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交接

滾石衝說是橫穿大復山的捷徑,其實就是積滿亂石的野溝子,春夏時,四周山嶺的雨水會匯聚到這裡來,而秋冬旱季,河牀乾涸,才勉強能叫人行走,地形也就比兩翼的懸崖峭壁稍微好看一些。

桐柏山北嶺那條小徑,情況差不多。

這條路要是好走,也輪不到拖到今時,等到徐懷去開發。

然而結合桐柏山北嶺及大腹山的地形,這一條道卻山中唯數不多可以開道搭橋,建造棧道的地形。

眼下最大的問題就是巨大的耗用,同時也非三五個月就能將這條道打通。

一天一夜,徐懷他們翻過北嶺,出現在淮源鎮對岸的津口袍裳襤褸,但他們又攜帶刀弓、穿着鎧甲,叫對岸鎮民看了還以爲又有盜匪穿山襲來,不少人驚慌往城裡逃去,城頭的守兵差點都要敲響示警的鐘鼓。

天宣五年王稟經雁嘴崖進入淮源,淮源在淮水與白澗河相交的東南谷地裡,是一座標準的繁華鎮埠。

雖說經歷了長達大半年的匪亂,但淮源鎮埠並沒有被諸寨聯軍攻破過,僅僅是外圍屋舍被拆除,取磚石樑木建造土垣抵擋匪軍。

匪亂期間淮源還修建了城牆,當時行權宜之計,在土垣的基礎上繼續夯土填高,相比較正而八經用版築法建造的夯土城牆,基礎要差了許多。

這兩年來爲防止城牆有可能被暴雨沖塌,各家又籌資兩萬餘貫錢糧,給城牆覆上磚石,甚至還在走馬道穿城而過的東西兩座城門之上修築了城門樓。

此時的淮源峙立在桐柏山南北嶺之間的谷地裡,規模雖然不大,卻也頗具規模,更不要說城中屋舍鋪院櫛次鱗比,比普通的小縣城還要整飭繁華得多。

不過,在此之前淮源始終未能置縣,正式的官方機構還是淮源巡檢司,巡檢使卻非鄧珪,而是從鄧州調來的唐繼堯。

鄧珪雖說清剿桐柏山匪亂有功,除了散官銜提了兩級、得了一些賞銀外,實際並沒能在唐州或路司得到更爲重要的任務,一年前是淮源巡檢使任滿之後,調回京西南路都部署司任職。

唐繼堯的年紀與鄧珪相仿,履歷也相仿,武舉出身,進入軍中任職,曾在京西南路駐泊禁軍之中任指揮,又在好幾處巡檢寨輪流任巡檢使。

唐繼堯是新調過來的,與桐柏山衆人沒有什麼故舊之情,好在晉龍泉調到縣裡任統領縣刀弓手的都將,徐武江得以接替晉龍泉擔任巡檢司鄉營都將,實際掌握了巡檢司內部的話語權。

不僅鄉營之中都是當初參與剿匪的老卒,大姓宗族勢力在桐柏山匪亂之後也進行了大洗牌,徐家、唐家、晉家變得更爲團結,仲和雖然沒有隨徐懷他們北上,志在考取功名,但鄉司有什麼事,也都是與徐武江保持一致。

唐繼堯也不是初出牛犢,他與剛到淮源任職的鄧珪一樣,巡檢司但凡有什麼事情,都推到徐武江頭上,他也樂得在淮源熬年資,等任期到了便調換他地。

徐懷既然已到淮源,當時沒有時間趕去鹿臺寨與族人敘舊,而是與王舉、徐武江、徐武坤、蘇老常、鄭屠、範雍等人直接踩冰過河,進入淮源城,趕去見唐繼堯。

“莽虎回來了!”

徐懷與徐武江還沒有進城,淮源就轟起來。

想想他當初在淮源風騷的表現,別人想忘記他都難。

“怎麼這般落魄樣,這麼多年也沒有一匹馬,是不是在北面吃了大敗仗,灰溜溜的逃回了?聽說河東邊軍被打得很慘啊!”

“你沒看莽虎這兩年在北面擄了那麼多胡姬送回桐柏山,怎麼可能會吃敗仗?他要真吃敗仗,一定會跟胡虜耗上,怎麼可能輕易逃回來?看他們這樣子,多半是他腦筋不會拐彎,得罪了上峰,說不定一怒之下殺了上峰,逃回桐柏山了呢。”

“要說莽虎這口味也實在是重,那麼多胡姬,都挑不出幾個耐看的,一個個又肥又壯,味還重,他還當寶似的送回來!你們說柳姑娘多水靈的一個美人啊,難道還不能滿足這莽貨?”

“徐懷,你怎麼回淮源了?”

