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生猛的張士誠

張士誠,小字九四,乃泰州人。他自年輕時代起,就做當地鹽場的幫閒記賬一類雜差,很能損公肥私,並憑關係也讓三個弟弟幹上操舟運鹽的營生,順便走私販鹽。

由於張氏兄弟向泰州附近諸富人家賣鹽期間多受凌侮,不少大戶還欠錢不給,加上負責鹽場保安的一個弓手丘義沒事就辱罵張士誠,惹得張氏兄弟殺心頓起。至正十三年春天,張士誠與其弟士義、士德、士信及壯士李伯升等十八人聯合剛剛被招安的泰州州判李華甫、千夫長面張四等人起兵。

張士誠等人先殺弓兵丘義及所仇富商,焚富家廬舍,並引兵進入附近鹽場。由於當時鹽場生活極其艱辛,鹽工們苦大仇深,見有人帶頭挑事,紛紛報名加入,共推張士誠爲主,數百多人聚集一起,並開始向泰州進軍。行至丁溪,當地土豪劉子仁集義兵抗拒,張士義中矢死。張士誠率部奮擊,劉子仁潰逃入海,張士誠乘勝攻克泰州。雖然中間遇到一點小挫折,但是張士誠“攻克”泰州的行動還算順利,至少比劉浩然攻克滁州輕鬆多了。

張士誠攻佔泰州後,元廷河南江北行省遣高郵縣令李齊前往招降,此人原本就是招安李華甫、面張四的主,誰想張士誠不買賬,將李齊拘留。覺得李齊有恩於自己的李華甫等人不幹了,與張士誠爭吵起來,最後發生了火併,李華甫等人被殺,其衆亦被張士誠兼併,李齊乘機逃走。

河南江北行省隨即派兵鎮壓,被張士誠打敗,只好再派李齊前往泰州說降。這次張士誠見好就收,向元廷請降,行省便授以民職。這時元廷河南江北行省參政趙璉駐軍泰州附近,命張士誠治戰船,準備隨軍赴濠、泗鎮壓彭大、趙均用部。張士誠那肯上這當,疑憚不肯發,又見趙璉毫無防備,半夜發兵擊殺趙璉等人,並大掠官庫,隨後進入得勝湖結寨。過了幾日又繼而進克興化縣。

元廷江北行省左丞偰哲篤與親王完者禿駐守高郵,遣李齊守甓社湖,抵擋張士誠。至正十三年五月,張士誠派兵突襲高郵,城內官員聞風逃遁。李齊急忙率軍回救高郵城,誰知張士誠已經佔據高郵,並緊閉城門,只好讓城別走。

此時,張士誠兵勢大盛,自泰州至興化,舟艦四塞,北至寶應縣,銳不可擋。元廷下詔至高郵,再次招降張士誠,可詔使連高郵城都進不去,行省只好命李齊再次前往,誰知這次沒有那麼好彩,直接被張士誠殺死。其後,元廷又遣盛昭等先後赴高郵招降,均未成功。六月,元廷見屢次招降張士誠不成,決定發兵鎮壓。於是命河南江北行省平章政事達識貼睦邇於各處召募壯丁,並總領漢軍、蒙古軍守禦淮安。同月,親王完者禿進攻泰州時陣亡,元廷再命也先不花爲淮西宣慰副使,領軍續攻泰州;命江北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福壽攻興化。

有樞密院都事石普,向元廷建言,只要有兵馬三萬,定能攻克高郵。於是元廷命其爲山東義兵萬戶府事,招義兵五千餘人南下,先佔領寶應,隨之乘勝攻高郵。在他猛烈攻勢下,高郵城幾乎被攻克,因同行諸將忌其功不予配合,使之孤軍作戰,而卒於陣。其餘諸將領及阿速軍見勢不好,臨陣逃遁,調頭就跑。元廷淮東宣慰司掾納速剌丁與其三子寶童、海魯丁、西山驢逃跑不及,全部陷於陣中,死於非命。

就這樣,元廷先後搭上了親王完者禿、淮東宣慰司掾納速剌丁、樞密院都事石普等大大小小十幾位顯貴大將,依然對張士誠無可奈何。看到周圍沒有威脅,張士誠一時心熱,便在高郵自稱誠王,國號大周,改年號天佑。他先下令放出元廷官府時入獄的囚犯,免去民逋,徵用儒士。秋七月,下務農桑令;八月,下州縣興學校令。還真有那麼一回事。

