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北美分部埃布爾收集的信息,短時間裡面有可收購的,是遊戲行業的傳奇公司——暴雪。暴雪公司推出過多款經典系列作品:魔獸爭霸、星際爭霸、暗黑破壞神系列、魔獸世界。魔獸爭霸及星際爭霸均被多項著名電子競技比賽列爲主要比賽項目,在電腦遊戲界享有高評價。
早在1998年,維旺迪集團就收購了暴雪工作室。維旺迪在2004年重組旗下的遊戲業務,成立子公司維旺迪遊戲,維旺迪遊戲由雪樂山和暴雪娛樂等多個部門組成。2005年年末,維旺迪又收購了動視公司52%的股份,並在2006將其與暴雪合併成爲動視暴雪公司。
隨着動視與維旺迪遊戲的合併,維旺迪遊戲旗下的雪樂山和暴雪娛樂等部門被整體合併入動視公司。但是,這對暴雪娛樂的整體運行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因爲對暴雪來說,它只是又換了一個東家而已,只不過這次的新東家是業界著名的美利堅遊戲發行商巨頭動視公司。
而在維旺迪因爲鉅額的虧損,急需出售暴雪的股票,來拉高自己的股價。維旺迪的主席文森特·博羅雷拋售了幾項他自己手中的電信以及電子遊戲領域的事業,並且開展了一些與數字媒體內容以及分發有關的項目的收購計劃。維旺迪的攤子鋪得太大,各個業務的發展層次不齊,需要減去一些枝椏,爲樹幹進行澆灌。
暴雪一直在發展,員工也已增長了10倍,這是一種近於“能量守恆”的適度擴張,而不是爲貪大而無限膨脹。暴雪在擴張的“度”上把握得很穩,在穩步擴張之間健康成長。在產品開發上,暴雪同樣善於把握量與質的平衡關係,以少勝多的精品意識是暴雪的經營準則。當多如過江之鯽的遊戲公司恨不能每月推出一部新遊戲,一窩蜂爭搶市場份額的同時,暴雪則憑藉對玩家的深入瞭解,對品質的不斷追求,對遊戲的持續創新,構成了暴雪的獨樹一幟的成功因素。
暴雪的每一部作品都精益求精,真正做到了藝不驚人誓不休,旗下3大系列遊戲的銷量都突破了“白金水準”(單個遊戲銷量達到100萬套),總銷量早已突破1300萬套。三年磨一劍的精品戰略,是暴雪公司成功的關鍵所在。
保守和追求精品的暴雪,顯然是和維旺迪追求資本快速增值的目的相違背。可是當初收購暴雪的時候,維旺迪集團和暴雪之間有過協議,不能夠過分干涉暴雪的獨立運營,因此也無法改變暴雪的動向。
暴雪對自己被掛牌出售似乎沒有什麼反應,好像是習慣了自己被賣身。暴雪在遊戲玩家中有着超高的口碑和巨大的影響力,向維旺迪發出收購要約的包括微軟、甲骨文、谷歌等美利堅頂尖的公司,也包括國內的雲淘和企鵝。
企鵝本來就是國內遊戲行業的老大,要是能夠收購暴雪,就算只是控股,也能夠獲得大量的連帶效應。雲淘奉行的是到處開花,不介意在遊戲行業裡面攪和。
逸嘉遊戲已經算是後知後覺了,前期準備肯定是沒有另外幾個巨頭充分。
年初的時候,魔獸世界新資料片的上市,狂賣了幾百萬分,一年來,動視暴雪的股價共上漲了91%,市值高達250多億美元,是全世界市值最高的遊戲公司之一。與此同時,維旺迪集團自身的股價則在全年內累計下跌了8%。
維旺達想要脫手動視暴雪的股份,也在一定程度拉高了公司的股價。從市場投資者的角度來看,沒有了保守維旺達的掣肘,動視暴雪會獲得更大的發展。
除了和資本市場合作,杜嘉逸想不出拿出那麼多錢的方法。維旺達對現金的需求非常旺盛,是不會接受股權交換來達成交易的。
杜嘉逸第一時間就想到渣打銀行的喬治,資本市場還是他比較熟悉。逸嘉集團可是渣打銀行南島分部的大客戶,光是逸嘉娛樂的上市就給他們帶來了數億港幣的收益。杜嘉逸一個電話,喬治就帶着一批精幹的手下踏上了飛往魔都的飛機。
“暴雪的市值處於巔峰,中間難免會有一些虛高,這個時候收購是非常不理智的。”喬治沒有一開始就談工作,而是站在朋友的角度給杜嘉逸一些建議。
杜嘉逸很堅定:“逸嘉網絡的體系中,需要一個實力強大的遊戲公司。虛高也罷,抄底也好,都無所謂的事情。”
逸嘉遊戲的虛弱,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整個生態的發展。就像是木桶理論,整體實力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板,其它板塊再厲害,依然是留不住水的。逸嘉遊戲無法獲得更大的市場,就無法把作品的ip效應發揮到最大。
何況現在逸嘉遊戲開發的重中之重是英雄聯盟,而暴雪是moba遊戲類型中做的最好的。杜嘉逸當然知道,現在還不是暴雪真正巔峰的時候,它還有着龐大的提升空間,一口吃下來,絕對是划算的。
喬治不再勸說,讓團隊成員把材料都準備好,開始向杜嘉逸陳訴收購的可能性。
“動視暴雪現在的市值超過250多億美元,流通在市場中的股票佔到了百分之二十多,公司內部高層持有的百分之十左右的股份,維旺達公司手中握有超過六成的股份。”喬治指着屏幕上面一張餅狀圖介紹道。
動視暴雪公司內部有不少高層是持有股份的,百分之十左右的股份分散在十幾個人手中,影響不大。
“維旺達掛牌出售動視暴雪的股份以後,暴雪的股價就出現了緩慢的上漲,應該是有公司在慢慢地買下流通的股票。”
“以現在的情況來看,暫時不清楚是一家還是多家。不過收購流通股份,能夠在和維旺達的談判過程中獲得更大的話語權,不至於被維旺達獅子大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