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章 日本故人

江南之地,遠離朝堂,由此滋生的江湖組織可謂花樣百出,正應了江湖之遠這句話。各行各業在江南滋生之際,也誕生了許多幫派,甚至還有白蓮教摻雜其間,而漕幫便成爲了其中的代表勢力。

張廷玉之所以提到漕幫可以利用,便是其對於江南地下勢力認識的結果,因爲相對於其他的幫會而言,漕幫眼下確確實實陷入了生存的危機當中,甚至已經成爲了一個一點就着的炸藥桶,而這些都要從漕幫的源頭說起。

漕幫所存在的根源便是那條貫通南北的京杭大運河,自隋唐之時,朝廷便無比重視漕運的作用,爲此甚至不惜開挖運河,而後隋唐以降,大運河的漕運功能仍被歷代統治者所重視。像宋代各路轉運司,便也被稱爲是“漕司”,是地方三司之一,轉運使的職權被得到進一步加強。

等到了明朝的時候,特別是永樂年間,對蒙古用兵需求越來越大,永樂皇帝爲了保障充分的後勤補給,於是便從衛所軍隊吸納當地人口與流民組成了十萬人的漕軍隊伍,從而將漕運開始體制化,等到遷都北京之後,漕運更是徹徹底底成爲了國家的命脈。

在之後的三百年時間當中,漕運制度孕育出來了大量的碼頭地帶,以及圍繞這些碼頭地帶生存的水手、縴夫、舵手.......特別是漕運制度當中的機制極爲複雜,因此既有大量長期固定人員,還有許多臨時工,這些廣大的漕運參與者構成了數量龐大的一個羣體。

當上百萬人圍繞着漕運生存時,這些人的社會關係網絡難免變得越發複雜,而在這一長期的過程當中,漕幫也就漸漸開始成型,其組織行事也越發複雜。

可是到了今天,漕幫卻並沒有越來越興盛,反倒有分崩離析的跡象,其首要的原因便是寧楚在南京立國,徹底斷絕了到北方的漕運,那麼圍繞着南北溝通的漕運生存者們,自然也就斷了生計。

張廷玉很早就發現了這一跡象,可問題是先前一直都沒有顧得上,也不屑於使用這些上不得檯面的漕幫人員,可如今隨着寧楚統治的穩固,以往的方式都漸漸失效,反倒是這些漕幫倒還有一二可以利用之處。

“皇上,如今漕幫上下衣食無靠,面臨生死存亡之境地,若是被我大清所用,在楚逆之地造出一番聲勢來,倒也不錯......若是能成,上百萬漕運百姓發作起來也夠楚逆好受的,即便是不能成,於我大清亦無害。”

雍正聽了這一番話,不由得心裡一動,“此事朕知道了,你下去安排便是。”

說到底,雍正皇帝面子上還是將江南的百姓視爲自己的子民,自然不好說出一些太露骨的話來,如今讓張廷玉去安排,成功了自然皆大歡喜,若是不成,導致漕運百姓們被殺,那也不是他這個皇帝的干係,純粹是張廷玉的鍋。

張廷玉心裡自然明白,便磕頭離去,等到回了府邸之後,頃刻間便寫就了一封書信,差人從秘密渠道帶去南方,諸事既畢之後,這才長長嘆了一口氣,便在書房裡練起了字來。

只是張廷玉寫字之時,心裡卻是燥鬱難安,一行字始終寫的不成體統,於是便索性放開了壓抑的情緒,酣暢淋漓地書寫了起來,寫完之後方纔擱筆,長長舒了一口氣。

而此時在書桌上的白紙上面,已經被寫了一個大大的“殺”字,望之令人生畏。

.........

南京客運碼頭上,一艘極爲不起眼的廣船緩緩停靠了過來,從上面下來了幾名衣着打扮十分古怪的男子,他們頭上留着月代頭的樣式,腰間則掛着長長的武士刀,其中爲首一人反而穿着一身大明服飾,髮髻也是一副漢家兒郎的模樣。

“朱君,闊別多年,你終於再一次回到了天朝之地。”

一名留着月代頭的青年人,操着一口極爲古怪的大明官話,望着那名留着大明服飾的年輕人,發自內心地祝福着。

那名被稱爲“朱君”的年輕人臉上浮現出一絲激動的神色,只是很快也收斂了起來,隨後表情裡反而流露出幾分痛苦,“如今世事已非,大明已經成爲了歷史,不孝子孫即便回到了華夏之地,可是又能如何呢?”

