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M帝和老大哥的緊迫感
“我明白的,將軍。”朱加什維利故作輕鬆的笑道。
伊利亞斯拉夫繼續道:
“等測試完成,我親自向上方爲你,還有國科院的諸位專家教授請功。”
“不過你們也不可以懈怠。”
“僅僅是100w次每秒,還遠遠不夠,要儘快達到1000w次每秒,乃至迅速地超越這個數字!”
被昔日的小老弟超越的感覺,並不好受。
尤其是在剛剛鬧僵不久的情況下。
還要派人過去學習,過去請求交易技術,無疑是在打自己的臉。
他們在夏國還有很多的戰略要完成。
必須儘快扭轉這種局面,才能夠將那些計劃完成,否則始終要受到掣肘。
“將軍,您放心吧,我們一定會做到的!”朱加什維利保證道。
就在兩人說話時。
忽然,正在進行測試工作的研究人員發出了一聲驚呼。
伊利亞斯拉夫和朱加什維利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了過去。
“怎麼回事?”將軍皺了皺眉,道。
院長趕忙解釋道:
“可能出了一點兒小意外,我過去看一看。”
說着,他便快走幾步,準備過去查看情況。
只是沒等他走近。
便看到一股肉眼可見的黑煙,從他們的測試計算機上升起。
看到這一幕。
朱加什維利渾身一哆嗦,屁股下意識地就夾緊了起來。
他不敢回頭去看將軍的表情,腳下走得更快,上前去詢問情況。
……
一陣手忙腳亂過後。
朱加什維利帶着結果,忐忑地來到一臉平靜的伊利亞斯拉夫面前。
說實話。
要是將軍再踢他的屁股,他反而沒有那麼緊張。
現在波瀾不驚的表情,反而更像是暴風雨來之前的寧靜。
“說吧,出了什麼問題,多久能解決。”伊利亞斯拉夫面無表情道。
聞言,朱加什維利趕忙開口道:
“是接口的問題,夏國送來的計算機接口都是特製的,和我們以前的都不一樣。”
“我們進行的仿製,沒有達到標準。”
“所以出現了一點小小的意外,您放心,3天,最多3天,我們一定把這個問題解決。”
他說完之後,滿是緊張的盯着將軍。
“好,就3天,3天之後,我要看到結果。”伊利亞斯拉夫說完,便頭也不回的離去。
見狀,朱加什維利不但沒有鬆一口氣,反而整個人都有些不好起來。
早知道他就說半個月了。
“要不追上去再解釋解釋,將軍應該能夠理解的吧。”朱加什維利遲疑地想道。
他是真的做不到啊!
不過很快,他就放棄了這個打算。
因爲他看見。
走到大門口的伊利亞斯拉夫,忽然伸出腳,“砰~”的一聲用力踹了一下旁邊的門,發出震耳欲聾的響聲。
力道之大,讓那扇鋼鐵打造的大門,都有些扭曲變形。
他估計自己要是追上去說出心中的想法,下場絕對不比那扇門好多少。
……
M帝,國家科學院。
院長巴頓愁眉苦臉的看着最新的研究狀況,長嘆了一口氣。
不過並不同老大哥那邊一樣。
他們成功地克服了接口方面的問題,搞出了第一臺運算速度達到100w次每秒的計算機。
然而,這個成功,卻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驚喜。
爲了將這臺計算機造出來,他們前後投入的成本,超過了百萬M刀。
當然,成本高也不是不能接受。
最大的問題,是100w次每秒的計算機,已經明顯落後於夏國的02型計算機。
不,應該說是拉出了斷崖式的差距。
1000w次每秒的運算速度,以他們目前的技術水平,完全沒有可能短時間內達到。
雖然令人難以置信。
但這是情報部門經過長時間的核查,並且從紅色聯盟那邊得到了驗證的消息。
可信度極高。
作爲超級大國,論起科技實力和工業基礎。
他們都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好在是夏國目前和紅色聯盟關係不和啊!”巴頓心中暗暗慶幸。
說實在的。
要是這兩個大國聯合起來。
一個有軍事實力,一個有高科技實力,恐怕他們還真的有可能在這場世界爭霸的交鋒中落敗。
就在他感慨不已的時候。
辦公室外忽然傳來輕輕的“咚咚~”兩聲敲門聲。
他回過神,道:“進來吧。”
“你好,我是西蒙,西蒙·克雷。”門外走進一個穿着西裝的青年男子,禮貌地問好道。
看到對方。
巴頓立刻站起身,和對方握了握手,道:
