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徐徐圖之

“……赤扈蠻夷也,兇殘狡詐,約盟相欺,於雲朔屠我悍卒;繼而恃鐵甲快騎悍然南下,陷我河東、河北、陝西、河淮之地,戮我千萬黎庶百姓、屍骸曝野。天宣聖帝、宗室子弟、後宮妃嬪乃煌煌之軀,貴不可言,然與王公大臣萬餘衆被胡虜擄至漠北,冰天雪地,受裸體赤足之寒;飲漿食泥、不如牲畜;蓬頭垢面、役以奴婢;而妃嬪皇姬之軀更是倍受胡虜侵凌蹂躪、慘絕人寰。天宣聖帝,乃陛下皇父,亦臣之君父;慈明聖後,乃陛下皇母,亦臣之君母;宗室皇姬乃陛下兄弟姐妹,亦臣之手足也。陛下之恨,亦臣之恨也,天下臣民之恨也。自汴梁淪陷以來,臣無一日不想着滅恨雪恥,臣以爲陛下亦無一日敢忘國恥家仇也……”

“是役,臣統領天下勤王兵馬,於淮西之地逐殺胡虜,幸不辱聖命,於淠水河口圍殲赤扈族兵及叛軍三萬八千有餘(詳表略述),然東路之虜兵,猶????????????????有二十萬衆備於下蔡、潁上等地,以窺江淮。臣難自安,臣以爲陛下亦難自安……”

“幸得我東路之師,有靖勝軍四鎮主力、選鋒軍一部、燕部(契丹)援騎總計六萬五千精銳,有壽春三萬悍卒,有左右驍勝軍三萬精銳,有以右宣武軍爲主的淮東軍四萬精銳,有諸路勤王兵八萬人馬,同時還有信陽、荊州、淮東水軍總計一萬五千將卒,復計精兵悍卒有二十六萬有餘,凜然不畏胡虜也。而我東路之師新獲大捷,軍民士氣高昂,人人皆迫切渴望渡淮殺敵以雪國恥、以洗國恥,臣以爲此亦陛下所願也……”

十一月底周鶴、汪伯潛以及魏楚鈞等人歸京復旨,董成、鄭屠二人亦攜帶徐懷在澗溝鎮大營所書《渡淮條陳》以及《奏請授田軍功將卒條陳》的兩封奏疏隨同入京進奏。

魏楚鈞沉默地站在垂拱殿中,看着紹隆帝咬牙切齒的將徐懷奏疏一字一句的讀出來,手背上青筋暴露,恨不能將奏疏撕成粉碎生吞下去。

天宣帝及數千宗室子弟、皇女妃嬪被擄漠北是怎樣一個慘狀,這些年一直都是朝野諱莫如深的禁忌話題。

即便建繼帝在位時,有個別臣子上疏時提及這事,也受到嚴厲的懲處。

徐懷肆無忌憚的在《渡淮條陳》裡將傷疤血淋淋揭開來,並以此盛氣凌人的質問紹隆帝要不要渡淮,魏楚鈞真是不難想象紹隆帝胸臆間翻騰的滔天怒火。

“朕忘不忘卻,朕自不自安,要這豎子妄加揣測,要這豎子指手畫腳?”紹隆帝將奏章摔到石地上,怒不可遏的斥罵道。

“臣等無能,使豎子相欺陛下,請陛下賜罪!”汪伯潛跪在殿中,懇請建繼帝息怒。

“朕若不應,韓時良、葛鈺據着壽春不讓,這豎子真能

拿朕如何?”紹隆帝強抑住胸臆的怒氣,坐回御案之後,眼神陰戾的盯着魏楚鈞問道。

“顧藩、孔昌裕、劉衍、鄧珪、楊祁業等人的奏疏,應該今天就會抵京,”

魏楚鈞胸口似被塞了一團雜草,儘可能用平靜的語氣說道,

“徐懷與顧藩、孔昌裕等人奏疏,陛下皆留中不議,周鶴、王番、朱沆等人便會上書質詢其事。目前除了荊州水師有三千將卒留駐真州,說是防備赤扈水師有可能捲土而來,實則是建鄴與淮南之聯絡,皆是京襄的掌控之中。徐懷近來還調整了牛首山義軍的統兵將領,將陳肅、程嘯、周山等將都調到澗溝鎮大營另有任用,而使王徐兩族嫡系子弟王峻、徐忻等將直接節制牛首山義軍。臣以爲陛下沒有一個名正言順的藉口,卻將諸多有關勸諫渡淮的奏疏置之不理,徐懷很可能就會以陛下受奸佞蠱惑的名義,調動兵馬殺入建鄴城????????????????中,將臣等視作奸佞從陛下身邊清除掉……”

京襄(楚山)衆人出身草莽,這些年征戰殺戮無算,怎麼可能是良善之輩?

