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二章 締結和約

在河東大戰結束後,李延慶一直在忙碌安撫河東各地百姓,同時清算投降金兵的各州縣官員,不過河東各地官員也並不是全部要清算,也要區分具體情況。

主要是根據民意,這是最真實可靠的依據,比如金兵派糧派人,當地官員是否積極配合,不顧民衆死活強徵糧食和人力,這樣的官員一定會被追究罪責,如果已經逃掉則在各地張榜通緝,沒有逃掉的官員首先免去官職,然後進行審訊,關進牢城營還算是幸運,如果是罪大惡極,那就要公開處斬,沒收其一切家財。

短短半個月內,李延慶便下令公開處斬了十三名縣官和州官,免去三十四個知縣、縣尉等職,所缺官員從軍中調文職官員充任,象嚴九齡出任隆昌知府,張曲出任知晉州事,唐凱出任知汾州事,另外還有數十名參軍和司士出任知縣或者縣尉之職。

按照李延慶朝廷達成的默契,河東防禦使和太原知府由朝廷任命,各州府的主次官由李延慶推薦,名單由吏部提交天子批准後任命,而知縣、縣尉一級則直接由李延慶任命,報吏部備案。

四月中旬,新任太原知府張叔夜和河東防禦使張浚上任,接手了李延慶臨時兼任的知府和防禦使之職,李延慶將太原府招募的五萬軍隊交給張叔夜和張浚,他自己則率三萬京兆軍返回京兆府。

這天上午,李延慶率領三萬大軍撤離太原城返回京兆,二十幾萬太原百姓傾城而出,將李延慶和他的軍隊送到二十里外,太原新任知府張叔夜也出來送別李延慶。

張叔夜望着遠處依依不捨的百姓嘆息道:“老弟給了我太大的壓力,我真不知該怎麼做才能讓太原百姓接受我?”

李延慶微微笑道:“明公太過謙了,以明公的人品和能力,一定能勝任,相信太原百姓很快就會忘記我。”

停一下,李延慶又道:“不過我有三個建議給明公,也算是我的經驗之談。”

張叔夜肅然道:“李經略請說!”

“第一是不要相信金人,就算將來宋金達成什麼協議,明公都要時時刻刻提防,太原對金國至關重要,如果有機會奪回太原,金國是會毫不猶豫撕毀協議。”

張叔夜點點頭,“我也知道金人無信,多謝經略忠告,我記住了。”

李延慶笑了笑又道:“第二個建議就是要守住井陘,我留給明公的三百枚超大型震天雷,至少兩百枚要放在井陘,井陘是金兵殺進河東路北部的唯一通道,只要守住井陘,太原城就安然無恙。”

張叔夜雖然是太原知府,但他同時也兼任太原同知一職,實際上就掌管了太原府的軍政大權,而張浚的河東防禦使職權範圍並不包括太原府,他主要是負責鎮守河東路南部各州。

張叔夜默默點頭,李延慶又道:“第三個建議就是要依靠太原民衆,真正抵抗金兵意志最強的並不是軍隊,而是太原府民衆,要依靠他們,發動他們,那麼太原府一定會守得如鐵桶一般,讓金兵無懈可擊。”

“李經略的金玉之言我已銘記於心,若太原遇危,還望李經略能及時派兵來救援。”

李延慶點點頭,“如果有那一天,我一定會以最快速度趕來救援!”

這時,遠處傳來送行百姓的大喊,李延慶催馬上前,向數十萬百姓招手,十幾名白髮老者顫顫巍巍走上前,跪在李延慶面前,將一隻裝滿泥土的陶罐高高舉起,高聲喊道:“這是李經略守住的土地,請李經略不要忘記他,當它再遭災難時,李經略一定要來挽救它!”

