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人心

劉獻與傅潛等將太迫切想斬獲大捷,幾乎將在淮川的宣威軍主力都調往焦陂,試圖一舉重創仲長卿部,以解危局,以致淮川城裡除了值守行轅衙署的三百侍衛親兵、一營還不滿五百人的宣威軍正卒外,規模最大的兵力就是淮川縣尉司所轄的八百地方刀弓手。

這些刀弓手平素除了捕盜揖私,便是被派遣承擔各種雜瑣事務,可想能有多強戰鬥力。

諸部軍將召集到北城樓中,除開縣尉許凌、宣威軍營指揮使傅樑、行轅親兵營副指揮使陳肅三人外,都將總計有十九人。

徐懷在北城門樓說劉獻、傅潛在焦陂吃了敗仗,有些刻意輕描淡寫了,普通將卒聽了會心安許多。

然而無論是宣威軍都將、行轅親兵營都將,還是縣尉司都將,看似都僅僅勉強脫離軍吏階層,但想想楚山衆人在崛起之前,在地方及營伍之中的地位,絕大多數不是連都將都不如,而哪個人又會被如此簡單的話術矇騙住?

特別是北城樓這邊,傅樑手下幾名都將,已經與逃到城下的潰卒對過話,心裡都清楚,焦陂之敗是毀滅性的,都不知道最後能不能逃出一兩千殘卒出來。

完全可以說是被盡殲了。

敵軍卻完全可以說是夷然無損,甚至還可以從汝水以西、潁水以東調更多的兵馬往淮川進逼過來。

而淮川城內僅有不到兩千如驚弓之鳥的弱兵雜卒而已。

城樓之中空間不大,幾支大燭點燃起來,光線也顯得昏暗。

徐懷居中而坐,陳子簫坐于徐懷右手旁長案後,史琥、徐憚、牛二及另六名侍衛親兵,按刀站在徐懷身後。

徐懷左手劃出一小塊,孟節、許亢、程嘯以及淮川知縣韓奇文並坐兩張几案之後,除這四人,雖然還有數名文吏都有官身品階,但一律站在孟許程韓四人身後聽事。

在徐懷的右手以及孟許程韓四人下首,兩排几案一字排開,徐懷請許凌、傅樑、陳肅帶着諸都將依次坐下。

當世以文治武、以文制武,雖說都將列入軍將階層,禁軍都將還基本都得授散秩武職,但不要說宣威軍都將以及壓根沒有散秩武職的縣尉司都將了,就連傅樑、許凌、陳肅三人,就算他們的散秩武職基本上都有八品,甚至更高一些,在縣丞及監司低級官員面前,地位都是不如的。

大越立朝一百五十餘年來,哪裡有過縣丞等士吏袖手站在一旁,指揮使及諸都將入座議事的局面?

不過,至少這時候淮川縣丞等官員滿腹意見,卻沒有人敢表現在臉上。

荊北監司官員卻也罷了,最初時建繼帝是打算將整個光州都交給徐懷管轄的,淮川、潢川以及光山三縣的官員,早就將徐懷這些年的風聞都打聽得一清二楚。

他們一個個都恨不得掛靴而去,想躲得遠遠的,而不去跟作風強悍蠻橫的徐懷及楚山衆人有什麼瓜葛。

何況現在都指望徐懷大腿能抱?

“淮川城不到兩千守軍,本侯也僅有千餘援兵埋伏城下,敵軍今夜卻一定會不遺餘力攻來,這一

仗實在不易淮川十萬百姓性命都繫於諸位身上,請諸將先受徐懷一拜!”徐懷將長案往前推開,施施然站起來,拱手朝諸將深深長揖。

看徐懷站起來給一干平素不入他們的軍頭行大禮,孟節、許亢、程嘯、韓奇文都是一怔,連忙站起來跟着行禮:“請諸將受孟節(許亢、程嘯、韓奇文)一拜!”

