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秘院相見

形勢驟變,徐懷也從新浮現的記憶片段裡梳理出更爲清晰的時間線來,斷定再無必要冒險行刺蔡鋌,昨日午後便着周景趕回唐州找徐武磧報信,卻沒有想到才一天多時間過去,周景竟然返回嵐州了!

但看周景的神色,也不像是遇到天塌般的意外,徐懷便不急不忙的跟王稟、盧雄說了一些關於操練的話,待暮色深下來送他們離開,又先去營房裡巡視,沒有急着去見周景。

除了原百餘廂軍編爲五支小隊,輪流負責王稟、王番南裕巷私邸及監軍使院官廳的值守外,剩下的四百多囚卒混編四十名鑄鋒堂衛後操訓還不足一個月。

而今日徐心庵、唐盤得到徐懷派人送信,又趕在牢營囚徒轉編廂軍之前,又緊急挑選出五十多名囚徒來。

這些人或身手可觀,或各有技能,但還都不知道如何融入軍陣並肩作戰。

剩下的時間,徐懷他們是分秒必爭。

不僅徐心庵、唐盤、殷鵬、唐青等人都要宿在兵營,輕易不能離開,徐懷也在這裡準備臥室,同時還準備了大量的松脂火把、大燭方便夜訓。

囚徒也好、廂軍也好,之前都是充當苦役,吃食都是爛谷糟糠,身心倍受折磨,而此時除了規定的早晚兩餐飯食照標準足量供應外,夜訓還有一頓能見得到油葷的加餐,操訓的辛苦實在算不了什麼,反倒成爲五百囚卒一種期待。

用過暮食後,夜訓主要還以小隊爲單位,在室內進行小隊圍殺戰術講解及練習。

徐氏數代族人進入桐柏山,不管生計多窘迫,都要堅持擠出有限口糧辦族學,而徐武磧等人返回桐柏山之後,堅持以軍陣之法教導子弟武技、操訓族兵,這時候優越性也徹底體現出來。

鑄鋒堂衛受限於個人的天賦及家境,不可能個個都是身手強橫的高手,但粗通筆墨術算,刀盾棒棍功夫也能稱得上嫺熟,而說到率領數人到十數人的聚退合擊,卻要比所謂禁軍的基層精銳武吏都要強出一截。

兵營是從州馬步軍院獄隔出來的,條件比較簡單,但除了數排從牢室倉促改造而成的營房外,大院進口的內側還有供統兵官休憩、議事的公廳以及值守的望樓。

徐懷確認各個小隊夜訓都如常展開,營房內部的值戍也沒有鬆懈,纔回到公廳裡來。

“你卻是沉得住氣!”不僅徐武坤與周景在公廳裡等着,蘇老常這時候也從南裕巷趕過來,看到徐懷等將所有的事都忙好纔過來,忍不住怪道。

“我又沒有三頭六臂,所有的事不得一樁樁去做?”徐懷說道,“我看周景的神色,也不像是天要塌下來的樣子!”

營房是從馬步軍院獄隔出來的,當中就臨時豎了一道木柵牆進行分隔。

馬步軍院獄名義上受監軍使院轄管,但從頭到尾都是郭仲熊的人,徐懷也毫不懷疑嶽海樓會在那裡安排一兩人專門盯住這邊,周景突然折返,只要不是天塌下來的大事,徐懷都得耐住性子。

他這時候坐下來問道:“是武磧叔已經到嵐州了?”