李延慶連忙翻身下馬,接過陶罐交給親兵,又扶起一衆老者道:“請各位老人家轉告太原的父老鄉親,我李延慶身體裡同樣流着和他們一樣的血液,他們的痛苦如我親受,我絕不會再讓太原父老鄉親們遭受金兵的蹂躪。”

“李經略保重!”

“各位父老保重!”

李延慶翻身上馬,向數十萬百姓揮揮手,調轉戰馬向西疾奔而去,在一邊保重的吶喊聲中,李延慶的身影漸漸和三萬大軍一起消失在遠方。

.........

建炎二年八月,經過三輪的艱苦談判,宋金兩國達成了五年停戰協議,從五月初一開始至五年後的四月二十九日,宋金雙方不再進行交戰,雙方維持目前各自的控制疆域,宋朝不承認金國目前對大宋疆土的佔領,金國也無意將佔領之地交還金國,但出於停戰誠意,金國承諾不在海州、邳州、宿州、亳州和潁州等五州駐軍。

另外,宋朝將俘獲金國戰俘悉數交還金國,金國也將送還太上皇和先帝趙桓以及一衆王子大臣,宋朝將以遼國的歲幣交付金國,而金國同意將擄掠到遼東和上京的所有宋朝民衆遣返回鄉,作爲金國治下的宋地平民。

戰爭終於停止,宋朝迅速進入休養生息階段,而金國也騰出手開始征討漠北各部,人口和兵力不足的矛盾開始顯現出來,金國不得不從中原抽兵北撤,這樣對中原的控制也隨之減弱。

爲了解決對中原的控制問題,完顏斜也、完顏宗翰以及完顏宗弼便聯合上書,建議以宋人治宋,金國皇帝完顏晟接受了三人的建議,封前濟南知府劉豫爲齊王,在汴梁建齊王府,管轄山東和中原地區,又封高慶裔爲冀王,在河間府建冀王府,管轄河北兩路,完顏斜也依舊坐鎮燕山府,遙控中原各地。

建炎二年九月,太上皇趙佶和先帝趙桓以及一衆王子抵達了江寧府,趙構派範致虛、呂頤浩、高深、鄭望之、朱勝非、範宗尹等六名相國趕赴江寧府,迎接二聖南歸。..

直到踏上江寧府那一刻,趙佶和趙桓才終於放下心,他們終於回來了,父子二人忍不住抱頭痛哭,剛任江寧知府的駙馬曹晟忙前忙後,將一行人安頓在江寧行宮,這時,範致虛、高深等六相趕到江寧府,君臣見面,又是一番抱頭痛哭。

行宮書房內,太上皇趙佶接見了範致虛和呂頤浩二人,在趙佶稱帝時代,範致虛就曾經出任相國,只是後來範黨案發,範致虛被貶去巴蜀,而呂頤浩也是哲宗時代的老臣,兩人的資歷深厚,趙佶也認可他們二人爲左右相國。

但趙佶心中也有三大不滿,一是不滿他從前信任的寵臣一個都沒有保留,第二個不滿是兒子趙構沒有親自來江寧府迎接自己,第三個不滿是李延慶封爲晉王。

李延慶封安陽郡王他承認,那是他父親神宗皇帝的遺旨,畢竟李延慶是第一個攻入燕山府的宋將,种師道不肯接受郡王,由李延慶來接替也是名至實歸,但晉王屬於親王,非直系皇族不能冊封。

李延慶娶了帝姬,最多隻能算外戚,哪有資格冊封爲異姓親王,就算再立下大功也不行,壞了列祖列宗留下的規矩。

其實趙佶詬病李延慶冊封親王也只是一個藉口罷了,真正對李延慶不滿的原因,還是秦檜在燕山府密告他,李延慶不支持迎他回宋,顯然李延慶是堅決站在自己兒子那一派,這讓趙佶心中十分惱火。

