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平夏戰爭2

李井槐主力部隊的前進速度並不快,但十分堅定。

基本流程是第一天在剛剛被攻克的党項堡壘裡休息,第二天出發向下一個堡壘前進,第三天抵達目標,並且在當天攻克堡壘,然後再休息準備下一輪攻擊。

這種按部就班的進攻純粹就是以勢壓人,李井槐完全不去考慮任何華麗的用兵動作,因爲這樣不容易出現失誤。

李井槐認爲,只要自己不失誤,党項人沒有任何機會。

事實也是如此,別看華軍進軍速度不快,但每攻克一個堡壘,党項人就要損失二到三千的兵力,這些堡壘的守軍全都是生力軍,而且損失全都是永久性損失。

党項人不可能繼續這樣承受這種無意義的損失,他們現在只有兩個選擇:

第一、集中兵力跟華軍決戰,可以雙方的戰鬥力對比來說,這樣等於把凌遲改成斬首,除了痛快一點外,還是死刑不變。

第二、放棄前線的部分堡壘,把分散的部隊集結起來,在最核心的興、靈地區跟華軍決戰。

那樣做的最大的好處是,在自己興、靈地區決戰,党項軍的補給線最短,而進攻的華軍補給線較長,如果能切斷華軍的補給線,那就是軍事上唯一翻盤的機會。

壞處同樣不小,畢竟是都城附近最核心的領土,人口最密集,生產力最高,遭一次兵災,損失就是一個龐大的數字,沒有十幾二十年別想恢復過來。

對於一個正常的政權來說,戰場在自己核心的領土上本來就是一種失敗。

對於夏國大德皇帝李乾順來說,他現在依舊兩個選項都不想選。

他的做法是:

首先,派遣使者,以自己稱臣爲條件,議和退兵。

這當然不可能,平時對人和和氣氣的李井槐甚至直接把党項使者的首級掛在軍營門口——華夏似乎完全沒有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傳統。

和談沒希望後,李乾順把主要希望放在他的那個“反華夏包圍網”上。

三十多年前,大周還在江北的時候,大周的西軍其實就已經逐漸壓倒党項人了,他們甚至已經打到了靈州。

不過,隨着女真人突然崛起並南下,還在向興靈一點點挪動的西軍不得不退軍回援本土。

但敵前撤退哪有那麼簡單,李乾順的部隊緊緊追擊周軍,從靈州城下又一路追進大周境內,結果大周西軍徹底崩潰,成就了李乾順這輩子最大的軍事勝利。

李乾順如今已經六十多了,他現在的身體早就大不如前,雖然不甘心,但他必須得承認自己已經無法在大白高國的皇位上做多久了。

但在人生的最後時刻,李乾順希望自己能夠複製當初的那場輝煌勝利——如果能夠做到,他認爲自己就可以成爲大白高國曆史上不次與開國皇帝景宗齊名的偉大帝王。

要想做到這一點,李乾順必須說動大周或蒙兀人從背後襲擊華夏。

根據目前已知的情報,華軍進攻大白高國的部隊應該在十萬到二十萬之間,同時跨海進攻扶桑的部隊也在十萬以上。

這樣的話,華軍在外征戰的部隊已經在二十到四十萬之多,對於一個江北政權來說,這個數字已經十分驚人了,李乾順認爲華軍應該沒有更多機動部隊了,最多還有一點守備力量。

這樣的話,不管華夏人有多強,大周的蒙兀二三十萬大軍壓下來,華軍還得撤退。

只要華軍撤退就是機會,抓住就贏了。

可惜,現在的問題是,李乾順並不清楚北蒙兀南大週會不會被自己的使者說動,在此時出兵,大家一起合力對付華夏。

他現在非常非常希望有一種遠距離通訊的手段,能夠讓他聯絡遠在察哈爾和臨安的使者。

可惜這個時代沒有電報、沒有無線電、也沒有衛星電話和互聯網,因此李乾順並不知道他所期盼的包圍網能否成功,只能選擇賭自己的策略能夠成功。

……

興慶府,又是一次決戰前通宵達旦的御前軍議之後,大白高國最有權勢的宰執(同時也是大部族族長)們走出皇宮,返回各自住處。

走在這羣党項高官顯貴最前面的,自然是國內最強大的部族長:仁多家的仁多楚清,沒藏家的沒藏訛龐,葉家的葉孛麻。

這些跺跺腳,大白高國都要地震的頂尖党項權貴,現在都是一臉愁容。

“陛下想的還是三十年前那場勝利。”

沒藏訛龐愁眉苦臉的說道:

“可蒙兀人和周人能靠得住嗎?”

“靠得住也不能靠。”

仁多楚清回答:

“他們就算隨了陛下的意思來抄華夏人的後路,肯定也是等咱們打個兩敗俱傷之後!”

李乾順打算賭蒙軍和周軍回來救他,因此並未改變之前的策略,既不把南面那些城堡的守軍撤回,也不帶着興靈的主力南下尋求決戰。

這意味着,南方那些堡壘的守軍都被放棄了,只得到北蒙南周加入戰爭之後,李乾順纔會率領主力出擊。

大德皇帝想的挺美,可在場的諸位都覺得難以接受,原因很簡單,南方那些堡壘的守軍大多是他們的部族兵,現在戰死被俘的將領,不是姓仁多,就是姓沒藏,要不就是葉孛,反正沒有姓嵬名的——這些宗室將領都蹲在興靈,等待大德皇帝設想的尾隨追擊華軍之戰。

“他們嵬名家能等,咱們可等不起了!”葉孛麻咬牙切齒的說道:“等華軍到了興靈,就算咱們真的贏了,孩子們都戰死了,之後我們如何在國中立足!”

