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求戰

淮水以北的蔡州、許州、陳州、潁州,作爲大越京畿西南四州,“四瀆八流”之二的汝水、潁水貫穿其間。

汝水、潁水,源出嵩山、伏牛山,大體從西北往東南平行斜向流淌,分別從淮川、潁上境內匯入淮河。

這兩條水系,特別是主源於伏牛山東北麓的汝水,從西往東再折往東南的流向,基本上勾勒出淮上防線的大體輪廓。

河洛行營駐守的襄城,位於汝水上游北岸;左驍勝軍劉衍所部駐守汝水上游南岸的葉縣、舞陽;舞陽以東,召陵、西平、上蔡三城,都位於汝水南岸,乃是右驍勝軍楊麟所部防區;上蔡南部的確山、東南的新蔡,屬於天雄軍即便楚山行營的防線;而淮川位於汝水入淮口,乃劉獻率宣威軍主力駐守。

理論上,這一防線應有一軍統攬守禦之事。

奈何左右驍勝軍、天雄軍以及宣威軍都沒有足夠的實力守禦汝水,也沒有一人能有足夠的威望,將左右驍勝軍、天雄軍及宣威軍節制於一人之帳前聽用。

淅淅瀝瀝的雨水,自晨時就下個不停,楊麟站在古渡前的風雨亭中,眺望不遠的浩蕩河水出神。

一艘排槳戰船頂着洶涌的波浪,從北岸駛來,三名騎士站在戰船,緊緊牽住身邊的戰馬。

排槳戰船僅有三丈餘長,兩側各架有六隻長槳破浪划水,所剩空間很有限,三名騎士牽戰馬上船已有幾分擁擠,這時候風浪又大,水流湍急,馬匹稍稍受驚,就可能船覆人亡。

披雨蓑站在南岸雨中的百餘騎兵,看到這一幕,也暗暗爲渡河的騎士捏一把汗,所幸很快順利靠上渡口已經被水淹沒的碼頭,三名騎士牽馬下船,涉水往風雨亭這邊趕來。

“他媽媽的,這鬼天氣真是邪門,商水境內滴雨未落,臨汝水卻如瓢潑——”髯須騎士走到風雨亭前,將水淋淋的雨蓑解下,裡面的衣甲也基本溼透了,但此時節天氣炎熱起來,除了衣甲裹身上妨礙走動外,也沒有其他什麼不便,從侍衛手裡接過汗巾,將臉上的水漬擦去,纔跟楊麟拱手行禮,說道,

“將軍,嶽海樓那廝確是已到陳州——除開許州敵軍主力轉往陳州,還有大量兵馬經鄢陵等地往南轉移,看來他們真的要在汝水兩岸大動干戈了。楚山那邊怎麼說?”

“派人去楚山報過信了,楚山以爲此時汝潁水勢極大,嶽海樓要興兵越過潁水、汝水南下,也要等到汛季過去!”楊麟身旁一名青衣文吏接過話薦說道。

“汝、蔡入夏雖然暴雨頻繁,但雨季也短,指不定哪天就過去了。嶽海樓在許州就強徵一批舟船,一旦潁河水勢平援,其部渡水南下也快!”髯須漢子蹙着眉頭問道,“宣威軍那邊呢?”

汝水、潁水發源於伏牛山、嵩山東部山嶺之間。

伏牛山、嵩山東部多雄山崇峻,入夏之後暴雨極頻,使得汝水、潁水雖然僅是淮河北岸的支流,但入夏之後的水患,卻要比淮河上游正源要嚴重、頻繁得多。

不過汝、潁兩水的汛期除了汛季短之外,上游地形落差大,水泄極快,上游山區沒有暴雨,河流很快就會恢復平靜,利於大軍渡河南下!

“劉經略麾下諸將,卻頗有躍躍欲試之志,倘若他們能從淮川出兵,北進沈丘、泰和,卻是能牽制陳州之敵!”青衣文士說道。

“嶽海樓此廝所部皆降兵降將,倘若宣武軍從淮川北上牽制一部分敵軍,我們完全可以聯手劉衍,進入汝水北岸狠狠打他孃的!”髯須漢子錘拳說道。

赤扈人兩次南侵,最終汴梁可以說是不戰而陷,十數萬京畿禁軍幾乎沒有發生什麼作用,而京畿禁軍一直以來也有冗兵、上下貪鄙、軍紀渙散等的弊端,但京畿禁軍並非完全不能戰,也並非完全就沒有善戰武勇之將。