“朱君,可是如今天朝重立漢家正統,你難道不想去見大楚天子嗎?你知道的,我作爲德川將軍使臣,是完全有機會覲見天子的!”

說話的月代頭身份確實不一般,他叫做鬆平綱吉,作爲江戶幕府第八代將軍德川吉宗的使者,來到了寧楚,而他稱呼爲朱君的那名年輕人,來歷也非常不簡單,是當年大儒朱舜水東渡日本留下來的後裔,叫做朱毓彥。

所謂朱舜水,原名乃朱之瑜,是王陽明、黃梨洲的同鄉,但是他比黃梨洲長十一歲,在明朝滅亡之際,他不忍心看到神州陸沉,於是毅然決然之下,選擇了東渡日本,而後受到了水戶藩主德川光國的禮遇,執禮甚恭,不敢直呼其名,因此朱之瑜便以舜水爲號,意爲“舜水者敝邑之水名也”。

尋常人雖然不知道朱舜水的大名,可是他在日本的名聲卻非常崇高。日人尊稱朱舜水爲“泰山北斗”,每逢其講學之時,許多年老的日本學者也扶着柺杖前去聽他講學,而朱舜水在日本待了二十餘年,他的學生也遍佈整個日本和朝官,甚至還形成了以“舜水學”爲宗旨的日本“江戶學派。”

可即便如此,朱舜水一生中都翹首以盼能夠重回故土,然而一直到死都沒有機會,而隨着復漢軍興,並且在南京建國之後,遠在日本的朱舜水後裔朱毓彥也自然得到了這麼一個消息,正巧江戶幕府將軍德川吉宗遣使來華,便一同來到了南京。

“鬆平君,你的好意我心領了,只是故土重遊,我還不想就這麼去直接見天子,就先在這南京的街頭看一看吧......”