許凌、傅樑、陳肅與諸都將走進城樓時,心緒複雜,這時候一併慌忙站起來還禮,連連表示不敢受禮。

徐懷重新坐回案後,請衆人都坐下來說話,眼神灼然盯着許凌等將,問道:“許尉司你可有家小在城中,諸將裡可也有人的家小親眷在城中?赤扈人南侵之禍有烈,淮川城破,諸將倘若有家小親眷在城中,下場會有多慘烈,不需要我多作說明嗎?”

陳子簫情況比較特殊,桐柏山衆人乃至普通軍卒對他都比較排斥,投楚山之中,徐懷並沒有用他直接掌兵,而是與周景共掌軍情刺探之事。

淮川縣尉許凌作爲武吏出身,能任淮川縣尉,跟他出身淮川許氏有莫大關係。

雖說汴梁城陷之後,淮川很多大姓宗族都舉家遷入荊湖了,但許凌作爲淮川縣尉,無法南撤,他的家小也都留在淮川城,此外還有不少許氏族人都在淮川城。

除了許凌之外,縣尉司九名都將也皆是淮川地方宗族出身。

雖說楚山對淮川的情況掌握,還沒有詳細每個都將頭上,但想也不用想,他們必然都有家小或親眷族人在淮川城中。

虜兵連夜掩襲過來,不可能會有攻城器械,但有兩千兵馬,守淮川城是足夠了,難就難在如何穩住散兵遊勇一般、聽到宣威軍主力被盡殲之後必如驚弓之鳥的守軍的人心。

許凌及縣尉司諸都將個人的戰鬥力,看似比傅樑、陳肅等人要不堪一些,但在這個層次,卻要更可靠一些。

徐懷的話說的很直白,老子身爲靖勝軍、御虜將軍,不惜以身犯險,爲保護你們的妻兒家小拼死一戰,你們這些龜兒子,有臉縮卵嗎?

徐懷入城雖然不能阻止衆人胡思亂想,但徐懷入城以及聽到有楚山千餘精銳埋伏一側,許凌等人心思總算沒有那麼慌亂。

這時候聽徐懷說這話,許凌及縣尉司諸都將有家小親族在城中,當即從案後走到堂前,單膝跪到徐懷面前,說道:“卑職誓隨徐侯堅守淮川,爲家小、爲親族,爲淮川十萬百姓,唯死爾!”

“好!”徐懷雙手將几案拍得嘩嘩作響,叫好道,“許蔚相公、文橫嶽侯、錢擇瑞郎君,以五千弱旅守太原城,虜兵棄屍數萬具於太原城下,歷時一年未能克,有何竅門?無非上下精誠一心,寧可粉身碎骨也誓不投敵罷了。有許尉司與諸將之言,這淮川城有何守不得?”

徐懷看向孟節、許亢、程嘯、韓奇文等人身後站着的諸吏,說道:

“本侯請許尉司與諸將坐於堂上,諸位郎君起初心裡或許有些許不服,現在可都想明白了?本侯與諸位的身家性命全賴於許尉司與諸將拼死相護,安敢不敬哉?”

“徐侯所言甚是!”

諸吏連忙應道。

“諸郎君現在還憂淮川城守不住嗎?”徐懷問道。

“有徐侯在,有許尉司與諸將拼死守城,某不畏!”諸吏應道。

孟節、許亢、程嘯等人雖然都還各有心思,但這時候看堂上之前低迷恐慌的氣氛一掃而空,諸將吏心志神奇的振作起來,都不得不承認徐懷所散發出來的感染力太驚人了。

而眼前的情形,也令他們心緒稍定。

他們心裡也清楚,確實如徐懷所言,淮川城看似守軍不多,但真要精誠一心,有高牆可以依仗,還真不怕連一夜都守不住。

“許尉司,本侯着你坐鎮南城,但凡有譁鬧出城、亂我軍心,皆立斬無赦;但凡有一人逃出城去,本侯取你項上頭顱問罪,你可明白?”徐懷看向許凌說道。

“卑職遵徐侯令!”許凌振聲應道。

淮川城建於淮水之濱,南城門距離碼頭非常近,沒有給敵騎太多回旋的空間,所授壓力可以說是最輕的,但虜兵一旦掩襲過來,宣威軍潰滅的消息在全城擴散,恐慌人羣卻會第一個想從南城門逃出去,甚至不排城裡的宣威軍將卒以及一些官員想從南城門逃走。

