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六章 反擊開始

儘管李紱被寧渝給挽留了下來,可是如今面臨的困境依然沒有改變,只是此時的李紱也知道寧渝的堅持,也就不再談要廢科舉之事,僅僅希望寧渝能夠對士林網開一面,不要做的太過於絕情。

“陛下,臣以爲,若是絲毫不顧士子的想法......怕是也會使得一些人鋌而走險,於朝廷一統大業終究不利。不如放出聲去,明年加考一門恩科,就以八股內容爲主,至於新式科舉照理進行,不過其錄取名額放出一部分給舊科,以安撫士子之心,豈不兩全其美?”

教育部尚書寧忠權給出了建議,表面看上去似乎好像也還行,不少大臣對此也是點頭表示認可,如果都能退一步,想來應該是可以接受的。

寧渝眉頭微微皺起,輕聲道::“若是要給士子們一條出路,倒也不難,可是不能在科舉上動腦筋,否則眼下的一切努力都將付諸東流。”

眼看着寧渝再次否定了大臣的建議,首輔寧忠景覺得自己得說話了,他委婉的勸道:“陛下,八股取士雖然弊處甚多,可是畢竟只授予秀才而已,可以將其分配至雲南等地,以進行孔孟教化之道,或許也能起到幾分作用。”

聽到寧忠景這麼說,寧渝卻是眼前一亮,這個想法似乎還不錯,儘管八股文章毫無作用,可是用來教化邊地卻是一大利器,倘若將來派遣儒家士子前往雲南、西藏、新疆乃至於將來的緬甸、安南等地,倒是一招妙手。

至於士子們願不願意去的問題,那可就由不得他們了,於公而言,朝廷取士自然是爲了教化民衆,那麼想不去那也是不成的,除非你放棄考試徹底不不當官;於私而言,前往邊地傳播儒家道統,那可是堪比聖人傳教的功德,你好意思不去?

“哈哈哈,國有一老如有一寶,首輔此言倒是妙極,朝廷科舉法度原本不應再改,只是念在儒生讀書不易,若是能通過此法謀得一條出路,亦是朕與朝廷法外施恩之緣故。”

寧渝臉上帶着幾分壞笑,這個坑簡直挖得讓人不得不服,想不往裡跳都不行!

最關鍵的是,若真有那等不畏艱險前往邊地的儒生,在經過邊地複雜的環境考驗後,其根本想法也能發生轉變,不至於一味愚昧下去,倘若那些不敢去邊地的儒生,要麼徹底告別官場,要麼就重新攻讀新學,堪稱是一石數鳥的妙計。

畢竟在這個年代裡,讀書識字之人本來就少之又少,若是一味壓制儒生,怕是寧渝想要選取合適的官員都比較難,因此若是能夠廢物利用一番,似乎也不錯了。

“李卿,你以爲此策如何?”

李紱低頭想了想,卻是無奈道:“如此也可,只要能給士子們再留下一條路,想來他們也不會再這麼鬧騰下去的......只是臣依然以爲,陛下絕不可小看儒家道統,它能夠爲歷代君王所用,那是有其自身的道理。”

寧渝默然,他當然知道儒家所起到的關鍵性作用,可以說中國能夠始終保持着大一統的傳統,儒家功不可沒,倘若是別的學說,恐怕很難有這般向心力,而這種向心力在這個時代依然是不能缺少的東西。

“李卿的意思朕自然明白,只是眼下乃大爭之世,有些事情朕也只能進行一番取捨了。”寧渝微微搖了搖頭,繼續道:“此事先就這麼處理,教育部可將這個方案公佈出去,傳遞給各省考試院,並在報刊上進行公佈。”

“倘若這個方案他們再不同意,那麼也就不用在管他們的看法了,國家大事豈能只顧一小部分人的道理?諸省考試院照常進行,選官授官亦不得拖延。”

寧渝其實從頭到尾都並不擔心士林的反映,畢竟後世裡大清可是直接一道命令就徹底取消了科舉制度,也沒見士子們能做些什麼,眼下他已經算得上夠客氣了,要是再不識趣,他寧某人手裡的槍桿子也不是吃素的。

“是,陛下。”

羣臣拱手應道,只是這番話依然讓衆人一陣感慨,因爲這已經是板上釘釘了,舊有的科舉時代算是徹底消失了,而將來的新式科舉,恐怕也不會像過去那般一朝金榜天下聞名了。

畢竟甭管你考得再好,都得從基層實打實地開始幹起,若是沒有幹事能力只會考試,那麼這輩子也就是一個秀才,因爲沒有相應的政績託底,根本連參加舉人考試的資格都沒有,更不用說走到更高位了。