“西蒙,既然您來到這裡,想必已經對這次的合作有所瞭解。”
“我們和原子能委員會那邊,與貴公司達成了合作。”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您將跟約翰·莫克利教授和傑伊·普雷斯波教授完成一項對我們國家而言至關重要的研究任務——巨型機。”
他一邊說話,一邊打量着眼前的年輕人。
對方是CDC公司的現任總設計師,曾在UNIVAC設計小組進行工作,能力出衆。
因爲其念念不忘建造心目中的巨型機,。
CDC還專門在距離總部80英里的位置爲其建造了一個實驗室,供他和他的研究小組研究。
據說他們正在研究的,是一臺運算速度超過300w每秒的巨型機——CDC6600。
“巴頓先生,說實話,我還是很難相信,夏國竟然能夠研製出運算速度超過千萬級別的巨型機。”西蒙道。
在巨型機領域,他自認站在整個世界的前列。
即便是他,都不敢說能造出1000w次每秒的巨型機。
更何況是那個矇昧落後的國家。
巴頓道:
“不管你相不相信,他們確實已經掌握了這項技術。”
“而且據說紅色聯盟得到了一臺。”
“如果我們不迎頭趕上,很快,我們在高科技上的發展,就會落後於他們。”
他說完後。
西蒙擺擺手,道:“我不關心這些,我只關心什麼時候能夠看到資料。”
他之所以來到這裡。
只是因爲得知對方有更先進的巨型機資料而已。
其他的,他並不關心。
而且如果看到資料後他不滿意,哪怕是公司的指示,他也不會在此久留。
“放心,你會看到的……”巴頓開口道。
話沒說完。
辦公室外又走進來一個人。
看到對方。
他叫來助手,帶着西蒙離開去查看資料。
然後才問道:“長官,是夏國又有了新的技術突破嗎?”
“並不是,巴頓院長,放輕鬆。”來人正是M帝情報部門的長官。
他笑着繼續道:
“只是上層又針對河圖和天工,有了新的計劃。”
聽到不是夏國又搞出了什麼的消息。
巴頓長舒了一口氣。
1000w次每秒的運算速度已經是驚世駭俗。
要是再繼續提升。
就算是上帝親自幫忙,恐怕他們也沒有可能再追趕了。
他提了提精神,問道:
“是查清了身份,又要有行動了嗎?”
拋出國家方面的因素。
他其實還是挺佩服河圖和天工這兩個團隊的。
畢竟能在夏國那樣落後的國家裡,造出領先世界的計算機,絕對可以說是天才中的天才。
“沒有,自從上次的失敗後,我們已經無力繼續在夏國的境內活動。”莫克聳了聳肩,道。
他的語氣十分輕鬆,並未因此事有任何的挫敗感。
畢竟要不是前任的失敗,也輪不到他當情報部門的老大。
想到這裡,莫克繼續道:
“好了,閒話就不多說了,我來和您說一說計劃。”
“上層打算利用諾貝爾物理獎,將河圖和天工引出夏國境內。”
“只要他去領獎,就能確認他的身份,到時候是殺還是抓,都由我們來決定。”
聽到這個計劃。
巴頓忍不住呆了呆。
用諾貝爾物理獎去誘惑夏國的科學家,這是認真的?
……
京都,早。
李暮從家中醒來。
洗漱鍛鍊完後。
他便來到書房,坐在書桌前。
拿起紙筆。
愣了許久,才反應過來。
“天基武器啊,上頭了,上頭了!”李暮忽然反應過來自己昨天說了什麼。
連衛星都沒有。
就想搞天基武器。
也就是上級領導信任他,否則恐怕沒有哪個國家的領導人,會同意研究。
畢竟這玩意費錢不說,威力還很難保證。
“算了,就當提前做研究的準備吧。”李暮嘆氣道。
他看得出來。
無論是上級領導,還是秦雲,都得這個天基武器充滿興趣。
不過現在確實沒有搞的基礎。
他就怕上面聽嗨了,下大力氣投入。
這對於現在的夏國來說,並非好事。
“好在怎麼研究,是由我來決定。”李暮這麼一想,又放心了許多。
旋即,他開始整理目前手頭的研究工作。
首先肯定是脈衝武器。
“不不,得先找人。”李暮打開聊天頁面,連接建橋大學圖書館檔案室的WIFI。
對於脈衝武器的研究。
是一個夏國,以及世界都未曾踏足的領域。
僅靠他一個人苦幹硬幹,是絕對沒有辦法完成的。
“孫成偉、陳永、馬族廣……”李暮很快找到了幾個人的名字。
第一個未來長期從事炸藥爆轟、激光輻照效應、高功率電脈衝技術和高能量密度動力學等領域的工作。
шшш ●тTk Λn ●¢ O
是夏國高功率電脈衝技術方面當之無愧的開拓者和領路人。
第二個……怎麼才5歲!