接到消息的劉浩然也嚇了一跳,看來這位張士誠還挺猛的,這個時候元廷雖然在濠州“小小”失利,但是他的大軍已經先後把東西兩路最大的兩股紅巾軍打壓下去了,迫使劉福通、徐壽輝或轉入防禦或上山打游擊去。

在這萬馬齊喑的形勢下,張士誠卻挺身而出,接過抗元的大旗,而且一舉佔據運河要道。這豈不是要了元廷的老命。要知道高郵正處於南北運河的要道上,張士誠這麼一鬧,嚴重影響江南財富和糧食通過運河北運大都,等於掐斷了元廷的財源,元廷怎麼不會找他拼命,而且他居然還敢稱王了。

看東西兩路紅巾軍,劉福通雖然受到重創,但是還多少還在河南保住了一塊地盤,而天完帝徐壽輝則直接被趕到山上去了,被打得奄奄一息,爲什麼?就是徐壽輝膽敢稱帝,元廷不優先照顧他還照顧誰?現在張士誠也稱王,還公佈國號,改元年號,這不是正中元廷最忌諱的要害嗎?估計用不了多久,元廷會效仿剿滅徐壽輝,舉幾省大軍圍攻高郵。

猛人就是猛人,劉浩然甚至都在想,以後有機會見到張士誠,一定要叫他一聲猛將兄。

但是張士誠這麼一鬧,卻對劉浩然來說是好處多多。

劉浩然率定遠軍南攻滁和,相比起張士誠的動靜來說簡直是小兒科,都不好意思拿出來講。而且劉浩然根據自己所知道的元末歷史知識,清楚越是招搖的起義軍越容易受到重點打擊,誰低調誰就能堅持到最後。現在劉福通在北面給定遠軍遮風擋雨,張士誠又在東面萬衆矚目,定遠軍就可以安安心心向南發展了。

雖然設想不錯,但是元廷還是不會放過滁和的定遠軍,畢竟這裡的位置太顯眼了,很容易蔓延到一直還算太平的江浙行省。

不過既然鎮南王孛羅不花要盯住北面的張士誠,那麼剿滅定遠軍的重任就只好交給武昌的威順王寬徹不花。威順王寬徹不花在至正十二年因爲徐壽輝軍攻陷武昌,自己棄城而逃,被元帝下詔奪其王印,失了王位。至正十三年,元廷大軍收復武昌漢陽,元帝見寬徹不花屢戰有功,於是在十四年下詔還其王印,又讓他復位了。由於這個典故,寬徹不花對剿滅定遠軍很是心熱,希望“將功贖罪”,再立功勳。但是元廷做事拖拉,終於到了六月,大都傳下詔書,從武昌調集十萬人馬,由威順王寬徹不花和湖廣行省中書行省左丞速該木兒花統領,水路並進,揮師東進,務必收復和、滁兩州,剿滅定遠軍。

