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北撤

箭雨如蝗,又像一張天羅大網覆蓋過來,身處荒野之中的仲長卿手舉大盾,只聽得“鐸鐸”異響,不計其數的箭鏃狠狠的撞擊在鐵盾上,他待要往前面的密林殺去,突然間四周熊熊火焰裂地而出,無數猙獰的亡魂面孔在火海中掙扎着要朝他撲過來…………

仲長卿從噩夢中驚醒過來,愣怔半晌才恍惚想到他又做噩夢了:他既沒有被追兵圍殺,也沒有陷入火海之中無法脫身。

他此時是睡在中牟城的宅子裡,身邊還躺着宗王新賜的美姬,睡得正熟,令他稍稍忘卻在宛丘失陷後被南兵擄去的妻兒。

仲長卿忍受不了屋裡的悶熱與心頭的煩躁,披了一件薄袍,推門走到院子裡,有夜風徐徐吹拂而來,稍解心頭的煩熱。

此時距離嶽海樓在焦陂舉火自焚已經過去整整一個月,仲長卿隨鎮南宗王兀魯烈率部撤到中牟休整已經大半個月了,但自以爲心如鐵石的他,卻還沒有從嶽海樓舉火自???????????????焚的噩耗中緩過神來。

爲何會敗得這麼慘?

自詡對京襄比誰都清楚的仲長卿,此時卻被這個問題深深困住。

除了他與馮世兆、摩黎忽、闊惕等少數將領,率領萬餘殘族倉皇逃出外,京西兵馬都總管府這次可謂全軍覆滅。

“嗒嗒”馬蹄聲清晰的從西城門方向傳過來,仲長卿傾耳聽了一陣,心裡又是疑惑又是擔憂,不知道又有什麼緊急消息連夜從洛陽方向傳過來。

仲長卿在宅子裡焦慮的等了半天,都不見宗王緊急召他們過去議事,心想事情或許沒有那麼緊急。這才稍稍安心去洗漱,又簡單吃過些吃食,才前往牙帳應卯。

進牙帳大院,見到值守於此的摩黎忽,仲長卿才知道深夜是靜憚宗王府的使者趕到,靜憚宗王同意出兵掩護河洛軍民北撤。

現在最緊要的是在秋冬之前,儘可能多的將河洛軍民遷往黃河以北的蒲州、汾等地,而罕都之前主張屠滅帶不走的人丁,則不再提及。

出現在這樣的轉變,絕非赤扈人仁慈,實是潁州會戰的慘敗太令人震驚,太出人意料了。

罕都起初建議兩府主力從河淮撤出,並主張將帶不走的老弱病殘都屠殺一盡時,除了嶽海樓、孟介等將還率領六萬步騎堅守焦陂-泉河大營,將南兵主力拖在潁水右岸外,兩府在潁水左岸還集結了近二十萬增援兵馬。

考慮到雨汛季將至,而入秋之後,河淮大地又是赤扈鐵騎縱橫馳騁的天下,南兵必然不敢倉促北上,他們應該有足夠的人手與相對寬裕的時間,將河淮腹地的軍戶、驅口都強行驅趕到黃河以北,然後分兵將剩下帶不走的人口都屠殺一盡,縱火燒燬村寨、城池,儘可能的破壞河淮腹地的驛道、河道。

然而戰局的發展,完全與他們最初所預料的不一樣,南兵不僅趕在雨汛季來臨之前,殲滅潁水南岸的京西步騎主力,還悍然渡

過潁水將他們的增援主力殺得大敗。

如今鎮南宗王府雖說在中路還能勉強湊出十萬步騎,但相對南兵在中路的二十萬精銳,已經處於絕對的劣勢,很難再在京西、河洛等地按部就班的組織軍戶、驅口北撤,甚至都不得不請靜憚宗王府從關陝、隴右等地抽調精銳步騎趕來掩護。