寧渝心裡想了想,決定不能這麼便宜了士子們,繼續道:“自即日起,凡是出現逃稅漏稅者,一律不得參加科考,若直系親人出現逃稅漏稅者,亦取消其科考資格。”

衆人聽得有些目瞪口呆,他們幾乎人人都想起了清初的那個一文不值探花郎,臉上便有些異色,不過倒也沒有特別奇怪,畢竟士紳一體納糧制度已經推行很久了,這個政策只不過是再次進行強調罷了。

見到羣臣的反應,寧渝不由得冷哼一聲,在目前寧楚所行新政當中,最不爲官員所喜的便是士紳一體納糧當差制度,這個幾乎是他們的額外收益給砍掉了一大半,因此不少人都曾經在報紙上抱怨過,認爲此制度與官員過苛,沒有足夠的體貼之意。

“朝廷自有朝廷的法度,如今我大楚既然已經實施了士紳一體納糧制度,那麼就需要當成貫徹始終的良法,方能充實國庫,更何況於各位而言,我大楚之寬仁歷歷在目,爲何還要貪於這點蠅頭小利?”

衆臣默然,他們或許都已經是朝廷的重臣,看不上那些蠅頭小利,可是不代表他們身邊的親信也看不上,這些人在某種程度上也只能起到不拖後腿的作用。

寧渝冷笑了一聲,他既然在科舉制度上讓了步,自然要在士紳頭上找補回來。

只有分化了士林與士紳之間緊密的聯繫,才能遏制士紳在朝廷內所發展的勢力,那麼這一次士紳集團針對新政的發難,也就成爲了寧渝最好的理由。

寧忠景敏銳地察覺到了寧渝語氣裡的變化,眼裡閃過了一絲憂慮,只怕這一次,那些底下的地主鄉紳們,怕是要被徹底打壓下去了。

“朕以爲,當今天下之憂患,在於土地之兼併之風,倘若放任地主鄉紳,乃至於將來的商賈買地成分,怕是百姓再無立錐之地,因此朕以爲需抑制兼併,穩定百姓生計。”

寧渝這番話說得是再也正常不過了,可以說也是歷代君王都會強調的一點,可是在衆臣聽起來,卻是感覺怪怪的,這可是皇帝頭一次說要抑制兼併的。

實際上,在寧渝的心裡,最初的想法的確沒有想過抑制兼併,因爲很簡單,傳統社會裡土地和人口的關係存在很大的邊際效應,也就是說在中國目前的土地上,單位面積產出雖然高,但是消耗的人力也高,以致於效率低下,而西方農業則是在單位面積產出略低的情況下,卻只佔據了很少的人力,因此反倒效率更高。

因此在寧楚的原本想法當中,是有過放任兼併,從而提高單位效率的思考,並且倒逼人口進入工商行業,乃至於進行人口分流,引導他們去海外生存,從而緩解本土的人口壓力,拆掉這顆人口爆發大炸彈。

可是這一切都太過於想當然了,因爲工商產業的發展畢竟還是太慢太慢,所能夠容納的工業人口依然太少太少,至於移民海外本身就是一項長久之計,根本不可能將這麼多的人口一下子轉移出去,這個選擇到這裡其實是走不通的。

在面對目前一億多的人口,未來三十年可能會達到三到四億人口的事實前,寧渝必須要穩固農業經濟,也必須要讓這麼多的人口通過農業保持穩定狀態,否則一旦爆發起來,那就是一場太平天國之亂。

由於這顆大炸彈是一顆延時炸彈,因此寧渝現在還有足夠的調整時間,其解決辦法就是在繼續推動工業革命的同時,保持好並穩固住農業的基本盤,要把那些多餘的資本從農業上擠壓出去,避免出現大規模的兼併,並將這些資金引導到工商業的發展上去,纔是真正的長久之道。

“朕以爲,想要抑制兼併之風,便需要實行土地政策登記制度,自即日起,所有的掛靠、投寄行爲都需要進行嚴厲打擊,不僅要處以相應的罰金,且相關的土地均由名義方所實質持有,官府不再受理類似的投寄官司。”

寧渝的臉上泛起了一絲冷笑,這只是針對士紳的第一道開胃菜而已。

可是當大臣們聽到了這裡,卻不由得臉色一變,從法律上否定投寄掛靠關係,這倒也沒有什麼,畢竟一般通過投寄掛靠的都不會鬧上官司,可是後續的土地均由名義方實質持有,表面看上去這是爲士紳們考慮,可是一旦有了這條法律,又怎麼會有人進行投寄?