這一章字數的確少了些,所以下午再發一章以示歉意。

第158章 誓師北伐第191章 治政第244章 威尼斯商人(五)第42章 治內政(二)第160章 河南之戰第338章 權利與責任第115章 慈善大會第177章 暴雪行動(二)第109章 分省(二)第124章 理學的未來第109章 分省(二)第56章 大內親軍第325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三)第5章 常遇春第37章 戰東南(三)第17章 定遠城外第157章 御前會議第四章第84章 江州(三)第175章 入大都第174章 孔廟與北方士族(二)第160章 河南之戰第252章 士兵王金貴(一)第182章 貨幣(一)第120章 細川眼中的江南第49章 新式武器(二)第65章 陳友諒的野望第325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三)第67章 山賀顯次郎第297章 定第211章 兀魯回河(三)第245章 新式步槍、新式火炮和新技術(一)第262章 李存義第129章 敗仗(三)第121章 授銜第28章 再戰採石磯第125章 方氏兄弟第335章 誰輸誰贏?(三)第37章 戰東南(三)第333章 誰輸誰贏?(一)第144章 目標高麗!第204章 擴廓帖木兒(二)第219章 北方學派的出路第265章 出巡之出京第100章 最後一戰(四)第309章 戰旗半掩越金山(一)第273章 出巡之上海第67章 山賀顯次郎第七章第190章 南洋之戰(三)第267章 出巡之論治第162章 陳氏兄弟(一)第202章 第一個五年計劃草案第248章 陶希言第171章 石嶺關戰役(三)第105章 武昌(一)第四章第98章 最後一戰(二)第147章 高麗水師第300章 事後(二)第193章 還得再熬一熬第32章 取江寧第199章 宮內第229章 阿瓦國第194章 教皇使團(一)第30章 再戰(一)第99章 最後一戰(三)第179章 春夏第316章 第一次西征案第159章 山東之戰第107章 武昌(三)第293章 再亂(二)第215章 天子之怒第170章 石嶺關戰役(二)第221章 禮部尚書胡惟庸第46章 方國珍第246章 新式步槍、新式火炮和新技術(二)第140章 賽繆爾(一)第227章 陳孝閔(三)第14章 清澗山(一)第91章 科舉、國考(二)第23章 和州之戰(一)第300章 事後(二)第32章 取江寧第148章 漢陽之戰第124章 理學的未來第331章 天山(二)第206章 會盟(一)第61章 信州戰役第189章 外籍軍團第77章 風波(二)第117章 細川賴之(二)第283章 嚴守慎第74章 當塗城外(一)第210章 兀魯回河(二)第228章 海外戰略第107章 武昌(三)第266章 出巡之農村調查報告第211章 兀魯回河(三)
第158章 誓師北伐第191章 治政第244章 威尼斯商人(五)第42章 治內政(二)第160章 河南之戰第338章 權利與責任第115章 慈善大會第177章 暴雪行動(二)第109章 分省(二)第124章 理學的未來第109章 分省(二)第56章 大內親軍第325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三)第5章 常遇春第37章 戰東南(三)第17章 定遠城外第157章 御前會議第四章第84章 江州(三)第175章 入大都第174章 孔廟與北方士族(二)第160章 河南之戰第252章 士兵王金貴(一)第182章 貨幣(一)第120章 細川眼中的江南第49章 新式武器(二)第65章 陳友諒的野望第325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三)第67章 山賀顯次郎第297章 定第211章 兀魯回河(三)第245章 新式步槍、新式火炮和新技術(一)第262章 李存義第129章 敗仗(三)第121章 授銜第28章 再戰採石磯第125章 方氏兄弟第335章 誰輸誰贏?(三)第37章 戰東南(三)第333章 誰輸誰贏?(一)第144章 目標高麗!第204章 擴廓帖木兒(二)第219章 北方學派的出路第265章 出巡之出京第100章 最後一戰(四)第309章 戰旗半掩越金山(一)第273章 出巡之上海第67章 山賀顯次郎第七章第190章 南洋之戰(三)第267章 出巡之論治第162章 陳氏兄弟(一)第202章 第一個五年計劃草案第248章 陶希言第171章 石嶺關戰役(三)第105章 武昌(一)第四章第98章 最後一戰(二)第147章 高麗水師第300章 事後(二)第193章 還得再熬一熬第32章 取江寧第199章 宮內第229章 阿瓦國第194章 教皇使團(一)第30章 再戰(一)第99章 最後一戰(三)第179章 春夏第316章 第一次西征案第159章 山東之戰第107章 武昌(三)第293章 再亂(二)第215章 天子之怒第170章 石嶺關戰役(二)第221章 禮部尚書胡惟庸第46章 方國珍第246章 新式步槍、新式火炮和新技術(二)第140章 賽繆爾(一)第227章 陳孝閔(三)第14章 清澗山(一)第91章 科舉、國考(二)第23章 和州之戰(一)第300章 事後(二)第32章 取江寧第148章 漢陽之戰第124章 理學的未來第331章 天山(二)第206章 會盟(一)第61章 信州戰役第189章 外籍軍團第77章 風波(二)第117章 細川賴之(二)第283章 嚴守慎第74章 當塗城外(一)第210章 兀魯回河(二)第228章 海外戰略第107章 武昌(三)第266章 出巡之農村調查報告第211章 兀魯回河(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