事實上,大越立朝以來,一直都極注重京畿禁軍的檢選。

京畿禁軍不僅每隔三五年,會將軍中的老弱病殘淘汰到廂軍之中,從諸駐泊禁軍嚴格挑選健銳補足缺額,保證全軍有着較高素質的兵卒外,還極注重從邊州選拔有作戰經驗的將領。

楊麟、韓時良等人都是出身西軍,且戰功卓著,才調到中樞三衙任將。

楊麟在京畿禁軍任都指揮使,麾下指揮使、都將,也差不多超過半數,要麼是從邊州選拔、立有戰功的軍將武吏,要麼就是從小受到良好軍事教育、武藝過人的將門子弟。

而楊麟其人調入京中,除了個人沒有沾染諸多不良風氣,嚴格約束子侄外,治理其部也軍紀嚴明、操練不綴。

也因此胡楷調任蔡州防禦使時,纔將楊麟所部從京畿調出。

楊麟率部隨胡楷到蔡州之後,就緊急徵募鄉兵寨勇擴編兵馬,除開日常操練不綴,兵甲軍械齊備外,赤扈人第一次南侵時,蔡州軍也積極進入許州北部、東部地區,積極牽制敵軍,也打了不少遭遇戰。

更是有一部人馬在楊麟長子楊祁業的率領下,參與鞏縣守禦、馳援沁水、奔襲太原等戰,立下卓越功勳。

當然了,兩年多來蔡州軍所立戰績遠不及楚山那麼炫耀,迄今整編成右驍勝軍,勢頭又被天雄軍(楚山)完全遮蓋之勢,諸將也甚爲遺憾就是了。

面前嶽海樓所率僞楚軍主力從許州東進雄踞穎水中游的陳州,大有渡過潁水、汝水,直入汝水南岸之勢,右驍勝軍諸將也有些躍躍欲試,甚至更願意聯手左驍勝軍劉衍部及宣威軍劉獻所部,在汝水與潁水之間的斜長區域,與隨時可能南下的僞楚軍打上一場。

嶽海樓當年在西軍也非普通人物,但不敢怎麼說,其麾下所統領的數萬兵馬,絕大多數都是從河東、河北以及河淮等地所收編的降軍,甚至有近一半都是汴梁陷落後所投降的京畿禁軍。