朱毓彥生於日本,長於日本,儘管他在父輩的養育下掌握了一口熟練的漢文漢話,可是他對於故國的回憶,也僅僅只是停留在紙上,成爲了一個符號一般的存在。

在這種情況,朱毓彥對於故土的情感極爲複雜,因此便拒絕了鬆平綱吉的好意,選擇了在南京獨行。

然而在實際上,朱毓彥和鬆平綱吉的行蹤,已經經過影子傳遞到了寧渝的手裡,對於這位前明大儒後裔,他心裡着實有幾分好奇。

第四十一章 鐵與血第兩百章 男兒至死心如鐵第一百八十章 正面會攻第四百二十二章 對薩摩藩之戰第三十九章 桃花山匪徒第三百八十三章 十年海軍第三十三章 後患第二百九十章 收買人心第三百三十六章 創建報紙第一百六十三章 湖廣決戰?第一百四十一章 戰臨江第四百三十章 俄人來使第五百八十四章 遠東破局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三百六十四章 陳采薇有喜第三百二十四章 宗室之議第三百五十八章 酒醉入韶州第二百九十九章 希望之地第五百八十六章 新一代武器第二百三十八章 戰康熙(八)第三十六章 拿破崙炮第一百零八章 巡視第一百三十六章 兵出江西第三百八十四章 御前會議第一百零九章 募兵第二百九十八章 八爺黨覆滅第三百八十章 日本故人第二零五章 白蓮內鬥第三百三十章 大清真的要完了第四十八章 密探第二十三章 炮響第三百七十一章 鳳翔之變第五百六十四章 不能打了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國的朋友第三百四十章 縣令們也要多學習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擊第七十一章 忍耐第三百五十八章 酒醉入韶州第五百八十五章 鐵路興國第五百六十六章 戰漠北(一)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康熙(三)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擊第四百四十章 花錢買命第一百六十八章 九江血(一)第三百一十六章 差了點什麼第一百零八章 巡視第五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鬥第五百章 陛下要賴賬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戰餘音第三十七章 軍事編制第五百三十五章 海參崴第五百章 陛下要賴賬第五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鬥第八十三章 奪嫡第四百三十四章 割地皇帝第三百零四章 先殺楊宗仁第三百七十九章 良機已至第三百五十三章 攻佔西安第五百六十章 陰差陽錯第三十一章 大怒第一百六十一章 一日破城第五百零五章 二萬萬銀元第五百六十八章 戰漠北第二十章 匯通錢莊第二百一十八章 奔襲北硤關(一)第二十五章 敢問大志?第一百一十一章 聯姻第二百五十二章 皇上又暈了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二十二章 制炮第三十七章 軍事編制第一百五十三章 傅爾丹第一百一十五章 稱王第二百六十八章 廢除弊政第五百二十六章 木蘭閱兵第八章 何爲教書?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一百七十六章 武昌!武昌!第五百七十章 靠不住的準格爾第三百四十章 縣令們也要多學習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四百四十章 花錢買命第二十三章 炮響第九十一章 老天爺第四百章 忠臣義士第五百六十五章 貓捉老鼠第四百六十章 難當的大清官第三百零七章 裁撤綠營第二百零九章 決戰練潭鎮(二)第三百零一章 復漢軍在行動第二十三章 炮響第五百零五章 二萬萬銀元第五十二章 加快速度第二百零六章 成大事者第五百二十二章 出使漠北第四十六章 內部審查第五百七十二章 恬不知恥第四百零四章 頂不住就是死第二百七十二章 官商勾結第五百六十五章 貓捉老鼠
第四十一章 鐵與血第兩百章 男兒至死心如鐵第一百八十章 正面會攻第四百二十二章 對薩摩藩之戰第三十九章 桃花山匪徒第三百八十三章 十年海軍第三十三章 後患第二百九十章 收買人心第三百三十六章 創建報紙第一百六十三章 湖廣決戰?第一百四十一章 戰臨江第四百三十章 俄人來使第五百八十四章 遠東破局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三百六十四章 陳采薇有喜第三百二十四章 宗室之議第三百五十八章 酒醉入韶州第二百九十九章 希望之地第五百八十六章 新一代武器第二百三十八章 戰康熙(八)第三十六章 拿破崙炮第一百零八章 巡視第一百三十六章 兵出江西第三百八十四章 御前會議第一百零九章 募兵第二百九十八章 八爺黨覆滅第三百八十章 日本故人第二零五章 白蓮內鬥第三百三十章 大清真的要完了第四十八章 密探第二十三章 炮響第三百七十一章 鳳翔之變第五百六十四章 不能打了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國的朋友第三百四十章 縣令們也要多學習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擊第七十一章 忍耐第三百五十八章 酒醉入韶州第五百八十五章 鐵路興國第五百六十六章 戰漠北(一)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康熙(三)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擊第四百四十章 花錢買命第一百六十八章 九江血(一)第三百一十六章 差了點什麼第一百零八章 巡視第五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鬥第五百章 陛下要賴賬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戰餘音第三十七章 軍事編制第五百三十五章 海參崴第五百章 陛下要賴賬第五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鬥第八十三章 奪嫡第四百三十四章 割地皇帝第三百零四章 先殺楊宗仁第三百七十九章 良機已至第三百五十三章 攻佔西安第五百六十章 陰差陽錯第三十一章 大怒第一百六十一章 一日破城第五百零五章 二萬萬銀元第五百六十八章 戰漠北第二十章 匯通錢莊第二百一十八章 奔襲北硤關(一)第二十五章 敢問大志?第一百一十一章 聯姻第二百五十二章 皇上又暈了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二十二章 制炮第三十七章 軍事編制第一百五十三章 傅爾丹第一百一十五章 稱王第二百六十八章 廢除弊政第五百二十六章 木蘭閱兵第八章 何爲教書?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一百七十六章 武昌!武昌!第五百七十章 靠不住的準格爾第三百四十章 縣令們也要多學習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四百四十章 花錢買命第二十三章 炮響第九十一章 老天爺第四百章 忠臣義士第五百六十五章 貓捉老鼠第四百六十章 難當的大清官第三百零七章 裁撤綠營第二百零九章 決戰練潭鎮(二)第三百零一章 復漢軍在行動第二十三章 炮響第五百零五章 二萬萬銀元第五十二章 加快速度第二百零六章 成大事者第五百二十二章 出使漠北第四十六章 內部審查第五百七十二章 恬不知恥第四百零四章 頂不住就是死第二百七十二章 官商勾結第五百六十五章 貓捉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