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一章治吏

秀才舉人,雖然籠絡了地方,但卻相當於地方鄉紳的進一步擴充,若是不加限制,地方勢力坐大就在所難免了。

凡事有利有弊,功名利祿,最得人心。

北宋仁宗時期落第舉子張元,考取了進士,卻往往在殿試落第,當時殿試也是末位淘汰。

於是就轉頭投靠西夏李元昊,然後賣力的唆使李元昊叛宋,稱帝,且,在張元的建議下,率主力入侵宋朝的涇原路,並在好水川(今寧夏隆德西北)設伏圍殲萬餘名宋兵,令宋廷無比震驚,時在慶曆元年(1041年)。

之後,又唆使李元昊取長安,在宋朝原州知州景泰的頑強阻擊下,幾近全軍覆沒,西夏才與北宋和睦,李元才抑鬱而死。

因一落第舉子,而失一地,強一國,北宋立馬吸取教訓,殿試不再實行末位淘汰,全部錄取。

扯遠了,反正學政的權力增大,可以對地方勢力進行制衡,平衡纔是王道。

“胥吏把持衙門,排斥上官,朕意以秀才、舉人充斥其中,又意如官一般,以期限而任,治官倒是簡單,治吏倒是困難,諸位有什麼法子,不妨議一下!”

李嘉思路飄飛,回過神來,說道。

“陛下,胥吏卑賤,欺壓良善,但又重之,無論是徭役,還是收稅,轉運使司衙門與其他胥吏一般,都是不可或缺的,臣以爲,若是輕易任用秀才等讀書人,恐對地方不利,”

這次,終於輪到次相趙誠發言了,依舊是謹慎小心,不敢直接反對,只是輕聲道:

“胥吏雜物繁忙,若是數年換之,地方恐生亂!”

說白了,這些宰相們認爲,本來地方官就是換任頻繁,若沒有這些胥吏把控衙門,地方還真的運行不下去了。

所以,胥吏如果和主官一樣,就得亂套。

話雖如此,但李嘉卻是不認同的,那些取得功名的秀才舉人,天然的就對地方有影響力,雖然不熟練,但不消幾個月,定能梳理清楚,甚至能滲透到鄉、村。

而且,秀才舉人擔任的,不過是六房主事,以及佐吏,只需要統管就行了。

“胥吏雖爲入流,但乃州縣要吏,不可或缺,臣歷經地方,知曉那些胥吏,長期把持地方政務,若是堂官侵害了他們的利處,甚至欺凌主官,讓其成爲點頭明府,泥菩薩,州縣也不敢上報,怕害了官途,以至於其囂張氣焰更盛。”

王寧自然看出皇帝臉色不愉,其他幾位宰相不語,知曉他們並不認同,只能由他來支持皇帝。

“胥吏們不僅自己把持政務,而且父死子繼,視朝廷官位爲己家,州縣常換,而吏員常在,盤桓地方,毒害一方,欺凌百姓,無惡不作,乃是國朝毒瘤,不知毀了多少家,殺了多少人,若不嚴加管教,貽害無窮!”

聽到王寧的話語,其餘的相公臉色大變,這屬於官場陋習,如此就吐露出來,哪裡有臉面了?

“胥吏雖小,但在地方卻尤其重要,但其不入品,只是承辦地方主官之事,無權無財,只能藉此斂財,所謂的貪瀆,欺凌,也定是有的,此乃惡疾,治吏之道,須得緩緩圖之,這天下,還真的離不開這羣卑賤的胥吏!”

孫釗也出聲發言,語氣中包含着些許無奈,堂堂的宰相,也是難以擺平的東西。

其他人也是認可,對於皇帝提出的法子,則感覺一蹴而就,不靠譜,所以認爲需要從長計議,一個弄不好,還真的容易出亂子。

“這個胥吏,在前唐時,就是頑疾,安史以後,天下大亂,胥吏更是猖狂無度,性格軟些,州縣只能任由擺佈!”