大夏國是個部落聯合政權,實際上等於是王族嵬名和仁多、沒藏、葉孛等大部族共治天下。

因爲他們有兵。

嵬名家的兵大概是夏國總兵力的三分之一,他們這些大部族佔另外三分之一,其他則是一些小部族,以及投靠過來的吐蕃(比如禹藏花麻)、漢人和西州回鶻、高昌等西域人。

夏國的權利、土地和財富分配,也是根據各部的實力來的,嵬名家實力最強所以他們是宗族,其他大部族則長時間把持着宰執位置。

可若是自家的兵被拼光,不論是誰,肯定都不會相信自己的功勳,以及那宰相、樞密的官職能保住家族。

第92章 新軍第二次擴充第329章 旅順3第300章 海盜行動1第307章 利益交換第71章 徐世柳第67章 糧食第493章 期盼第734章 名門正派2第380章 銀術可的想法第480章 左鶴林第172章 困難第447章 破村第207章 和親隊伍出發第632章 南下1第207章 和親隊伍出發第442章 賀使1第463章 遼陽之戰2第608章 射白馬第119章 戰利品分配問題第484章 國家第196章 開始變了第253章 大生產2第230章 初步計劃第694章 開明士紳第270章 反擊1第393章 伐高麗5第480章 左鶴林第134章 執干鏚舞第266章 情報2第641章 分割扶桑第67章 糧食第497章 新春4第633章 南下2第472章 漢不可辱第581章 得與失第144章 福船第29章 包圍第57章 勝利第503章 新的一年2第136章 招募流民第27章 集市第620章 興慶府1第196章 開始變了第434章 齊王第229章 貨幣第573章 北行記5第562章 北行記2第19章 塢堡主們第1章 韃子來了第229章 貨幣第466章 衛生第568章 北行記3第595章 選擇第199章 局勢第120章 逼迫第660章 大案第199章 局勢第573章 北行記5第42章 分享第522章 五里驛第135章 乃服第248章 登州第176章 黃河大俠第47章 互相忌憚第29章 包圍第60章 湯隆2第536章 到處都是機會第30章 望理解並配合第628章 1793年年終總結第305章 兵變2第487章 期待決戰第626章 海外開拓第600章 瀨戶內海海戰1第536章 到處都是機會第17章 莒州徐家第444章 烽燧第449章 焦土第43章 塢堡民兵第105章 背叛第272章 豬突1第182章 諸位,起舞吧!第112章 塢堡血戰3第735章 要嚴!要打!第80章 別矯情第420章 移民1第561章 北行記1第349章 屯墾村第576章 如何治國第215章 祝家莊2第630章 安全第689章 碎葉-河中1第241章 回家3第568章 北行記3第422章 無膽第356章 鉅變第421章 移民車隊2第595章 選擇第397章 降服3第334章 細紅線第367章 宣傳
第92章 新軍第二次擴充第329章 旅順3第300章 海盜行動1第307章 利益交換第71章 徐世柳第67章 糧食第493章 期盼第734章 名門正派2第380章 銀術可的想法第480章 左鶴林第172章 困難第447章 破村第207章 和親隊伍出發第632章 南下1第207章 和親隊伍出發第442章 賀使1第463章 遼陽之戰2第608章 射白馬第119章 戰利品分配問題第484章 國家第196章 開始變了第253章 大生產2第230章 初步計劃第694章 開明士紳第270章 反擊1第393章 伐高麗5第480章 左鶴林第134章 執干鏚舞第266章 情報2第641章 分割扶桑第67章 糧食第497章 新春4第633章 南下2第472章 漢不可辱第581章 得與失第144章 福船第29章 包圍第57章 勝利第503章 新的一年2第136章 招募流民第27章 集市第620章 興慶府1第196章 開始變了第434章 齊王第229章 貨幣第573章 北行記5第562章 北行記2第19章 塢堡主們第1章 韃子來了第229章 貨幣第466章 衛生第568章 北行記3第595章 選擇第199章 局勢第120章 逼迫第660章 大案第199章 局勢第573章 北行記5第42章 分享第522章 五里驛第135章 乃服第248章 登州第176章 黃河大俠第47章 互相忌憚第29章 包圍第60章 湯隆2第536章 到處都是機會第30章 望理解並配合第628章 1793年年終總結第305章 兵變2第487章 期待決戰第626章 海外開拓第600章 瀨戶內海海戰1第536章 到處都是機會第17章 莒州徐家第444章 烽燧第449章 焦土第43章 塢堡民兵第105章 背叛第272章 豬突1第182章 諸位,起舞吧!第112章 塢堡血戰3第735章 要嚴!要打!第80章 別矯情第420章 移民1第561章 北行記1第349章 屯墾村第576章 如何治國第215章 祝家莊2第630章 安全第689章 碎葉-河中1第241章 回家3第568章 北行記3第422章 無膽第356章 鉅變第421章 移民車隊2第595章 選擇第397章 降服3第334章 細紅線第367章 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