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換血

濫鑄錢幣,而使百物騰貴之害,史不絕書。

然而明知飲鴆止渴之害,朝廷猶授制司鑄幣之權,實在是跟拖欠糧餉而致兵卒譁變或劫掠鄉野之害相權而取其輕。

就像紹隆帝再看楚山不順眼,對楚山再百般防備,在京襄制司正式設立之前,今年猶是捏着鼻子給楚山拔付近二百萬貫錢糧——畢竟誰都承受不起大越最精銳的楚山軍最終會因爲欠缺糧餉而鬧譁變的慘烈後果。

現在京襄路已置,與朝廷就錢穀之事進行了分割,理論上拿南陽、襄陽、荊州的財賦以及私佔田地充公進行屯墾,填補朝廷之前的拔付是足夠的。

畢竟建繼帝之前對襄陽府(襄、房、均三州)的私佔田地進行清查,當時總計查出近四十萬畝私佔田地併入田冊,每年新增近十萬石糧賦。

南陽、荊州地勢更爲平????????????????闊,加上監利縣幾乎全部劃爲軍屯,制司新增上百萬畝屯田,這是朝中諸大臣閉着眼睛都能估算得到的。

屯田得利也是遠在賦田之上的。

問題這是得在屯墾完成之後。

然京襄此時總計還有六七十萬饑民沒能徹底擺脫生存危機;就算安置最早的南蔡縣十數萬民衆,此時也剛剛勉強達到最基本的溫飽線。

諸州縣將來數年間都還需要不斷的興修水利、開墾荒山、圍墾湖蕩河谷,建造大量的垸寨、屯寨——這裡面都需要制司後續源源不斷的投入大量的資源。

赤扈人新汗即位,騎兵主力再次回到河淮、關陝戰場,制司在這個冬季需要動員多一倍的兵馬,加強伊水、箕山、汝水的兵備。

這也意味着制司在兵備上的度支,將回到建繼四年的高點。

不過,徐懷還是堅決不同意效仿西秦、東川兩路濫鑄鐵錢。

他在京襄清查私佔田地、減租限佃,將鄉豪宗紳從地方兵馬中剔除出去,廣設巡檢司限制鄉豪宗紳對鄉野地方的操控,設立選吏司,接下來還要梳理南陽、襄陽以及荊州的胥吏隊伍,可以說是將鄉豪宗紳都得罪乾淨了。

京襄最大的倚仗就是中下層貧民。

濫鑄鐵錢是能暫時保證兵備度支,但搞得民怨盈沸,京襄最終就沒有辦法真正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

即便是權宜之計,也不能去開這個口子。

這個口子一開,除了後續的依賴性難以擺脫外,更會在制司與中下層民衆之間撕開巨大的裂口。

真正的根基被動搖了,這在將來很難去彌補的。

至於鑄鐵錢券出售,可能初期效果不會太好,但多少能填補度支缺口。

手裡有些餘錢餘糧的中下層民衆,三五貫錢或三五百錢,或三五斗糧食,拿來向制司購買鐵錢券,多少能有些錢息,同時也能將中下層民衆與制司的利益進一步捆綁到一起。

當然除了度支將長期緊缺,難有盈餘之外,制司設立之後,至少將河洛、京西之敵抵禦在荊湖之外,徐懷卻是更有信心了。

京襄實際所轄乃是汝、蔡、申、鄧、唐、襄、房、均、荊九州之地,轄域不僅超過以往的京西南路,也超過淮東、淮西以及東川、西秦四路。

合併隱戶、流民之後,京襄人口預計將達到四百萬,甚至比戰前還要高出一截;赤扈人在征服契丹之前,總計人口也就在兩百萬左右。

京襄四百萬人口,看似身體孱弱的河淮流民佔了相當大的比例,還都是新附,但河淮流民這些年深深飽嘗到離亂的苦難,都活生生看着親朋故友、妻兒老少慘遭踐踏、死於飢病,這也鑄就他們對赤虜人更深入骨骸的仇恨,醞釀更迫切收復中原的渴望。

所經歷的苦難與折磨,????????????????也叫他們有更爲堅韌的意志與承受力,面對死亡有着更從容不迫的英勇,也更吃苦耐勞。

相比較體魄的強弱,這纔是能否成爲精銳武卒更爲基礎的根本。

當然,經過殘酷乃至殘忍的汰弱留強,此時還活下來的河淮流民,在忍受經年累月的飢餓之後,看似身體孱弱不堪,但身子的底子卻絕對不差。

建繼四年,楚山在汝蔡前線陳兵十萬,就已經將軍事動員潛力榨盡。

而此時除開楚山在汝蔡申三州的軍事動員能力沒有被削弱外,除開南陽、襄陽、荊州四萬州府兵馬外,還在荊北四縣、南蔡、南陽新置都巡檢司新編總計近二十萬的輜兵。

接下來在廣設鄉司接管南陽、襄陽地方上的鄉兵操練、進一步發動中下層貧民之後,軍事動員潛力還有進一步擴大的空間。

還有什麼值得悲觀的?

