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一章張苗

這邊占城都護府的,範隸剛走,那邊,安南都護府的張苗也跟了過來。

張苗與範隸不同,他並不是李嘉潛邸的舊臣,更不是嶺南的文臣,他只是安南的漢人豪族,屬於交州的漢人大臣。

在草草的打下交州後,李嘉放心不下剛佔據不久的廣州城,於是就安排下幾千軍隊,又任命了當地的豪族,曾經代表安南出使嶺南的張苗,擔任交州都護。

安南都護府的名稱,徹底的被李嘉拋棄,新成立的,叫做交州都護府。

之所以任命張苗,而不是派遣大臣擔任,其中的原因很多,首先一點,就是人口。

衆所周知,安南至西漢以來到唐朝,一千多年間都是隸屬於中國的,到了五代,南漢失去了安南,吳權自立爲王。

可以說,這時候的安南,與當時割據一方的蜀國,吳越,是一個類型的,並沒有脫離中國,真正意義上的脫離中國,還是到後來的968年,丁部領稱帝,取國號爲“大瞿越”,安南這才正式建立了獨立政權,成爲國家。

而趙匡胤放任其立國而不管,等同於認可其獨立,這是宋朝的鍋,洗不掉。

一千多年來,尤其是唐朝進行了大規模的移民,並且設立安南都護府,靜海軍,屬於嶺南五管之一。

廣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個都督府,又稱嶺南五管。

到了李嘉征服安南時期,交州治民漢戶,達到了五萬戶,而當時嶺南也才十幾萬戶,甚至比北漢還多一些。

這幾萬戶漢民,成爲了安南立國的根基。

所以,與寥寥幾萬人的占城不同,安南地區的勢力很多,盤根結錯,所以只能以當地人來治理當地人,緩緩圖之。

簡單的留下些許軍隊,有任命了些官吏,讓張苗擔任都護一職,李嘉就帶着收復國土的大功,以及吳昌文一家,回到了廣州。

畢竟,李嘉還等着回國稱帝登基呢。

這些年來,雖然沒有改換掉張苗的都護一職,但李嘉卻不斷的進行摻沙子。

比如流放那些罪民,充實人口。

亦或者調遣一些官吏,充實交州都護府,讓他們擔任職務。

而最直接的手段,就是進行駐軍,牢牢看守住交州城,只要這座城池下,偌大的交州都護府就安穩如山。

果然,張苗也沒有讓人失望,他一直循規蹈矩,治民安民,順便清剿一些土匪流寇,維護地方穩定,這幾年來,交州都護府不曾有過亂子。

“微臣了,參見陛下——”張苗三十多歲,皮膚微黑,一舉一動都有禮有節,依舊保持着讀書人的姿態,維持着臣下的規矩,讓李嘉瞬間心生好感,這幾年的距離感,消散一空。

“起來吧!”李嘉滿意地點點頭,說道:“卿家治理交州多年,以至於朕都聽聞,交州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百姓歡愉,朝廷上下也滿意的很。”

“去年秋稅,聽聞交州上繳了六十多萬石糧食,比許多府多了不少,着實令人詫異,讓他們羞愧莫名,卿家果然是大才啊!”

“這並非是臣一人之功,而是同僚共同努力的結果!”張苗恭敬地說道。

“交州一年兩熟,雖然多是煙瘴之地,但土地肥沃,雨水頗多,只要維持安穩,每年產糧定然更多——”

“這些我知曉!”

“如今交州戶多少?境況如何?”李嘉按照慣例,開始詢問起來。

其實這些東西,張苗已經上書過了,但李嘉只是草草一看,還是聽當事人說比較清楚一些。

“幸賴陛下庇佑,國朝鴻運,交州都護府,有州十三,縣三十九,羈縻州二十有二,其中,漢民六萬三千戶,口三十五萬,蠻民兩萬九千戶,口十三萬,還有許多未曾王化的蠻人,微臣並沒算入,畢竟他們不曾納稅,又言蠻語……”

“四十多萬人啊!”李嘉感慨道,尤其是三十多萬漢人,這對於刀耕火種的南亞蠻人來說,不亞於先進生產力,有了他們,立國簡單的很。

當然李嘉清楚,這30多萬人其實並不是指純種的漢人,而是指那些漢蠻交流後的子女,只是他們曉得說漢話,有漢民,所以就被歸納爲漢人了。

蠻人就是指歸附的,取漢名,能種田,會一點漢話,也就是俗稱的王化蠻人。

真正的野生蠻人,其實並不歸爲統治,那三十二羈縻州,就是如此,他們只是每年朝貢一些動物,並不冒犯征戰,與漢人井水不犯河水,處於窮山惡水之間,都護府也犯不着理他們。

“漢蠻分治,這對於都護府而來,並不好!”

李嘉思慮了片刻後,說道:“蠻人王化多年,種田漁獵,卻一直由其洞主統轄,若是有個民智的還算好,若是有野心之輩,一時起兵,交州瞬間就不安生了!”

“所以,你可以改土歸流,讓他們洞主們搬到交州城來住,不吝嗇一些錢財土地,派遣流官治理其百姓,雖然一時間有些動盪,但卻是暫時的。”

像後來丁部領就是如此,一直耕田種地的漢人,哪裡是這羣王化的蠻人對手,瞬間就打敗,然後就建國了。

所以,一定要將其消滅到萌芽之中。

“陛下所言極是,只是交州的那些洞主、蠻主,頗有實力,臣怕交州之兵,難以招架……”

張苗其實對於改土歸流並不感興趣,因爲這會釀成兵亂,打破現在和平的生活,危害到他們這些豪族的利益,像這樣相安無事不好嗎?