卻是驛丞程益一早從驛館出去,手裡提着釣杆,想着鑿開一處冰面,悠然釣上半天的魚,打發無聊之極的時光,卻不想看到徐懷等人朝巡檢司那邊走過去。

淮源築好城牆之後,巡檢司衙門及驛館都遷入城中,白澗河西岸的軍寨也就閒置下來。

驛站兼傳文牘,程益對雲朔慘敗知道得要比普通人多,但也僅於限於公開的驛傳以及傳驛人員的議論——因此他看到徐懷突然出現在淮源,也是更爲吃驚。

“老程,你在這裡正好,隨我去見唐軍使!”徐懷拽住程益說道。

驛丞雖然是無品小吏,卻是與唐繼堯代表州縣駐紮於淮源的唯二人物;徐武江這個都將以及其他武卒隊目,更多是地方推舉起來的。

徐懷現在要接掌淮源的一切,當然也包括程益此時所負責的驛傳。

唐繼堯同樣沒有攜帶家屬赴任,昨夜喝了醉,又從天香閣摟了一個姑娘回來狠狠操|弄了半宿當是過年節,這會兒姍姍從炕頭爬起來,聽到前衙嘈雜聲,走過來看究竟,卻見徐武江帶着一大羣臉面陌生的武卒徑直闖進衙院。

雖說唐繼堯平日裡儘量保持低姿態,與徐武江和平共處,也差不多將鄉司所有事務都交給徐武江他們負責,但他到底是巡檢使,是朝廷在淮源唯一有官身的人物,這會兒也禁不住沉下手,問道:“徐都將,他們都是何人,怎麼能隨意攜帶刀弓闖進衙堂?”

“可是唐郎君?在下徐懷,奉詔率本部兵馬馳歸淮源置縣,並歸蔡州管轄,以備虜事——此乃詔函,還請唐郎君一閱!”徐懷直接將手頭的詔書、調令等詔函遞給唐繼堯閱看,說道,“此事原本要選通報路司、州院,但虜兵隨時會南下侵入河淮,還請唐郎君看過詔函後先給我們方便!”

“赤扈人要打到汴梁了,怎麼會這麼快?”程益震驚問道。

“事情有些複雜,還待唐郎君行過方便之後,我再給你們解釋!”徐懷說道。

時間太緊迫,他們在途中又已經用過三天時間。他沒有時間逐一去解釋當前複雜而嚴峻的局勢,要解釋也要等將各寨的都保、耆戶長都召集起來一併解釋。

照正常的程序,徐懷所攜詔函,應該先出示給京西南路諸監司,由諸監司行文到唐州,並與蔡州派員一起審定邊界之後,淮源才能正式置縣並劃歸蔡州管治——徐懷直接出示詔函,唐繼堯大可以不認。

然而人的名、樹的影,唐繼堯之前沒有跟徐懷打過照面,但在調任淮源之前、之後,都沒有少聽人提起過徐懷。

唐繼堯作爲巡檢使,哪怕僅是九品微末之位,對河東、河北的形勢還是比常得了解得更多——情知現在形勢嚴峻,徐懷又有詔函在身,他要是添堵,豈非嫌棄自己項上的頭顱太穩當了?

退一萬步說,即便詔函有假,乃是徐懷僞造,也該是州院及州兵馬都監司調兵遣將殺入淮源討逆,他犯得着跟徐懷犯倔?

“形勢危急,一切從簡,唐某怎敢不給徐軍侯方便?”唐繼堯拱手致禮道。

徐懷以都巡檢使兼知淮源,除本部兩千五百正卒外,還要奉詔在淮源招募兩千五百鄉兵操練。倘若淮源不從唐州劃出去,徐懷這一刻在唐州就已經在知州董成之下,與通判並尊的第二、三號人物了,諸曹司參軍地位都要差徐懷一些。

唐繼堯既然認爲詔函不假,當然也是執禮甚恭。

“唐郎君,你倘若想留淮源共御虜賊,我自當會極力向防禦使推薦重用你;倘若你要回泌陽,我可能要等諸多事先安排好,才能派人陪你一起去見董知州辦理交接事宜!”徐懷說道。

“沒關係,我先回泌陽在董郎君面前稟告這事!”唐繼堯目前就知道伐燕軍潰滅,契丹殘地雲朔燕薊等地盡落赤扈人的掌握以及太原被圍,他並沒有意識到汴梁有可能會陷入敵圍,但不管怎麼說,他都不想趕去汴梁勤王。

