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四章猶豫

待所有人走後,宋延積只對着張德壽說道:“洛陽對於唐國而言,如探囊取物一般,而朝廷想必是早已經放棄,咱們去往和陵,乃是重中之重。”

隨即,宋延積輕聲解釋道。

一來,昭宗皇帝乃是前唐正統,如果大唐真的要復國,那麼必然是要祭拜和陵,從而顯示自己的正統,自己等人拜祭,絕對會被唐國知曉。

二來,如今洛陽城,暗流涌動,但卻沒有任何一家旗幟鮮明的投靠唐國,自己等人在和陵,肯定會被認爲是效忠唐國,但卻又是年輕人,一句不懂事,即可推脫,對於家族來說,完全沒有負擔。

張德壽聽聞風險小,收穫大,不由得心動起來。

隨即,又重新組織了十幾人,秘密前往和陵,祭拜唐昭宗,如此一來,洛陽側目。

李嘉在潼關待的時間,比想象中的還要長些。

當然,除了整頓軍隊外,最大的耗費,就是在等糧食的到來。

前頭就說道,關中缺糧,所以爲了輸送糧草,荊南府甚至出動了二十萬民夫,千里迢迢跨越南陽盆地,輸送至潼關,短短十日功夫,潼關就聚集了十萬石糧食,而其中的損耗,幾乎與之一樣。

十萬石糧食,對於他手下這近十三萬大軍來說,只夠一個月的吃食。

光是騎兵,除了兩萬御營鐵騎外,還有數千關中輕騎,數倍與步兵。

只有一個月的糧草,讓李嘉有些不安,或者,讓他格外的猶豫。

糧食足而兵馬勝,這點糧食,讓他心裡沒底。

亦或者說,在這個決勝的關鍵時刻,他這個穿越者,有些患得患失。

這是很正常的,因爲之前統一南方的戰鬥,幾乎都是碾壓,而這次卻沒有百分百的勝算,這讓他格外不適應,尤其是,真正的面對的是趙匡胤,他不想來一場官渡之戰。

有時候,他又覺得,與其冒這般風險,南北分治其實也挺好的。

但,統一天下的雄心,又時刻地在他心中折騰,讓他進退不得,滿心的糾結。

見皇帝如此猶豫不決,張維卿、潘崇徹兩人則直接選擇求見。

“兩位卿家所爲何事?”李嘉輕聲道。

“啓稟陛下,如今十數萬大軍齊聚潼關,整日耗費而不進,微臣恐士氣衰竭,難以再三。”

張維卿倒是說的比較隱晦,以擔憂士氣問題,前來勸諫。

“朕也不想如此!”李嘉隨口解釋道:“只是如今糧草資秣並不充足,堪堪一月之用,荊南的輸給,已經到了極限,若是僵持,怕後果不堪設想。”

“還是再待些時日,多儲存些糧草,也順便看看向拱是否真的歸降。”

“陛下,向拱歸降與否,並不重要。”潘崇徹進一步,大聲說道:“朝廷十數萬大軍,以洛陽的兵力,定然是守不住的,只有歸降一途。”

“至於糧草雖然不足,但,咱們卻比開封強太多。”

“東京朝廷日趨窮困,若不能一戰而勝,且繼續拖延,夏收一過,其錢糧怕是又多了,這纔是咱們的大敵。”

聽到這番勸誡李嘉總算是有了些許振作,但依舊有些患得患失。

他理智上認爲,北上決戰,是利大於弊的,但情感,與惰性上,卻恐懼其中的萬一,富貴多年,他不想失去如今的生活。

見到皇帝一反往常的冷靜果斷,反而婆婆媽媽,猶豫不決,張維卿立馬就清楚,陛下是決戰前的僥倖心裡作祟。

他也經歷過這些,也明白皇帝不曾指揮過如此大規模的戰事,難免患得患失,這是人之長情,所以需要逼一逼。

人主的英明神武,其實並不是一貫有之。

“軍隊徘徊在潼關,御營,地方軍,倒是聽從軍令,但關中藩鎮,卻心有遲疑,對於咱們停留,已經消磨了他們的耐性了,暗中往來密切,似乎有不忍言之事,就連御營中,似乎也流傳着畏宋之語……”

聞言,李嘉騰地站起,臉色驟變,紅白交加,這是打自己的臉啊。

是啊,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再待下去,兵卒的戰心就磨滅乾淨,這還打個屁?

