百三十七章大興科舉(續)第1162章戰之第八百五十六章第兩百七十六章心有不忍第1379章謀劃高麗第六百四十九章修史第三百四十八章遮掩第八百五十七章六經第五百六十五章老辣第三百一十五章文道大昌第六百六十二章嘗試第兩百零三章又做好事第一千零八十七章太原第九百一十六章第1257章安南府第一千零三十章無題第兩百三十七章大興科舉(續)第一千零一十四章第九百八十二章第1143章柔情第1337章第八百六十三章都督第六十一章各色宴席第1291章京城事第一千零一十八章第八百八十七章第1205章首相之缺第1234章鬧劇第兩百五十二章窟說島?庫頁島第1183章草原律法第五百七十三章屯田之劣第五百八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