右驍勝軍諸將可不覺得對嶽海樓所率僞楚軍有避戰的必要,他們還丟不起這臉;他們甚至都不希望楚山參戰,以免又叫楚山奪得所有的風頭……

…………

…………

陳州守軍不戰而降,城牆形制完好,嶽海樓站在城牆之上,眺望入夏後浩浩蕩蕩的穎河。

穎水西出嵩山東南嶺,經許州東下,於陳州北接從滎陽而來的浪蕩水,折向東南,於潁上境內而入淮河。

浪蕩水又名濉水,春秋時魏國於滎陽開渠,引黃河之水南下。

此渠古名鴻溝,又名浪蕩渠。

自此淮河通過潁水、浪蕩水與黃河相通,自鑿通之日,便是中原最爲重要的漕運河道,隋唐之時最爲鼎盛。

大越定都於汴梁,潁水-浪蕩水的地位才被汴水超越,但也一直以爲是東南財賦北上汴梁、西進洛陝的重要支路。

陳州於浪蕩水交會潁水之處建城,戰略地位自然突出。

赤扈大軍南下以來,嶽海樓立功最著,受命出任大楚王國樞密使,統領汴梁兵馬。

陳州位居潁水之中,待浪蕩渠修繕復通之後,可通往鄭州滎陽,又能經通濟渠西段進汴梁;渡過潁水,則南入蔡州,而沿穎水入淮河,則可以東擊壽春。

攻得汴梁之後,二皇子鎮南王兀魯烈最初是希望從襄城、虎牢、平陸三路發起攻勢,以雷霆之勢攻陷洛陽。

四月中下旬,曹師雄、蕭幹率先進逼平陸、虎牢城下,發現鄭懷忠所部兵馬守禦平陸、虎牢意志頗爲堅決,非短時間能夠攻下。

嶽海樓他也不想冒着側翼暴露的危險,強攻襄城,同時他希望能有更大的作爲,遂上書兀魯烈,請求棄襄城不攻,率師移駐陳州。

景王趙湍在襄陽登基,而率部奔襲太原,殺得嵐忻並代等地一塌糊塗的楚山兵馬,也徹底引起赤扈人的重點關注。

鎮南王兀魯烈最終同意嶽海樓的請求,使之兼領陳州、許州、潁州節度使,以陳州爲基地,防止殘越在汝水以南地區建立堅固的防線……



第一百一十六章 夜戰第六十五章 陣戰第一百三十章 調兵第四章 嶽海樓第一百九十三章 定計第一百四十二章 蟄伏第十五章 大營第六十三章 惶惶心驚夜第二百一十七章 奪城第一百六十三章 隱秘真相第六十九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四十九章 觀戰第一百七十六章 大局第一百三十章 初附第一百八十二章 廣武第五十九章 鐵橋第二百零七章 進城第一百六十八章 相援第一百九十七章 接觸第一百零二章 綢繆第二十五章 進退兩難第五十章 編軍第十一章 風吹草動驚蛇第一百零六章 圍獵第一百五十七章 援兵第一百九十七章 新城第四十章 監軍使院一百三十一章 算計第三十二章 撤軍第七十二章 少年心氣第八十七章 雨中第一百四十四章 所謀第七十七章 殺將第七十九章 以山爲城第一百九十六章 坐等與否第八十九章 尋跡第一百八十八章 渡河第七十六章 鑿穿第八十三章 鏊戰第八十二章 酒宴(二)第六十七章 搓紡第一百三十一章 難行第八十五章 老槐舊事第一百章 死士第二十一章 處置第八十五章 撤離第一百零七章 歸去第六十九章 密會第一百八十章 棋子第二百七十三章 西征第一百五十四章 湖寇第七十七章 交涉第九十七章 鎖城第九十二章 客遠不爲阻第五十七章 抵罪第三十七章 假癡不癲第十九章 知謀無良策第五十三章 疏影橫斜藏蹤第一百六十八章 張目第一百一十五章 收兵第一百零六章 決意第二百一十九章 定策第一百八十六章 軍議(二)第七十二章 宗族第十四章 敵至第二百四十五章 備戰第九十八章 奪軍之謀第三十九章 心機算盡第一百二十七章 人生幾多廝殺時第二十八章 進退第三十三章 入城第一百八十五章 軍議第一百零四章 暗夜謀族兵第一百九十二章 老蛇第三十章 有備而來第一百八十五章 軍議第三十一章 先行第一百三十五章 遇敵第十三章 有所不得不爲第八十八章 隱患第一百零四章 宮中第七十六章 州衙第二百二十四章 北上第八十四章 對策第一百五十七章 統兵第六十七章 綢繆第五十五章 破敵第二百三十四章 意在第一百五十六章 進城第五十三章 強襲第一百二十章 胡族婦幼第七十章 送別第二百一十六章 潛伏第一百九十六章 坐等與否第一百三十六章 白袍第一百四十五章 將行第二百三十章 集結第一百二十章 胡族婦幼第四十九章 聯結第一百七十九章 婚事
第一百一十六章 夜戰第六十五章 陣戰第一百三十章 調兵第四章 嶽海樓第一百九十三章 定計第一百四十二章 蟄伏第十五章 大營第六十三章 惶惶心驚夜第二百一十七章 奪城第一百六十三章 隱秘真相第六十九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四十九章 觀戰第一百七十六章 大局第一百三十章 初附第一百八十二章 廣武第五十九章 鐵橋第二百零七章 進城第一百六十八章 相援第一百九十七章 接觸第一百零二章 綢繆第二十五章 進退兩難第五十章 編軍第十一章 風吹草動驚蛇第一百零六章 圍獵第一百五十七章 援兵第一百九十七章 新城第四十章 監軍使院一百三十一章 算計第三十二章 撤軍第七十二章 少年心氣第八十七章 雨中第一百四十四章 所謀第七十七章 殺將第七十九章 以山爲城第一百九十六章 坐等與否第八十九章 尋跡第一百八十八章 渡河第七十六章 鑿穿第八十三章 鏊戰第八十二章 酒宴(二)第六十七章 搓紡第一百三十一章 難行第八十五章 老槐舊事第一百章 死士第二十一章 處置第八十五章 撤離第一百零七章 歸去第六十九章 密會第一百八十章 棋子第二百七十三章 西征第一百五十四章 湖寇第七十七章 交涉第九十七章 鎖城第九十二章 客遠不爲阻第五十七章 抵罪第三十七章 假癡不癲第十九章 知謀無良策第五十三章 疏影橫斜藏蹤第一百六十八章 張目第一百一十五章 收兵第一百零六章 決意第二百一十九章 定策第一百八十六章 軍議(二)第七十二章 宗族第十四章 敵至第二百四十五章 備戰第九十八章 奪軍之謀第三十九章 心機算盡第一百二十七章 人生幾多廝殺時第二十八章 進退第三十三章 入城第一百八十五章 軍議第一百零四章 暗夜謀族兵第一百九十二章 老蛇第三十章 有備而來第一百八十五章 軍議第三十一章 先行第一百三十五章 遇敵第十三章 有所不得不爲第八十八章 隱患第一百零四章 宮中第七十六章 州衙第二百二十四章 北上第八十四章 對策第一百五十七章 統兵第六十七章 綢繆第五十五章 破敵第二百三十四章 意在第一百五十六章 進城第五十三章 強襲第一百二十章 胡族婦幼第七十章 送別第二百一十六章 潛伏第一百九十六章 坐等與否第一百三十六章 白袍第一百四十五章 將行第二百三十章 集結第一百二十章 胡族婦幼第四十九章 聯結第一百七十九章 婚事