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靜輾轉成衰敝,衰敝輾轉成陳跡,陳跡輾轉成消匿,消匿輾轉成無息。在歷史的古河中,縱長虹氣勢,縱萬千風華,縱爲國爲民,縱擁有凌雲志向,也抵不過歲月的催磨,化爲墳塋裡的一抔抔黃土。時光恢弘,舂遍多少愛恨嗔癡,心念過往;時光嬗變,更替多少日月星辰,芳華瞬間;時光覃深,掩埋多少艱難困頓,平凡普通,以及輝煌的經歷。都知身死如燈滅,屍骨漸裸出,墓碑亦會斑駁,而穴前祭木祀品,也會凋凋零零,終不會萬古常青,綿延不絕,讓後人時常軫念,萬事萬物,皆敵不過時間的魔法。
當然了,倘不是偶與老媽一起下地做些農活,在她無意間的提及下,恐怕我不會知曉,知曉在村西頭,在屬於我家的三分耕地裡,在那墒土埴泥的森森深處,曾埋藏過一份已不被當下年輕同輩所稔知的傳說,因爲有些久遠,所以漸落塵埃,漸被封存。但這個傳說,卻化爲了一份代號,在我們這些年輕後輩以及老一輩的口中呼喚,“徐老墳”。
或許在這個世間,一個人最出息的具現,便是家鄉村衆爲其打造石像,塑造銅像,也用其姓氏字號命名特定地點,這樣,人們既能留作紀念,也傳承了驕傲,就如同今時城市裡,新建的地標建築一樣,在經過人們代代銜接口口相傳之後,已儼然是當地最通用的代名詞了。
而“徐老墳”亦如此。據我媽說,“徐老墳”曾是大新鎮歷史名人“徐老二”(可能是“徐廣縉”吧)的安眠之處。雖然這裡早已不復當初,甚至連一絲一毫的憑藉都沒,雖然這裡早已從多年前,荒蕪破敗的肅穆莊重之地,轉變成如今最肥沃最優渥的土地,來供農民世代稼穡,來養育着一代代農家子弟。但這曾埋藏在時間之沙裡的隱聞,卻依舊流傳在這片土地間,在先輩的記憶中繼續醞釀珍藏,也在新生代的想象中,發酵成一件軼事與趣味。
而老媽的思緒又重回二三十年前的“徐老墳”,在我媽所講的故事版本中,據稱是由於當時徐氏後人要找祖墳遷回宗裡,也因爲那時恰逢農忙的原因吧,在當時某個不知具體日期的夏季午後,不知怎麼的,正在幹農活的幾位村民,竟然無意中發現了“徐老墳”的奧秘,也即是發現了“徐老二”的真正墳墓所在。
因爲古人爲避免被賊子發現墓穴所在,通常都會搞“疑冢”來迷惑衆生,而作爲大新鎮本土的歷史名人,“徐老二”自然也落俗起來。也因此能在數百年間,逃過無數心懷不軌的人的破壞。但縱然如此,也會在某天水落石出起來,自然能被人們所發現,所以世間的秘密都是有保質期的。
而那些幹着農活的村民,在發現這座古墓的第一時間,自然會有膽小者跑去村子裡報信,也自然會有膽大者留下來,繼續深入其間探秘,畢竟那時窮苦的人們,好不容易逮到了一個發財的機會。而當時,並不像現在一樣,人們在發現了稀世珍寶後,不會有專家來獎勵發現者500元加一面錦旗,那時,基本上都是見者有份,所以沒人會去告密。
就這樣,在這座古墓中,膽大的村民,陸續發現了“夜明珠”、“玉鐲子”以及其他一些隨葬品,雖然都是些並不奢華的財寶,但也難能一見。隨後,不出預料的,在場的所有人,大概有十幾個人,瓜分了這批珍寶,都準備當作傳家寶來傳承着。隨後,這件並不光鮮的事,就在徐氏後人遷回祖墳後,而煙消四散了,並沒有人來追究,或許是因爲那時徐氏後人的本心是尋回祖宗吧,並不在意墓裡的財寶流向,也因此成了見者們的私藏。
但後來,或許是因爲那時各家的房屋年久失繕,在那些私分寶貝的村民家中,或是突起大火,燒了個乾乾淨淨,或是遭遇小偷,被偷了個乾乾淨淨,或是粗手粗腳,把寶貝摔了個粉碎,總之,幾乎都隨着時間而全部遁去了,只給人們留下一份念想,一份苦憶。或許,真應了那句話“不是你的,終究留不住”。而這便是“徐老墳”的名稱由來吧,也是“徐老墳”的夢幻故事吧,更是周遭村莊與“徐老墳”的淵源吧,這已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徐老墳”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