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朝宴

六月炎炎,中原諸路皆入汛季,動驟暴雨傾盆、河水暴漲。

河淮、河東、河北等地的溪河,在過去兩三年的戰事裡,河堤要麼受到人爲破壞,要麼無人看護、修繕而殘缺鬆動。

入夏後隨着溪河水位不斷高漲,諸路溪河頻頻決口,洪水沖決而出,在低山丘嶺及平原之間肆意流淌,許多商埠通衢之地都變成水澤。

這在相當程度上,也降低敵軍往平陸、鞏縣、鳳台、泗州及渭南等地戰場調集糧秣人馬的速度。

雖然這幾處戰場,敵軍還未撤圍而去,但也暫緩下攻勢,將重心放到修繕、鞏固營寨等事上。

這叫雙方都獲得難得的喘息期。

建繼帝藉着難得的機會,於六月下旬,召徐懷、鄭懷忠、高峻陽、顧繼遷、劉衍、楊麟及淮王趙觀諸路兵馬主將(帥),入朝商決南遷之事。

這次也是建繼帝在襄陽即位繼統之後,第一次正式召皇太弟、淮王趙觀前往襄陽兄弟相聚。

在諸路將帥抵達襄陽的第一天,建繼帝就在宮中舉行盛大筵席。

對淮王的迎接規格也是最高的。

除了宰相周鶴、武威郡王趙翼率領文武百官出襄陽城到南需碼頭迎接外,除了在襄陽城裡爲淮王趙觀建造專門的宮室外,建繼帝還特許淮王趙觀所有的隨行侍衛甲卒,大約有兩千人馬進駐襄陽城中新修的淮王府。

其他諸路將帥,包括冊封國公的鄭懷忠、高峻陽等人,侍衛兵馬都要留在北岸的樊城,只允許攜帶十數、數十人不等的扈從進入襄陽。

襄陽皇宮僅僅是在原經略安撫司衙的基礎上改建,崇文殿乃是原經略安撫司的衙廳正堂,規制比正而八經的汴梁崇文殿要小得多。

大殿之中僅容納得下三十餘席,徐懷這些年戰績彪炳,文武分席,他作爲武臣,位在胡楷、鄭懷忠、高峻陽、顧繼遷、文橫嶽、楊麟等人之後,而在劉衍、張辛、鄧珪等人之前。

而文臣宗室之席,宰相周鶴居首,武威郡王趙翼及諸參政高純年、顧蕃、吳文澈、許蔚等人次之,之後則是朱沆、錢尚端、晉莊成等人。

建繼帝特意拉着淮王居中並坐大殿之上;纓雲公主今日也身穿朝服,正襟危坐於建繼帝側後,只是美麗的臉還難脫稚氣。

其他將吏不管平時身份地位多顯赫,這時候都只能在廊下、院中擺席入座。

傳統的朝宴,飲酒吃食以及唱賀都有一定的規儀,朝宴雖然冗長,卻很容易熬過去。

現在一切從簡,省去這些繁瑣的規儀,但衆人在大殿下里照規矩不能敞開肚皮大吃大喝,也不能跟左右相熟之人交頭接耳,朝宴就顯得有些冗長、無聊了。

徐懷此次來襄陽早已確認有些事非他能改變,楚山也只能基於殘酷的現實,退而求其次,去謀求更爲現實、務實的謀存之道。

不過,想到鄭家撤出河洛,會錯過最好進入相持局勢的良機,徐懷心裡也是說不出的不痛快。

從走進大殿坐到案席之後,徐懷對鄭懷忠、鄭聰父子便沒有好臉色相對,甚至從頭到尾側着身子,不想去看鄭懷忠、鄭聰父子二人一眼;趙範這次也隨行到襄陽來了,但只有資格在殿外入席。

各家在襄陽都有耳目,徐懷也無需裝小白兔、裝作一副不懂這些天鄭家在襄陽針對楚山推波助瀾的樣子。

殿上其他人也各懷心思。

朝宴在沉悶中拖延了一個時辰,最後還是建繼帝下令撤去酒宴;殿外廊下、院中飲宴的將吏,除了趙範、葛伯奕等少數人召進來參與議事,其他人都先行退去。

在這一刻,殿下沉悶的氣氛頓時一掃而空,都知道這就要進入正題了,衆人都往徐懷、鄭懷忠二人看去。

是否南遷,影響最嚴重的還是據守河洛防線的將卒士氣。

然而,這事自始至終是鄭家抵擋不住有如絞肉磨盤一般的平陸守禦戰,有心南撤,是鄭家在幕後推波助瀾,實際上也就沒有再避而不談的必要了。

纓雲公主猶坐於建繼帝身後,並沒有離開,衆人也是見怪不怪。

汴梁之禍對宗室的打擊太過慘烈,皇族宗室子弟幾乎被一網打盡。

如今大越在建繼之外,尚存的宗室就只有那麼幾人。

纓雲雖是女兒身,但建繼帝身邊再無其他子女,甚至內侍省也就區區百餘宮宦侍女,建繼帝有時候讓年滿纓雲公主學着署理一些簡單的政務,誰又能硬着頭皮站出來指責建繼帝的不是?