同時將河洛漢軍以及京西漢軍殘部撤到黃河以北,面對日益強大的南朝兵馬,倘若想守住河東以及渭河以北的延涇等地,就需要從軍戶以及規模更爲龐大的驅口中撿選青壯,組建新的漢軍加上編練——即便從草原徵調精銳騎兵過來補充鎮戍軍的不足,鎮戍軍整體規模上也是遠遠不足以用來守禦那麼多城池的。

因此,除了徹底放棄河東等地,從中原撤出,指望新編練的漢軍能有戰鬥力,屠滅之策也不能真正去執行。

要不然,除了漢民的抵抗乃至反抗力度將激增不說,更不要指望新編練的漢軍能有什麼戰???????????????鬥力。

仲長卿隨摩黎忽進入衙堂,看到宗王兀魯烈與罕都等將,正與河西遣來的使者說話——曹師雄要留伊闕關主持防線,輕易不敢脫身,由河洛兵馬都總管府的長史孟儉等人趕來中牟商議北撤的具體細節。

仲長卿與摩黎忽上前見過禮,就坐在一旁靜聽他們議事。

嶽海樓舉火自焚,對河洛諸將的震動極大。

潁州會戰中期,罕都主張兩府兵馬從河淮腹地撤出,河洛諸將對要不要放棄河洛還存在很大的爭議——曹成、孟平等將就極力反對放棄河洛。

他們以爲河洛除了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外,其地理形勢也是羣山環繞,崤山扼其西,熊耳、外方山鎮其南,嵩山、箕山控其東,北部略微開闊,但隔河相望的河東又是鎮南宗王府的轄域腹地,是堅定而強大的後靠。

南兵想要進攻河洛,只有三條線路:一是從武關道迂迴到洛水上游出兵,用兵通道極其狹仄;一是從潁水上游河谷出兵攻打位於河洛東部門戶轘軒關,山道險阻,一是從汝陽、廣成出兵,沿伊水而下,攻打伊闕關、大谷關,出兵通道同樣寬敞不到哪裡去。

曹成、孟平等將雖然承認河洛漢軍野戰已不及京襄精銳,但之前可不覺得六七萬河洛戰兵,據崇山堅隘以守,將南兵拒之河洛以外會有大問題。

除了河洛諸將外,鎮南宗王府內部乃至汗廷諸大臣起初對要不要放棄河洛,也是充滿爭議——最初妥協下來的方案,可以將許陳潁等地的漢民先遷往黃河以北。

誰能想到潁州會戰最終的結局,會如此的慘淡、慘烈?

整個京西乃至河東的漢軍都被打空了,新編練的漢軍三五年內都不要指望能有什麼戰鬥力,這意味着曹師雄不從河洛撤出,南兵在進佔鄭州之後,還可以肆無忌憚的從嵩山以北的虎牢關,對河洛東北部地區發起進攻。

曹成、孟平等將,還敢

說真有把握守住河洛嗎?

再者,鎮南宗王府現在也迫切需要將河洛漢軍撤下來,去填黃河北岸的防線。

這樣才能將兵力已經變得有限的騎兵部隊集中起來,威脅南兵不能肆意沿黃河南岸展開。

氣氛雖然壓抑,但總算沒有誰再對北撤之事提出異議,都想着趕在汛季過去之前,將諸多工作都準備妥當。

當然,仲長卿注意到靜憚宗王府的使者,神色間對潁州會戰的慘敗多少有些不屑一顧,大概以爲此敗是漢軍太過無能的緣故吧?