現在京襄(楚山)沒有動手,無非是徐懷對內以及對外向來都高舉“驅逐胡虜、收復中原”的大旗,並以此爲大義名分,聚攏人心;除此之外,赤扈人的存在也令京襄(楚山)心存忌憚,害怕擅行謀逆之事,內外驚擾之餘,會給赤扈人可乘之機。

當然了,要是他們在朝堂之上再犯什麼愚蠢的錯誤,給了京襄“清君側”的藉口,就不要指望京襄還會隱忍不動手;他們這些“奸佞”之臣被誅除後,紹隆帝也將完全落入京襄的掌握之下,到時候聖旨怎麼寫,還不是京襄一言以決之?

目前建鄴城內外,主要的守衛力量,除了三千原淮王府衛的皇宮禁卒,以及戰鬥力不怎麼值得期待的萬餘府軍外,就是徐懷孤舟東渡勤王之後,在牛首山召集的義軍。

成立新編靖勝軍後,有一部分牛首山義軍將卒應募編入靖勝軍,但從秦淮河口大營,往西到當塗、蕪湖、繁昌以及溧水等長江南岸諸城,目前還一直由萬餘牛首山義軍將卒駐守。

牛首山義軍一直以守禦京畿長江防線的名義沒有解散,目前也是建鄴(京畿)轄內最爲主要的戰力。

最初時,徐懷以史琥、傅樑、陳肅、程嘯以及周山等人爲將,節制、統領牛首山義軍——其中除了史琥乃是京襄嫡系外,傅樑、陳肅、程嘯等人原爲荊湖北部兵馬都部署司武吏,周山早前更是劉衍身邊的侍衛官。

在靖勝軍成立後,史琥、傅樑等人調入靖勝軍爲將,徐懷調王舉次子王峻節制牛首山義軍,近來更是將陳肅、程嘯、周山等將調往澗溝鎮大營,將徐忻等京襄嫡系出身

的將領調過來,協助王峻節制牛首山義軍。

牛首山義軍,主要從附近軍寨子弟裡招募兵卒,正常情況下也不大可能會盲目助紂爲虐,跟隨京襄做倒行逆施之事。

不過,徐懷這次所奏請的軍功授田,除了涵蓋原左右宣武軍、左右驍勝軍以及新編靖勝軍的有功將卒外,還涉及牛首山義軍將卒——牛首山義軍將卒大部分本身是左右宣武軍、左右驍勝軍將卒的子侄父兄,這一次的軍功授田利益交叉覆蓋極深,而諸軍兵卒牽涉進去的利益極深。

這時候誰若站出來反對軍功授田,想也不用想,稍加鼓譟就能再而三的重演北城譁變之事——牛首山義軍將卒也將比誰都更爲踊躍的站出來“清君側”。

而目前軍功授田將主要集中壽春以西七縣,位於淮河與淮陽山之間。

爲了使北遷光州授田的家小能安心耕種,軍卒從上????????????????到下也有迫切的渡淮、在淮河北岸立足,令虜兵不能再涉足淮河的強烈意願。

“調韓時良、葛鈺率部進京呢?”紹隆帝沉吟良久問道。

“以什麼名目調韓時良、葛鈺率部進京?”

魏楚鈞擔憂紹隆帝在這個節骨眼上會任性行事,問道,

“壽春守軍撤下來休整可以,但徐懷也指定廬州或揚州爲壽春守軍休整地,我們也許可以爭取韓時良、葛鈺駐守淮東,但渡江駐守建鄴的可能性不大。”

韓時良、葛鈺率部兩次守禦壽春都長達一年多時間,其部之精銳自不待言。

他們倘若能成功將韓時良、葛鈺所部調到建鄴駐守,他們至少還能掌控朝堂,還能令兩浙、江東、江西以及福建等路奉從朝堂的政令詔旨行事。

wWW▪tt kan▪¢ O

在赤扈人威脅沒有解除的情況下,魏楚鈞相信徐懷也不可能喪心病狂到直接率兵強攻由韓時良、葛鈺率部駐守的建鄴城。

問題是,徐懷可能會放韓時良、葛鈺所部渡過長江嗎?

“直接調韓時良、葛珏率部南下,應是不行,”汪伯潛說道,“明旨不行,周鶴這幾個老匹夫已經硬了心倒向京襄,一定會死命勸諫;密旨更不行,恐怕韓時良、葛鈺率部稍有動作,京襄就會直接調派牛首山兵馬殺入建鄴城來。不過,倘若能先爭取韓時良、葛鈺率部戍守淮東,這事應該還有徐徐圖之的餘地。楚鈞,你以爲呢?”

魏楚鈞心神一動,蹙着眉頭,說道:“不是沒有可能,只是太冒險了一些。”

“哦,如何徐徐圖之?”紹隆帝神色一振,他此時處處受制於京襄,哪裡顧得上冒險,當即傾過身子看向汪伯潛、魏楚鈞二人,壓抑住激亢的聲調,說道,“二位愛卿替朕仔細謀劃這事!”