說到屯田,朝廷預估制司在南陽、荊州及僑縣南蔡預計能增加一百二十到一百五十萬畝左右的軍屯,但實際上截止九月份,僑縣南蔡開墾垸田已經達到二十五萬畝,章山、樊臺、長林以及東洲巡檢司完成充公、圍墾的垸田、灘地已經達到五十五萬畝。

除此之外,江陵以東、瓦子湖、白露湖、桑赤湖以南的臨江地區,以及監利都巡檢司境內,包括赤山灣在內,還有至少上百萬畝耕地資源,可待後續一步步開發、圍墾。

南陽府此時諸縣在冊田畝總計約五百萬畝,但在大越中期,唐鄧二州最高時錄得逾六百萬畝的賦田。

這主要是唐白河流域洪澇頻發,大越立朝以來唐河、白河也曾多次改道。

特別是河流改道,每一次都會有大量的田地從州縣田冊鉤銷,但舊有的河流淤平之後,官紳勾結私佔圍墾,卻罕有錄入田冊或者千方百計的少錄、瞞錄。

這就造成南陽府近百年來人丁繁衍超過一倍,在冊田畝非但沒有增加,還減少了一大截。

因此真要下定決心清查田畝,僅南陽府就至少還能查出上百萬畝的私佔隱田來,樂觀的估計,僅南陽府可能就能查出一百五十萬畝以上的私佔田地。

這也是南陽宗族士紳忌憚痛恨楚山的最根本原因,動了他們的根子了。

而徐懷決意將這些私佔田地統統都挖出來,自然就沒有想過要與宗族士紳和解。

當然,徐懷最大的底氣,乃是治軍乃至治理地方,就是從根本上就不依賴於宗族士紳。

此外,南陽府東西兩翼乃是桐柏山西麓、伏牛山南麓山地,而荊襄陽府、荊州境內還有武當山、荊山、巫山東麓等山地連綿不絕。

這些山地,不僅有大量的耕地資源可以進一步開發,山裡也還有大量銅鐵礦以及藥材、桐油、木材、石料等物產資源可供開發。

總的來說,京????????????????襄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潛力,對在中路支撐住赤扈人的攻勢,甚至對河洛、京西地區組織大規模反攻,都是綽綽有餘的。

只是這些潛力要轉化爲真正的實力,還要太多的事情去做。

不過,京荊的形勢只會一步步改善,不會更爲惡劣,更關鍵的還是要看淮東、淮西以及秦嶺沿線,能不能支撐住赤扈人的攻勢。

楊祁業最終沒有留在京襄,而是奉旨率右驍勝軍進駐楚山,接受文橫嶽的節制,同時右驍勝軍的家小也都遷到潤州安置,實行駐戍。

如此一來,以鄧珪、楊祁業爲首的左宣武軍、右驍勝軍構成淮東大營防禦徐海之敵的主力,原神武軍保留兩萬人馬留在淮東,家小還都遷到潤州進行安置——在完成這樣的替換之後,文橫嶽身子也實在支撐不住,顧藩正式接替文橫嶽,出任淮東制置安撫使。

而在淮西,韓時良接替楊茂彥出任制置安撫使,劉衍率領完成駐戍分置的左驍勝軍,出任淮西制置安撫副使,包括左驍勝軍、歸德軍以及韓時良嫡系左右龍威軍在內,淮西戰兵規模超過十萬,成爲大越轄兵最衆的制司。

宿衛禁軍餘珙、凌堅等將紛紛外調,而葛鈺等將調入宿衛禁軍,曾是鄭懷忠麾下深受信任的十數淮東軍將,在積極彈劾鄭家父子罪行之後,也陸續調到荊南、荊北制置司或下轄兵馬都監司任將。