不過這幾年的不幸經歷也使趙佶的城府更深了,他心中的三大不滿絲毫沒有表現出來,他笑眯眯對範致虛二人道:“朕很清楚皇兒在擔心什麼,國不可能一日無君,同樣,國也不能一日有二君,兩個都是朕的兒子,朕作爲太上皇有責任解決這件事,之前秦檜已經把皇兒的顧慮告訴了朕,所以朕決定在江寧府正式下旨,承認官家爲大宋君主,同時改封恆兒爲北王,明天將在江寧府行宮舉行簡單的退位儀式,請六位相國作證。”

範致虛和呂頤浩對望一眼,兩人心中大喜,官家派他們六人前來就是爲了解決這件事,既然太上皇做主,那這件事就算圓滿解決了,不過先帝沒有隨同太上皇一起接見他們,想必他心中還是有芥蒂,範致虛又小心翼翼問道:“那先帝的意見呢?”

趙佶一揮手,冷冷道:“他兄弟肯接他回國就已經是念手足之情了,他還有什麼不滿足?他的意見不重要,一切由朕做主!”

最快更新,無彈窗閱讀請。

第二百五十章 磨刀霍霍第八百四十章 五女湊份第二百七十五章 內幕消息第五百三十四章 鬥爭激烈 下第四百二十九章 緊急攔截第七百八十四章 外城失守第八百五十五章 兵臨蕭關第七百五十三章 背後捅刀第六百五十一章 趙構之怒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女真內訌第二百九十五章 新官上任 上第五百二十九章 太子密旨第二百九十三章 悄定名份第二百三十章 弓馬大賽 七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北伐高麗 中第五百五十七章 剿匪計劃第五百六十三章 意外情報第一百六十三章 再上礬樓第九百四十二章 重要議事第七百七十七章 留有後手第二百九十九章 西行巡查第九百零七章 倉皇棄逃第五百四十五章 新婚之禮 中第七百零六章 江夏消息第三百二十二章 三箭立威第四百七十二章 三司會審第六百三十三章 野利內訌第三百五十四章 利器之誘第六百一十章 宋金爭燕 五第二百七十五章 內幕消息第五十一章 縣城偶遇第七十八章 李張之爭 二第七百一十二章 船隊事件 下第二百零四章 鄭氏壽宴 六第五百八十四章 招兵買馬第八百三十八章 天降橫財第二百六十一章 反客爲主第五百六十二章 視察戰備第六百九十四章 太原血戰 上第三百四十八章 入網之魚第三百二十一章 千頭萬緒第五十一章 縣城偶遇第七百六十六章 視察店鋪第三百五十章 將帥不和第三百六十八章 蔡京罷相第三百五十章 將帥不和第六百四十二章 渡口巧遇第九百二十七章 曹蘊之憂第八百七十六章 三個半人第五百一十六章 真定查疑第二百零四章 鄭氏壽宴 六第一百七十七章 店鋪後臺第二百七十章 無奈妥協第六百九十四章 太原血戰 上第二百八十六章 師師失蹤第二百一十一章 意外絕殺第四百七十章 另闢蹊徑第七百章 天子召見第二百五十七章 回鄉偶見第七十七章 李張之爭 一第九百九十四章 主動出擊第四百九十四章 不速之箭第八百二十四章 武備消息第四百九十七章 大顯身手 上第五百八十五章 獨立成軍第七百零四章 針鋒相對第二百八十一章 大慶殿試 下第二百五十五章 拜祭恩師第三百二十六章 名震河東第八百零六章 臨時內閣第五十章 岳父做媒第十四章 姚老牛兒第九百九十八章 當局者迷第六百三十二章 知州心事第四百六十一章 將計就計第二百一十二章 解圍降壓第九百一十章 重責輕罰第九百零一章 戰火再起 下第一百二十五章 排名之爭 中第七百四十一章 偷襲相州 中第九百二十三章 舊態萌發第五百八十三章 五軍之將第八百八十四章 揮師太原第三百四十九章 捏住把柄第九百九十七章 再立新君第九十七章 練槍之始第八百六十九章 知府人選第八百九十章 風險測試 下第三百七十九章 勇劫法場第四百三十四章 脫離戰局第七百五十一章 談判之功第一千零六章 牽制力量第九百二十章 收復河東第二百二十三章 意外之財第五百六十三章 意外情報第八百五十章 再返京兆第三百七十二章 鹿山書院第九百七十五章 欽差到來第五百一十四章 初訪曹府第七百二十七章 第二戰線 上