第一百一十章 世界那麼大第二百一十三章 擊潰第一百四十八章 點撥第十章 收編第一百四十七章 寒夜來客第一百六十八章 張目第二百二十九章 間歇第一百零六章 義軍第一百八十章 選擇第一百零五章 荊北孔昌裕第一百三十一章 殿議第二百一十七章 奪城第九十三章 出征第一百零五章 淮王府之謀第二百五十六章 納附第七十一章 歸來第十一章 天命第六十八章 傳首第一百四十四章 殺人放火招安事第一百一十章 新甲第六十九章 密會第七十二章 宗族第二百一十八章 新的目標第十九章 援至第一百八十章 選擇第八章 紹隆二年第二百零八章 封國第二十七章 將變第九十章 殺賊遊園夜第三十七章 假癡不癲第一百六十三章 隱秘真相第一百一十二章 不要你以爲第一百七十五章 婚事第六十一章 新使赴任前第八十五章 老槐舊事第七十三章 新任第三十九章 身邊人第一百四十九章 妥協第八十四章 憐香惜玉人第五章 惡緣第一百三十六章 蛛絲馬跡第一百零八章 河灘第九十四章 民怒第七十一章 歸來第二十九章 野溝殺人夜第四十章 道理自有他人述第一百二十一章 舊憶第二百二十九章 大殮第五十四章 相疑難相知第二百一十三章 不決第二百一十三章 不決第二百一十一章 風聲第一百四十一章 相見第一百六十章 奪營第三十章 西進第五章 赴任第一百一十九章 敵去思功第六十六章 揭過第二百一十一章 風聲第二十九章 相遇第六十六章 揭過第一百二十二章 糧食第八十三章 遺訓第十四章 敵至第一百四十二章 善意第二十九章 相遇第四十七章 極限第一百三十三章 西進第五十八章 不與之謀第一百五十一章 喜訊第十一章 襲寨第一百四十章 諮議參軍事第十一章 襲寨第五十九章 汴梁第二百三十章 集結第一百三十九章 借爾子一用第二百零四章 新任第一百五十二章 殘骸第一百零六章 決意第一百九十三章 晨霧第九十章 對質第一百八十章 殲滅第八十七章 攻城第一百八十章 殲滅第三十三章 商洛第十章 韓時良第四十九章 接應第一百九十四章 晉家子婿第六十九章 風雨將至第二百三十八章 大捷第四十七章 破山第一百九十四章 濃霧第一百七十一章 南蔡第一百四十九章 局外第三十三章 殊途第一百一十九章 桐柏山卒第十四章 促降第六十一章 對壘第七十六章 城樓火焰第一百五十三章 敗局已定
第一百一十章 世界那麼大第二百一十三章 擊潰第一百四十八章 點撥第十章 收編第一百四十七章 寒夜來客第一百六十八章 張目第二百二十九章 間歇第一百零六章 義軍第一百八十章 選擇第一百零五章 荊北孔昌裕第一百三十一章 殿議第二百一十七章 奪城第九十三章 出征第一百零五章 淮王府之謀第二百五十六章 納附第七十一章 歸來第十一章 天命第六十八章 傳首第一百四十四章 殺人放火招安事第一百一十章 新甲第六十九章 密會第七十二章 宗族第二百一十八章 新的目標第十九章 援至第一百八十章 選擇第八章 紹隆二年第二百零八章 封國第二十七章 將變第九十章 殺賊遊園夜第三十七章 假癡不癲第一百六十三章 隱秘真相第一百一十二章 不要你以爲第一百七十五章 婚事第六十一章 新使赴任前第八十五章 老槐舊事第七十三章 新任第三十九章 身邊人第一百四十九章 妥協第八十四章 憐香惜玉人第五章 惡緣第一百三十六章 蛛絲馬跡第一百零八章 河灘第九十四章 民怒第七十一章 歸來第二十九章 野溝殺人夜第四十章 道理自有他人述第一百二十一章 舊憶第二百二十九章 大殮第五十四章 相疑難相知第二百一十三章 不決第二百一十三章 不決第二百一十一章 風聲第一百四十一章 相見第一百六十章 奪營第三十章 西進第五章 赴任第一百一十九章 敵去思功第六十六章 揭過第二百一十一章 風聲第二十九章 相遇第六十六章 揭過第一百二十二章 糧食第八十三章 遺訓第十四章 敵至第一百四十二章 善意第二十九章 相遇第四十七章 極限第一百三十三章 西進第五十八章 不與之謀第一百五十一章 喜訊第十一章 襲寨第一百四十章 諮議參軍事第十一章 襲寨第五十九章 汴梁第二百三十章 集結第一百三十九章 借爾子一用第二百零四章 新任第一百五十二章 殘骸第一百零六章 決意第一百九十三章 晨霧第九十章 對質第一百八十章 殲滅第八十七章 攻城第一百八十章 殲滅第三十三章 商洛第十章 韓時良第四十九章 接應第一百九十四章 晉家子婿第六十九章 風雨將至第二百三十八章 大捷第四十七章 破山第一百九十四章 濃霧第一百七十一章 南蔡第一百四十九章 局外第三十三章 殊途第一百一十九章 桐柏山卒第十四章 促降第六十一章 對壘第七十六章 城樓火焰第一百五十三章 敗局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