對此,仲長卿也無法辯解。

誠然,兩府鎮戍軍雖說在泰和東北、汝陰以北的戰場上傷亡慘重,但主要也是爲了搶在漢軍主力潰敗前打垮南兵的側翼,卻不想集結於泰和正面戰場的七八萬漢軍,並沒能支撐住半天。

而就兩府鎮戍軍各自所負責的戰場,戰果也算不上難看,最後也從容撤出戰場。

仲???????????????長卿還知道靜憚宗王府的使者之所以心存不屑,還有一個關鍵原因,就是靜憚宗王府轄下的漢軍規模很小,卻擁有赤扈最爲龐大而強大的騎兵部隊。

一方面靜憚宗王庫思古作爲老汗王的幼子,雖說最終沒能繼承汗位,但以赤扈幼子守竈的傳統,直接從老汗王手裡繼承了赤扈最爲精銳的王帳軍。

另一方面靜憚宗王率部征服的乃是党項、黑石以及西域諸部,收編的主要也是西北諸蕃部的騎兵精銳。

目前鎮南宗王府、平燕宗王府所轄騎兵僅剩六七萬人馬,而靜憚宗王府卻轄有達十五萬之巨的精銳騎兵,自然有資格心存不屑,說不定靜憚宗王府的人馬還巴不得鎮南、平燕兩府徹底放棄中原呢。

一旦鎮南、平燕兩府徹底撤出中原,規模龐大的歸附漢軍就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實力就將大幅跌居靜憚宗王府之下,指不定會令赤扈內部的權力格局發生新的變化。

說實話,對兩府能不能守住黃河以北的地域,仲長卿此時也沒有特別強的信心。

雖說大家都很清楚南兵強於水師、甲卒而弱於騎兵,但兩府這次鎮戍軍也受到重創,就算接下來勉強湊出十萬騎兵,真能將氣勢如虹的數十萬南兵甲卒擋在黃河以南?

此時南朝司空府正重點經營許昌、宛丘一線,而從許昌到黃河南岸,僅有一百六七十里,無法形成足夠的戰略緩衝——到時候哪怕南兵每隔三五里修一座塢堡、寨壘,用數百座堅堡,將鄭汴許陳之間的空當填滿,也可以形成兵臨黃河的穩固通道,無懼兩府騎兵長程迂迴打擊。

未來的勝機,或許是要將數十萬南兵精銳誘入空間更爲廣闊,距離南朝補給地更爲遙遠的關中或河北平原,汗廷纔有機會利用騎兵的優勢,將其碾壓吧?

南兵再強,楚山衆人再用兵如神,敢進入關中、河北,與十萬人衆規模以上的赤扈騎兵進行會戰嗎?

