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南蔡新城

在河淮等地都陸續進入汛季之後,徐懷攜王萱再回南蔡省親。

漢水中游以東,郢州境內有溳山地勢隆起,受汛季洪水影響很小,但到下游,兩岸地勢都偏低,每到汛季,漢水漫漲,兩岸都受到威脅。

而西岸的荊門、竟陵、漢陽等縣,每隔三五年、六七年,還會受到漢水中游決堤洪水漫灌的惡劣影響,但這是徐懷此時無能爲力顧及的。

不過,東岸入汛之後也絕不好受就是了。

東岸除了汛季受漢水下游河水大漲的威脅外,發源於溳山、桐柏山南嶺以及淮陽山南麓的幾條大河,同樣會威脅天門、漢川、黃陂等縣,最終又會在僑縣南蔡進行疊加。

想要根治南蔡縣水患,一是要修築漢水下游東岸大堤,第二則是要疏導溳水等河流,從黃陂與南蔡之間,直接匯入荊江,而非交疊到南蔡腹地來。

楚山提出要在漢水下游東岸等地修築連續性大堤,給南蔡正式定界的時候,荊湖北路及鄂州府最終將雙柳莊以北,以及溳水下游兩岸的大片區域都劃入南蔡,以便將漢水、溳水下游以及溳水口到漢水口的荊江北岸,總計長達兩百四十餘里的修堤重任,都推卸給楚山承擔。

建繼五年六月下旬的南蔡城,已經基本建成。

方圓四五里許的南蔡城座落在漢水之畔,夯土而築的城牆僅有丈餘高,距離從雙柳莊往南修築的漢水大堤約三裡——留出一些空間,卻不是預防洪水匱堤,實是爲碼頭、貨棧的建設預留出來足夠的發展用地來;此時也有十數艘舟船停靠在南蔡城頭的漢水碼頭上,人們正辛苦的將船上的商貨搬卸下來,用車馬運進城,或直接搬進碼頭邊所建的貨棧裡,等侯新一輪的交易。

南蔡城以東,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小鶴嶺大垸已經建成,包括南蔡城在內,將雙柳莊以南、盤龍湖、鎖龍湖以北、東至溳水西岸的土地都圍合起來。

這一區域,東西綿延二十二里,東南約有八到十一里縱深,除了南蔡城外,還建設大小垸寨四十座,開墾田地五萬餘畝,還有一條河道引起溳水,經大垸、南蔡城通過,從南蔡城南側出大堤流入鎖龍湖。

河道經過大堤都建有控制河道的複式船閘,大垸內支渠交錯,保證灌溉及生活用水。

韓圭在此坐鎮一年,兩鬢都花白了不少。

“我原本想着將你調回行營,但接下來一年,除了修建三座大垸外,還要將溳水兩岸以及漢水東、荊江北大堤修建起來,任務太重,還是離不開你啊!”徐懷跟比他們遠道而來更風塵僕僕的韓圭說道。

“我們真要把漢水東、荊江北大堤的修建重任都接下來?”徐勝有些痛苦的問道。

“荊北同意將溳水以東、漢川西南這麼多的土地都划進南蔡,爲什麼不接?”徐懷說道,“咬緊牙關,都得接下來。我現在不是頭痛錢糧的問題,南蔡目前更要迫切解決的,還是缺容納人口的田地啊!”

“可能是我們吸納的饑民太多了,給自己肩上加的擔子重啊!”韓圭自嘲說道。

“別怕辛苦,第一座大垸,我們因地制宜取名小鶴嶺大垸,但你想想看,千年以後,後人或許會稱之爲韓公垸,是不是此時的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徐懷笑着問道。

“大人真是會給人甜棗吃啊,韓圭不賣命都不行了。”韓圭笑道。

“歷史洪潮如此,我與諸位都註定是名垂青史的人物。要是連這點自信都沒有,我還不如摟着婆娘回屋睡覺去!”徐懷拿胳膊肘頂了頂王萱,問道,“萱兒,我說的是不是這個理?”

“狗嘴裡真吐不出象牙來。”王萱含羞嗔道。

王文衝、王明啓等陪同進入南蔡城的王氏族人,聽了徐懷這話,卻是另一番感受。

他們過去這些年,營營苟苟半輩子,王文衝都已是古稀之年,一直以爲或爲宗族或爲私自苦苦謀算。

徐懷迎娶王萱,王文衝、王明啓父子全力支持僑置南蔡縣建設,主要也是希望王氏能牢牢攀住靖勝侯這棵正如日中天的參天大樹,獲得更爲長足、廣闊的進步。

當然,他們此時這層心思沒有動搖,但是過去一年看着十數萬饑民在有序的組織下,讓南蔡城以及小鶴嶺大垸在眼鼻底下拔地而起,這種壯闊之極的景象也深深觸動了他們。

是啊,身爲讀書人,再爾虞我詐、再渾渾噩噩,哪個心底又完全沒有一點名垂青史的夢想?