“交州兵不夠,我從從嶺南調兵給你!”

李嘉頗爲霸氣地揮了揮手,說道:“交州自從前唐以來,尤其是安史之後,一直動盪不安,咱們不能再放任過去了,一定要一勞永逸!”

交州在唐朝時,位置一直很重要,它護衛着嶺南的側翼,嶺南的賦稅,是唐朝廷的緊需的。

安南也是遏止南詔的重要支點,所以南詔國一直對於安南圖謀不軌,動兵頻繁。

現在也是一樣,安南是嶺南的側翼,是守衛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支點,不能有絲毫的差錯。

李嘉不介意動兵幾萬,徹底的掃除阻礙。

ps:月末了,撒潑打滾求票,求訂閱

第三百六十二章歸程第三十四章欽州事務第九百六十六章親征第一千零二十章第八百二十五章第五百八十章荊國公薨第六百六十四章渤海人第八百六十三章都督第1277章第1304章成婚第七百三十八章氣急第九百八十五章第九百一十二章揚州城下第三十二章夏日避暑第七百六十八章東湖第一千零五十章疑惑第兩百九十二章北巡楚地第兩百零二章薛王之號第1389章彩雲之南第五百八十章荊國公薨第六章邕州衙內第三百三十九章快活第一千零九十九章行進第一千零五十九章第七百三十六章錢糧第1298章規格第1112章老君山第八十一章白沙都事第六百九十三章第五百五十二章朝議第一千零三十三章府州折氏第兩百一十章仿製回回炮第四百一十七章戰略第八百七十章藤原第一百三十九章菜市口行刑第六百九十五章第一千零八十六章內應第一百四十六章修養生息第兩百八十五章處置安排第八百三十四章再起第1193章借住第二十一章巡查探訪被屏蔽了一章,明天應該能解禁第四百九十章第九百一十八章攻心第1356章第六百一十章致仕第一千零五十四章子嗣第1168章安撫第三百七十三章思念第兩百二十一章潛邸搬遷第1384章呂端第兩百一十章仿製回回炮第四百一十三章靈渠第兩百四十二章千里迢迢第五百二十八章潰敗第1254章兩條腿走路第七百三十三章第兩百零九章陳橋兵變(下)第兩百三十三章中原佈局(1)第1263章第兩百三十四章中原佈局(2)第五百二十章舍小圖大第1385章分以四國第1397章一步到位第1283章談心第1270章草原第九十章水力鍛錘第九百八十六章亂民第七百六十一章反應第四百二十七章冰塊第六百二十章蜀國除、一分二第兩百六十四章楚國不靖第1207章獻土第一百五十二章揚眉吐氣第四百二十二章兵權第一千零三十二章離京第七百四十七章燕雲第九百一十六章第1295章門檻第九百一十六章第五百章無言第五十九章歸來安排第七百四十二章人心感言第1145章建議第五百八十三章成氣候第1150章安北第九百五十三章長安第一千零五十八章開府第一百五十九章以夷制夷第七百六十八章東湖第四百六十七章林仁肇第八百八十九章圖謀第五百六十章劃分第七百一十五章熱鬧第九百零七章關係第五百一十八章戰略第八百零六章公主第六章邕州衙內
第三百六十二章歸程第三十四章欽州事務第九百六十六章親征第一千零二十章第八百二十五章第五百八十章荊國公薨第六百六十四章渤海人第八百六十三章都督第1277章第1304章成婚第七百三十八章氣急第九百八十五章第九百一十二章揚州城下第三十二章夏日避暑第七百六十八章東湖第一千零五十章疑惑第兩百九十二章北巡楚地第兩百零二章薛王之號第1389章彩雲之南第五百八十章荊國公薨第六章邕州衙內第三百三十九章快活第一千零九十九章行進第一千零五十九章第七百三十六章錢糧第1298章規格第1112章老君山第八十一章白沙都事第六百九十三章第五百五十二章朝議第一千零三十三章府州折氏第兩百一十章仿製回回炮第四百一十七章戰略第八百七十章藤原第一百三十九章菜市口行刑第六百九十五章第一千零八十六章內應第一百四十六章修養生息第兩百八十五章處置安排第八百三十四章再起第1193章借住第二十一章巡查探訪被屏蔽了一章,明天應該能解禁第四百九十章第九百一十八章攻心第1356章第六百一十章致仕第一千零五十四章子嗣第1168章安撫第三百七十三章思念第兩百二十一章潛邸搬遷第1384章呂端第兩百一十章仿製回回炮第四百一十三章靈渠第兩百四十二章千里迢迢第五百二十八章潰敗第1254章兩條腿走路第七百三十三章第兩百零九章陳橋兵變(下)第兩百三十三章中原佈局(1)第1263章第兩百三十四章中原佈局(2)第五百二十章舍小圖大第1385章分以四國第1397章一步到位第1283章談心第1270章草原第九十章水力鍛錘第九百八十六章亂民第七百六十一章反應第四百二十七章冰塊第六百二十章蜀國除、一分二第兩百六十四章楚國不靖第1207章獻土第一百五十二章揚眉吐氣第四百二十二章兵權第一千零三十二章離京第七百四十七章燕雲第九百一十六章第1295章門檻第九百一十六章第五百章無言第五十九章歸來安排第七百四十二章人心感言第1145章建議第五百八十三章成氣候第1150章安北第九百五十三章長安第一千零五十八章開府第一百五十九章以夷制夷第七百六十八章東湖第四百六十七章林仁肇第八百八十九章圖謀第五百六十章劃分第七百一十五章熱鬧第九百零七章關係第五百一十八章戰略第八百零六章公主第六章邕州衙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