略過。
……
在發現第二個人的年紀不對勁之後。
李暮特地又仔細地看了看其他人的年紀,結果很多現在都還是個小屁孩。
就算未來都是院士級別的天才。
現在也不可能帶着他們去研究。
好在孫成偉的年紀還算合適,否則無疑是痛失一員大將。
不過合適也只是相對的。
對方現在還在京大的數學力學系讀書,要到明年才畢業。
“幸虧還有個馬族廣。”李暮將目光放到最後一個人身上。
這個人,爲夏國激光技術和激光武器的研究,做出過開創性的貢獻。
論能力,絕對是沒的說。
關鍵是,今年35歲,就在冰城工業大學教書,隨時都調過來。
……
花了10幾分鐘的時間。
李暮先將脈衝武器的初步研究團隊人選,都挑了出來。
人數並不算多,只有10個。
看着上面的名單,他還算是比較滿意的。
畢竟能在後世留下名字的人,多多少少都是有出過成績的存在。
把他們放在一起,應對目前的理論研究,應該是夠用了。
畢竟脈衝武器好研究,僅僅是相對於天基武器而言。
其本身的難度,並不比99式主戰重坦和殲-10低,甚至還要更大。
“該去研究所了。”李暮站起身,將名單銷燬。
接着叫來關建民,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之旅。
……
車研所內。
和門口的警衛打了個招呼。
李暮便直接走進了大門。
來了幾趟過來。
他已經混了個臉熟。
只要不是帶着陌生人,基本不用再被檢查證件。
就在他朝裡走的時候。
準備去飯堂吃早飯的所長麻志浩看見了他,連忙迎上前,高興道:
“李顧問早,您回來了啊。”
雖說李暮才離開了一個星期。
然而在他的感覺中,卻像是離開了好幾年似的。
“所長早啊,您這是去吃早飯?那我們一起。”李暮笑道。
研究再緊要,也得把肚子填飽才行。
麻志浩道:“行啊,正好我個您說一說這段時間99式坦克的研製情況。”
說着,兩人便一同前往飯堂。
路上麻志浩簡單地和李暮講了一下這七天以來楊英等人的研究情況。
在整體的推進上,還算是穩定。
防護系統的雙層裝甲結構,以及炮塔正面採用的箭簇型裝甲套件,都完成了模型的生產,正在進行強度試驗。
還有發動機方面。
對於李暮拿出的V型12缸60度夾角雙渦輪增壓中冷式發動機的設計方案,他們做了更加深入學習。
雖說目前還搞不出來。
但至少完整地理解了設計過程和設計原理,離成功差得只是時間。
還有雙層鋁板氣隙式熱護套的研究,目前也取得了不錯的進展。
……
來到飯堂。
一邊聽着麻志浩的講述。
李暮一邊抱着飯盒,來到一處位置坐下。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
研究還算是比較順利的,沒有遇到特別大的問題。
這固然有他在走之前,特地多給了一些資料的原因。
卻也有楊英等人努力奮戰的功勞。
想到這裡,李暮忽然道:
“我這趟路過奉天,順道找幾個老朋友聊了聊。”
“沒想到我走了之後,他們天天都熬夜研究,黑眼圈都重得和熊貓似的。”
“楊英他們沒有像這樣吧?”
