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五章 新式火器

魚嶽山位於嘉魚縣西面十餘里外,這裡山深林幽,飛瀑奇石,又能站在山頂飽覽長江的波瀾壯闊,風景格外秀麗,是嘉魚縣最著名的風景區,時常可見三五成羣文士或者乘坐牛車拖家帶口的縣民來這裡遊玩。

在魚嶽山南面的山腳下有一處巨大的山洞,山洞入口高達三丈,深達數裡,叫做飛魚洞,陳氏兄弟試驗震天雷就是在這座山洞進行,陳氏兄弟也就是從前的郝大郝二,他們因爲在西夏之戰中‘陣亡’,已被軍器監除籍革名,李延慶只得利用縣令權力憑空給他們造了一個戶籍,改名爲陳江陳海,在官府記錄上,他們兄弟是魚樂鄉人,以造陶器爲生,沒有任何不良記錄。

雖然已經滅了黑心龍王,但他們二人並沒有失業,而是繼續在寶妍齋租賃的百花莊園內研製火器,這一年他們全力做的事情就是將震天雷小型化,做成鐵火砲。

火砲早已有之,又名霹靂炮,北宋中期宋軍便已配備,小型化的霹靂炮就是火毬,只是不管火砲也好,火毬也好,都是紙做的外殼,殺傷力太弱,如果能用生鐵做成外殼,炸碎後鐵片的傷害力極大,能波及數十步,人馬皆傷,將是一種極爲犀利的單兵武器。

但將震天雷小型化卻十分困難,主要是火藥量不夠,很難炸開鐵殼,所以他們試驗了無數次都以失敗告終,後來陳氏兄弟只能從外殼上打主意,他們首先做成功了瓷火毬,瓷瓶容易炸碎,瓷片也能傷人,但問題也出來了,瓷片穿不透鐵鎧,而且攜帶時易碎。

陳氏兄弟只得重新把目光放在生鐵上,經過無數次的失敗,他們終於做出了一種可以單兵攜帶的小型震天雷,起名鐵火雷。

李延慶帶着張豹、張鷹和楊光以及十幾名士兵跟隨陳氏兄弟來到了飛魚洞,在這裡試驗火器,縣城聽不到響聲,十分隱秘。

十幾名士兵在洞外站崗,不準遊人進洞,李延慶帶着張豹、張鷹以及楊光來到巖洞深處,這裡有一大片空地,四周十分空曠,陳氏兄便把這裡當做火器試驗場。

“開始吧!”

陳氏兄弟將一隻箱子放在地上,打開箱子,裡面便是三枚單手鐵火雷,看起來就像一隻小型的八棱紫金錘,下面還有木柄,李延慶其實是畫了一幅手榴彈的草圖給他們,但他們做不出手榴彈的形狀,做成了一枚八棱紫金錘。

李延慶拎起一隻‘小錘’,大約重三斤,他估計了一下,自己可以將它扔出三十步遠,他把小錘遞給力氣最大的張豹,“你扔試試看,看能扔多遠?”

張豹接過手錘,奮力向遠處扔去,只聽‘咚!’一聲脆響,大概也扔出了三十步遠,張豹跑去撿了回來,陳大接過心疼地看了看,還好,沒有被砸破裂。

“縣君,之所以做成球狀,就是爲最大程度上裝藥,鐵殼也比較薄,本來我們是可以做得再小一點,但再小藥量不夠,鐵殼就炸不開了,但如果鐵殼太薄,殺傷力也不行,所以這已是極限。”

李延慶點點頭,他又看了看火繩,火繩在木柄下方,平時用一個半圓形的木殼包住,用的時候把木殼擰掉,捲成一團的火繩就出來了。

“楊光,去把試驗品綁上鐵柱!”

試驗品是一頭小豬,用鐵鎧甲包住,主要看炸裂的鐵片能不能穿透鐵鎧甲,小豬就在楊光後背的籠子裡,他嘴裡嘟嘟囔囔跑到二十幾步外,那裡有一根鐵柱,他將小豬綁在鐵柱上,小豬嚇得淒厲地大叫起來。

這時,陳海笑道:“縣君先試嗎?”