而他乃是京西南路都部署司所轄的武吏,他要抽身而走,徐懷也不便強求,當下將巡檢司衙門幾名書辦以及武卒隊目召集起來,宣讀詔函,簡單的交接儀式便算完成。

唐繼堯也是爽利,找了兩名老卒收拾行囊,從徐懷這邊討要一紙文書,便將巡檢司衙門交給徐懷,直接乘馬趕往泌陽而去……



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錯鑄就第三十四章 瀘水第四十五章 秘院相見第九十七章 黨同者聯兵第十六章 賊心難安第十二章 安排第一百九十五章 放下屠刀第一百二十章 誰無猙獰容第六十六章 斬將第一百六十章 武經修撰人第一百四十五章 離別第一百五十四章 牽涉第一百二十一章 計中計謀中謀第六章 粗魯非真貌第二百四十章 末路第一百二十七章 長亭第一百八十六章 突襲岢嵐第五十六章 黑衫秘兵第一百九十九章 求戰第一百三十二章 俘卒第三十七章 假癡不癲第四十章 監軍使院第九章 作戰方案第一百二十一章 舊憶第一百七十章 突圍之事第一百六十八章 相援第三十九章 心機算盡第一百七十三章 破襲第一百四十二章 蟄伏第一百零八章 牢中第八十三章 爭先第一百九十章 議事第九十八章 安排第一百七十七章 劃編軍戶第一百四十一章 猜測第九十五章 總攻第一百九十八章 不動如山第六十七章 搓紡第一百八十七章 縱虎歸山第二十五章 蜷住第六十五章 契丹騎兵第五十四章 胡人心機第二百三十七章 襄江別第五十二章 王侯將相寧有種第六十五章 繩縛第一百六十八章 相援第二百三十三章 補給線第四十九章 山道真情第一百七十一章 夜語第四十五章 臨戰第六十七章 綢繆第六十八章 最壞準備第二十七章 欲謀當藏身第二百三十一章 軍將第一百八十三日 人選第一百章 風起第十二章 其人之道第八十三章 當街刀問賊第一百四十七章 勸說第一百七十八章 殘局第一百八十一章 戰果第三十八章 奏章第一百二十九章 萬萬而已第一百三十九章 受降第一百一十六章 雁門第五十五章 破敵第一百零七章 歸去第四十六章 山雨欲來第一百八十六章 軍議(二)第三十九章 心機算盡第一百二十章 胡族婦幼第一百七十五章 退守第五十二章 大匠師第二百三十二章 制置司第四十四章 算兵第六十三章 北上第三十六章 商團第九章 馳援第九十一章 故人第一百零九章 俘虜第一百一十六章 放緩第一百五十六章 借兵之計第一百六十三章 千汊浦第四十五章 秘院相見第三十八章 殺羊屠狗男兒事第一百三十六章 譁變第七十七章 殺將第一百四十三章 富貴送上門第十九章 鷸與蚌第一百四十章 諮議參軍事第五十六章 廟堂遠謀第七十四章 史軫歸來第一百四十三章 對策第二百零一章 大勢失去第五十五章 鏖戰第三章 夢裡夢外兩相疑第五十一章 王謝堂前第一百三十二章 圍砦第四十七章 破山第十九章 知謀無良策
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錯鑄就第三十四章 瀘水第四十五章 秘院相見第九十七章 黨同者聯兵第十六章 賊心難安第十二章 安排第一百九十五章 放下屠刀第一百二十章 誰無猙獰容第六十六章 斬將第一百六十章 武經修撰人第一百四十五章 離別第一百五十四章 牽涉第一百二十一章 計中計謀中謀第六章 粗魯非真貌第二百四十章 末路第一百二十七章 長亭第一百八十六章 突襲岢嵐第五十六章 黑衫秘兵第一百九十九章 求戰第一百三十二章 俘卒第三十七章 假癡不癲第四十章 監軍使院第九章 作戰方案第一百二十一章 舊憶第一百七十章 突圍之事第一百六十八章 相援第三十九章 心機算盡第一百七十三章 破襲第一百四十二章 蟄伏第一百零八章 牢中第八十三章 爭先第一百九十章 議事第九十八章 安排第一百七十七章 劃編軍戶第一百四十一章 猜測第九十五章 總攻第一百九十八章 不動如山第六十七章 搓紡第一百八十七章 縱虎歸山第二十五章 蜷住第六十五章 契丹騎兵第五十四章 胡人心機第二百三十七章 襄江別第五十二章 王侯將相寧有種第六十五章 繩縛第一百六十八章 相援第二百三十三章 補給線第四十九章 山道真情第一百七十一章 夜語第四十五章 臨戰第六十七章 綢繆第六十八章 最壞準備第二十七章 欲謀當藏身第二百三十一章 軍將第一百八十三日 人選第一百章 風起第十二章 其人之道第八十三章 當街刀問賊第一百四十七章 勸說第一百七十八章 殘局第一百八十一章 戰果第三十八章 奏章第一百二十九章 萬萬而已第一百三十九章 受降第一百一十六章 雁門第五十五章 破敵第一百零七章 歸去第四十六章 山雨欲來第一百八十六章 軍議(二)第三十九章 心機算盡第一百二十章 胡族婦幼第一百七十五章 退守第五十二章 大匠師第二百三十二章 制置司第四十四章 算兵第六十三章 北上第三十六章 商團第九章 馳援第九十一章 故人第一百零九章 俘虜第一百一十六章 放緩第一百五十六章 借兵之計第一百六十三章 千汊浦第四十五章 秘院相見第三十八章 殺羊屠狗男兒事第一百三十六章 譁變第七十七章 殺將第一百四十三章 富貴送上門第十九章 鷸與蚌第一百四十章 諮議參軍事第五十六章 廟堂遠謀第七十四章 史軫歸來第一百四十三章 對策第二百零一章 大勢失去第五十五章 鏖戰第三章 夢裡夢外兩相疑第五十一章 王謝堂前第一百三十二章 圍砦第四十七章 破山第十九章 知謀無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