弄不好,自己就成爲歷史上的大笑話,這怎麼能忍?

“發放錢財,讓大軍準備,三日後,進軍洛陽——”

李嘉大聲說道,似乎將心中的猶豫發泄個乾淨,只剩下滿臉的自信。

“諾!”張維卿與潘崇徹兩人瞬間應下,也是一臉的喜色。

虢州距離洛陽,約莫五百里。

這絕對不算是一段小路程,所以,李嘉並沒有採用之前的步走,而是直接從潼關北上,到達陝州的風陵渡。

沒錯,就是一見楊過誤終身的風陵渡,這裡是黃河渡口,數不清的船隻艄公匯聚與此,運輸糧食入長安。

大軍的到來,讓這裡擁擠爲患,保義軍節度使杜審進已經被俘,所以風陵渡很順利的到手,然後開始蒐羅船隻。

很明顯,李嘉就是想順流而下,坐着黃河之船,直接到達洛陽,走路實在是太慢了。

不過,到了三門峽,也就是昔日的函谷關所在,由於落差大,再加上戰馬不利於坐船,所以大軍又只能下船步行。

不過,洛陽一帶已經是平原,好走了不少,一路上倒是收復了不少的州縣,也見識到了澠池。

等到大軍到達新安縣,距離洛陽不過百餘里時,就得到斥候的消息,宋軍十萬嚴陣以待。

“趙匡胤竟然想與我決戰在洛陽?”

李嘉詫異了,洛陽距離開封可不近,來回週轉的糧草耗費,着實不小,這讓他有些不明白,其爲什麼捨近求遠。

而本來囊中之物的洛陽,又跑了。

“陛下,據微臣所知,趙匡胤本人也不想入洛陽,但洛陽附近,有他的父祖陵寢,所以爲了孝道,他也不得不西來。”

吳青輕聲補充道。

這樣一來,李嘉纔想起,趙匡胤是從洛陽出身的,其父輩就是禁軍中的人物,所以,他生怕自己挖了他的的祖墳,破了風水龍脈,所以不得不西來。

“我像是那般不知主持的人嗎?”