在明清之際,土地投寄之風非常濃烈,原因很簡單,大家爲了躲避國家的稅收,便將自家的土地交給了那些宗室豪門,因爲對方是可以不用交稅的,這樣一來便只需要給這些宗室豪門交租子即可,自家的收成反倒更多些。

這種投寄之風發展到明朝末期的時候,天下田地中足足有八九成,都掛靠在了宗室名下,以至於明末土地財政制度徹底破產,朝廷根本收不上錢來,只能對那些沒有投寄的田主加倍徵收田稅,導致這些人紛紛破產,淪爲流民。

當然了,眼下的寧楚實施了攤丁入畝和士紳一體納糧當差制度,已經從根源上減少了一大部分土地投寄者,眼下的這個政策便是對禁止投寄的再一次警告。

寧渝自然不會只有那麼簡單,他很快又拋出了自己的第二顆炸彈,“所有土地買賣需要在官府監督下進行,並且在徵收土地出讓契稅之外,還需要額外徵收印花稅,以此保證土地買賣的合法性。”

“印花稅?”

衆人被這個名詞給弄得有些摸不着頭腦,這個又是什麼稅?印花又是何意?

望着迷茫的衆多臣子,寧渝的臉上閃過了一絲得意的笑容,印花稅在這個時代名聲不顯,可是在後世卻堪稱大名鼎鼎,被譽爲“拔最多的鵝毛,聽最少的鵝叫”,這個意思很簡單,即印花稅是最不會引起百姓反感的稅收。

歷朝歷代以來,收稅一直都是一件辛苦活,百姓們爲了生活更加輕鬆一些,許多人都會想辦法少交甚至是不交稅,而君王們也是想了各種辦法,去徵收更多的稅收。雙方的鬥智鬥勇,堪稱是一部幾千萬字的偉大鉅著。

因此收稅本身變成了一種非常考驗智力的遊戲,其目的便是能夠“拔最多的鵝毛,聽最少的鵝叫”,而印花稅便是從這些智力遊戲裡脫穎而出的偉大傑作。

實際上在寧渝跟恩斯特聊天的過程當中,才知道印花稅其實已經出現了一百年,沒錯,發明它的又是極其善於理財的國家——荷蘭。

根據恩斯特的介紹,在一百年前的時候,荷蘭政府的財政十分困難,當時的統治者摩里斯爲了解決財政問題,便想到新增加一種稅收,可是又擔心民衆反對(前文講過,此時的荷蘭是共和國,因此統治者都需要選民的支持),因此便公開徵集新稅收的設計方案。

而印花稅便是從千萬個應徵者設計的方案中脫穎而出的‘傑作’,它是從契約制度本身出發的產物,即在正常的經濟生活當中,人們會產生大量的契約以及票據,而這些契約和票據的存在範圍極其廣泛,因此通過在這些契約和票據上加蓋政府的公章,可以更好的保障契約的履行。

而加蓋公章的這個過程,便可以根據契約本身的價值來收取一定額度的稅收,由於人們需要政府的公信力來保障契約的實現,因此對於這一行爲是非常歡迎且認可的,並願意爲此支付一定的賦稅,因此印花稅的實施便成爲了一件你好我好大傢伙的事情。

正是因爲在恩斯特的介紹下,寧渝纔想起了還有印花稅這麼一個大殺器,當下也就不再客氣,直接在朝堂上跟大家普及了一番印花稅的原理。

“這下看你們還有什麼理由反對!”

寧渝在心裡惡狠狠地想着,吃了我的都給我吐出來!