前朝以降的風氣還是要比後世開化得多,對女子的束縛還遠沒有後世那麼嚴重。

當然,淮王趙觀並不會對自家侄女纓雲得以參與朝政,就有多深的猜忌。

他皇太弟這個位子能不能坐穩,說到底還是他與建繼帝兄弟間的戒備能否消除。

倘若不能消除,他在壽春始終不得心安,並不會因爲纓雲而改變什麼;但他能與建繼帝消除芥蒂、戒備,兄弟融洽,他的地位還不至於擔心會被纓雲動搖。

這其中的微妙關係,甚至還直接影響到淮王府對南遷的態度。

淮王府在襄陽的耳目,就早就捕捉到鄭家幾乎不加掩飾攪動的暗流。

周鶴等人主張南遷,最爲核心的理由就是擔心淮王府守淮不力,令江淮皆危,南遷目的地也是初定廬州東南的建鄴。

倘若淮王與建繼帝兄弟融洽,淮王府衆人自然希望南遷之事能成。

建繼帝南遷之後,除了數萬精銳也將從襄陽南移到建鄴附近,作爲淮南後盾,還能隨時增援淮南作戰外,更爲重要的還是將加強對江淮等地的統治,更充分的籌措、調集江淮等地的人馬、錢糧,以及據長江大規模的編練水軍,從根本上使江淮防禦體系變得更爲嚴密。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倘若他們兄弟二人彼此深深戒備,都畏懼禍起蕭牆,那建繼帝統領文武羣臣及數萬精銳禁卒南遷,就是對淮南最大的鉗制。

然而擺在淮王府眼前的殘酷現實,赤扈人確實在徐州、潁州大造舟船、編訓水軍,在下一個冬季來臨之後,隨時都會有數萬、乃至十數萬虜兵渡過淮河南下。

葛伯奕、汪伯潛、嚴時雍等人都預料到,他們即便能再次擊退虜兵,但不能拒敵於淮水之北,淮南也必然會因爲殘酷的戰事變得殘破,後期甚至養七八萬兵馬都難。

因此淮王府衆人都主張淮王趙觀借這次機會前來襄陽參加朝議,以此表明沒有自立之意;就算不能改善與建繼帝及襄陽將臣的關係,也至少親眼看一看襄陽君臣對淮南的態度。

雖說建繼帝之母早逝,淮王之母得以入主仁明殿之後,對建繼帝及前太子多加打壓,汴梁失陷之後,淮王在魏州也有爭立之心,但仁明殿對建繼帝並沒有明目張膽的迫害,而淮王最終還是選擇擁立建繼帝。

就算不相信建繼帝的人品,淮王府衆人也不覺得大敵壓境、山河殘破之際,建繼帝會迫害淮王。

而襄陽衆人看到淮王趙觀這次親自帶着葛伯奕等人來襄陽參加朝議,也不難揣測他們對南遷之事並沒有多強烈的反對心思。

因此衆人關注的焦點,也就落到徐懷、鄭懷忠兩人的身上。

“近日來,襄陽城裡就南遷之事,議論紛擾不堪,我特意將諸將帥召來,也是想着早做決斷,”建繼帝沉聲將這個沉重的話題親自揭開來,略陰沉的眼神,掃過殿中衆人,問道,“諸位奏表我也都讀過,此時還有什麼不一樣,或有別以往的想法吧?”

“國之大政,陛下與諸相決之,此乃祖宗之制,我等外臣聽詔令行事,豈能妄議朝堂是非?”鄭懷忠朗聲說道。

在大越立朝以來以文御武、以文治武的大局下,戰略性的國政大略皆由天下與士臣議決,武臣妄議朝政,是要遭御史諫院彈劾的。

這一傳統還深深的烙印在傳統武臣的心裡,鄭懷忠這話一出,楊麟、劉衍、顧繼遷、高峻陽等人即便心裡不樂意,卻都習慣性的閉上嘴。

“照鄭公這麼說,徐懷就南遷之事,向陛下先連獻三道奏章,就顯得居心叵測嘍?”徐懷眼神銳利的盯住鄭懷忠,針鋒相對的問道。

“我傳詔給諸卿問策,你們闡述所想,乃爲國朝集思廣益,非爲妄議,但鄭公也是老成持重之言,”建繼帝見徐懷對鄭懷忠寸步不讓,只能他出來當和事佬,說道,“你有什麼想法,盡請說來,也不用對鄭公之言多想什麼。”