李延慶提起一隻鐵火球,擰掉了木柄下端的蓋子,張豹正要上前點火,李延慶卻擺擺手,“既然是單兵武器,就讓我自己來!”

他從隨身的鐵罐裡抽出一支火摺子,迎風一甩,火摺子立刻燃了起來,點燃了下面的火繩,陳海急忙道:“火繩要到柄時就必須扔,然後找掩體遮蔽或者趴下!”

火繩嗤嗤燃燒,快要到柄時,李延慶猛地將鐵火雷向鐵柱扔去,他隨即躲在一塊大石後,片刻,只聽‘轟!’一聲巨響,雖然沒有震天雷那樣驚天動地,但同樣也令人驚心動魄,同時聽見劈劈啪啪的撞擊聲,這應該是鐵片擊打巖壁發出的聲音,四周變成一片灰白色,空氣中瀰漫着刺鼻的硝煙。

好一會兒,硝煙散盡,李延慶快步走上前,小豬已經不叫了,包裹它的鐵甲上被碎鐵片擊穿了無數個小洞,楊光將鐵甲解開,裡面的小豬血肉模糊,不知被多少鐵片擊穿了身體,早已氣絕身亡。

李延慶大喜,這果然是對付騎兵的犀利武器,這時,陳氏兄弟走上來道:“現在最大的問題是鐵殼不好做,是鐵匠用鐵片拼接而成,產量很少。”

“不是渾然一體澆成的嗎?”

陳海搖搖頭,“鐵殼只比核桃殼稍厚一點,和桔子皮差不多,渾然一體澆鑄不出,只能用拼接的辦法。”

李延慶又仔細看了看拼接部分,拼接得很完美,他沉吟一下問道:“你們下一步做什麼?”

“下一步就是繼續完善,還有就是火繩不太穩定,要想辦法造一個裹火繩的木器。”

“如果有時間的話,幫我做一根鐵管,約兩尺長,管壁要厚,中空部分大概和酒杯一樣粗,如果能完整澆鑄最好,澆鑄不了最好也用兩半拼成。”

說到這,李延慶從懷中摸出一張紙遞給他們,“這是圖樣,小心別流傳出去!”

李延慶當然是想做火銃了,這是他考慮了很久事情,實際上在十年後,宋軍便發明了火槍,只是用來噴火,後來又過了數十年,才漸漸在火槍的基礎上發明了突火槍。

只是早期的突火槍是用竹筒和紙筒做成,實戰效果並不好,射程短,上藥慢,非常容易損壞,其實就算是火銃也不行,無論射程還是殺傷效果都遠不如弩箭,但火銃還是有一個優勢,它可以將數十顆鐵彈一起射出,三十步內射出,只要方位不差,騎兵和戰馬都很難逃脫,可以彌補弩箭在敵軍殺至近距離上的不足。

突火槍又發展了數十年,直到金屬管出現,火銃便應勢而生了,李延慶便想跨過突火槍這一步,直接進入火銃時代,他們在研製震天雷外殼時,不斷修改模子,已經能用鐵水澆鑄出一個完整的大鐵殼,那麼只要不斷改進,澆鑄出一體的鐵管也有希望了。

而且在發明火銃後,會有高明的工匠不斷跟進研究,發明出更加犀利的火器,甚至大口徑火炮也會慢慢研製出來,這樣,缺乏戰馬的宋軍也能依靠火器與強大的騎兵一戰。

中午時分,李延慶帶着手下返回了縣城,剛進縣衙,莫俊便跑了出來,“縣君可回來了!”

“有什麼急事嗎?”

莫俊低聲道:“京城來人了,等了縣君快一個時辰。”

李延慶微微一怔,京城來人,這又會是誰?

“是什麼人?”

“來人沒有說,但屬下的直覺.....恐怕他是太子派來的人。”

李延慶心中一跳,又隨即問道:“楊菊知道嗎?”

“他去江夏了,說好要明天才能回來,丁嘯今天也正好請假。”

李延慶點點頭,“他現在在哪裡?”