第六十七章 綢繆第二十七章 黃龍坡驛第七十九章 信函第三十三章 商洛第一百八十九章 歸途第八十三章 遺訓第一百九十九章 求戰第一百三十二章 圍砦第二百一十七章 奪城第一百一十五章 置縣之議第十五章 制司第二十六章 家風傳統第五十二章 踏營第四十二章 雲陽第三章 未雨綢繆時第十八章 故人相見第一百六十五章 建鄴第一百六十章 來頭第一百五十九章 提前第一百五十三章 水軍統將第一百零六章 決意第六十二章 貼身相隨第一百四十五章 流民第五十五章 寨前殺三賊第十六章 雲停風不息第一百零四章 兵敗第八十四章 憐香惜玉人第二十六章 求援第四十八章 持久第八十四章 對策第一百零三章 風雨茅津渡第三十四章 山重水複第二百章 京中第二百一十三章 不決第一百八十三章 用心良苦第一百二十六章 佳人心冤第一章 七寸第九章 少年奸計第十九章 鷸與蚌第一百四十二章 善意第一百二十二章 暗計第二百二十九章 大殮第一百二十四章 底線第一百一十四章 問案第一百三十九章 借爾子一用第一百四十二章 奉詔第一百一十七章 陷落第四十章 越宮曉月第二百章 議事第八十二章 入京第一百四十二章 自告奮勇第一百六十三章 攻城第一百二十一章 三月之期第一百九十九章 定策第二百二十八章 投誠第八十九章 尋跡第十五章 恭喜大當家第一百二十一章 屠狗輩第八十三章 遺訓第一百零五章 金蟬再有脫殼時第一百一十四章 豎子成名第四十章 監軍使院第五十五章 鏖戰第一百零四章 兵敗第一百六十三章 攻城第八章 議和第一百三十二章 鑄鋒堂第二章 座前好走狗第一百零四章 暗夜謀族兵第一百四十二章 善意第八十章 觀敵第一百一十章 權當不知第五十八章 風月交椅第四十七章 極限第二十六章 人前人後真面目第一百九十五章 鐵場第一百零九章 俘虜第二百六十一章 潭州第二百三十六章 相逼第二百二十三章 軟肋第六十四章 示敵以弱第一百二十二章 西域炮第一百二十二章 不簡單第一百七十八章 殘局第八十一章 風亂新寇至第一百五十五章 部署第九十六章 浪成於微瀾第四十七章 極限第六十二章 氈衣第三十九章 身邊人第一百八十一章 戰果第六十五章 契丹騎兵第三十一章 雄兔腳撲朔第七十四章 舊卒第一百零五章 奪軍第一百二十八章 疑敵第八十五章 捉將第十五章 制司第一百章 當機立斷第十一章 襲寨
第六十七章 綢繆第二十七章 黃龍坡驛第七十九章 信函第三十三章 商洛第一百八十九章 歸途第八十三章 遺訓第一百九十九章 求戰第一百三十二章 圍砦第二百一十七章 奪城第一百一十五章 置縣之議第十五章 制司第二十六章 家風傳統第五十二章 踏營第四十二章 雲陽第三章 未雨綢繆時第十八章 故人相見第一百六十五章 建鄴第一百六十章 來頭第一百五十九章 提前第一百五十三章 水軍統將第一百零六章 決意第六十二章 貼身相隨第一百四十五章 流民第五十五章 寨前殺三賊第十六章 雲停風不息第一百零四章 兵敗第八十四章 憐香惜玉人第二十六章 求援第四十八章 持久第八十四章 對策第一百零三章 風雨茅津渡第三十四章 山重水複第二百章 京中第二百一十三章 不決第一百八十三章 用心良苦第一百二十六章 佳人心冤第一章 七寸第九章 少年奸計第十九章 鷸與蚌第一百四十二章 善意第一百二十二章 暗計第二百二十九章 大殮第一百二十四章 底線第一百一十四章 問案第一百三十九章 借爾子一用第一百四十二章 奉詔第一百一十七章 陷落第四十章 越宮曉月第二百章 議事第八十二章 入京第一百四十二章 自告奮勇第一百六十三章 攻城第一百二十一章 三月之期第一百九十九章 定策第二百二十八章 投誠第八十九章 尋跡第十五章 恭喜大當家第一百二十一章 屠狗輩第八十三章 遺訓第一百零五章 金蟬再有脫殼時第一百一十四章 豎子成名第四十章 監軍使院第五十五章 鏖戰第一百零四章 兵敗第一百六十三章 攻城第八章 議和第一百三十二章 鑄鋒堂第二章 座前好走狗第一百零四章 暗夜謀族兵第一百四十二章 善意第八十章 觀敵第一百一十章 權當不知第五十八章 風月交椅第四十七章 極限第二十六章 人前人後真面目第一百九十五章 鐵場第一百零九章 俘虜第二百六十一章 潭州第二百三十六章 相逼第二百二十三章 軟肋第六十四章 示敵以弱第一百二十二章 西域炮第一百二十二章 不簡單第一百七十八章 殘局第八十一章 風亂新寇至第一百五十五章 部署第九十六章 浪成於微瀾第四十七章 極限第六十二章 氈衣第三十九章 身邊人第一百八十一章 戰果第六十五章 契丹騎兵第三十一章 雄兔腳撲朔第七十四章 舊卒第一百零五章 奪軍第一百二十八章 疑敵第八十五章 捉將第十五章 制司第一百章 當機立斷第十一章 襲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