李嘉點點頭,表示知曉他們的心思,說道:

“與官相比,胥吏無品無權,在官的指令下承辦衙門中的具體事務;與民相比,胥吏是身處官府的公家人,他們正是所謂“官民樞紐”。

地方州府的具體事務如賦稅、勞役、賑災等這類事關民生的事務主要是由各種胥吏完成,一招若是不慎,地方就得大亂,徐徐圖之,乃是正道!”

諸位相公鬆了口氣,能聽的勸算好的了。

“但是,秀才舉人充斥州縣已經明文發佈,定不能更改!”

皇帝繼續說道:“治吏乃是固本培元的根本國策,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全根治的,諸位宰相都是國之棟樑,細細鑽研,寫好了摺子就呈上來,今天,就這樣吧!”

“對了,這件事,若只是在政事堂裡討論,倒也無趣,畢竟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就明文發佈朝廷,讓大家都議一議!”

皇帝面無表情地就散了,幾位宰相揣摩着聖意,也緩緩而去。

既然無法改變皇帝的意思,那就只能屈服,順着他的意見走吧!

一步步的在這宮廷裡走着,李嘉心思百轉千回。

之所以讓朝野上下一起談論,其實就是想發覺一些經事之才,從而用之,科舉進士還在觀政,哪怕獨擋一方,也需要些許年,治理天下,可等不及。

宋朝王安石也完全意識到了胥吏的害處,所以改革時也提出三法。

一是提高胥吏和下級僚屬的地位,以消弭或縮短他們被隔絕於文官制度之外所造成的差距。

二是從制度上建立對胥吏的有效監管機制,在政治上使胥吏覺得有前途,這樣他們纔不會爲了蠅頭小利鋌而走險。

三是着力提高胥吏的素質,使數量衆多的胥吏成爲高素質的羣體。

可惜,變法失敗,功虧一簣。

李嘉讓秀才舉人充斥州縣,就是第一點和第三點,提高胥吏的地位和素質。

任期設置,其實就是對監察的一種嘗試,可惜,幾位宰相都認爲步子邁的太大,不合時宜。

李嘉也意識到,不能一蹴而就,目前的朝廷,雖然對於地方的控制比南漢強許多,但不可變革太快,一步步地來。

快則生亂。

一人智短,千人智長,聽聽這些土著的意見,再挖掘一些新人,這也是不錯的。

心中想着,李嘉的心情莫名的就歡快了不少。

第六百一十七章大勢已定第一百章自由貿易第七百六十七章誕辰第八百七十八點五章亂第四百五十八章太僕寺第1140章第六百五十八章錢糧第九十九章卑沙城內第六百二十六章兩千萬貫第九百七十一章棺材(上)第四百二十一章治吏第一千零七十四章歸都第六百四十三章新戶(下)第四百九十三章商議第八百六十二章交州第六百四十五章大動作第六百零四章行動第1190章第一千零四十五章鹽引第九百一十六章第一千零五十三章第六百四十章剎住妖風第1185章王庭第四十八章整裝出海第一百六十八章轉運使司第六百三十二章第1215章阿斯蘭汗第1105章安頓第九百八十七章驚慌第七百七十三章密摺制度第1115行事第四百三十四章禁軍第五百七十五章不爲人子第七百五十四章複雜第八百六十六章第八百六十一章與民同樂第八百八十七章第四百四十章秀才(下)第六百六十四章渤海人第一百七十九章曬鹽法第一百三十三章隨手安排第一千零四十一章第五百七十四安江南第一百二十三章歷史新篇(上)第四百六十一章嫦娥與后羿第1397章一步到位第八百一十九章第五百章無言第十二章雜事繁多(下)第一百五十四章信仰整合(上)第1299章西域戰略第一百三十七章番坊追捕第八百一十三章第二十二章隨軍學堂第五百一十五章刺探第六百零九章三下五除二第七百六十六章主考官(求票,求訂閱)第1362章第八十章以糧爲綱第七章赫赫李府第四百四十五章頭重腳輕第八百六十六章第四百一十一章權力第九百二十三章第一百一十四章番禺李氏第五百七十九章蓮峰居士第三百三十四章軍心第三百五十一章轟炸第六百八十一章爭奪第1295章門檻第1282章羈糜?