“現在在屬下的官房等候,屬下暫時不敢讓他去縣君官房。”

莫俊做得很好,沒有讓來人在自己官房等候,李延慶便讚許道:“你很謹慎!”

李延慶早就知道楊菊從去年開始便接到了朝廷監視自己的任務,他也沒有放在心上,這是朝廷的一種潛規則,宋朝有一種制度叫做編管,將獲罪官員戶籍遷移到某地,會有專人監視他的一舉一動,還要定時向監管人彙報並解釋自己的行爲,在某種程度上相當於後世的假釋,歷史上,宗澤就被人誣告蔑視道教,被髮配鎮江編管。

雖然李延慶只是被貶黜,還談不上編管,但他還是和普通的官員不一樣,朝廷不可能對他不聞不問,放任自由,幾乎所有被貶黜的官員都會被當地官員監視,如果有出格的舉動就會及時報告給朝廷。

李延慶也知道這並不是楊菊的本意,只是楊菊被朝廷選中而已,不過他和楊菊的關係不錯,尤其在他解決了縣衙的財政危機,替楊菊隱瞞住了借錢買船之事,楊菊出於感激也投桃報李,很多事情並沒有向朝廷彙報,比如研製震天雷之事,楊菊也多少有點耳聞,但還是替李延慶隱瞞住了。

李延慶心中也明白,震天雷不過是種火器,無關緊要,對朝廷格局幾乎毫無影響,楊菊不向朝廷彙報也承擔得起責任,可今天居然是太子派人來,這種事情牽涉太大,恐怕楊菊再有天大的膽子也不敢替他隱瞞了,所以他絕不能讓楊菊或者楊菊的心腹知曉此事。