李嘉看着衆人,說道。

挖墳這種事,他真的幹不出來。

第一百一十章嶺南不安(上)第九百一十七章登萊第一千零七十二章第一百八十二章金錢與軍隊第七百六十章新的朝貢體系第四百五十七章武魂殿第1156章民心第一千零五十一章無題第八百七十章藤原第五百四十九章動作第1279章城下之盟第1394章巡遊與治黃第九百九十五章第一章我有嘉賓第五百六十五章老辣第六百七十七章淫祠(上)第八百九十四章第一百九十章開拓進取第1375章傳響第三百八十六章生計(下)第三百三十八章期待第四百五十一章長沙府第1351章折騰第六百八十四章出城第1199章立足第九百三十五章決戰(上)第九百八十四章猶豫第九百零九章疲軍第1180章豐州第一章我有嘉賓第七百八十七章府庫充盈第九百八十二章第一百六十六章一石二鳥第九百九十二章大決戰(上)第一百八十七章郭榮之死第一千零五十四章子嗣第七百七十九章度田困境第三百四十二章憂慮第1358章第六百一十八章一語中的第1142章第一百八十章相守相思第1408章孝順第五百二十七章驚雷第一百二十一章人至番禺(中)第一百一十四章番禺李氏第六百零一章終結第五百三十章小事第八百零五章良民(第三更)第三百九十二章州縣合併第七百九十一章缺漏第1289章心情第1348章第八百五十四章殿試第六百零三章吃肉第五百四十九章動作第1366章第1214章遺民第八百六十五章演練第七百三十二章心疼第1382章第九百一十一章牙癢癢第一百八十九章馬政第兩百八十一章 計將安出第一千零九十一章水淹第八百一十一章播州楊氏第七百四十八章第一百三十三章隨手安排第九百七十四章賞賜第七百一十八章農田第一百九十三章目光聚焦第九百五十八章第七百八十章後續第一百三十五章番禺戰慄(2)第七百二十六章應對第七百七十四章嫁衣第1299章西域戰略第九百五十八章第四百八十八章攻伐第一千零七十章第1215章阿斯蘭汗第七百一十七章微服第九百五十章牙兵第1363章契丹潛力第六百九十六章爲難第1396章神武三十年第1386章就藩第八百七十八章吳越第九百五十八章第四百零五章科舉第四百九十七章焦慮第1311章威逼第1176章贖人第兩百四十章榜下捉婿第兩百三十一章陰謀詭計第1171章第四百一十章軍械第1107章人口(加更,求票、求訂閱)第一千零八十三章耶律沙第四百三十四章禁軍
第一百一十章嶺南不安(上)第九百一十七章登萊第一千零七十二章第一百八十二章金錢與軍隊第七百六十章新的朝貢體系第四百五十七章武魂殿第1156章民心第一千零五十一章無題第八百七十章藤原第五百四十九章動作第1279章城下之盟第1394章巡遊與治黃第九百九十五章第一章我有嘉賓第五百六十五章老辣第六百七十七章淫祠(上)第八百九十四章第一百九十章開拓進取第1375章傳響第三百八十六章生計(下)第三百三十八章期待第四百五十一章長沙府第1351章折騰第六百八十四章出城第1199章立足第九百三十五章決戰(上)第九百八十四章猶豫第九百零九章疲軍第1180章豐州第一章我有嘉賓第七百八十七章府庫充盈第九百八十二章第一百六十六章一石二鳥第九百九十二章大決戰(上)第一百八十七章郭榮之死第一千零五十四章子嗣第七百七十九章度田困境第三百四十二章憂慮第1358章第六百一十八章一語中的第1142章第一百八十章相守相思第1408章孝順第五百二十七章驚雷第一百二十一章人至番禺(中)第一百一十四章番禺李氏第六百零一章終結第五百三十章小事第八百零五章良民(第三更)第三百九十二章州縣合併第七百九十一章缺漏第1289章心情第1348章第八百五十四章殿試第六百零三章吃肉第五百四十九章動作第1366章第1214章遺民第八百六十五章演練第七百三十二章心疼第1382章第九百一十一章牙癢癢第一百八十九章馬政第兩百八十一章 計將安出第一千零九十一章水淹第八百一十一章播州楊氏第七百四十八章第一百三十三章隨手安排第九百七十四章賞賜第七百一十八章農田第一百九十三章目光聚焦第九百五十八章第七百八十章後續第一百三十五章番禺戰慄(2)第七百二十六章應對第七百七十四章嫁衣第1299章西域戰略第九百五十八章第四百八十八章攻伐第一千零七十章第1215章阿斯蘭汗第七百一十七章微服第九百五十章牙兵第1363章契丹潛力第六百九十六章爲難第1396章神武三十年第1386章就藩第八百七十八章吳越第九百五十八章第四百零五章科舉第四百九十七章焦慮第1311章威逼第1176章贖人第兩百四十章榜下捉婿第兩百三十一章陰謀詭計第1171章第四百一十章軍械第1107章人口(加更,求票、求訂閱)第一千零八十三章耶律沙第四百三十四章禁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