與此同時,楊茂彥、寧慈、吳文澈等人都調回中樞,出任參知政事,紹隆帝算是完成登基之後的初步換血。

大越從各個方面的狀況,相比建繼帝駕崩之前都很大的改觀,

然而赤扈人新汗順利登基,又將大部分黨項人納爲附庸,兵鋒也可以說臻至極致,大越的防線能不能經受住考驗,此時還是未知數,更不要說將赤扈人從中原驅逐出去了……

第一百九十六章 愁事第一百三十六章 蛛絲馬跡第一百一十三章 交易第八十一章 真身在此第一百四十五章 激戰第一百八十三日 人選第十七章 莫慌第一百五十三章 援軍第九十五章 死訊第七十三章 密會第八十章 軍都寨第一百零三章 傳詔第二百一十一章 生悲第五章 留守新蔡第一百五十一章 元帥府第二百三十六章 相逼第一百五十九章 提前第一百八十九章 歸途第八章 議和第二百三十章 固守第五十五章 鏖戰第四十三章 柳暗花未明第一百五十三章 援軍第一百九十二章 彼刀彼子第六十六章 退路之思第一百二十八章 疑敵第四章 他人眼中癡第七十三章 密會第一百五十五章 部署第七十九章 晨時第五十五章 破敵第一百五十一章 元帥府第七十二章 少年心氣第七十一章 亂起第一百二十八章 疑敵第三十章 徐氏家主第四十章 越宮曉月第八十一章 離去第八十一章 中牟殘城第二十三章 掌燈傾訴第一百三十五章 不能承受之仇第九十三章 紅白鄉營立第一百八十章 棋子第一百四十三章 對策第四十九章 聯結第一百一十三章 交易第三十三章 商洛第三十二章 援師第一百九十章 即位第一百一十章 權當不知第二百零九章 變故第四十章 道理自有他人述第一百一十八章 權宜之論第一百二十二章 糧食第一百二十四章 府中第一百九十四章 府州第六十三章 羊毛第八十九章 遠客第一百八十八章 婦孺第一百五十三章 援軍第九章 馳援第一百七十章 相候第一百三十二章 封還第四十章 道理自有他人述第二百一十五章 聖意第九章 馳援第四十二章 跳出泥潭去第二百三十二章 制置司第一百一十一章 小物大用第二百二十九章 間歇第三十九章 身邊人第六十四章 選擇第三十七章 南陽第二百一十二章 奪灘第一百一十七章 緩攻第三十五章 安置第二百三十二章 制置司第一百一十五章 城外第一百二十八章 疑敵第一百九十一章 洛陽攻略第一百七十八章 武士齋舍第三十二章 撤軍第一百七十六章 來客第一百三十四章 西山蕃騎第一百一十八章 爲難自己第一百一十九章 攻守豈相易第四十八章 持久第一百三十七章 殿中第十一章 牢房風月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策第五十三章 且待江湖遠第二十四章 深夜談談情第二百四十二章 大祭第一百六十二章 堪輿第二百零九章 變故第一百三十三章 衝冠一怒第一百七十三章 襄陽第二十三章 打草驚蛇第二十八章 進退第十章 韓時良
第一百九十六章 愁事第一百三十六章 蛛絲馬跡第一百一十三章 交易第八十一章 真身在此第一百四十五章 激戰第一百八十三日 人選第十七章 莫慌第一百五十三章 援軍第九十五章 死訊第七十三章 密會第八十章 軍都寨第一百零三章 傳詔第二百一十一章 生悲第五章 留守新蔡第一百五十一章 元帥府第二百三十六章 相逼第一百五十九章 提前第一百八十九章 歸途第八章 議和第二百三十章 固守第五十五章 鏖戰第四十三章 柳暗花未明第一百五十三章 援軍第一百九十二章 彼刀彼子第六十六章 退路之思第一百二十八章 疑敵第四章 他人眼中癡第七十三章 密會第一百五十五章 部署第七十九章 晨時第五十五章 破敵第一百五十一章 元帥府第七十二章 少年心氣第七十一章 亂起第一百二十八章 疑敵第三十章 徐氏家主第四十章 越宮曉月第八十一章 離去第八十一章 中牟殘城第二十三章 掌燈傾訴第一百三十五章 不能承受之仇第九十三章 紅白鄉營立第一百八十章 棋子第一百四十三章 對策第四十九章 聯結第一百一十三章 交易第三十三章 商洛第三十二章 援師第一百九十章 即位第一百一十章 權當不知第二百零九章 變故第四十章 道理自有他人述第一百一十八章 權宜之論第一百二十二章 糧食第一百二十四章 府中第一百九十四章 府州第六十三章 羊毛第八十九章 遠客第一百八十八章 婦孺第一百五十三章 援軍第九章 馳援第一百七十章 相候第一百三十二章 封還第四十章 道理自有他人述第二百一十五章 聖意第九章 馳援第四十二章 跳出泥潭去第二百三十二章 制置司第一百一十一章 小物大用第二百二十九章 間歇第三十九章 身邊人第六十四章 選擇第三十七章 南陽第二百一十二章 奪灘第一百一十七章 緩攻第三十五章 安置第二百三十二章 制置司第一百一十五章 城外第一百二十八章 疑敵第一百九十一章 洛陽攻略第一百七十八章 武士齋舍第三十二章 撤軍第一百七十六章 來客第一百三十四章 西山蕃騎第一百一十八章 爲難自己第一百一十九章 攻守豈相易第四十八章 持久第一百三十七章 殿中第十一章 牢房風月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策第五十三章 且待江湖遠第二十四章 深夜談談情第二百四十二章 大祭第一百六十二章 堪輿第二百零九章 變故第一百三十三章 衝冠一怒第一百七十三章 襄陽第二十三章 打草驚蛇第二十八章 進退第十章 韓時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