李延慶交代莫俊幾句,便快步向他的官房走去。

第二百六十八章 省試開考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引金入甕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大舉攻城 下第三百八十八章 夜走梁山第八百零七章 康王登基第一百八十四章 寧海小鎮第八百二十八章 決戰蘇州 中感謝大家支持第八百四十四章 正式遷都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天賜良機第十五章 岳家五郎第七百五十三章 背後捅刀第八百八十八章 太原募兵第五百三十九章 重任原職第四百零五章 臨戰之權第四百六十一章 將計就計第八百零六章 臨時內閣第四百五十三章 棘手之案第三百七十二章 鹿山書院第二百一十三章 樑宦釣魚第一千零十七章 攻破徐州第一百零二章 縣試初考 中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中原巡視第八百一十五章 初聞警訊第三百零九章 搶先收網第四百七十七章 書坊遇舊第八百三十章 全軍潰敗第八百九十一章 剷除內患第六百三十二章 知州心事第八百二十一章 不走常規第八十五章 馬匹風波 上第七十九章 李張之爭 三第一百二十二章 意見不一第八百七十二章 家眷西來第四百四十四章 加官進爵第三章 欺人太甚第六百零九章 宋金爭燕 四第九百四十三章 神秘火器第六百四十五章 意外來訪第五百零九章 山廟遇襲第六百三十一章 知州心事第三百六十八章 蔡京罷相第九百四十二章 重要議事第八百六十章 兩戰韋城第三百七十九章 勇劫法場第四百三十章 禍起蕭牆第六百九十九章 湯陰重逢第九百二十二章 締結和約第六百八十章 臨行之前第三百四十八章 入網之魚第五百三十九章 重任原職第七百五十三章 背後捅刀第八百九十五章 民怨沸騰 上第四百零三章 聊城夜戰第六百五十二章 利益捆綁第一百一十二章 窺視解元第三百二十五章 霹靂出擊第二百一十一章 意外絕殺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草原來使第三百八十三章 宋江條件第三百七十三章 勸說湯王第八百一十八章 三雄投效第四百四十一章 名弓老將第九十九章 解試改革第二百八十七章 家有婚約第九十一章 追查疑兇 三第七百九十五章 難以久呆第四百六十八章 剪除耳目第一百八十六章 螳螂捕蟬第五百九十九章 作繭自縛第七百九十章 悄然來臨第八百零五章 太后懿旨最後兩天求月票!第三百八十二章 城外火箭第一千零八章 夜戰出擊第五百八十九章 兵不厭詐第七百八十章 暗中攫權第一千零一章 分房方案第九十九章 解試改革第一百九十章 一夜逆轉第五百三十章 力勸蔡京第四百零二章 再戰博州第四百七十三章 新的平衡第六百九十四章 太原血戰 上第七百九十九章 生死大戰 二第四百五十九章 含蓄警告第二百三十四章 弓馬大賽 十一第四百九十七章 大顯身手 上第九百三十二章 人心難測第五百七十二章 樑宦之憂第六百五十三章 蔡家出事第三百二十二章 三箭立威第九百五十九章 滅國之戰 十二第五百九十二章 先奪涿州第九百零八章 大勢難挽第七百零七章 意外來客第二百七十八章 高家捉婿第十一章 漫天要價第三百三十五章 保壩之戰 上第六百六十五章 平州事件 上
第二百六十八章 省試開考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引金入甕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大舉攻城 下第三百八十八章 夜走梁山第八百零七章 康王登基第一百八十四章 寧海小鎮第八百二十八章 決戰蘇州 中感謝大家支持第八百四十四章 正式遷都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天賜良機第十五章 岳家五郎第七百五十三章 背後捅刀第八百八十八章 太原募兵第五百三十九章 重任原職第四百零五章 臨戰之權第四百六十一章 將計就計第八百零六章 臨時內閣第四百五十三章 棘手之案第三百七十二章 鹿山書院第二百一十三章 樑宦釣魚第一千零十七章 攻破徐州第一百零二章 縣試初考 中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中原巡視第八百一十五章 初聞警訊第三百零九章 搶先收網第四百七十七章 書坊遇舊第八百三十章 全軍潰敗第八百九十一章 剷除內患第六百三十二章 知州心事第八百二十一章 不走常規第八十五章 馬匹風波 上第七十九章 李張之爭 三第一百二十二章 意見不一第八百七十二章 家眷西來第四百四十四章 加官進爵第三章 欺人太甚第六百零九章 宋金爭燕 四第九百四十三章 神秘火器第六百四十五章 意外來訪第五百零九章 山廟遇襲第六百三十一章 知州心事第三百六十八章 蔡京罷相第九百四十二章 重要議事第八百六十章 兩戰韋城第三百七十九章 勇劫法場第四百三十章 禍起蕭牆第六百九十九章 湯陰重逢第九百二十二章 締結和約第六百八十章 臨行之前第三百四十八章 入網之魚第五百三十九章 重任原職第七百五十三章 背後捅刀第八百九十五章 民怨沸騰 上第四百零三章 聊城夜戰第六百五十二章 利益捆綁第一百一十二章 窺視解元第三百二十五章 霹靂出擊第二百一十一章 意外絕殺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草原來使第三百八十三章 宋江條件第三百七十三章 勸說湯王第八百一十八章 三雄投效第四百四十一章 名弓老將第九十九章 解試改革第二百八十七章 家有婚約第九十一章 追查疑兇 三第七百九十五章 難以久呆第四百六十八章 剪除耳目第一百八十六章 螳螂捕蟬第五百九十九章 作繭自縛第七百九十章 悄然來臨第八百零五章 太后懿旨最後兩天求月票!第三百八十二章 城外火箭第一千零八章 夜戰出擊第五百八十九章 兵不厭詐第七百八十章 暗中攫權第一千零一章 分房方案第九十九章 解試改革第一百九十章 一夜逆轉第五百三十章 力勸蔡京第四百零二章 再戰博州第四百七十三章 新的平衡第六百九十四章 太原血戰 上第七百九十九章 生死大戰 二第四百五十九章 含蓄警告第二百三十四章 弓馬大賽 十一第四百九十七章 大顯身手 上第九百三十二章 人心難測第五百七十二章 樑宦之憂第六百五十三章 蔡家出事第三百二十二章 三箭立威第九百五十九章 滅國之戰 十二第五百九十二章 先奪涿州第九百零八章 大勢難挽第七百零七章 意外來客第二百七十八章 高家捉婿第十一章 漫天要價第三百三十五章 保壩之戰 上第六百六十五章 平州事件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