想要背水一戰,就是任何想從南城門逃走的人,都要立斬無赦。

徐懷身邊沒有人手可用,用許凌比用傅樑、陳肅都要可靠!

除了用許凌守南城門,徐懷又使傅樑、陳肅二人分別去守東西兩座城門,東西兩側都是曠野,在大股虜騎掩襲過來之後,傅樑、陳肅所部人馬至少沒有辦法從東西城門逃出去。

十六都兵馬,徐懷在南城安排其二,在東西兩城各安排其四,北城他親領其四,其二作爲預備隊,駐紮在北城附近。

宣威軍正卒畢竟操練嫺熟,主要部署到東西兩城,北城這邊僅有一都。

陳肅所部行轅親兵,到底是從宣威軍正卒之中經過嚴格標準挑選出來的,真要能將他們戰鬥力發揮出來,不會比楚山精銳差太多。

這三都行轅親兵,除了各拔三小隊給傅樑、許凌、陳肅作爲親兵外,徐懷身邊留六十人,其他一百五十人都編入預備隊,由史琥、徐憚二人與兩名行轅親兵都將統領。

徐懷要與孟節、許亢要留在北城坐鎮,還要將篝火燒得更旺更亮,最好讓全城軍民都能看到他們,只能是陳子簫代他與程嘯到各處部署防務。

當然,淮川城還是太大了一些。

淮川位於淮水南濱,早年乃是息州州治所在,息州廢除之後,歸屬於蔡州,城池卻是州治標準建造,同時又位汝水交會淮水之地,商埠繁盛、人丁繁茂。

十六都守軍兵卒雜散,戰鬥力有限,很難保證不出遺漏,但城中那麼難民避入,有不少都是淮川當地以及從北面逃過來的大姓宗族,他們手裡都掌握不少經過訓練、甚至身手還相當不錯的莊丁寨勇。