第八百二十二章太原第兩百九十四章商賈而至第四百七十章黨爭第七百八十章後續第一百八十五章占城改造第1258章偷樑換柱第一千零四十五章鹽引第七百八十二章崇福司第六百二十八章夏稅總數第一百七十九章曬鹽法第一千零六十章大朝第五百三十一章兵臨城下第1196章第一百七十三章準備就緒第一百零六章儋州上下第一千零三十九章北巡第八十章以糧爲綱第八百六十七章鴻之舞金礦第六百八十三章張天師府第一千零六十三章軍銜第一千零七十一章惡日第一千零四十一章賤戶第五百章無言第一百七十七章御史與鹽第四百六十章皮影戲第1318章澎湖縣第八百九十三章五萬貫第八百三十章明修棧道第五百八十章荊國公薨
第六百一十七章大勢已定第一百章自由貿易第七百六十七章誕辰第八百七十八點五章亂第四百五十八章太僕寺第1140章第六百五十八章錢糧第九十九章卑沙城內第六百二十六章兩千萬貫第九百七十一章棺材(上)第四百二十一章治吏第一千零七十四章歸都第六百四十三章新戶(下)第四百九十三章商議第八百六十二章交州第六百四十五章大動作第六百零四章行動第1190章第一千零四十五章鹽引第九百一十六章第一千零五十三章第六百四十章剎住妖風第1185章王庭第四十八章整裝出海第一百六十八章轉運使司第六百三十二章第1215章阿斯蘭汗第1105章安頓第九百八十七章驚慌第七百七十三章密摺制度第1115行事第四百三十四章禁軍第五百七十五章不爲人子第七百五十四章複雜第八百六十六章第八百六十一章與民同樂第八百八十七章第四百四十章秀才(下)第六百六十四章渤海人第一百七十九章曬鹽法第一百三十三章隨手安排第一千零四十一章第五百七十四安江南第一百二十三章歷史新篇(上)第四百六十一章嫦娥與后羿第1397章一步到位第八百一十九章第五百章無言第十二章雜事繁多(下)第一百五十四章信仰整合(上)第1299章西域戰略第一百三十七章番坊追捕第八百一十三章第二十二章隨軍學堂第五百一十五章刺探第六百零九章三下五除二第七百六十六章主考官(求票,求訂閱)第1362章第八十章以糧爲綱第七章赫赫李府第四百四十五章頭重腳輕第八百六十六章第四百一十一章權力第九百二十三章第一百一十四章番禺李氏第五百七十九章蓮峰居士第三百三十四章軍心第三百五十一章轟炸第六百八十一章爭奪第1295章門檻第1282章羈糜?第八百二十二章太原第兩百九十四章商賈而至第四百七十章黨爭第七百八十章後續第一百八十五章占城改造第1258章偷樑換柱第一千零四十五章鹽引第七百八十二章崇福司第六百二十八章夏稅總數第一百七十九章曬鹽法第一千零六十章大朝第五百三十一章兵臨城下第1196章第一百七十三章準備就緒第一百零六章儋州上下第一千零三十九章北巡第八十章以糧爲綱第八百六十七章鴻之舞金礦第六百八十三章張天師府第一千零六十三章軍銜第一千零七十一章惡日第一千零四十一章賤戶第五百章無言第一百七十七章御史與鹽第四百六十章皮影戲第1318章澎湖縣第八百九十三章五萬貫第八百三十章明修棧道第五百八十章荊國公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