“多謝陛下體諒老臣苦心。”鄭懷忠看也不看徐懷,朝建繼帝行禮感謝……

第一百九十四章 繼統第七十四章 父命難違第四十七章 極限第九十二章 噩耗頻傳第一百二十五章 送信第二百四十章 計在東洲第七十五章 古渡第一百八十六章 突襲岢嵐第四十四章 請守第三十六章 商團第二百五十二章 腹心第二百一十三章 擊潰第十五章 牢騷太甚防腸斷第一百一十九章 敵去思功第一百零七章 馳援第一百二十九章 未雨之謀第七十八章 訓子第一百五十六章 借兵之計第一百七十章 相候第七章 臘月第七章 臘月第四十二章 雲陽第二十五章 尋找徐武良第一百八十九章 歸途第一百三十五章 不能承受之仇第二百三十二章 泥足深陷第二十三章 掌燈傾訴第七十二章 攔截之地第二百五十八章 莫及第一百三十一章 以文制武第二十四章 緝拿第二章 舊識第二百二十四章 北上第五十一章 邊鋒第一百七十一章 北岸第九十二章 噩耗頻傳第十四章 暗香疏影心疑第二百二十八章 獻策第四章 徐徐圖之第四十五章 將計第一百三十四章 西山蕃騎第一百九十四章 晉家子婿第五十四章 相疑難相知第四十五章 臨戰第一百八十一章 瞞天過海第二百五十七章 龍武軍第一百七十四章 分佔第一百零九章 噬人真相第二百零四章 新任第七章 武技不鬥官技第二百六十八章 信任第七十五章 匠人第四十七章 破山第十七章 縣政第一百一十七章 棄留第二十五章 尋找徐武良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宴第四十一章 焉無虎威第一百四十九章 妥協第一百二十四章 底線第二十七章 欲謀當藏身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價而沽第三十二章 失守第九十章 對質第一百八十一章 戰果第六十二章 老卒第一百一十七章 緩攻第二百零八章 封國第一百二十二章 糧食第一百五十九章 提前第一百八十九章 解救第二百二十四章 北上第六十六章 揭過第七十九章 惡世生賊心第一百四十九章 局外第五章 惡緣第十八章 婚配第七十六章 獻策第十二章 無事也無非第一百八十七章 行軍第一百三十八章 郎君何事憂煩第一百七十九章 水戰第九十章 對質第一百七十六章 大局第八十一章 風亂新寇至第一百九十七章 驚蛇第一百四十九章 觀戰第三十五章 故人第一百一十四章 問案第五十七章 守將陳滿第三十章 接戰第七十六章 州衙第一百二十章 相邀第三十四章 瀘水第三十三章 入城第六十三章 戰書第一百一十三章 交易第一百三十七章 殿中第七章 身如龍槍如蟒第十二章 安排
第一百九十四章 繼統第七十四章 父命難違第四十七章 極限第九十二章 噩耗頻傳第一百二十五章 送信第二百四十章 計在東洲第七十五章 古渡第一百八十六章 突襲岢嵐第四十四章 請守第三十六章 商團第二百五十二章 腹心第二百一十三章 擊潰第十五章 牢騷太甚防腸斷第一百一十九章 敵去思功第一百零七章 馳援第一百二十九章 未雨之謀第七十八章 訓子第一百五十六章 借兵之計第一百七十章 相候第七章 臘月第七章 臘月第四十二章 雲陽第二十五章 尋找徐武良第一百八十九章 歸途第一百三十五章 不能承受之仇第二百三十二章 泥足深陷第二十三章 掌燈傾訴第七十二章 攔截之地第二百五十八章 莫及第一百三十一章 以文制武第二十四章 緝拿第二章 舊識第二百二十四章 北上第五十一章 邊鋒第一百七十一章 北岸第九十二章 噩耗頻傳第十四章 暗香疏影心疑第二百二十八章 獻策第四章 徐徐圖之第四十五章 將計第一百三十四章 西山蕃騎第一百九十四章 晉家子婿第五十四章 相疑難相知第四十五章 臨戰第一百八十一章 瞞天過海第二百五十七章 龍武軍第一百七十四章 分佔第一百零九章 噬人真相第二百零四章 新任第七章 武技不鬥官技第二百六十八章 信任第七十五章 匠人第四十七章 破山第十七章 縣政第一百一十七章 棄留第二十五章 尋找徐武良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宴第四十一章 焉無虎威第一百四十九章 妥協第一百二十四章 底線第二十七章 欲謀當藏身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價而沽第三十二章 失守第九十章 對質第一百八十一章 戰果第六十二章 老卒第一百一十七章 緩攻第二百零八章 封國第一百二十二章 糧食第一百五十九章 提前第一百八十九章 解救第二百二十四章 北上第六十六章 揭過第七十九章 惡世生賊心第一百四十九章 局外第五章 惡緣第十八章 婚配第七十六章 獻策第十二章 無事也無非第一百八十七章 行軍第一百三十八章 郎君何事憂煩第一百七十九章 水戰第九十章 對質第一百七十六章 大局第八十一章 風亂新寇至第一百九十七章 驚蛇第一百四十九章 觀戰第三十五章 故人第一百一十四章 問案第五十七章 守將陳滿第三十章 接戰第七十六章 州衙第一百二十章 相邀第三十四章 瀘水第三十三章 入城第六十三章 戰書第一百一十三章 交易第一百三十七章 殿中第七章 身如龍槍如蟒第十二章 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