徐懷又使淮川知縣韓奇文帶着熟悉地方的官吏,領着兩百多衙役,即刻去召集這些莊丁寨勇上城牆補充兵力的不足……

第七十五章 古渡第一百八十二章 廣武第二百一十九章 定策第一百六十章 奪營第一百二十八章 疑敵第二百五十一章 關城第二百零五章 秦州第二十一章 大腿第一百二十三章 兵力第一百五十二章 火龍第二百三十六章 相逼第八十四章 宣武殘卒第七十二章 少年心氣第一百二十八章 錯與罰第七十二章 攔截之地第二十五章 進退兩難第一百零五章 荊北孔昌裕第二百一十九章 聖意何爲第七十七章 交涉第四章 望山津第八十二章 殺人算賞錢第一百一十章 初戰第十五章 大營第一百一十三章 沁水河谷第二百四十章 計在東洲第一百六十三章 國殤第七十三章 瀾起第一百六十一章 攔截第二十四章 九里關第二百五十一章 關城第一百五十八章 當務之急第一百八十五章 北上第一百九十四章 繼統第七十章 大同夜幕第一百六十章 奪營第一百二十三章 兵力第一百九十章 議事第九十九章 巨陵鎮第十五章 登城第六十五章 王氏族人第六十九章 密會第九十二章 拯救大兵第六十章 職事第一百六十四章 山中第五十六章 廟堂遠謀第一百五十九章 憂心第一百三十五章 殺陣第一百八十五章 開端即尾聲第一百八十八章 天宣之恥第十六章 雲停風不息第三十二章 撤軍第一百八十章 殲滅第六十五章 陣戰第一百零四章 附從第三十六章 潛流第一百九十七章 新城第一百一十章 新甲第一百二十五章 要做棋子第一百三十章 調兵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城(二)第六十九章 聲東第二百一十章 遷都第三十一章 將計第二十八章 良刀如美人第二十五章 田事第一百五十八章 軍議第一百二十六章 大雪第一百九十二章 老蛇第九十八章 說客第八十六章 審訊第七十三章 新任第一百四十三章 城前第二百二十章 所願第十四章 暗香疏影心疑第四十一章 秋蟲螞蚱豈小覷第一百零六章 人生如戲靠演技第一百零九章 噬人真相第五十四章 神玉山第二百零七章 歸京第五十五章 寨前殺三賊第五十八章 不與之謀第一百八十九章 方略第三十三章 入城第九十七章 誘餌第二百四十七章 車路第四十四章 鹹魚豈能枉自第七十章 豐月樓第六十三章 戰書第二百三十章 固守第一百三十七章 西山意圖第九十章 說服第八章 議和第一百七十四章 識破第一百六十三章 國殤第一百零二章 綢繆第三十八章 奏章第二百一十四章 次日第九十九章 巨陵鎮第二十八章 洮源第五十五章 破敵
第七十五章 古渡第一百八十二章 廣武第二百一十九章 定策第一百六十章 奪營第一百二十八章 疑敵第二百五十一章 關城第二百零五章 秦州第二十一章 大腿第一百二十三章 兵力第一百五十二章 火龍第二百三十六章 相逼第八十四章 宣武殘卒第七十二章 少年心氣第一百二十八章 錯與罰第七十二章 攔截之地第二十五章 進退兩難第一百零五章 荊北孔昌裕第二百一十九章 聖意何爲第七十七章 交涉第四章 望山津第八十二章 殺人算賞錢第一百一十章 初戰第十五章 大營第一百一十三章 沁水河谷第二百四十章 計在東洲第一百六十三章 國殤第七十三章 瀾起第一百六十一章 攔截第二十四章 九里關第二百五十一章 關城第一百五十八章 當務之急第一百八十五章 北上第一百九十四章 繼統第七十章 大同夜幕第一百六十章 奪營第一百二十三章 兵力第一百九十章 議事第九十九章 巨陵鎮第十五章 登城第六十五章 王氏族人第六十九章 密會第九十二章 拯救大兵第六十章 職事第一百六十四章 山中第五十六章 廟堂遠謀第一百五十九章 憂心第一百三十五章 殺陣第一百八十五章 開端即尾聲第一百八十八章 天宣之恥第十六章 雲停風不息第三十二章 撤軍第一百八十章 殲滅第六十五章 陣戰第一百零四章 附從第三十六章 潛流第一百九十七章 新城第一百一十章 新甲第一百二十五章 要做棋子第一百三十章 調兵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城(二)第六十九章 聲東第二百一十章 遷都第三十一章 將計第二十八章 良刀如美人第二十五章 田事第一百五十八章 軍議第一百二十六章 大雪第一百九十二章 老蛇第九十八章 說客第八十六章 審訊第七十三章 新任第一百四十三章 城前第二百二十章 所願第十四章 暗香疏影心疑第四十一章 秋蟲螞蚱豈小覷第一百零六章 人生如戲靠演技第一百零九章 噬人真相第五十四章 神玉山第二百零七章 歸京第五十五章 寨前殺三賊第五十八章 不與之謀第一百八十九章 方略第三十三章 入城第九十七章 誘餌第二百四十七章 車路第四十四章 鹹魚豈能枉自第七十章 豐月樓第六十三章 戰書第二百三十章 固守第一百三十七章 西山意圖第九十章 說服第八章 議和第一百七十四章 識破第一百六十三章 國殤第一百零二章 綢繆第三十八章 奏章第二百一十四章 次日第九十九章 巨陵鎮第二十八章 洮源第五十五章 破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