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車路

今日除了觀看軍械監新試製的一批鐵脊弩試射情況外,徐懷邀集司空府的主要將臣,主要還是他想在泌陽與襄陽之間修建一條大道,進一步提高泌陽與襄陽之間的交通運輸能力。

除了還都襄陽,司空府常駐泌陽外,依託襄陽、泌陽外圍的山地水力資源,發展紡織、冶煉等工造業,以及伏牛山南麓以發展煤鐵冶煉、器械鑄制、瓷器燒製爲主的雲陽,將構成帝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核心鐵三角。

以往三地間的聯繫,除了不斷整治、拓寬唐白河的水道,改善航運條件外,近年來還對縱橫交錯於南陽諸縣的驛道也進行持續的擴寬改造,甚至不計成本修建多座鐵橋,替代舊有的浮渡,用來提高陸路通行效率。

然而還都襄陽之後,又隨着泌陽、雲陽等地的工造業日益發展,三地之間的聯絡越發密切,雲陽與泌陽、襄陽之間客觀上需要建造一條更高等級的驛道,或者說是主幹道,去進一步降低通行成本。

泌陽往北,經方城至位於澧水之畔的蔡州葉縣,也迫切需要一條高等級的主幹道,降減北上物資的運輸成本。

大越立朝一百五六十年,以位於河淮平原北部的汴梁爲都,除了依賴蔡汴等河船運外,也有大量滿載超過三五十石的大車,往來周邊諸城運輸貨物,彌補船運的不足。

京襄發展煤鐵冶煉,出於礦石運輸的要求,也一直致力改進重載牛馬車的技術水準。

不過,當世這種重載大車,即便採用更精密的四輪及轉向結構,在裝載貨物之後,通常也需要八到十二匹牛馬拉拽而行,甚至滿載速度也極其緩慢,一日差不多隻能行進三四十里。

限制最大的,並不是當世的重載馬車技術不過關,而是傳統的驛道主要採用三合土進行夯實,通行條件非常有限。

傳統的驛道不僅雨水天氣會泥濘不堪,大小牛馬車軋出來的車轍,常常令驛路變得崎嶇不堪,甚至不可避免。

以往縣一級衙署憑藉着一兩百、二三百孱弱廂軍,承擔絕大多數的公共設施建設與維護重任,也沒有辦法令驛道時刻保持堅固、平整。

平原地區都有這麼大的限制,就更不要想在山地地區推廣這種重載馬車了。

因此千百年來雖然都有重載大車用於運輸,但並沒有什麼影響力,都遠不如獨輪車受世人歡迎。

泌陽與襄陽、雲陽之間,想要突破現有的陸路運輸瓶頸,不斷推動重載馬車技術的發展還是其次,更主要、最核心的還是道路升級改造。

隨着水力器械的發展與推廣,司空府也早就具備了給道路升級的技術條件。

大規模採用水力碎礦機,在臨近河道的採石場,低成本的製備碎石作爲鋪路的骨料,是將傳統的驛道升級爲砂石路的必要技術條件。

當然了,要在泌陽與襄陽之間修一條長逾二百五十里、供重載馬車通行的砂石幹道,成本依舊是高得驚人。

雖說

雲陽等地的山地礦區,除了枕木軌道外,也早就採用煤渣、碎石修路,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在平原地區大規模修建砂石路,還沒有先例。

因此長史院遵照徐懷的指示,年前就先在泌陽與軍械監試驗場之間修了一條十數里長的試驗性砂石路,同時還督促軍械監不斷研製新的重載馬車技術,現在到了驗收前期成果的時候了。

當然,工造司與軍械監這時候敢將成果展現給徐懷看,自然是已經取得相當耀眼的成績了。

以精鐵鍛件爲主的重載馬車,在結構上進一步做出改良,差速齒輪的應用,也使得重載馬車更便於駕馭,通行於砂石路,不僅將滿載行駛速度提高近三倍,還將馭車的馱馬縮減到四匹。