“你怎麼猜到的?”徐武坤問道。

“這有什麼難猜的?”徐懷反問道。

不需要特別吩咐,周景他心裡應該很清楚找到徐武磧報信的優先級有多高,他既然中途折返,又不像是有其他天塌下來的大事,唯一的可能就是星夜出城南返途中遇到徐武磧了。

“我途經太原,聽到近日有糧草從唐州押運過來,留了心眼便進太原打聽,唐州押運糧食的人馬恰好是徐武磧領隊……”周景說道。

“武磧叔此時在哪裡?”猜到是一回事,但確知徐武磧此時真在嵐州,徐懷還是欣喜異常。

當然,周景帶人晝夜兼程南返報信,一路還不忘打探消息,卻是表現過人的能力及細膩心思來。

要是周景與徐武磧錯身而過,徐武磧人在太原卻未必會找機會到嵐州來,那他們與徐武磧就有可能會錯開相當長的時間才能聯繫上。

“武磧此時在東大街的秘院裡!”蘇老常說道,“我與周景回南裕巷,你與武坤去見武磧!”

…………

…………

徐懷與蘇老常、徐武坤、周景等人同時乘馬車離開兵營,半道他與徐武坤兩人下車,藉着夜色的掩護前往東大街的秘院,見到一身商賈打扮的徐武磧。

“你們到底有何發現,怎麼以爲形勢會有大變?”

大半年未見,徐武磧臉容還是那樣的削瘦枯峻,看徐懷、徐武坤這時候才趕過來,皺緊眉頭問道。

王番得歸,王稟也確有可能東山再起,但只要北征伐燕得成,作爲主戰派領袖的蔡鋌,地位必然更堅不可摧。

徐武磧雖然有行刺蔡鋌的死志,但也不可能在北征伐燕戰事結束之前動手,也絕不希望看到徐懷、徐武坤他們在嵐州破壞北征伐燕之事。

除此之外,他並沒有看到終止行刺計劃的必要。

徐懷走到窗前,通過木格子朝斜對面的肅金樓看過去,示意值守在這裡兩名眼線都到樓下歇息去,現在這邊交給他們負責就好。

“對面這座肅金樓兼營騾馬、飯食茶酒,基本能確定契丹人暗中用來聯絡傳遞消息——陳子簫多次走進肅金樓,郭仲熊、嶽海樓代表蔡系在嵐州卻對陳子簫卻毫無懷疑……”徐懷說道。

陳子簫作爲外來戶能在虎頭寨站穩腳,大家當然都不會以爲他是一個簡單人物,但黃橋寨一役,無論是陳子簫領頭衝鋒陷陣時所體現的身手之強悍,還是他親領的寨軍之精銳,都極大超乎衆人的想象。

但要說他是契丹人的奸細,徐武磧還是一臉震驚,覺得難以置信,說道:“就算契丹人數年前就覺察到我朝與赤扈人有秘密聯合伐燕的意圖,這纔有意派人潛入我朝境內掀起內亂以爲牽制,但陳子簫這麼一號人物,在契丹應該不會是寂寂無名之輩,你們可有查到相應的可疑人選?”

徐武磧“投靠”董成之後,爲避免有可能留下蛛絲馬跡,徐懷都沒有派人去找他聯絡,很多事需要從頭說起。

徐懷拿布簾子將窗戶遮住,避免這邊說話太久,燈火從縫隙裡漏出去引起不必要的警覺。

“我們今日才正式通過監軍使院的名義,從河東經略使司拿到一部分近年來蒐集到的邊境情報,”徐懷說道,“雖說河東經略使在這方面的工作甚是粗陋,卻也有好幾箱卷宗需要撿看,暫時還沒有發現……”

徐懷雖然一直以來都想着盡力去搜集關於契丹人、赤扈人的情報,但成效並不高。

要不是他早就懷疑陳子簫有問題,都不可能發現肅金樓的問題。

這並非柳瓊兒負責這事無能,實是嵐州地處邊境,他們能調用的資源受限制極大。

鑄鋒堂的嫡系人手很有限,在嵐州又都是很難融入當地的外地人,而徐懷在王番抵達嵐州之前,又爲當地的官吏排斥,還要千方百計的避開蔡系人馬的眼線,能做的事自然有限。

王番出任西路軍監軍使,在嵐州及西路軍,雖說還不能與葛伯欒、郭仲熊真正的分庭抗禮,但情勢之改觀,與之前相比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徐懷即便不能很肯定就斷言北征伐燕一定會遭受重挫,但他們即便還要找蔡鋌報仇雪恨,也確實不需要冒險學獨狼行刺了:

“不用擔心伐燕得成後蔡鋌地位會更穩固,無人能夠撼動——要知道,當朝對權臣防範極爲森嚴,這也註定蔡鋌聲望到達一個頂點之後就會盛極而衰。找蔡鋌復仇,在我看來不是難事,我此時也不甚關切,還是更擔心北征伐燕在蔡系人馬的把持下出大岔子,那纔是千古悔之莫及之事。”

“嗯!”徐武磧點點頭。

他之前“投靠”董成,主要也是不想將徐氏都拖入可能導致覆頂之災的復仇事中來。

現在徐懷、徐武江、蘇老常、徐武坤已經將徐氏的核心力量都整合到鑄鋒堂中,而鑄鋒堂最爲核心的一個宗旨也是要跟蔡鋌一系鬥下去,他當然沒有再孤軍奮鬥。

“唐州這次有多少人馬押送糧草過來?”徐懷問道。

“這次糧草押送時間非常緊迫,沒有徵用民夫,直接動用了一千州廂軍兵卒,有兩名廂軍指揮使隨我過來,”徐武磧說道,“周景找到我後,我原本想着直接找河東經略使司請戰,以便將這一千人馬留在河東,但奈何那兩個慫貨不願,與我大吵一架。現在最心疼的,是要用什麼名義,才能將一千兵馬拉到嵐州來!”