像是王正安那樣爲了研究嘔心瀝血的人,並不在少數。
只是其比較有名,所以才能查得到而已。
“他們敢?”麻志浩頓了頓,旋即笑道。
在奉天什麼樣他不知道。
但這裡是京都。
而且還是上面極爲重視的研究項目,不可能不重視研究人員的身體狀況。
麻志浩繼續道:
“您就放心吧,我盯着他們呢,保管沒事兒。”
“開始確實有幾位專家教授想要拖延研究時間,不過我立刻就罰了他們放半天假。”
“這招屢試不爽,現在已經沒人再敢犯類似的錯誤了。”
這個方法,針對懶人沒用。
可針對在玄武-1主戰重坦研製團隊中的研究人員,一用一個準。
畢竟誰都不想因爲拖延的片刻功夫,浪費更多的時間。
“這樣就好。”李暮微微頷首。
……
說話的功夫。
李暮也解決完了自己的早飯。
旋即便起身,和麻志浩一起來到實驗室。
只見楊英正帶着研究團隊,討論着問題。
他也沒有打擾,對着在門口站哨的警衛小戰士擺了擺手,然後站着聽了一會兒。
不過才聽了幾句話。
便被裡面的人發現。
畢竟他在門口“偷聽”,已經不是一回兩回了。
這也就導致了楊英等專家教授都養成了習慣。
只要不是思考得太過入神,都會時不時地瞥一眼門口的位置。
沒想到還真抓住了人。
“李顧問,您回來了!”楊英看向門口的那道身影,臉上露出肉眼可見的喜色。
見狀,李暮擡了擡手,道:
“不用管我,你們繼續就好,關於自緊工藝的問題,您剛剛說得非常的不錯,值得大家學習。”
“我這點水平,在您面前那就是班門弄斧,還是得您來才行。”楊英汗顏道。
坦克的自緊工藝,並不是一個新鮮的名詞。
它最早出現在二戰時期,被應用於大口徑火炮的生產中。
主要作用是提高炮管的強度和耐久性,炮管在發射過程中因內外壁受熱不均而炸膛。
李暮笑道:
“原理是很簡單的東西,無非是在生產過程種對炮管內壁施加高壓。”
“其內部密度大於外部,就能抵消發射時內壁膨脹帶來的壓力。”
“這樣一來,炮管因內外壁受熱不均而產生的應力集中便會顯著地降低。”
他說完後。
實驗室內早有準備的專家教授們,已經唰唰地將話全部記了下來。
這些確實是比較基礎的研究資料。
不過由李暮的口中說出來,彷彿更加的簡潔明瞭,也更容易被理解。
“原理是簡單,只是我們做了好幾次的試驗,都沒有辦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楊英略顯尷尬道。
理論和實際是兩回事。
哪怕原理他們所有人都明白,但材料、工藝等等方面的問題。
都有可能導致最終的結果產生誤差。
聞言,李暮微微沉吟片刻,然後道:
“既然進展不順,那不妨試一試我的新想法。”
“李顧問您請說。”楊英眼睛一亮,連忙拿出紙筆。
其他人也是趕緊翻了一頁筆記本,眼神熠熠。
見狀,李暮繼續道:
“其實方法還是自緊工藝,不過是單臂自緊。”
“在生產坦克炮時,讓內層先受到高壓的擠撐。”
“這樣就可以預先留有一部分膨脹的壓力空間……”
他將後世的單臂自緊工藝說了出來。
這個工藝的原理,其實同樣比較簡單。
然而在後世,包括小日子和棒子在內的很多國家都沒有辦法實現。
因爲它對工業基礎的要求,不是一般的高。
“首先,我們需要精確控制壓力和變形量,以確保炮管的內圈和外圈在受熱膨脹時……”李暮慢慢地分析,力求講得清楚明白。
自緊工藝的難點,主要集中在3個方面。
技術、材料、設備。
前兩個都還算比較好解決。
但最後一個,需要設計專門的設備。
例如,能夠對內圈施加均勻壓力的設備,並且要確保設備的穩定性和精度。
……
用了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
李暮將單臂自緊工藝的理論,基本講解完畢。
聽完之後的衆人。
一個個都皺着眉頭,看着手中的筆記,陷入沉思。
表情時而豁然開朗,時而又滿是疑惑。
實驗室內安靜了好半天的功夫。
李暮也不着急,等着他們慢慢地想。
楊英第一個回過神來,當即道:
“李顧問,我明白了,接下來就交給我們吧!”
“沒有問題要問嗎?”李暮疑惑道。
他特地多留一會兒,就是擔心衆人有不明白的地方。
楊英道:
“目前還沒有,如果有的話,我們解決不了,一定找您幫忙。”
聞言,李暮又看了看其他專家和教授。
不過他們也沒有提問。
他估摸着,可能是因爲還沒有上手,所以衆人才沒有發現問題。
要是真的能聽聽理論就搞得出來。
後世也不可能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有。
想到這裡,李暮點了點,道:
“那行,我先走了,有問題我再過來。”
他也沒有硬要留下來解決問題。
說完,他便轉身和麻志浩離開實驗室。
……
緊接着,李暮又來到輔助武器設計的張數順這裡。
看到他回來。
後者自然是相當高興。
簡單的寒暄過後。
他很快直入主題,問起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炮射D彈的研製情況。
張數順道:
“目前進展還是相對比較順利的。”
“在您離開的這幾天,我們試着搞了個樣品出來。”
“只是測試的表現,沒有那麼理想,還需要繼續改進……”
他說完後。
李暮微微頷首,誇獎道:
“雖然有一點小挫折,但總體來看,還是不錯的,值得肯定。”
試驗失敗很正常。
沒有什麼科學研究項目,是一次兩次的研究,便能夠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