相比較傳統的車路系統,新的重載馬車加砂石路,一下子將通行效率提高到六到八倍,無論放到哪裡,都可以說是跨越式的革新。

衆人先乘坐新式馬車,在試驗場兜了幾圈,之後又從試驗場乘車經砂石路上平穩行駛返回泌陽城。

這次乘車之輕便、舒適、快捷,令衆人嘖嘖叫絕。

以往乘坐馬車,一天之間從泌陽趕到襄陽,也不是做不到。

不過,那是完全不考慮馬車的損耗——除了沿途需要多次更換馬匹外,再精壯的漢子走這一趟,也得脫層皮。

像徐懷他們前往襄陽,也是寧可乘馬,也絕不願坐車的。

當世坐車只適合緩行,一天行五六十里是最舒適的乘車距離。

正常來說,從泌陽乘坐馬車趕到襄陽,要分作四到五天的行程。

要是載貨,則要分作七到八天的行程——這個速度,都要比船運還慢了。

然而唐白河的水道還是淺窄了。

現在每年單上千萬件的瓷器,上億斤的鐵料(含鍛鑄件)、數百萬匹棉布,再加上茶葉、紙張、染料等大宗商貨,要經唐白河南下漢水,就已經叫此時的唐白河水道不堪重負了。

越往唐白河的上游,受到的船運限制越嚴重,秋冬季甚至會出現船運中斷。

然而司空府目前主要依託山地或丘陵地區的水力資源發展工造,工造基地必然要建造在有一定地勢落差的河流中上游地區,河運受到地形的嚴重限制。

新的、適於山地大規模商貨運輸的車路體系建設,實是京襄工造業發展突破現有瓶頸最關鍵的一個點。

別人可能要等到瓶頸出現,甚至叫瓶頸卡住脖子多年之後,纔想到要轉變,徐懷則是早就看到這點,在初步條件具備之後,就推動落實。

大家心裡都很清楚,除了低山地區外,倘若能在泌陽、襄陽之間修造一條砂石路,乘坐輕便馬車,能真正實現一日通達,意義有多大。

除了能進一步加大泌陽、雲陽對江淮、荊湖地區的商貨輸出外,對襄陽的控制也將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甚至短時間內完全不用考慮司空府遷回襄陽這件事了。

不過,在泌陽與襄陽之間的驛道上,即便不進一步拓寬,僅僅是鋪一層碎石料,成本依舊高得驚人。

劉師望、陳子簫看到工造司拿出來的條陳,泌陽-襄陽大道進行改造,初步估算要投入三百萬貫錢糧,看上去並非完全無法承受,但現在軍資度用太大了。

曹師雄所部已經有從河洛撤出的跡象,即便不發生大的戰事,河洛行營最終能兵不血刃收復整個河洛地區,但後續要在河洛站穩腳,在孟津、鞏義、偃師等地建立防線,少說要額外投入上千萬貫的錢糧進去。

在戰局如此緊迫、軍資消耗如此巨量的時刻,衆人很顯然都不主張額外拿三四百萬去修這條幹道——礦區的砂石道可以先修,里程也要短得多,是可以接受的。

事情畢竟有輕重緩急之別。

此外,從方城往北,通過往葉縣的砂石幹道,也需要先修;這是支援前線作戰的,可以從軍資之中專項劃撥。

目前河洛、京西行營,是司空府最爲主要的兩個戰區,每年經方城隘道北運的物資,高達兩三百萬石。

這條砂石道建成之後,能將往河洛、京西行營的物資輸運效率提高兩倍,可能僅需要兩三年,節約下來的輜運成本就足以抵衝建設成本了。

“泌襄大道現在還是下定決心去建,”徐懷走下馬車,看着懸掛在西城樓之上的夕陽,說道,“但這部分錢糧可以不從度支使司或路司出,可以專門成立一個泌襄大道修造局發債籌款建路,在泌襄大道修成之後,將新增的一部分過稅拿出來還債!”

以司空府此時的威望,發行三四百萬貫的債不是難事,難的是可持續性的借債、擴債。

有借有還,償付錢息,才能形成穩定、持續的循環;有借無還,那就成了破壞性的掠奪了。

在記憶碎片裡,收費公路並不是什麼稀罕事物。

司空府不僅現在就要着手去建泌襄大道,未來帝國的驛路體系都要進行升級改造,如此龐大的費用,不可能由中樞全部承擔,地方上也不可能有這麼大的財力,只能將對傳統的過稅進行拆分,設定一項車馬通行費,專門用於彌補建路經費的不足。

當然,徐懷此時就決意推動泌襄大道的建設,主要還是需要有新的刺激點,擴大京襄工造業的發展。

目前京襄精鐵冶煉已經突破兩億斤,但除了戰爭,發展軍備產生的巨量需求外,傳統的農耕生產,對鐵料的需求規模是有上限的。

更大規模、更高等級的路網建設,不僅能刺激工造的發展,也能促進帝國往全新的時代邁進。

此外,從方城縣南部地區往北,一直到澧水沿岸的葉縣、召陵,沒有一條貫穿桐柏山-伏牛山隘口(方城隘口)的運河方便大宗物資運輸,需要司空府直接出資,迫切建造一條高等級的砂石路,以便京襄腹地的糧食、軍械、被服等物資,更便捷、更快速的運往各個戰區,支撐前線作戰……