只不過很多人是碰了太多的挫折,外在的棱角被磨滅了而已,以爲那些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遲早會被殘酷的現實血淋淋的收拾一番。

然而楚山卻有能力將這些變成現實,又有幾人適逢其事不砰然而動?

這其中的道理跟戰場上並沒有本質的區別。

每斬獲一次勝捷,就會激發將卒對勝捷更強烈的企盼與追求,甚至甘願爲之付出更大的犧牲乃至生命。

因爲在很多人心目中,這是值得的。

韓圭、徐勝他們看似叫苦,實際內心又何嘗不是將修造荊江北、漢水東大堤當作一次更大規模的會戰看待、期盼?

然而做這一切的意義,他們心裡也都很清楚。

年前摧枯拉朽般拿盤龍寨、梅渡寨、潯津寨賊軍望風而逃,南蔡年前就收容饑民十六萬之多;之後又有大量的饑民從溳山、黃陂等地遷來投附。

南蔡此時所轄的人丁已經劇烈擴充到二十五萬之多,其實已經遠遠超過僑縣南蔡的承載能力——目前所墾殖的五萬畝糧田是遠遠不夠的。

甚至在相對富裕的江淮、荊湖地區,一箇中等規模、擁有四五縣的州,所轄人丁可能也就二三十萬的樣子。

不過,誰都不會拒絕饑民涌入南蔡縣。

二十五萬饑民,經過四五年戰亂以及長途跋涉及饑荒的殘酷淘汰,青壯比例極高,差不多爲楚山提供了將近八萬的青壯男丁,十到十五歲的少年高達三萬;此外,十到四十五歲的少女、青壯婦女的人數總計也超過十萬。

相比較而言,楚山在蔡汝二州,因爲多年來頂在第一線,戰損極大,之前又經歷了桐柏山匪亂之災,即便一直都注重從流民中吸納青壯男丁,但實際十到四十五歲青少壯男丁,總計也就二十三萬稍多一些。

史軫獻策僑置南蔡,僅僅一年時間就令楚山的軍事動員潛力增加五成,可以說是居功甚偉。

此時衆人頭痛的,還是如何更有效的去容納這麼多的丁口。

一方面就是要儘可能增加僑縣南蔡的面積,荊湖北路及鄂州府畏懼築堤之難、之堅,將漢川縣南部以及黃陂縣西部更多的荒灘地甚至一些人煙稀疏、在之前民亂中受到嚴重破壞的村莊垸寨讓出來,差不多能增加小半個縣的面積,他們當然不會拒絕。

另一方面僑縣南蔡的絕對面積很難再大幅度擴張,提高土地承載能力,就是當務之急。

在當世說到土地承載能力,就是根治水患、精作細作。

漢川縣南部地區長期以來受水患影響較大,糧種也比較差,該地種植水稻畝產量僅有一石略高些。

這還是原糧,倘若脫殼加工爲成品糧,一畝地可能僅有六七十斤的樣子。

這意味着漢川縣南部民衆人均需要有五畝地才能勉強餬口,甚至比河淮地區的旱田都還不如。

而在蘇湖等江淮最爲富裕的州縣,近數十年地方上所推廣那些不怎麼受洪澇影響的圩田、垛田,又選種閩粵等地傳播過來的占城良種,畝產則高達三石、四石,甚至還有一些地方實現了稻麥連作,一畝地年產出高達四五石。

這兩者的土地承載能力,可以說是天差地別的。

徐懷這些年在桐柏山精心經營,除了坡地梯田面積增加超過一倍外,畝產也提高有五六成——旱田畝產量提高程度有限,但也使得桐柏山及周邊地區的實際人口承載能力提高了兩三倍。

僑縣南蔡長期受水患困擾,人口極其稀少,無論之前造南蔡城、小鶴嶺大垸,還是接下來要修建的瀆津大垸、梅渡大垸以及溳東大垸,以及包括將諸垸大堤銜接起來溳水、荊江、漢水大堤,都是要從根本上冶除水患。

