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陽光灼灼,篩過疏影落下斑駁。
駱寧換上了夏衫。
庭院裡,藺昭教駱寧射箭。
小弓、短距離射擊。
駱寧昨日才上手,今日就百發百中。
“……王妃,您箭法比軟鞭好。”藺昭誇她。
之所以要臨時練習射擊,是駱寧過幾日要去宮裡陪太后娘娘過端陽節。
宮廷端陽節的習俗,其中一項是射“粉團”。
粉團是一種糕點,綠色,只是叫這麼個名字。放在角盆裡,用小箭射中就可食之。
它裡面加了艾草汁,有祈福祛毒之效。
這種粉團糕點,滑軟黏糊,很難射中。
這也是太后自己琢磨的玩法,她很喜歡,逐漸從宮廷流傳到了世家望族。
尹嬤嬤告訴駱寧,叫駱寧提前準備。
到時候女眷們都要射。若駱寧一再失手,尹嬤嬤怕她尷尬。
先練起來,有備無患。
“我沒有學過射箭,但我投壺很準。”駱寧說。
投壺是最常見的娛樂,駱寧也愛玩。
近距離射擊,只需要準頭好,用手慢慢找準弓的感覺,很容易瞄準、射中。
駱寧進步極快,也是因爲這種小弓輕若無物,又是投壺似的近距離,可以很快與手感相似。
要是換成長弓利箭,她估計就不太行。
她手上力道還是不夠。
“等會兒老奴做了粉團,您先練着。”孔媽媽在旁邊道。
這兩日是對着饅頭練的。
饅頭容易射中,粉團比較難。從易到難,一點點進步。
駱寧頷首。
半下午,駱寧更衣,去了祖母的院子,陪着祖母說說話。
入夏暖和了,祖母氣色比之前好了很多,精神也矍鑠。
祖孫倆還是不聊駱寅。
“馬上端陽節了。”祖母對她說,“也快到了你生辰。今年想要什麼禮?”
駱寧生於五月初十。
“您健康無病痛,便是大禮了。”駱寧笑道。
祖母拍了拍她的手:“好孩子。生辰禮還是要的。往年都是衣裳鞋襪,如今大了,得準備些值錢的東西。
告訴祖母你想要什麼。不僅僅要收禮,還得辦個生辰宴。可能是最後一次在孃家過生了。”
駱寧沒有再推辭:“我想想。想到了告訴您。”
讓老人家有點事忙,她精神會更好,更有盼頭。
其實,駱寧幾乎不怎麼過生辰。
她很討厭這個日子。
每次到了她生辰,身邊的丫鬟僕婦乳孃,都要提醒她,當年侯夫人白氏生她多兇險。
兇險是有的,可臥牀半年卻是沒有。
白氏生完駱寧,的確出血很嚴重,她驚嚇不輕。
三五日,血止住了,她虛弱得厲害。
那年駱崇鄴人在邊疆,老夫人要持家,白氏跟前都是她自己的人。
她說半年不能動彈,成天在院子裡,只因她把邱士東養在正院——此事,駱寧也是做鬼時候聽她提的。
白氏休養了好些日子,與邱士東公然在駱家廝混。
甄媽媽還時常把駱寅抱過來,一家人團聚。
半年後,邱士東必須回去,白氏也想跟着他走。
她告訴駱家衆人,她終於能活動了,想要歸寧。每次她回孃家,都會帶來不少的好處。
餘杭又遠,一去大半年。
駱寅是這樣生的。
白氏再次歸寧的時候,已經懷上了白慈容。
京城那一年叛軍入城,時機造就了白氏,她“被迫”留在餘杭兩年多。
生下白慈容後,她孃家兄嫂爲她遮掩,白慈容成了餘杭白氏的長房嫡女。
再往後,邱士東拿到了鹽商資格,發得更厲害;又經營海路,白家生意也靠他。
餘杭白氏指着他賺錢,對他的事越發上心。
駱崇鄴的官位,也有了進益。白氏不可能離開駱家,邱士東也鼓勵她在盛京紮根,替兒女謀個前途。
他們把駱家當猴耍。
駱寧只覺自己可憐。
她從出生開始,就不受期待的。
白氏自己選擇了駱崇鄴。爲了這個機會,她放棄了邱士東的婚約。到頭來,她又說她是被逼。
真正無辜的,只有駱寧。
駱寧從小承受白氏的怒氣。每當她日子過得舒服,白氏就會想到白慈容。尤其是生辰。
因此,每年生辰祖母叫人送駱寧新衣新鞋,她高高興興換上時,必定要聽到身邊的人厲聲警告她,要孝順母親。
她母親有多可憐,生她的時候多難。
而這一日,母親也從不給她好臉色。
“也許,我真的該好好過個生辰。”駱寧想。
前世的命還過了,今生的命是她自己掙的。
她爲自己活一次。
她從不欠白氏。白氏人生的每一步,包括生駱寧,都是她自己選擇的;而駱寧,她沒有選擇過是否要出生、由誰生。
這場鬧劇裡,駱寧從未受益。所以她的血是乾乾淨淨的,她無罪孽。
她有資格過一次生。
“……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駱寧想了很久,還是沒想到自己的禮物。
祖母那邊,卻送了她一份地契。
是祖母一個陪嫁的莊子,每年盛產桂花。
“你收下。往後再不好,也有這個莊子的收益,你不至於捱餓。”祖母說。
駱寧開心接下了。
她會很好,祖母亦然。
端陽節前夕,侯府有些冷清。
白氏病倒了,溫氏和二夫人不怎麼操持過節,只是給下人散了些東西,家裡掛了菖蒲與艾草。
駱宛私下裡送了駱寧一個長命縷,她自己編的;駱寧回了一個蝙蝠絡子,也是她自己織的。
駱寧自己也用五彩絲絛做了些長命縷、蝙蝠絡子,回頭送給雍王和太后。
轉眼到了端陽節,出嫁的姑娘要回孃家躲午,駱寧則進宮去陪太后過節了。
皇族衆人與親眷,都會在平時宴請的崑玉殿,陪太后歡慶端陽。
駱寧先去了壽成宮。
雍王、平陽公主、辰王和魏王都在,另有他們的王妃與駙馬。
駱寧上前見禮。
“阿寧來,坐哀家身邊。”太后笑着對駱寧說。
太后身邊空了一個位置。
駱寧走過去。
她頭一回見魏王夫妻倆。他們前些日子去了封地,半個月前纔回來。
“……你出來,我有話說。”蕭懷灃對駱寧說。
駱寧尚未落座,只得又站起身。
她隨雍王走出了正殿,立在迴廊下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