第九十一章 軍事指揮學堂第二百三十章 固守一百三十一章 算計第一百二十二章 西域炮第八十八章 瑜亮相疑第一百五十八章 馳援第一百三十九章 老將第一百五十章 舊卒第一百一十二章 不要你以爲第一百一十二章 伏殺第二百三十九章 追擊第一百零五章 金蟬再有脫殼時第九十六章 報信第二百一十六章 潛伏第一百五十八章 軍議第二百零九章 安排第一百八十五章 出兵第八十二章 殺人算賞錢第二十一章 處置第一百零九章 太原遺民第六十三章 使臣第十八章 故人相見第八十二章 酒宴(二)第一百六十一章 拖延第二百三十三章 屠滅第一百五十八章 當務之急第一百四十六章 殘敵第一百四十章 收穫第六十九章 聲東第一百九十章 脫鉤第七十二章 少年心氣第一百零五章 淮王府之謀第十四章 調令第三十八章 奏章第二十八章 洮源第六十七章 綢繆第九十三章 紅白鄉營立第五十四章 敵襲第一百三十六章 蛛絲馬跡第八十章 我意任孤行第九章 信任第一百零四章 暗夜謀族兵第一百三十二章 圍砦第一百七十七章 不敢驚擾第二十六章 水攻之策第四十七章 極限第十五章 牢騷太甚防腸斷第一百零二章 不歸第六十七章 搓紡第三十一章 紙上得來總覺淺第三十一章 鞏縣第一百三十七章 計成第一百零九章 絲鐵第六十六章 暗夜第一百八十六章 說囚第六十九章 密會第三章 貴女第二十五章 尋找徐武良第一百六十八章 相援第五章 留守新蔡第二十五章 進退兩難第一百二十六章 佳人心冤第四十二章 夜話第一百五十六章 淺攻進築第十二章 無事也無非第二十六章 求援第一百六十四章 僑置第一百二十七章 督戰第二百一十二章 奪灘第一百零七章 馳援第九十七章 誘餌第一百九十四章 晉家子婿第九十章 殺賊遊園夜第六十四章 馬鞍顛簸第四章 徐徐圖之第二百三十八章 君臣第二百零八章 封國第七十九章 晨時第一百八十四章 渡淮第一百七十七章 出谷第六章 危急第二百零四章 新任第十二章 突襲第四十二章 邀鬥第六章 相好不相親第三十五章 城頭第八章 議和第九十三章 金明河上第一百三十六章 蛛絲馬跡第一百七十一章 南蔡第二百一十三章 不決第二百零七章 進城第九十八章 說客第七十七章 殺將第二百二十三章 軟肋第九十九章 鑿穿第五十九章 鐵橋第十一章 風吹草動驚蛇第三十四章 山重水複第四十八章 持久
第九十一章 軍事指揮學堂第二百三十章 固守一百三十一章 算計第一百二十二章 西域炮第八十八章 瑜亮相疑第一百五十八章 馳援第一百三十九章 老將第一百五十章 舊卒第一百一十二章 不要你以爲第一百一十二章 伏殺第二百三十九章 追擊第一百零五章 金蟬再有脫殼時第九十六章 報信第二百一十六章 潛伏第一百五十八章 軍議第二百零九章 安排第一百八十五章 出兵第八十二章 殺人算賞錢第二十一章 處置第一百零九章 太原遺民第六十三章 使臣第十八章 故人相見第八十二章 酒宴(二)第一百六十一章 拖延第二百三十三章 屠滅第一百五十八章 當務之急第一百四十六章 殘敵第一百四十章 收穫第六十九章 聲東第一百九十章 脫鉤第七十二章 少年心氣第一百零五章 淮王府之謀第十四章 調令第三十八章 奏章第二十八章 洮源第六十七章 綢繆第九十三章 紅白鄉營立第五十四章 敵襲第一百三十六章 蛛絲馬跡第八十章 我意任孤行第九章 信任第一百零四章 暗夜謀族兵第一百三十二章 圍砦第一百七十七章 不敢驚擾第二十六章 水攻之策第四十七章 極限第十五章 牢騷太甚防腸斷第一百零二章 不歸第六十七章 搓紡第三十一章 紙上得來總覺淺第三十一章 鞏縣第一百三十七章 計成第一百零九章 絲鐵第六十六章 暗夜第一百八十六章 說囚第六十九章 密會第三章 貴女第二十五章 尋找徐武良第一百六十八章 相援第五章 留守新蔡第二十五章 進退兩難第一百二十六章 佳人心冤第四十二章 夜話第一百五十六章 淺攻進築第十二章 無事也無非第二十六章 求援第一百六十四章 僑置第一百二十七章 督戰第二百一十二章 奪灘第一百零七章 馳援第九十七章 誘餌第一百九十四章 晉家子婿第九十章 殺賊遊園夜第六十四章 馬鞍顛簸第四章 徐徐圖之第二百三十八章 君臣第二百零八章 封國第七十九章 晨時第一百八十四章 渡淮第一百七十七章 出谷第六章 危急第二百零四章 新任第十二章 突襲第四十二章 邀鬥第六章 相好不相親第三十五章 城頭第八章 議和第九十三章 金明河上第一百三十六章 蛛絲馬跡第一百七十一章 南蔡第二百一十三章 不決第二百零七章 進城第九十八章 說客第七十七章 殺將第二百二十三章 軟肋第九十九章 鑿穿第五十九章 鐵橋第十一章 風吹草動驚蛇第三十四章 山重水複第四十八章 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