第二百五十章 磨刀霍霍第八百四十章 五女湊份第二百七十五章 內幕消息第五百三十四章 鬥爭激烈 下第四百二十九章 緊急攔截第七百八十四章 外城失守第八百五十五章 兵臨蕭關第七百五十三章 背後捅刀第六百五十一章 趙構之怒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女真內訌第二百九十五章 新官上任 上第五百二十九章 太子密旨第二百九十三章 悄定名份第二百三十章 弓馬大賽 七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北伐高麗 中第五百五十七章 剿匪計劃第五百六十三章 意外情報第一百六十三章 再上礬樓第九百四十二章 重要議事第七百七十七章 留有後手第二百九十九章 西行巡查第九百零七章 倉皇棄逃第五百四十五章 新婚之禮 中第七百零六章 江夏消息第三百二十二章 三箭立威第四百七十二章 三司會審第六百三十三章 野利內訌第三百五十四章 利器之誘第六百一十章 宋金爭燕 五第二百七十五章 內幕消息第五十一章 縣城偶遇第七十八章 李張之爭 二第七百一十二章 船隊事件 下第二百零四章 鄭氏壽宴 六第五百八十四章 招兵買馬第八百三十八章 天降橫財第二百六十一章 反客爲主第五百六十二章 視察戰備第六百九十四章 太原血戰 上第三百四十八章 入網之魚第三百二十一章 千頭萬緒第五十一章 縣城偶遇第七百六十六章 視察店鋪第三百五十章 將帥不和第三百六十八章 蔡京罷相第三百五十章 將帥不和第六百四十二章 渡口巧遇第九百二十七章 曹蘊之憂第八百七十六章 三個半人第五百一十六章 真定查疑第二百零四章 鄭氏壽宴 六第一百七十七章 店鋪後臺第二百七十章 無奈妥協第六百九十四章 太原血戰 上第二百八十六章 師師失蹤第二百一十一章 意外絕殺第四百七十章 另闢蹊徑第七百章 天子召見第二百五十七章 回鄉偶見第七十七章 李張之爭 一第九百九十四章 主動出擊第四百九十四章 不速之箭第八百二十四章 武備消息第四百九十七章 大顯身手 上第五百八十五章 獨立成軍第七百零四章 針鋒相對第二百八十一章 大慶殿試 下第二百五十五章 拜祭恩師第三百二十六章 名震河東第八百零六章 臨時內閣第五十章 岳父做媒第十四章 姚老牛兒第九百九十八章 當局者迷第六百三十二章 知州心事第四百六十一章 將計就計第二百一十二章 解圍降壓第九百一十章 重責輕罰第九百零一章 戰火再起 下第一百二十五章 排名之爭 中第七百四十一章 偷襲相州 中第九百二十三章 舊態萌發第五百八十三章 五軍之將第八百八十四章 揮師太原第三百四十九章 捏住把柄第九百九十七章 再立新君第九十七章 練槍之始第八百六十九章 知府人選第八百九十章 風險測試 下第三百七十九章 勇劫法場第四百三十四章 脫離戰局第七百五十一章 談判之功第一千零六章 牽制力量第九百二十章 收復河東第二百二十三章 意外之財第五百六十三章 意外情報第八百五十章 再返京兆第三百七十二章 鹿山書院第九百七十五章 欽差到來第五百一十四章 初訪曹府第七百二十七章 第二戰線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