大戰在即,十數萬兵馬集結,諸路州糧草也加快往河東路北部集結。

諸路州押送糧草的人馬,抵達目的地之後自然可以原道返回,但要是負責押運的州吏、武將強烈請求參戰,則是對朝廷的一片肝膽赤誠,也不會有人拒絕。

問題在於唐州一千兵馬,徐武磧受董成差遣督運糧草,卻非正式的統兵官。

在督運糧草任務完成後,徐武磧不能說服那兩名廂軍指揮使,就沒有辦法強行將一千人馬拉到嵐州來……

第九十六章 請援第一百七十八章 武士齋舍第六十一章 意許無遺諾第二十二章 軍使請上座第一百八十二章 盤龍寨第八十九章 遠客第一百八十六章 突襲岢嵐第六十七章 搓紡第一百八十四章 南下第四十六章 藏身匿跡第一百二十七章 長亭第二百三十八章 大捷第四十一章 朝宴第二百四十四章 北撤第四十五章 夜謀第一百九十二章 大棋第二百一十二章 奪灘第一百三十二章 封還第八十四章 宣武殘卒第二百三十九章 河畔第二百零九章 變故第九十四章 真或假第二百章 京中第五十六章 怯敵第一百五十七章 籌備第二百五十一章 關城第三十章 西進第二百二十五章 進城第一百二十七章 人生幾多廝殺時第七十八章 九黎鎮第七十九章 信函第九十一章 故人第二百零三章 真正的條件第四十一章 秋蟲螞蚱豈小覷第七十章 送別第一百四十三章 富貴送上門第五十二章 以啓山林第十二章 其人之道第二百三十二章 泥足深陷第七十六章 城樓火焰第四十七章 微瀾第七十四章 父命難違第一百八十八章 歲旦第二百一十章 遷都第一百六十二章 勝利第七十九章 司戶城第一百二十四章 全軍而上第二十三章 黑鍋能否習慣第一百二十六章 近城第一百八十四章 傳信第一百七十七章 劃編軍戶第八十八章 瑜亮相疑第七十四章 父命難違第九十三章 紅白鄉營立第八十三章 遺訓第一百二十七章 伏擊第九十六章 夜行第一百三十六章 蛛絲馬跡第一百九十一章 引蛇出洞第二章 他鄉不知身寄客第二百七十五章 禪讓第一百二十一章 三月之期第一百四十五章 流民第九十五章 死訊第三十二章 撤軍第四十五章 夜謀第二百零二章 南蔡新城第十三章 辭行第一百一十四章 豎子成名第三十九章 蔡州之謀第一百六十一章 怯戰第八十四章 憐香惜玉人第一百四十三章 對策第二十八章 洮源第一百五十章 本末第七十三章 瀾起第一百四十二章 自告奮勇第十二章 其人之道第一百五十章 目標第一百八十一章 戰果第十四章 調令第八十七章 誘導第三章 夢裡夢外兩相疑第二百二十九章 大殮第一百一十五章 驛名廣成第三十章 西進第一百零九章 太原遺民第五章 赴任第一百八十五章 開端即尾聲第二十章 大姓宗族第一百一十二章 物有其質第一百九十九章 定策第六十四章 圍河第七十五章 日月新天第二百一十七章 奪城第一百五十七章 援兵第二十章 問策第二百六十一章 潭州第五十七章 火燒歇馬山第一百八十章 大婚之日
第九十六章 請援第一百七十八章 武士齋舍第六十一章 意許無遺諾第二十二章 軍使請上座第一百八十二章 盤龍寨第八十九章 遠客第一百八十六章 突襲岢嵐第六十七章 搓紡第一百八十四章 南下第四十六章 藏身匿跡第一百二十七章 長亭第二百三十八章 大捷第四十一章 朝宴第二百四十四章 北撤第四十五章 夜謀第一百九十二章 大棋第二百一十二章 奪灘第一百三十二章 封還第八十四章 宣武殘卒第二百三十九章 河畔第二百零九章 變故第九十四章 真或假第二百章 京中第五十六章 怯敵第一百五十七章 籌備第二百五十一章 關城第三十章 西進第二百二十五章 進城第一百二十七章 人生幾多廝殺時第七十八章 九黎鎮第七十九章 信函第九十一章 故人第二百零三章 真正的條件第四十一章 秋蟲螞蚱豈小覷第七十章 送別第一百四十三章 富貴送上門第五十二章 以啓山林第十二章 其人之道第二百三十二章 泥足深陷第七十六章 城樓火焰第四十七章 微瀾第七十四章 父命難違第一百八十八章 歲旦第二百一十章 遷都第一百六十二章 勝利第七十九章 司戶城第一百二十四章 全軍而上第二十三章 黑鍋能否習慣第一百二十六章 近城第一百八十四章 傳信第一百七十七章 劃編軍戶第八十八章 瑜亮相疑第七十四章 父命難違第九十三章 紅白鄉營立第八十三章 遺訓第一百二十七章 伏擊第九十六章 夜行第一百三十六章 蛛絲馬跡第一百九十一章 引蛇出洞第二章 他鄉不知身寄客第二百七十五章 禪讓第一百二十一章 三月之期第一百四十五章 流民第九十五章 死訊第三十二章 撤軍第四十五章 夜謀第二百零二章 南蔡新城第十三章 辭行第一百一十四章 豎子成名第三十九章 蔡州之謀第一百六十一章 怯戰第八十四章 憐香惜玉人第一百四十三章 對策第二十八章 洮源第一百五十章 本末第七十三章 瀾起第一百四十二章 自告奮勇第十二章 其人之道第一百五十章 目標第一百八十一章 戰果第十四章 調令第八十七章 誘導第三章 夢裡夢外兩相疑第二百二十九章 大殮第一百一十五章 驛名廣成第三十章 西進第一百零九章 太原遺民第五章 赴任第一百八十五章 開端即尾聲第二十章 大姓宗族第一百一十二章 物有其質第一百九十九章 定策第六十四章 圍河第七十五章 日月新天第二百一十七章 奪城第一百五十七章 援兵第二十章 問策第二百六十一章 潭州第五十七章 火燒歇馬山第一百八十章 大婚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