第五百零五章 二萬萬銀元第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思變第二百七十二章 官商勾結第六十一章 去辮第五百三十六章 改變世界第三百五十章 水陸齊攻第一百四十六章 倡辦團練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二百八十三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二百五十二章 皇上又暈了第四百五十二章 運籌帷幄第三百五十八章 酒醉入韶州第一百四十七章 何爲臣道第四百九十一章 出關!出關!第五百五十六章 區區十萬人第六十章 父子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救大清救八旗第三百三十二章 玉石俱焚第五百三十七章 瓷器與火槍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戰練潭鎮(五)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三百七十六章 忠於陛下,忠於祖國!第四百二十四章 拿下鶴丸城第四百五十二章 運籌帷幄第十八章 收徒第四百五十五章 朕也要親征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五百六十三章 慘烈搏殺第一百六十四章 君臣相得第十七章 先生何以教我?第四百二十章 天朝貨幣第五百一十九章 血雨腥風第八十八章 兄弟第二十四章 嚴肅軍風第四百九十八章 政爭紛紛第五百七十五章 一勞永逸第三百七十九章 良機已至第四十五章 湖廣商會第四百五十七章 死中求活第五百零三章 濟州島第五百八十二章 獵熊計劃第一百五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六十九章 城下第十六章 拜師風波第四十四章 雷式炮第五百二十九章 利於千秋第五百六十六章 戰漠北(一)第一百八十四章 財政賦稅第三百一十三章 撈錢是王道第四百一十章 平定西南第九章 雲夢礦鹽第四百六十八章 帝國的餘暉第五百四十九章 冊封藏王第四百七十三章 大決戰之再戰寧錦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曆帝第十九章 火炮第三百五十五章 都沒有退路了第三百八十六章 進展順利第十章 尋礦第四百五十八章 孤臣之道第四百一十一章 工業1.0計劃第三百五十一章 到底要不要跑路?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許將軍見太平第四百三十一章 加強宣傳第四百三十五章 李紱辭官第二百六十二章 圖窮匕見第二百七十二章 官商勾結第三十一章 大怒第四百八十九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九)第二百四十三章 真正的慘烈第六十二章 舉大白,聽金縷第三百三十八章 魏武捉刀人第二百六十八章 廢除弊政第四百六十五章 對比的煩惱第七十七章 大勝第六十五章 排對排第五十六章 密謀第二百零八章 決戰練潭鎮(一)第五百二十章 歸化城第五百六十一章 九死一生第二百三十二章 戰康熙(二)第四百二十二章 對薩摩藩之戰第六十三章 反旗第二百八十九章 勸進第二百三十七章 戰康熙(七)第二十一章 鑄炮坊第一百四十一章 戰臨江第一百零九章 募兵第八十六章 西攻南守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第四百八十八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八)第一百三十八章 屢敗屢戰第四百六十三章 九門提督第三百一十二章 撲朔迷離第四百二十八章 風雨欲來第四十六章 內部審查第一百六十一章 一日破城第三十四章 飛速發展第二章 奴才第十六章 拜師風波
第五百零五章 二萬萬銀元第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思變第二百七十二章 官商勾結第六十一章 去辮第五百三十六章 改變世界第三百五十章 水陸齊攻第一百四十六章 倡辦團練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二百八十三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二百五十二章 皇上又暈了第四百五十二章 運籌帷幄第三百五十八章 酒醉入韶州第一百四十七章 何爲臣道第四百九十一章 出關!出關!第五百五十六章 區區十萬人第六十章 父子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救大清救八旗第三百三十二章 玉石俱焚第五百三十七章 瓷器與火槍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戰練潭鎮(五)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三百七十六章 忠於陛下,忠於祖國!第四百二十四章 拿下鶴丸城第四百五十二章 運籌帷幄第十八章 收徒第四百五十五章 朕也要親征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五百六十三章 慘烈搏殺第一百六十四章 君臣相得第十七章 先生何以教我?第四百二十章 天朝貨幣第五百一十九章 血雨腥風第八十八章 兄弟第二十四章 嚴肅軍風第四百九十八章 政爭紛紛第五百七十五章 一勞永逸第三百七十九章 良機已至第四十五章 湖廣商會第四百五十七章 死中求活第五百零三章 濟州島第五百八十二章 獵熊計劃第一百五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六十九章 城下第十六章 拜師風波第四十四章 雷式炮第五百二十九章 利於千秋第五百六十六章 戰漠北(一)第一百八十四章 財政賦稅第三百一十三章 撈錢是王道第四百一十章 平定西南第九章 雲夢礦鹽第四百六十八章 帝國的餘暉第五百四十九章 冊封藏王第四百七十三章 大決戰之再戰寧錦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曆帝第十九章 火炮第三百五十五章 都沒有退路了第三百八十六章 進展順利第十章 尋礦第四百五十八章 孤臣之道第四百一十一章 工業1.0計劃第三百五十一章 到底要不要跑路?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許將軍見太平第四百三十一章 加強宣傳第四百三十五章 李紱辭官第二百六十二章 圖窮匕見第二百七十二章 官商勾結第三十一章 大怒第四百八十九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九)第二百四十三章 真正的慘烈第六十二章 舉大白,聽金縷第三百三十八章 魏武捉刀人第二百六十八章 廢除弊政第四百六十五章 對比的煩惱第七十七章 大勝第六十五章 排對排第五十六章 密謀第二百零八章 決戰練潭鎮(一)第五百二十章 歸化城第五百六十一章 九死一生第二百三十二章 戰康熙(二)第四百二十二章 對薩摩藩之戰第六十三章 反旗第二百八十九章 勸進第二百三十七章 戰康熙(七)第二十一章 鑄炮坊第一百四十一章 戰臨江第一百零九章 募兵第八十六章 西攻南守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第四百八十八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八)第一百三十八章 屢敗屢戰第四百六十三章 九門提督第三百一十二章 撲朔迷離第四百二十八章 風雨欲來第四十六章 內部審查第一百六十一章 一日破城第三十四章 飛速發展第二章 奴才第十六章 拜師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