而僑縣南蔡境內幾乎都沒有開發過,水退荒草蔓長,水漲荒草與淤泥一起同腐,土地極其肥沃。

所有的投入與努力,就是在這天地間爭出更多的高產糧田出來,以容納十數二十萬饑民在此紮根、在此棲息繁衍。

即便不考慮其他,這也絕對是名垂青史的一樁大功績。

單單如此,就已經令人心潮澎湃了。

而且這不是幻想、空想。

小鶴嶺大垸已經完成五萬畝糧田的墾殖,甚至還有田地已經完成第一輪的收成,此時又都種植水稻。

衆人站在城牆之上,滿眼望去,縱橫溝渠間皆是綠色……

要知道這在以往,單此一項,就足以令地方官躋身名臣之列了。

第十章 收編第一百零七章 獵物第二百六十九章異姓封王第二百一十章 遷都第八十章 我意任孤行第五十八章 孤卒第一百七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一十七章 棄留第一百六十五章 宣戰第一百七十六章 箕山窯第二十四章 深夜談談情第七十章 豐月樓第八十一章 風亂新寇至第二十三章 守慎第二百二十七章 援騎難至第十九章 知謀無良策第一百八十四章 南下第三十五章 故人第五十二章 大霧第一百六十九章 傳訊第二百四十章 計在東洲第一百三十三章 偷樑換柱第四十一章 焉無虎威第二百三十二章 泥足深陷第二百一十五章 聖意第十一章 天命第二百一十六章 潛伏第五十五章 混亂第八十三章 爭先第二百六十章 婚事第一百九十四章 濃霧第二百三十八章 君臣第一百一十五章 置縣之議第四十三章 錢糧人心事第一百八十一章 督戰來監第九十五章 大戰第一百三十四章 嵐州風雪第二十七章 將變第三十五章 不白之冤第一章 七寸第八十八章 敵意第一百四十一章 猜測第四十七章 微瀾第二百三十八章 大捷第三十七章 選將第十五章 登城第二百七十二章 失敗的遊說第二百七十二章 失敗的遊說第一百六十六章 潰兵第二百六十八章 信任第三十八章 奏章第一百二十七章 人生幾多廝殺時第一百六十八章 相援第一百六十四章 進城第二百零二章 幡然悔悟第一百九十六章 愁事第二百零六章 渡口第二百七十二章 失敗的遊說第四十七章 少年如惡虎第一百三十章 調兵第五十三章 且待江湖遠第一百七十六章 歸京第二十九章 野溝殺人夜第四章 他人眼中癡第一百三十六章 借爾小命一用第一百四十一章 蕃兵營第二百三十章 集結第一百四十八章 平崗第六十五章 王氏族人第一百章 人心第八十九章 奉旨第十八章 奪城第五十四章 相疑難相知第一百八十六章 軍議(二)第二百一十六章 火中取栗第二百一十八章 赴京第一章 桐柏山中行道遲第二百五十五章 新城第四十章 水輪風箱第五十九章 敗算第三十六章 潛流第十四章 調令第一百零二章 戰後第一百八十一章 戰果第一百零二章 小人得志臉第一百四十八章 平崗第九十六章 放歸第十五章 制司第七十四章 馬場第一百零八章 河灘第一百四十一章 且做糊塗鬼第一百六十六章 靖勝侯府第一百五十七章 統兵第一百七十三章 破襲第十四章 又見悅紅樓第一百二十一章 風雪第十一章 天命第一百零六章 義軍第二百三十七章 襄江別第二百零八章 封國
第十章 收編第一百零七章 獵物第二百六十九章異姓封王第二百一十章 遷都第八十章 我意任孤行第五十八章 孤卒第一百七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一十七章 棄留第一百六十五章 宣戰第一百七十六章 箕山窯第二十四章 深夜談談情第七十章 豐月樓第八十一章 風亂新寇至第二十三章 守慎第二百二十七章 援騎難至第十九章 知謀無良策第一百八十四章 南下第三十五章 故人第五十二章 大霧第一百六十九章 傳訊第二百四十章 計在東洲第一百三十三章 偷樑換柱第四十一章 焉無虎威第二百三十二章 泥足深陷第二百一十五章 聖意第十一章 天命第二百一十六章 潛伏第五十五章 混亂第八十三章 爭先第二百六十章 婚事第一百九十四章 濃霧第二百三十八章 君臣第一百一十五章 置縣之議第四十三章 錢糧人心事第一百八十一章 督戰來監第九十五章 大戰第一百三十四章 嵐州風雪第二十七章 將變第三十五章 不白之冤第一章 七寸第八十八章 敵意第一百四十一章 猜測第四十七章 微瀾第二百三十八章 大捷第三十七章 選將第十五章 登城第二百七十二章 失敗的遊說第二百七十二章 失敗的遊說第一百六十六章 潰兵第二百六十八章 信任第三十八章 奏章第一百二十七章 人生幾多廝殺時第一百六十八章 相援第一百六十四章 進城第二百零二章 幡然悔悟第一百九十六章 愁事第二百零六章 渡口第二百七十二章 失敗的遊說第四十七章 少年如惡虎第一百三十章 調兵第五十三章 且待江湖遠第一百七十六章 歸京第二十九章 野溝殺人夜第四章 他人眼中癡第一百三十六章 借爾小命一用第一百四十一章 蕃兵營第二百三十章 集結第一百四十八章 平崗第六十五章 王氏族人第一百章 人心第八十九章 奉旨第十八章 奪城第五十四章 相疑難相知第一百八十六章 軍議(二)第二百一十六章 火中取栗第二百一十八章 赴京第一章 桐柏山中行道遲第二百五十五章 新城第四十章 水輪風箱第五十九章 敗算第三十六章 潛流第十四章 調令第一百零二章 戰後第一百八十一章 戰果第一百零二章 小人得志臉第一百四十八章 平崗第九十六章 放歸第十五章 制司第七十四章 馬場第一百零八章 河灘第一百四十一章 且做糊塗鬼第一百六十六章 靖勝侯府第一百五十七章 統兵第一百七十三章 破襲第十四章 又見悅紅樓第一百二十一章 風雪第十一章 天命第一百零六章 義軍第二百三十七章 襄江別第二百零八章 封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